专题6《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检测题
一、单选题
1.CaCO3与稀盐酸反应(放热反应)生成CO2的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反应开始2min内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比浓度大
B.一段时间后,反应速率减小的原因是c(H+)减小
C.反应在2~4min内平均反应速率最大
D.反应在2~4min内生成CO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CO2)=0.06mol·L-1·s-1
2.下列化学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与反应 B.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
C.与反应 D.氯化铵和氢氧化钡反应
3.某反应分两步进行:A→B→C,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三种化合物的稳定性:BB.A→B反应ΔH=E1-E2
C.A→B是吸热反应,B→C是放热反应
D.A→C反应ΔH=E4+E2-E3-E1
4.在一定温度下,在2L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2+3H2 2NH3,反应过程中的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
t/min n(N2)/mol n(H2)/mol n(NH3)/mol
0 2.0 2.4 0
5 1.7 1.5 0.6
10 1.6 x y
15 z 1.2 w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升高温度、增大N2的浓度均可加快反应速率
B.0-5min内用NH3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2mol·L-1·min-1
C.10min时,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y为0.8mol
D.反应进行到2.5分钟时,剩余的N2的物质的量应小于1.85mol
5.下列实验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图1装置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图2比较不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C.图3验证钠和水的反应为放热反应
D.图4可用于比较非金属性:Cl>C>Si
6.银锌纽扣电池的电池反应式为:Zn+ Ag2O+H2O =Zn(OH)2+2Ag,据此判断氧化银是
A.负极,并被氧化
B.正极,并被氧化
C.负极,并被还原
D.正极,并被还原
7.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X(g)+3Y(g)2Z(g)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A.Z的生成速率和X的分解速率相等
B.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X,同时生成了3nmolY
C.X、Y、Z的浓度不再变化
D.X、Y、Z的分子个数之比为1∶3∶2
8.下列各实验操作、现象及所得结论都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用玻璃棒蘸取某无色溶液进行焰色试验 焰色呈黄色 溶液中含有钠元素
B 向黄色的溶液中滴加氢碘酸(水溶液),再滴入几滴淀粉溶液 溶液变为蓝色 氧化性:
C 向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将产生的气体直接通入硅酸钠溶液中 产生白色浑浊 非金属性:
D 纯锌与稀硫酸反应时,向溶液中滴入几滴溶液 产生气泡的速度加快 是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催化剂
A.A B.B C.C D.D
9.一定温度下,向某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5molO2、6moLSO2,经t1s建立了平衡体系:2SO2(g)+O2(g)2SO3(g),此时测得氧气的转化率为30%,下列图象能正确表示气体的物质的量(n)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的是
A. B. C. D.
10.贮备电池具有下列特点:日常将电池的一种组成部分(如电解质溶液)与其他部分隔离备用;使用时电池可迅速被激活并提供足量电能。贮备电池主要用于应急救援和武器系统等。Mg-AgCl电池是一种可被海水激活的贮备电池。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正极反应式为Ag++e-= Ag
B.负极反应式为Mg-2e-= Mg2+
C.电池放电时Cl-由正极向负极迁移
D.负极会发生副反应:Mg + 2H2O = Mg(OH)2 + H2↑
11.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收热量的原因是
A.发生水合过程,并且吸收热量
B.发生扩散过程,并且吸收热量
C.水合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扩散过程放出的热量
D.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
