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2023年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北京市通州区2023年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一、单选题
1.(2019九上·蓬溪月考)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78%的是 (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2.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方式的是(  )
A.纸张双面打印 B.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C.使用一次性餐具 D.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
3.(2020·北京)下列不属于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是(  )
A.放出热量 B.产生大量白烟
C.火星四射 D.生成黑色固体
4.(2022·北京市)下列不属于氧气用途的是(  )
A.气焊 B.食品防腐 C.供给呼吸 D.医疗急救
5.能鉴别氮气和氧气两瓶气体的方法是(  )
A.观察颜色 B.闻气味
C.插入带火星的木条 D.倒入澄清的石灰水
6.(2022·北京市)化肥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具有重要作用。下列物质能用作钾肥的是(  )
A.K2SO4 B.CO(NH2)2 C.NH4Cl D.Ca(H2PO4)2
7.(2019·北京)下列物质含有氢分子的是()
A.H2 B.H2O2 C.H2CO3 D.H2O
8.(2021·北京)下列H2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难溶于水 B.无色气体 C.能燃烧 D.熔点低
9.如图所示,放置一段时间后电子秤的示数变大,此现象说明浓硫酸具有(  )
A.酸性 B.腐蚀性 C.吸水性 D.挥发性
10.一些物质的pH范围如下,其中呈碱性的是(  )
A.柠檬汁(2~3) B.酱油(4~5)
C.西瓜汁(5~6) D.肥皂水(9~11)
11.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干净的海水是纯净物 B.水由大量水分子聚集而成
C.水是常用的溶剂 D.可用水区分氯化钠和碳酸钙
12.(2021·南京)在压强为101kPa时,将1L氧气置于密闭容器中降温,变为淡蓝色液体。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氧分子的体积变小 B.氧分子的质量变小
C.氧分子的数目变少 D.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我国冶炼金属的历史悠久。回答下列小题。
13.冶炼铜的矿物原料是孔雀石[主要成分是Cu2(OH)2CO3],组成Cu2(OH)2CO3的元素种类为(  )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14.下列物质可以与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反应生成铁的是(  )
A.NaOH B.CO C.CO2 D.O2
15.电解法冶炼铝的原料为Al2O3,Al2O3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  )
A.-3 B.-2 C.+2 D.+3
16.青铜是一种常见合金,主要成分是铜、镍。下图为铜元素和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镍的元素符号为Ni
B.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8.69g
C.铜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9
D.铜元素和镍元素均属于金属元素
17.下列物质与水共同作用可使铁生锈的是(  )
A.O2 B.CO2 C.N2 D.H2
18.智能燃气灶在发生干烧时会自动关闭燃气阀门,其灭火原理为(  )
A.隔离可燃物 B.隔绝空气
C.降低温度 D.降低燃气的着火点
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完成下面小题。
19.CO与CO2的化学性质不同,本质原因是(  )
A.物质用途不同 B.气体密度不同
C.分子质量不同 D.分子构成不同
20.下列有关CO2的性质和用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O2密度比空气小,可用于灭火
B.CO2能促进植物光合作用,可做气体肥料
C.CO2可用于区分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
D.干冰易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
21.小明设计如图所示实验验证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实验中所用的纸花均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并干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③纸花变红,②纸花不变红
B.该实验可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
C.在实验③中,若对比纸花放入集气瓶前后的现象,可以不必做实验②
D.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③中紫色石蕊纸花变红
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NaCl溶液。完成下面小题。
22.配制上述溶液,需称量NaCl的质量为(  )
A.1.5g B.15g C.7.5g D.50g
23.实验过程中的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
A.称量固体 B.量取水
C.溶解固体 D.装瓶贴签
24.取出瓶中溶液10g进行实验,则瓶中剩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A.1.5% B.3% C.12% D.15%
25.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20℃时,甲、乙溶解度相等
C.将20℃时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40℃,溶液质量不变
D.40℃时,分别在100g水中加入40g甲、乙,所得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二、生活现象解释
26.我国近代生活燃料使用的发展史如下。
(1)煤、石油、煤气、天然气中,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
(2)管道煤气成分中,属于有机化合物的是   。
27.我国科研团队率先以一氧化碳和氢气为原料在单原子Cu催化作用下合成甲醇(CH3OH)。
(1)在方框中补全另一种反应物的微粒图示   。
(2)甲醇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3)回收旧织物中的涤纶时,需要用到氯化镁的甲醇溶液,该溶液中的溶质是   。
28.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
(1)月壤中含有丰富的铁、钙等,这里的“铁、钙”指的是   (填“原子”或“离子”或“元素”)。
(2)月壤中含有丰富的氦—3,地球上的氦元素主要以氦—4形式存在,氦—3和氦—4都属于氦元素,结合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序号)。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氦—3 2 1 2 3
