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化学高考备考二轮复习物质结构与性质—与光谱有关综合考点训练(含解析)

2024届高三化学高考备考二轮复习物质结构与性质—与光谱有关综合考点训练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化学概念或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电离、电镀、电解均需要通电才可发生
B.激发态的钾原子回到基态,会形成发射光谱
C.能够自发进行的反应一定是熵增的过程
D.同温同压下,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不同
2.对充有氖气的霓虹灯管通电,灯管发出红色光。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A.在电流的作用下,氖原子与构成灯管的物质发生反应
B.电子由基态向激发态跃迁时吸收除红光以外的光线
C.氖原子获得电子后转变成发出红光的物质
D.电子由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时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氢原子的电子云图中一个黑点表示电子出现过一次
B.已知某元素+3价离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5,该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的d区
C.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叫做基态原子,1s22s22px1→1s22s22py1过程中形成的是吸收光谱
D.最外层电子数为ns2的元素都在元素周期表第2列或第12列
4.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与原子核外电子发生跃迁有关的是()
A.钢铁长期使用后生锈
B.节日里燃放的焰火
C.金属导线可以导电
D.乙醇发出特殊的香味
5.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是由不连续的谱线组成的,这表明
A.在原子中只有某些电子能够跃迁产生光谱
B.原子中的电子可以处于某些特定的能量状态,即电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C.原子发射的光是单色光
D.白光可以由多种单色光组成
6.生活中的化学无处不在,下列关于生活中的化学描述错误的是
A.可以用光谱分析的方法来确定太阳的组成元素是否含氦
B.壁虎在天花板上爬行自如是因为壁虎的脚与墙体之间有范德华力
C.碘易溶于四氯化碳,难溶于水,因为碘、四氯化碳都是非极性分子
D.“挑尽寒灯梦不成”所看到的灯光和原子核外电子跃迁无关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某原子的2p能级电子排布如图,该图违反了洪特规则
B.在[Ag(NH3)2]+离子中,Ag+给出孤对电子,NH3提供空轨道
C.科学上可以利用原子光谱上的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D.基态铜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图为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某激发态碳原子的电子排布图:
B.在元素周期表中,非金属元素都在p区
C.原子由激发态转化成基态时获得的光谱为发射光谱
D.在第三能层中自旋状态相同的电子最多有4个
9.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1s22s12p1表示的是激发态的原子的电子排布
B.碳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由1s22s22p2转变为1s22s12p3时,要从外界环境中吸收能量
C.我们看到的灯光是原子核外电子发生跃迁吸收能量的结果
D.电子由3d能级跃迁至4p能级时,可通过光谱仪直接提取吸收光谱
10.激发态原子和基态原子可以通过电子跃迁的方式相互转换,跃迁过程中可得到光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的焰色试验呈紫红色,其中紫色对应的辐射波长约为
B.以上实验装置测得的是氢元素的吸收光谱
C.电子仅从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才会产生原子光谱
D.原子光谱可以用于定性鉴定元素
11.下列化学用语表述正确的是
A.镁原子由1s22s22p63s13p1→1s22s22p63s2时,原子释放能量,由激发态转化成基态
B.基态Se的价电子排布式:
C.基态铍原子最外层电子的电子云图为:
D.电子仅在激发态跃进到基态时才会产生原子光谱
12.下列有关光谱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原子中的电子在跃迁时会发生能量的变化,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光(辐射),这也是原子光谱产生的原因
B.原子只有发射光谱
C.通过原子光谱可以发现新的元素,也可以鉴定某些元素