12.对于下图所示的锌、铜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负极的反应式为2H++2e-==H2↑
B.电子由Zn经外电路流向Cu,再经硫酸溶液流回Zn
C.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的酸性增强
D.硫酸既提供反应物,又起导电作用
13.汽车尾气的无害化处理已成为当今汽车工业的一项重要课题,其基本原理是实现2NO(g)+2CO(g)N2(g)+2CO2(g)的反应.关于该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使用合理的催化剂及载体,就可完全清除NO和CO
B.使用性能好的催化剂可使反应的反应热增大
C.假设该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时c(NO)=c(CO)
D.该反应达到平衡时v(NO)正=v(CO)逆
14.我国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铝—石墨双离子电池,电池结构如图所示。电池总反应为:AlLi+Cx(PF6)xC+Al+PF+ Li+,则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放电时,a极的电极反应式是:AlLi-e-=Li+ +Al
B.充电时,b极与外接电源的正极相连
C.充电时,离子向b极移动
D.电池中电解质溶液可能是LiPF6的水溶液
15.某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两个实验装置(图I 图II中除连接的铜棒不同外,其他均相同),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I中温度计的示数高于图II的示数
B.图I和图II中温度计的示数相等,且均高于室温
C.图I中锌棒溶解的速率比图II的快
D.图I和图II的气泡均产生于锌棒表面
二、填空题
16.某同学在用稀硫酸与锌制取氢气的实验中,发现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可加快氢气的生成速率。为了进一步研究硫酸铜的量对氢气生成速率的影响,该同学设计了如下一系列实验。将表中所给的混合溶液分别加入到6个盛有过量Zn粒的反应瓶中,收集产生的气体,记录获得相同体积的气体所需时间。
实验混合溶液 A B C D E F
4 mol·L-1 H2SO4/mL 30 V1 V2 V3 V4 V5
饱和CuSO4溶液/mL 0 0.5 2.5 5 V6 20
H2O/mL V7 V8 V9 V10 10 0
(1)请完成此实验设计,其中:V1=________,V6=________,V9=________;
(2)反应一段时间后,实验A中的金属呈________色,实验E中的金属呈________色;
(3)该同学最后得出的结论为:当加入少量CuSO4溶液时,生成氢气的速率会大大提高。但当加入的CuSO4溶液超过一定量时,生成氢气的速率反而会下降。请分析氢气生成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完全燃烧生成和液态水时,放出热量。现有和混合气体共,完全燃烧后生成和液态水,并放出热量。求:
①混合气体中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 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
②混合气体中由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
③研究、、等大气污染气体的处理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已知:
则反应的_______;
(2)红磷和发生反应生成和。反应过程和能量关系如图所示(图中的表示生成产物的数据)。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P和反应生成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②P和分两步反应生成的_______,P和一步反应生成的ΔH4_______ΔH3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8.已知:反应aA(g)+bB(g)cC(g),某温度下,在 2 L 的密闭容器中投入一定量的A、B,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1)经测定前4 s内v(C)=0.05 mol·L-1·s-1,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若分别在甲、乙、丙三个相同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SO2和O2,发生反应:经同一段时间后,测得三个容器中的反应速率分别为
甲:v(SO2)=0.2 mol·L-1·s-1;
乙:v(O2)=0.12 mol·L-1·s-1;
丙:v(SO3)=9.6 mol·L-1·min-1,
则甲、乙、丙三个容器中反应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为_______(用甲、乙、丙表示)。
(3)在某2L的恒温恒容的容器中充入2molN2和3molH2,发生反应N2+3H22NH3;一段时间后达平衡,此时容器中的压强是起始时的4/5,则N2的平衡转化率为_______;平衡时氨气的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