氦—4 2 2 2 4
A.氦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B.氦—3和氦—4都属于氦元素,是因为两种原子的质子数均为2
C.氦—3和氦—4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等
三、科普阅读理解
29.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吸湿发热纤维是一种能产生热量且保暖的材料,通过吸收人体散发的水蒸气,将其转化成液态水,放出热量。
天然棉纤维可吸湿发热,但无法做到快速排出湿气,使人体皮肤产生湿热和不适感。可采用混纺工艺通过改变混纺组分(所含物质种类)与混纺比(各物质的含量)改善吸湿发热纤维的发热性与透气性。下表中列举了两种吸湿发热纤维的部分性能测试结果。
性能混纺组分与混纺比 透气率/(mm·s-1) 透湿量/(g·m-2·h-1) 保温率/%
100%棉纤维 1.05×103 150.56 30.5
40%棉,40%腈纶,20%EKS 1.03×103 270.56 41.5
我国科研人员制备了三种混纺发热纤维,为比较三种材料的吸湿发热效果,科研人员在不同时间时测定了上述样品的芯吸高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图中芯吸高度越高,表明混纺材料吸湿发热效果越好。
目前,生态环保、功能多样的吸湿发热纤维的研发已成为纺织行业重要的发展方向。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纤维吸湿发热的过程主要是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表中列出的混纺纤维与棉纤维相比,其优异性能为____(填序号)。
A.透气性好 B.透湿性好 C.保温率高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对”或“错”)。
①棉纤维属于天然吸湿发热纤维。   
②由图可知,在研究的时间范围内,时间相同时,40%棉、40%腈纶、20%EKS混纺成的纤维吸湿发热效果最好。   
(4)由图可知,混纺发热纤维的混纺组分相同时,影响其吸湿发热效果的因素有   。
四、生产实际分析
30.氯化钙常用作干燥剂,以石灰石(主要成分CaCO3,含少量MgCO3及不溶于水和盐酸的杂质)制备氯化钙的主要过程如下:
(1)石灰石的主要成分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溶液A与石灰水反应的其中一个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3)实验室蒸发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31.硅(Si)是制造半导体芯片的原料。利用稻壳制备纳米硅的主要工艺流程如下。
(1)上述流程所涉及到的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2)还原炉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酸浸槽中,加入盐酸的目的是   。
32.请从A或B中任选一个作答,若均作答,按A计分。
A B
仪器a的名称为   。 用装置①制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用装置③收集氧气的原因为   。 仪器b的名称为   。 用装置②制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用装置④收集氧气的原因为   。
33.利用下列实验研究物质组成。
(1)实验A探究水的组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试管2产生气体体积约为10mL,则试管1产生气体的体积约为   mL。
(2)实验B探究某可燃性气体的组成,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则该可燃性气体中一定含有   元素。
(3)实验C探究空气的组成,能证明空气中O2含量的现象是   。
34.利用图1装置研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用等体积的稀盐酸和水分别进行实验,将注射器内液体全部推入,测得一段时间内温度的变化如图2所示。
(1)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图1能说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的现象是   。
(3)图2可得到的结论是   。
35.用下图装置研究酸、碱的性质。
(1)有气泡产生的实验是   (填序号)。
(2)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6.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升温至60℃的过程中,仅①中白磷燃烧。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1)升温后可燃物在铜板上燃烧,说明铜具有的性质是   。
(2)对比①②的实验现象,能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3)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现象是   。
37.用下图实验研究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
(1)实验A的目的是   。
(2)实验B能证明金属活动性铁强于铜的实验现象是   。
(3)结合A、C实验现象,可得到锌、铁、铜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结论,则实验C中X、Y分别是   。(填序号)
①Fe,硫酸铜溶液 ②Cu,硫酸亚铁溶液 ③Cu,硫酸锌溶液
五、科学探究
38.青团是一种传统美食,家庭制作时常出现蒸制后变黄的现象。兴趣小组探究了影响青团颜色的因素。
【查阅资料】
①艾 含大量叶绿素,汁水可使青团着色。叶绿素不稳定,易被氧化、酸化变色。
②NaHCO3可以与植物细胞中酸性物质反应,阻碍叶绿素分解,使青团保持鲜亮的绿色。
【进行实验】
取等体积鲜榨艾草汁,分别加入等质量糯米粉中,搅拌,揉制成大小相同的糯米团,蒸制后观察青团颜色。实验记录如下表:
实验序号 NaHCO3添加量/g 蒸制火候 蒸制时间/min 是否蒸熟 青团颜色
① 0 大火 15 是 深黄色
② 0.5 小火 15 否 绿色
③ 0.5 中火 15 是 黄绿色
④ 0.5 大火 15 是 黄绿色
⑤ 1.0 中火 15 是 绿色
⑥ 1.0 中火 18 是 黄色
⑦ 1.0 中火 21 是 深黄色
⑧ 1.5 中火 15 是 黄色
【解释与结论】
(1)NaHCO3的俗称是   。
(2)④中青团比①中颜色偏绿的原因是   。
(3)依据⑤~⑦得出的结论是   。
(4)探究蒸制火候对青团颜色影响的实验是   (填序号)。
(5)【反思与评价】
探究NaHCO3最佳用量的实验中,在中火,蒸制15min的条件下,没有再进行NaHCO3添加量为2.0g的实验,理由是   。
(6)青团蒸制前后常会在其表面刷一层食用油,刷油的目的可能是   。
六、实际应用定量计算
39.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安全消毒剂,可由NaClO2与Cl2反应制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若生成117gNaCl,计算参加反应的Cl2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及结果)。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
【解析】【解答】空气主要是有氮气和氧气组成的,其中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约占21%.