D.霓虹灯光、激光、焰火都与电子跃迁释放能量有关
二、填空题
13.Ti、Na、Mg、C、N、O、Fe等元素单质及化合物在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回答下列问题:
(1)钠在火焰上灼烧产生的黄光是一种_______(填字母)。
A.吸收光谱 B.发射光谱
(2)下列Mg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中,能量最高的是_______,能量最低的是_______(填序号)
a. b. c. d.1s22s22p63s2
(3)Ti原子核外共有_______种运动状态不同的电子,最高能层电子的电子云轮廓形状为_______。与Ti同周期的所有过渡元素的基态原子中,写出任意一种最外层电子数与钛不同的元素外围电子排布式_______。
(4)N、O、Mg元素的前3级电离能如下表所示:X、Y、Z中为N元素的是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
元素 I1/kJ·mol-1 I2/kJ·mol-1 I3/kJ·mol-1
X 737.7 1 450.7 7 732.7
Y 1 313.9 3 388.3 5 300.5
Z 1 402.3 2 856.0 4 578.1
(5)琥珀酸亚铁片是用于缺铁性贫血的预防和治疗的常见药物,临床建议服用维生素C促进“亚铁”的吸收,避免生成Fe3+,从结构角度来看,Fe2+易被氧化成Fe3+的原因是_______。Fe3+与Fe2+的离子半径大小关系为:Fe3+_______Fe2+(填“大于”或“小于”),原因为:_______。
14.回答下列问题:
(1)①元素K的焰色反应呈紫红色,其中紫色对应的辐射波长为___________nm(填标号)。
A.404.4 B.553.5 C.589.2 D.670.8 E.766.5
②基态K原子中,核外电子占据最高能层的符号是___________,占据该能层电子的电子云轮廓图形状为___________。
(2)①氮原子价层电子的轨道表达式(电子排布图)为___________。
②元素的基态气态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气态负一价离子时所放出的能量称作第一电子亲和能(E1)。第二周期部分元素的E1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其中除氮元素外,其他元素的E1自左而右依次增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氮元素的E1呈现异常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①Fe3+基态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
②C、H、O三种元素的电负性由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_______。
15.回答下列问题:
(1)日光等白光经棱镜折射后产生的是___________光谱。原子光谱是___________光谱。
(2)吸收光谱是___________的电子跃迁为___________的电子产生的,此过程中电子___________能量;发射光谱是___________的电子跃迁为___________的电子产生的,此过程中电子___________能量。
(3)1861年德国人基尔霍夫(G.R Kirchhoff)和本生(R.W.Bunsen)研究锂云母的某谱时,发现在深红区有一新线从而发现了铷元素他们研究的是___________。
(4)含有钾元素的盐的焰色试验为___________色。许多金属盐都可以发生焰色试验其原因是___________。
16.如图甲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所列的字母分别代表一种化学元素。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p为26号元素,请写出其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___________。
(2)c、d、e、f四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
(3)h的单质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请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发光的原因:___________。
(4)o、p两元素的部分电离能数据如表:
元素 o p
717 759
1509 1561
3248 2957
比较两元素的、可知,气态基态再失去一个电子比基态气态再失去一个电子难。对此,你的解释是___________。
(5)第三周期8种元素按单质熔点高低的顺序排列如图乙所示,其中电负性最大的是___________(填图中的序号)。
(6)图甲中的某主族元素的电离能情况如图丙所示,则该元素是_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
17.请解释钾与钠产生焰色及焰色不同的原因___________。