19.在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A(g)+2B(g) 3C(g)+nD(g),开始时A为4mol,B为6mol,5min末时测得C的体积分数为50%,D的化学反应速率v(D)=0.2mol/(L·min)。请回答:
(1)前5min内用B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v(B)为_______;
(2)前5min内A的转化率为_______;(转化率是指某一反应物的转化百分数)
(3)反应开始时与5min后容器内压强比为_______;
(4)5min后容器内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比起始 _______(填“大”或“小”或“相等”)。
(5)某可逆反应在体积为5 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0~3 min内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A、B、C均为气体)。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填正确选项前的序号)。
①v(A)=2v(B)
②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③2v逆(A)=v正(B)
④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⑤c(A):c(B):c(C)=2:1:2
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20.一个 D2O 分子所含的中子数为 10。______
21.HF、HCl、HBr、HI 的稳定性依次增强。______
22.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单质的熔点逐渐降低。______
23.将碘单质加到普通食盐中可制成加碘食盐,经常食用可消除碘缺乏贫。______
24.从能量角度看,断开化学键要放热,形成化学键要吸热。一个化学反应是释放能量,还是吸收能量,取决于二者的相对大小。______
25.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并平行插入稀硫酸中,由于锌片是负极,所以溶液中的 H+向铜电极迁移。______
26.在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中,适当提高氧气浓度,可提高二氧化硫的转化率。______
27.制备 Fe(OH)3 胶体:向沸腾的 NaOH 稀溶液中滴加 FeCl3 饱和溶液。______
28.为了除去乙醇中的少量水,可向其中加入CaO,然后再蒸馏。______
29.用过滤的方法除去 NaCl 溶液中含有的少量淀粉胶体。______
30.常见的吸热和放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____。
常见的吸热反应:____。
31.某温度时,在一个2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数据,试填写下列空白: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X、Y、Z均为气体,2 min后反应达到平衡,反应达平衡时:
①此时体系的压强是开始时的_____________倍;
②达平衡时,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比起始投料时______(填 “增大”“减小”或“相等”)。
32.化学反应一定伴随能量变化。
(1)将20gBa(OH)2·8H2O晶体与10g NH4Cl晶体一起放入烧杯中,并将烧杯放在滴有几滴水的玻璃片上,用玻璃棒快速搅拌,闻到______气味,用手触摸烧杯底部感觉________,烧杯下面的玻璃片可能与烧杯___。 说明Ba(OH)2·8H2O跟NH4Cl的反应是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2)NaOH稀溶液跟稀盐酸反应的中和热与KOH稀溶液跟稀硫酸反应的中和热_____(填 “相等”或“不等”),原因是(用适当的文字和离子方程式解释)_____
(3)下列措施可以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提高燃料的着火点,②降低燃料的着火点,③将固体燃料粉碎,④将液体燃料雾化,⑤将燃料煤气化处理,⑥通入适量空气
33.在下,某容积为的密闭容器内,有A、B、C、D、E五种物质参与同一个化学反应,其中A、B、C、D(A、B、C为气体)四种物质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E为该反应的一种气体生成物,且生成物E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与B的相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反应方程式可以表达为_______(题中所给物质均出现在方程式中)。
(2)在内,_______。
(3)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有_______(填序号,下同)。
a.A和C的物质的量相等 b.B的物质的量不变
c,A的正反应速率与B的逆反应速率之比为2∶1 d.压强不变
(4)下列措施能加快反应速率的是_______(填序号)。
A.恒压时充入 B.恒容时充入 D.及时分离出生成物 E.升高温度 F.选择高效的催化剂
(5)物质D在反应中的作用是_______。
34.新一代锂二次电池体系和全固态锂二次电池体系是化学、物理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的前沿。