18.如图是锂、氦、汞原子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其中图______是原子由基态转化为激发态时的光谱,图______是原子由激发态转化为基态时的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光谱上的特征谱线不同,请在图中将同种元素原子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连接起来______。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三、实验题
19.H2O2水溶液俗称双氧水,是传统的漂白、消毒剂。某实验小组准备完成双氧水的制备、浓缩、测定浓缩液浓度,并探究H2O2和Cl2的反应。
(一)制备和浓缩
该小组设计的双氧水的实验室制备和浓缩过程如图:
已知:乙醚微溶于水,沸点为34.5℃。
(1)制备H2O2时,需将BaO2在冰水冷却下分次加入硫酸,其目的是___________;
(2)沉淀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3)分离方法①需要用到下列实验仪器中的___________(填代号),采用的合适加热方式为___________。
(二)测定浓缩液物质的量浓度:
(4)取1.00mL浓缩的产品,稀释成250mL,取25.00mL上述稀释液,置于锥形瓶中,加入5mL3mol/LH2SO4,用0.0200mol/LKMnO4标准溶液滴定(酸性环境下KMnO4→Mn2+),则滴定终点的颜色变化为___________。重复操作3次,平均消耗KMnO420.00mL,该浓缩产品中H2O2的物质的量浓为___________。
(三)探究H2O2和Cl2的反应
(5)避光环境下,向H2O2溶液中通入Cl2,溶液中出现了微弱红光,收集到无色气体产物,经检验是O2.资料表明该实验涉及的反应历程如图:
结合图中信息解释该实验过程中产生红光的原因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详解】A.电解质电离不需要通电,在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就能发生,故A错误;
B.钾原子的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会产生吸收光谱,从激发态跃迁回到基态会形成发射光谱,故B正确;
C.由自发反应△H—T△S<0可知,低温条件下熵减的放热反应也能自发进行,则能够自发进行的反应不一定是熵增的过程,故C错误;
D.同温同压下,氢气和氯气在光照或点燃条件下生成氯化氢的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相同,反应热△H相同,故D错误;
故选B。
2.D
【详解】对充有氖气的霓虹灯管通电,灯管发出红色光是因为通电时Ne原子吸收能量,原子核外的电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但是激发态不稳定,电子再由激发态向基态跃迁,能量就以光的形式释放。所以灯管发出红色光。因此正确选项为D。
3.B
【详解】
A.小黑点的意义不是表示电子个数,而是表示电子出现的几率的多少,小黑点越密集的地方,电子出现的几率越高,小黑点越稀薄的地方,电子出现的几率越小,A错误;
B.某元素+3价离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5,离子的核外电子数是23,所以原子序数是26,即是铁元素,位于第四周期第Ⅷ族,属于d区,B 正确;
C.1s22s22px1→1s22s22py1,2P轨道上的能量一样,两者之间没有能量变化,也就没有光谱,C错误;
D.最外层电子数为ns2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第2列或第12列,还有第18列的He,还有一些过渡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也为ns2,D错误;
故选B。
4.B
【详解】A.钢铁长期使用后生锈,是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被氧化,故A错误;
B.节日里燃放的焰火是原子的发射光谱,与原子核外电子发生跃迁有关,故B正确;
C.金属导线可以导电是电子的定向移动,与电子跃迁无关,故C错误;
D.乙醇分子具有挥发性,发出特殊的香味,与电子跃迁无关,故D错误;
答案选B。
【点睛】光是电子释放能量的重要形式,霓虹灯广告、燃烧蜡烛、节日里燃放的焰火都与电子发生跃迁释放能量有关。
5.B
【详解】A.在原子中所有电子均可发生跃迁,电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吸收能量,为吸收光谱;电子由激发态跃迁到基态释放能量,为发射光谱,A不符合题意;
B.光谱分为连续光谱和线状光谱,无论是单色光还是白光,都是连续光谱,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也就是由具有特定频率的光形成的谱线。原子光谱之所以产生这种特定的谱线,是由于电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电子跃迁的始态和终态的能量差也是量子化的,B符合题意;
C.某种元素原子只能产生某些波长的谱线,但都并非一条,根据电子跃迁后所处的能级,可能有许多条,每条谱线其波长不同,表现出的颜色也不同,C不符合题意;
D.白光可以由多种单色光组成,与题干无直接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D
【详解】A.每种元素在原子光谱中都有自己的特征谱线,用特征谱线可以确定组成元素,A项正确;
B.壁虎足上有数量众多的刚毛及其精细分支,与墙体之间距离足够近,存在范德华力,使得壁虎可以在天花板上自由爬行,B项正确;
C.碘、四氯化碳都是非极性分子,水是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的经验规律,碘易溶于四氯化碳、难溶于水,C项正确;
D.基态原子吸收能量,它的电子会跃迁到较高能级,变为激发态原子,电子从较高能量的激发态跃迁到较低能量的激发态乃至基态时释放能量,光是电子跃迁释放能量的重要形式,即灯光和原子核外电子跃迁有关,D项错误;
答案选D。
7.C
【详解】A.洪特规则:在同一个电子亚层中排布的电子,总是尽先占据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2p能级各轨道能量相同,所以该电子排布图正确,故A错误;
B.Ag+提供空轨道,NH3提供孤对电子,形成配位键,故B错误;
C.用光谱仪器摄取各种元素的电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总称原子光谱,不同元素原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不同,所以可以利用原子光谱上的特征谱线来鉴定元素,故C正确;
D.全空、全满或半满时能量最低,所以基态铜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图为 ,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睛】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原子轨道上最多只能容纳2个自旋状态相反的电子;洪特规则:在同一个电子亚层中排布的电子,总是尽先占据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8.C
【详解】A.图示原子有5个电子,不是碳原子的电子排布图,故A错误;
B.在元素周期表中,非金属元素不都在p区,如H在s区,故B错误;
C.原子由激发态转化成基态时以光的形式放出放出能量,获得的光谱为发射光谱,故C正确;
D.在第三能层中最多有9个原子轨道,最多可填充18个电子,故自旋状态相同的电子最多有9个,故D错误。
故答案选C。
9.C
【详解】A. 1s22s12p1表示有4个电子,若为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为1s22s2,那么,1s22s12p1就表示1个2s电子跃迁到了2p能级,是铍原子的激发态,A正确;
B. 碳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由1s22s22p2转变为1s22s12p3时,碳原子由基态变为激发态,碳原子是从外界环境中吸收能量,B正确;
C. 灯光是核外电子发生跃迁时释放能量的结果,C错误;
D. 因E(3d)<E(4p),故电子由3d能级跃迁至4p能级时,要吸收能量,形成吸收光谱,D正确。
答案选C。
10.D
【详解】A.元素的焰色试验呈紫红色,紫色对应的波长介于,A错误;
B.该实验装置测得的是氢元素的发射光谱,B错误;
C.原子光谱有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两种。电子由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产生的原子光谱属于发射光谱,C错误;
D.原子光谱可以用于定性鉴定元素,D正确;
故选:D。
11.A
【详解】A.镁原子由1s22s22p63s13p1→1s22s22p63s2时,原子释放能量,由激发态转化成基态,A正确;
B.基态Se的价电子排布式:,B错误;
C.基态Be的价电子排布式:,则基态铍原子最外层电子的电子云图轮廓为球形,C错误;
D.原子光谱有两种: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电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或由激发态跃迁到基态,都会产生原子光谱,D错误。
故选A。
12.B
【详解】A.原子中的电子在跃迁时会发生能量的变化,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光(辐射),这也是原子光谱产生的原因,电子从基态向激发态的跃迁会吸收能量,形成吸收光谱;电子从激发态向基态的跃迁会放出能量,形成发射光谱,A正确;
B.原子光谱既有发射光谱,也有吸收光谱,B错误;
C.在现代化学中,常利用原子光谱上的特征谱线来鉴定元素,称为光谱分析,C正确;
D.电子在基态和激发态之间的跃迁会引起能量的变化,并以光的形式体现,所以霓虹灯光、激光、焰火都与原子核外电子跃迁释放能量有关,D正确;
故选B。
13.(1)B
(2) b d
(3) 22 球形 3d54s1或3d104s1
(4) Z N原子外围电子排布式为2s22p3,N与O相比,2p轨道处于半充满的稳定结构,故失去第一个电子较难,I1较大
(5) Fe3+的3d5半满状态更稳定 小于 核电荷数相同,但是Fe3+核外电子数少
【详解】(1)钠在火焰上灼烧时,原子中的电子吸收了能量,从能量较低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高的轨道,但处于能量较高的电子是不稳定的,很快跃迁回能量较低的轨道,这是就将多余的能量以黄光的形式放出,属于发射光谱,选B;