(1)Li-CuO二次电池的比能量高、工作温度宽。Li-CuO二次电池中,金属锂作___________极。比能量是指消耗单位质量的电极所释放的电量,用来衡量电池的优劣,则Li、Na、Al分别作为电极时比能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
(2)通过如下过程制备CuO:
“过程Ⅰ”中,H2O2作___________(填“氧化剂”或“还原剂”)。“过程Ⅱ”产生Cu2(OH)2CO3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锂硒电池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
①正极材料Se可由SO2通入亚硒酸(H2SeO3)溶液反应制得,则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
②一种锂硒电池放电时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
③Li2Sex与正极碳基体结合时的能量变化如图2所示,图中3种Li2Sex与碳基体的结合能力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A.随反应进行氢离子浓度降低,氢离子浓度减小使反应速率降低。由图象可知,开始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反应速率是增大,说明反应为放热反应,即反应开始2 min内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比浓度大,A正确;
B.随反应进行氢离子浓度降低,氢离子浓度变化使反应速率降低,由图象可知,0~2分钟反应刚开始,温度较低此时反应速率由氢离子浓度决定,2~4min反应速率最快,2~4分钟温度对反应速率起主要作用,4min后反应速率又降低,氢离子浓度起主要作用,故B正确;
C.由图可知0~2min、2~4min、4~6min时间内,生成的CO2物质的量分别是0.1mol、0.3mol-0.1mol=0.2mol、0.35mol-0.3mol=0.05mol,所以反应开始2~4min内平均反应速率最大,C正确;
D.反应在2~4 min内生成CO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 (CO2)=,没有体积,无法求反应速率,D错误;
答案选D。
2.A
【详解】A.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为放热反应,A正确;
B.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为吸热反应,B错误;
C.碳与二氧化碳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为吸热反应,C错误;
D.氯化铵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氨气和水为吸热反应,D错误;
答案选A。
3.D
【详解】A.由图可知三种物质的能量B>A>C,物质能量越高越不稳定,因此稳定性:BB.A到B的反应过程中能量升高,为吸热反应,ΔH=E1-E2,故B正确;
C.由图可知A到B能量升高,为吸热反应,B到C能量降低,为放热反应,故C正确;
D.A→C反应ΔH= E1+ E3- E2- E4,故D错误;
故选:D。
4.B
【详解】A.升高温度、增大反应物氮气的浓度均可加快反应速率,故A正确;
B.由表格数据可知,0—5min内用氨气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6mol·L-1·min-1,故B错误;
C.由表格数据可知,10min时,氮气的消耗量为(2.0—1.6)mol=0.4mol,则氨气的物质的量y=0.4mol×2=0.8mol,故C正确;
D.由表格数据可知,0—5min内氮气的反应速率=0.03mol·L-1·min-1,随着反应物浓度减小,氮气的反应速率减小,则0—2.5min内,消耗氮气的物质的量大于0.03mol·L-1·min-1×2.5min×2L=0.15mol,则剩余的氮气的物质的量小于(2.0—0.15)mol=1.85mol,故D正确;
故选B。
5.C
【详解】A. 图1装置中乙醇不是电解质溶液,不能构成闭合回路,无法组成原电池,所以不能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A错误;
B. 图2装置中双氧水的浓度也不同,故无法比较不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B错误;
C. 图3中,通过观察到U型管中红墨水的液面左低右高、验证钠和水的反应为放热反应,C正确;
D. 图4装置中是含氯的酸HCl是无氧酸,不是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HClO4,故不可用于比较非金属性:Cl>C,D错误;
答案选C。
6.D
【详解】由电池总反应Zn+ Ag2O+H2O =Zn(OH)2+2Ag可知,Ag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Zn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Zn为还原剂、氧化银为氧化剂,故Zn为负极被氧化、氧化银为正极被还原,故选D。
7.C
【分析】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由此衍生的一些物理量不再变化,注意反应化学方程式中气体的化学计量数之和前后不等的特点。
【详解】A.Z的生成速率与X的分解速率相等,都是正反应速率且速率之比不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没有达到平衡状态,故A错误;