(2)基态原子具有的能量最低,得到电子后,电子发生跃迁,从低能级轨道跃迁到高能级轨道,所以能量最高的是b,能量最低的是d;
(3)Ti原子核外有22个电子,每个电子运动状态都不同,所以原子中运动状态不同的电子共有22种;其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24s2,最高能层为4s能级,电子云轮廓形状为球形;与Ti同周期的所有过渡元素的基态原子中,最外层电子数与钛不同,结合构造原理与洪特规则,符合条件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3d54s1、3d104s1;
(4)金属元素第一电离能I1小于非金属元素,则第一电离能I1最小的X为镁元素;N原子外围电子排布式为2s22p3,N与O相比,2p轨道处于半充满的稳定结构,故失去第一个电子较难,I1较大,则I1较大的Z为N元素;
(5)Fe2+价电子为3d6,失去1个电子形成更稳定的3d5半充满状态的Fe3+;因为Fe3+与Fe2+核电荷数相同,但是Fe3+核外电子数少,所以核对电子吸引能力大,半径小。
14.(1) A N 球形
(2) 同周期元素随核电荷数依次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变小,故结合一个电子释放出的能量依次增大 N原子的2p轨道为半充满状态,具有稳定性,故不易结合一个电子
(3) [Ar]3d5或1s22s22p63s23p63d5 H<C<O
【解析】(1)
①紫色光对应的辐射波长范围是400~430 nm,选A;
②基态K原子中,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4s1,核外电子占据最高能层的符号是N,占据该能层的电子处于4s能级,电子云轮廓图形状为球形;
(2)
①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是1s22s22p3,价层电子排布式是2s22p3,轨道表达式(电子排布图)为;
②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依次增大,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增大,除氮原子外,其他原子得电子能力依次增大,得电子后形成的阴离子稳定性逐渐增大,所以根据第一电子亲和能的定义可知同周期元素的第一电子亲和能自左向右依次增大;N的2p能级上有3个电子,处于半满状态,属于较稳定状态,得电子能力相对较弱,因此第一电子亲和能较同周期相邻元素要低;
(3)
①Fe为26号,价层电子数为26-18=8,价层电子排布式为3d64s2,失去电子时,先失去4s上的2个电子,再失去3d上的一个电子,即为[Ar]3d5;
②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大,非金属性O>C>H,所以电负性:O>C>H。
15. 连续 线状 基态 激发态 吸收 激发态 基态 释放 原子光谱 紫 激发态的电子从能量较高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低的轨道时,以一定波长(可见光区域)光的形式释放能量
【详解】(1)日光经棱镜折射后形成的光谱为连续光谱;原子光谱是由不连续特征谱线组成的,都是线状光谱。故答案为:连续;线状;
(2)吸收光谱是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跃迁到高能级轨道时产生的;而发射光谱是高能级轨道的电子跃迁到低能级轨道过程中释放能量产生的,故答案为:基态;激发态;吸收;激发态;基态;释放;
(3)1861年德国人基尔霍夫研究原子光谱时发现了铷,故答案为:原子光谱;
(4)金属原(离)子核外电子吸收能量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激发态的电子从能量较高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低的轨道时以一定波长(可见光区域)光的形式释放能量。而钾原子释放的能量波长较短,以紫光的形式释放,故答案为:紫;激发态的电子从能量较高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低的轨道时,以一定波长(可见光区域)光的形式释放能量;
16. (或) 电子从能量较高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低的轨道时,以光(辐射)的形式释放能量 基态的轨道电子为半充满状态,比较稳定 2
【解析】根据元素周期表知,元素分别是H、、C、N、O、F、、、Al、Si、S、Cl、Ar、K、Mn、Fe。
【详解】(1)P为Fe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6,根据能量最低原理可知,其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或)。
(2)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但第ⅡA、第ⅤA族元素第一电离能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故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3)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是因为在反应过程中电子从能量较高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低的轨道时,以光(辐射)的形式释放能量。
(4) 基态的轨道电子为半充满状态,比较稳定;而基态的轨道电子排布为,更易失电子达到稳定状态;
(5)第三周期8种元素形成的单质中,只有单质硅为共价晶体,熔点最高,与图乙中8对应;磷、硫、氯气、氩气形成的晶体均属于分子晶体,熔点较低,其中氯元素的电负性最大,氯气熔点仅高于氩气,与图乙中2对应;
(6)根据图丙中所列的电离能数据及变化规律可知,该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所以该元素为元素。
【点睛】本题考查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明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解题关键,掌握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定义,熟悉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递变规律,培养学生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
17.电子从较高能级的激发态跃迁到低能级的激发态或基态时,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而钾和钠所释放的能量不同,故也产生不同颜色的光
【详解】金属元素产生焰色反应的微观原因为:电子从较高能级的激发态跃迁到低能级的激发态或基态时,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而钾和钠所释放的能量不同,故也产生不同颜色的光,故答案为:电子从较高能级的激发态跃迁到低能级的激发态或基态时,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而钾和钠所释放的能量不同,故也产生不同颜色的光。
18. ①③⑤ ②④⑥
【详解】发射光谱是当原子或分子在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从其释放多余能量而形成的光谱。吸收光谱是指物质吸收光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而产生的光谱。发射光谱是指光源所发出的光谱。令发生连续光谱光源的光通过一种吸收物质,然后再通过光谱仪就得到吸收光谱。吸收光谱是在连续发射光谱的背景中呈现出的暗线。由基态转化为激发态时的光谱为吸收光谱,即①③⑤,由激发态转化为基态时的光谱为发射光谱,即②④⑥。同一物质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之间有严格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某种物质自发辐射哪些波长的光,它会强烈吸收某些波长的光。同种元素原子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连接起来为。
19.(1)防止瞬间产生大量的热,导致过氧化氢分解
(2)BaSO4
(3) BEF 水浴加热
(4) 在滴入一滴高锰酸钾溶液后,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10mol/L
(5)激发态氧气分子的电子能量高,不稳定,跃迁到低能量轨道时,放出的能量以红光形式辐射
【分析】BaO2在冰水冷却下分次加入硫酸生成硫酸钡沉淀和过氧化氢,过滤硫酸钡沉淀,获得过氧化氢粗品,加入乙醚提取,分馏后获得乙醚和浓缩的过氧化氢。
(1)
制备H2O2时,需将BaO2在冰水冷却下分次加入硫酸,其目的是防止瞬间产生大量的热,导致过氧化氢分解;
(2)
BaO2在冰水冷却下分次加入硫酸生成硫酸钡沉淀和过氧化氢,沉淀a是BaSO4;
(3)
分离方法①为分馏,需要用到下列实验仪器中的温度计、直形冷凝管、蒸馏烧瓶,乙醚微溶于水,沸点为34.5℃,过氧化氢高温分解速率加快,故采用的合适加热方式为水浴加热;
(4)
取1.00mL浓缩的产品,稀释成250mL,取25.00mL上述稀释液,置于锥形瓶中,加入5mL3mol/LH2SO4,用0.0200mol/LKMnO4标准溶液滴定(酸性环境下KMnO4→Mn2+),则滴定终点的颜色变化为在滴入一滴高锰酸钾溶液后,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滴定过程发生反应 2MnO4﹣+5H2O2+6H+=2Mn2++8H2O+5O2↑,故n(H2O2)=n(KMnO4)=×0.02mol/L×20×10﹣3L×=0.01mol,浓缩产品浓度为=10mol/L;
(5)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该实验过程中产生红光的原因在于激发态氧气分子的电子能量高,不稳定,跃迁到低能量轨道时,放出的能量以红光形式辐射。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4届高三化学高考备考二轮复习物质结构与性质一有关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综合考点训练(含解析)

下一篇:2024届高三化学二轮专题复习题-元素或物质推断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