B.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X,同时生成3nmolY,都是逆反应,不能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故B错误;
C.各组分浓度不变,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C正确;
D.平衡时各物质的分子数关系取决于反应起始物质的量以及转化的程度,不能用来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易错点为D,注意方程式中气体的化学计量数关系,注意平衡时的浓度关系、物质的量关系不能作为判断是否平衡的依据。
8.C
【详解】A.玻璃棒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钠,会干扰焰色试验时Na+的检验,故A错误;
B.硝酸根离子有很强的氧化性,且在酸性条件下通常比铁离子的氧化性强,故B错误;
C.向Na2CO3固体中加入稀硫酸,产生气泡为CO2,说明酸性:H2SO4>H2CO3,由于硫酸不挥发,故可以将产生的气体直接通入硅酸钠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说明H2CO3>H2SiO3,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则能说明非金属性:S>C>Si,故C正确;
D.Zn置换出Cu,构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与催化剂无关,故D错误;
答案选C。
9.B
【详解】当氧气转化率为时,消耗了氧气,根据2SO2(g)+O2(g)2SO3(g)方程式可知,消耗,同时生成了,SO2剩余,O2剩余,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选B。
10.A
【详解】A.正极是AgCl得电子,方程式应该为:AgCl+e-= Ag+Cl-,A错误,符合题意;
B.镁做负极失去电子变成镁离子,方程式为:Mg-2e-= Mg2+,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放电时阴离子移向负极,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因为是海水,所以镁会直接与水反应Mg + 2H2O = Mg(OH)2 + H2↑,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D
【分析】物质溶解都有扩散与水合两个过程。扩散过程吸热,而水合过程放热,而溶解过程是温度升高,还是降低,则由这两个过程热量总和来决定,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收热量的原因是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综上所述故选D。
12.D
【详解】A.该原电池中,锌作负极,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即Zn-2e-=Zn2+ ,故A错误;
B.电子由Zn经外电路流向Cu,电子不能在溶液中流动,故B错误;
C.原电池中,电解质中的阳离子移向正极,即溶液中H+向Cu棒迁移,2H++2e-=H2,故C错误;
D.硫酸提供反应物,发生2H++2e - =H2,硫酸是电解质,电离后产生离子起导电作用,故D正确。
13.D
【详解】A、根据可逆反应的特点可知:不可能完全清除NO和CO,故A错误;
B、催化剂对化学平衡无影响,故催化剂对反应热无影响,故B错误;
C、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关系取决于物质的起始物质的量和转化率,故达到平衡时c(NO)与c(CO)不一定相等,故C错误;
D、平衡时,v(NO)正=v(NO)逆,NO与CO的化学计量数相等,故v(NO)正=v(CO)逆,故D正确。
14.D
【分析】电池工作时的总反应化学方程式为AlLi+Cx(PF6)xC+Al++Li+,则放电时AlLi被氧化,a为原电池的负极,电极反应式为AlLi-e-=Al+Li+,b为正极,CxPF6得电子被还原,电极反应式为CxPF6+e-=xC+,充电时,电极反应与放电时的反应相反,据此分析。
【详解】A.放电时是原电池,a极是负极,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是:AlLi-e-=Li+ +Al,故A正确;
B.根据分析,放电时b为正极,充电时,b极与外接电源的正极相连,作阳极,故B正确;
C.放电时b为正极,充电时,b为阳极,阴离子向阳极移动,离子向b极移动,故C正确;
D.电池中电解质溶液若是LiPF6的水溶液,溶液中有水,会与AlLi电极反应,不能构成原电池,故D错误;
答案选D。
15.A
【详解】A.图Ⅰ中为Zn和稀硫酸反应,为放热反应,图Ⅱ中构成原电池,化学能没有全部转化为热能,大多数转化为电能,所以图Ⅰ温度计示数高于图Ⅱ,A正确;
B.图Ⅱ因构成原电池,大部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温度计的示数低于图Ⅰ,B错误;
C.图Ⅱ中构成原电池,反应速率更快,锌棒溶解速率更快,C错误;
D.图Ⅰ气泡产生于锌棒表面,图ⅡCu为正极,气泡产生于Cu表面,D错误;
故答案选A。
16. 30 10 17.5 灰黑 暗红 当加入一定量的CuSO4后,生成的单质Cu会沉积在Zn的表面,降低了Zn与酸溶液的接触面积
【分析】结合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浓度和催化剂等因素分析,特别注意研究CuSO4的量对氢气生成速率的影响,其他条件应该相同,所以硫酸的总量、总浓度要相同。
【详解】(1)要对比试验效果,除了反应的物质的量不一样外,要保证其它条件相同,实验目的是探究硫酸铜量的影响,每组硫酸的量要保持相同,六组反应的总体积也应该相同;A组中硫酸为30mL,其它组硫酸量也都为30mL,而硫酸铜溶液和水的总量应相同,F组中硫酸铜20mL,水为0,混合液总体积为20,所以V6=10,V9=17.5;
(2)A中无铜生成,银白色的单质锌被腐蚀后,因表面高低凸凹,会吸收光线而呈灰黑色;E中生成较多的铜,同理,因表面不平将呈暗红色;
(3)因为锌会先与硫酸铜反应,直至硫酸铜反应完才与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硫酸铜量较多时,反应时间较长,而且生成的铜会附着在锌片上,会阻碍锌片与硫酸继续反应,氢气生成速率下降。
【点睛】本题考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重点考查原电池原理对金属与酸反应速率的影响,Cu2+的氧化性比H+强,Zn先置换Cu,形成Zn-Cu-硫酸原电池使反应速率加快。
17.(1) 0.5mol 0.25mol kJ
(2) 等于
【详解】(1)①液态水刚好,根据氢原子守恒可知有有
②已知(1mol)完全燃烧生成和液态水时,放出热量。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 ;
③根据盖斯定律可以用第一式减去第二式之后再除以二,则;
(2)①图中可看出生成要放出千焦能量,反应热化学方程式为:;
②和分两步反应生成的;由盖斯定律可知反应热只与起始与终态有关,与过程无关,因此两种途径的反应热相等,ΔH4=ΔH5 。
18.(1)3A(g)+B(g) 2C(g)
(2)乙>甲>丙
(3) 25% 25%
【详解】(1)变化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根据图象可知:前12s内 c(A)=0.8molL-1-0.2molL-1=0.6molL-1,c(B)=0.5molL-1-0.3molL-1=0.2molL-1,a:b=c(A):c(B)= 0.6molL-1:0.2molL-1=3:1,前4s内, v(A)= =0.075molL-1s-1,v(C)=0.05mol·L-1·s-1,根据速率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a:c=v(A):v(C)= =3:2,则a:b:c=3:1:2,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A(g)+B(g) 2C(g)。
(2)若分别在甲、乙、丙三个相同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SO2和O2,发生反应:经同一段时间后,测得三个容器中的反应速率分别为
甲:v(SO2)=0.2 mol·L-1·s-1;
乙:v(SO2)=2v(O2)=2×0.12 mol·L-1·s-1=0.24mol·L-1·s-1;
丙:v(SO2)=v(SO3)=9.6 mol·L-1·min-1 ==0.16mol·L-1·s-1;
则甲、乙、丙三个容器中反应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为:乙>甲>丙。
(3)在某2L的恒温恒容的容器中充入2molN2和3molH2,发生反应N2+3H22NH3;一段时间后达平衡,有三段式:,在恒温恒容的条件下,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此时容器中的压强是起始时的4/5,则,x=0.5mol,则N2的平衡转化率为;平衡时氨气的的体积分数为。
19.(1)0.4mol/(L·min)
(2)50%
(3)5:6
(4)小
(5)②⑥
【分析】D的化学反应速率v(D)===0.2mol/(L·min),解得△n(D)=2mol,设前5min内A的转化量为x,列三段式:
5min末时测得C的体积分数为50%,则有,解得:x=2mol,转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n=1。
(1)
△n(B)=22mol=4mol,v(B)===0.4mol/(L·min)。
(2)
△n(A)=2mol,前5min内A的转化率为=50%。
(3)
反应初始的总物质的量为4mol+6mol=10mol,5min后容器内的总物质的量为2mol+2mol+6mol+2mol=12mol,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则反应开始时与5min后容器内压强比为:10:12=5:6。
(4)
反应初始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10mol,5min后容器内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12mol,气体物质的量增加,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气体总质量不变,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不变,n增大,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减小。
(5)
由图示可知,达平衡时,物质A由5mol减少到3mol,A为反应物,△n(A)=5mol-3mol=2mol,物质B由2mol减少到1mol,B为反应物,△n(B)=2mol-1mol=1mol,物质C由2mol增加到4mol,C为生成物,△n(C)=4mol-2mol=2mol,物质转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可逆反应的方程式为:2A(g)+B(g) 2C(g);
①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任何时刻都有v(A)=2v(B),不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①错误;
②该反应为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改变的反应,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②正确;
③当v逆(A)=2v正(B),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2v逆(A)=v正(B),不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③错误;
④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气体总质量不变,恒容容器,体积不变,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始终保持不变,不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④错误;
⑤c(A):c(B):c(C)=2:1:2只能说明可能为某一时刻的浓度之比,不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⑤错误;
⑥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气体总质量不变,该反应为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改变的反应,当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⑥正确;
综上分析,正确的为②⑥。
20.正确 21.错误 22.错误 23.错误 24.错误 25.正确 26.正确 27.错误 28.正确 29.错误
【解析】20.一个 D2O 分子所含的中子数为1×2+8= 10,故正确;
21.氟氯溴碘都是同一主族的,HF、HCl、HBr、HI 的稳定性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依次减弱,故错误;
22.碱金属元素从上到下,单质的熔点逐渐降低,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卤素单质单质的熔点逐渐升高,因为分子间作用力逐渐增大,故错误;
23.碘酸钾加到普通食盐中可制成加碘食盐,加碘盐中所含碘元素是化合态碘,不是碘单质,故错误;
24.从能量角度看,断开化学键要吸热,形成化学键要放热,故错误;
25.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并平行插入稀硫酸中,形成原电池,原电池工作时,阳离子移向正极,由于锌片是负极,所以溶液中的 H+向铜电极迁移,故正确;
26.在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中,适当提高氧气浓度,可促使平衡右移,提高二氧化硫的转化率,故正确;
27.制备 Fe(OH)3 胶体:向沸水中滴加 FeCl3 饱和溶液,故错误;
28.为了除去乙醇中的少量水,可向其中加入CaO,生石灰吸水,再蒸馏即可得到无水乙醇,故正确;
29.用渗析的方法除去 NaCl 溶液中含有的少量淀粉胶体,故错误。
30. 燃烧反应、中和反应、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大多数化合反应、铝热反应 碳酸钙受热分解的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碳酸氢钠与柠檬酸的反应、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的反应、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
【解析】略
31. 3X+Y2Z 0.9 增大
【详解】(1)由图可知,Y、X的物质的量减少,为反应物,而Z的物质的量增加,则Z为生成物,结合△n之比等于化学反应速率之比可知,X、Y、Z的化学计量数比为(1﹣0.9):(1﹣0.7):(0.2﹣0)=1:3:2,且2 min反应达到平衡,则反应为X+3Y2Z;
(2)①开始的物质的量为1.0 mol+1.0 mol=2.0 mol,2 min后反应达到平衡,平衡时总物质的量为0.9 mol+0.7 mol+0.2 mol=1.8 mol,物质的量比等于压强比,则此时体系的压强是开始时的=0.9倍;
②由物质的量变化可知,该反应为气体总物质的量减小的反应,由M=可知,气体的总质量不变,n减小,则达平衡时,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比起始投料时增大。
【点睛】考查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把握物质的量变化、压强比的计算、摩尔质量的计算等为解答的关键。
32. 刺激性气味 烧杯底部很冷 被冻在一起 吸热 相等 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OH-=H2O,两个反应参加反应的物质、生成物均相同,反应物、生成物蕴含的化学能相同,所以反应放出的能量也相同 ③④⑤⑥
【详解】(1)氢氧化钡和氯化铵反应生成氯化钡、氨气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氨气有刺激性气味,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用手触摸烧杯底部感觉烧杯底部很冷,烧杯下面的玻璃片可能与烧杯下面的玻璃片被冻在一起;故答案为:有刺激性气味;烧杯底部很冷;被冻在一起;吸热;;
(2)中和热都是生成1mol水放出的热量,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OH-=H2O,两个反应参加反应的物质、生成物均相同,反应物、生成物蕴含的化学能相同,所以反应放出的能量也相同;故答案为:相等;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OH-=H2O,两个反应参加反应的物质、生成物均相同,反应物、生成物蕴含的化学能相同,所以反应放出的能量也相同;
(3)①燃料的着火点不能改变,故①错误;
②燃料的着火点不能改变,故②错误;
③将固体燃料粉碎,能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故③正确;
④将液体燃料雾化,能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故④正确;
⑤将燃料煤气化处理,能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故⑤正确;
⑥通入适量空气也是提高燃烧效率的一种方法,故⑥正确;
故答案为:③④⑤⑥。
33.(1)
(2)
(3)bc
(4)EF
(5)催化剂
【分析】由图可知从t=2min时刻开始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再发生改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由图可知A、B的物质的量减少,为反应物,C的物质的量增加,则C为生成物,E为该反应的一种气体生成物,且生成物E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与B的相同,由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与其反应速率成正比,从图可以看出,D先消耗后生成,反应前后的物质的量不变,所以D做催化剂,所以化学方程式为。
(1)
由分析可知反应的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2)
由图可知在内, ,故答案为:;
(3)
由图可知从t=2min时刻开始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再发生改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a.由图可知,A和C的物质的量相等时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故a项不选;
b. B的物质的量不再发生改变,说明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故b项选;
c.A的正反应速率与B的正反应速率之比为2:1,当A的正反应速率与B的逆反应速率之比为2:1时,则B的正反应速率与B的逆反应速率之比为1:1,即v正(B)=V逆 (B)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故c项选;
d.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未发生改变,故压强始终未变,压强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故d不选;
故答案为:bc
(4)
A.恒压时充入,容器体积增大,反应物浓度减小,化学反应速率减小,故A不符合题意;
B.恒容时充入,反应物浓度不变,化学反应速率不变,故B不符合题意;
D.及时分离出生成物,会使生成物浓度减小,化学反应速率减小,故D不符合题意; E.升高温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故E符合题意;
F.选择高效的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速率,故F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EF
(5)
由图中曲线可知,D参与反应前与达到平衡时,物质的量不变,可判断D为催化剂,故答案为:催化剂。
34. 负 Li>Al>Na 氧化剂 1:2 2Li++xSe+2e-=Li2Sex Li2Se6>Li2Se4>Li2Se
【详解】(1) Li-CuO电池中, Li失去电子,金属锂做负极;比能量是指消耗单位质量的电极所释放的电量,设质量均为m,则>×3>,则Li、 Na、Al分别作为电极时比能量的大小为Li>Al> Na;
故答案为:负;Li>Al> Na;
(2) Cu元素的化合价升高,O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则H2O2的作用是氧化剂;过程II产生Cu2 (OH) 2CO3的离子方程式:;
故答案为:氧化剂; ;
(3)①正极材料Se可由SO2通入亚硒酸(H2SeO3)溶液反应制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2SeO3+ 2SO2+H2O= Se+2H2SO4,其中H2SeO3是氧化剂、SO2是还原剂,二者物质的量之比为1: 2;
故答案为:1:2;
②由图中可知,Se发生得到电子的还原反应生成Li2Sex,作正极,正极反应式为:2Li++xSe+2e-=Li2Sex;
故答案为:2Li++xSe+2e-=Li2Sex;
③由Li2Sex与正极碳基体结合时的能量变化分析可知,结合碳基体过程中放出的能量越多,形成的物质越稳定,越易形成,则3种Li2Sex与碳基体的结合能力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Li2Se6>Li2Se4>Li2Se;
故答案为:Li2Se6>Li2Se4>Li2Se;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