故选:B.
【分析】回忆空气的成分以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然后做出判断.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了解空气的组成是学习化学的基本要求.
2.【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解析】【解答】A. 纸张双面打印,节约纸张,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使用一次性餐具,可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故错误,符合题意;
D. 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保护环境的措施分析。
3.【答案】B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解答】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不会产生大量白烟。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铁丝燃烧的现象分析
4.【答案】B
【知识点】氧气的用途
【解析】【解答】A、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于气焊,不符合题意;
B、食品中的物质能与氧气发生缓慢氧化,而腐败,氧气不能防腐,符合题意;
C、氧气具有氧化性,能供给呼吸,不符合题意;
D、氧气能供给呼吸,可用于医疗急救,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氧气具有的性质分析。
5.【答案】C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A. 氮气、氧气都是没有颜色的,通过观察颜色无法区分氮气、氧气,故不符合题意;
B. 氮气、氧气都是没有味道的,通过闻气味无法区分氮气、氧气,故不符合题意;
C. 氮气不能支持燃烧,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以插入带火星的木条能区分氮气、氧气,故符合题意;
D. 氮气、氧气都是不能与氢氧化钙反应,气体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无法区分氮气、氧气,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通过不同的物质在与同一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产生的现象不同,把它们鉴别开的方法,它是鉴别物质的常用方法。
6.【答案】A
【知识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解析】【解答】A、硫酸钾含钾元素,属于钾肥,符合题意;
B、尿素含氮元素,属于氮肥,不符合题意;
C、氯化铵含氮元素,属于铵态氮肥,不符合题意;
D、磷酸二氢钙含磷元素,属于磷肥,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钾肥是以钾为主要养分的肥料。
7.【答案】A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和含量分析
【解析】【解答】A、H2是由氢分子构成的,A符合题意;
B、H2O2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B不符合题意;
C、H2CO3是由碳酸分子构成,C不符合题意;
D、H2O是由水分子构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某分子的只能是某物质或含有某物质的混合物分析
8.【答案】C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都属于物理性质。
A、难溶于水是物质的溶解性,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无色气体是物质的颜色,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能燃烧是物质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D、熔点低是物质的熔点,属于物理性质,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9.【答案】C
【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解答】如图所示,放置一段时间后电子秤的示数变大,此现象说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造成溶液的质量增加。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分析。
10.【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解答】A. 柠檬汁(2~3) ,溶液pH值小于7,显酸性,故不符合题意;
B. 酱油(4~5) ,溶液pH值小于7,显酸性,故不符合题意;
C. 西瓜汁(5~6) ,溶液pH值小于7,显酸性,故不符合题意;
D. 肥皂水(9~11),溶液pH值大于7,显碱性,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溶液的pH值<7,显酸性,从7到1,酸性逐渐增强;
溶液的pH值=7,显中性;
溶液的pH值>7,显碱性,从7到14,碱性逐渐增强。
11.【答案】A
【知识点】水的组成;水的性质和应用
【解析】【解答】A. 干净的海水中含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错误,符合题意;
B. 水由大量水分子聚集而成,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一般的,水是常用的溶剂, 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氯化钠能溶于水,碳酸钙不能溶于水,可用水区分氯化钠和碳酸钙,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水的组成、性质、用途分析。
12.【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 降温的过程中,氧气分子的体积不变,故A不符合题意;
B. 降温的过程中,氧气分子的质量不变,故B不符合题意;
C. 降温的过程中,氧气的分子数目不变,故C不符合题意;
D. 降低温度,分子间间隔变小,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分子间有间隔,降低温度,分子间间隔变小。
【答案】13.B
14.B
15.D
【知识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解析】【分析】(1)化学式中有几种元素符号,物质就含有几种元素。
(2)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
(3)在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13.Cu2(OH)2CO3中含有铜、氧、氢、碳四种元素。
故答案为:B。
14.氢氧化钠、二氧化碳、氧气不能与氧化铁反应,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B 。
15.氧化铝中氧元素显-2价,在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设铝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
2x+(-2)×3=0
x=+3.
所以,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
故答案为:D。
16.【答案】B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 在元素周期表中右上角的字母表示元素符号,所以镍的元素符号为Ni ,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在元素周期表中,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8.69,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g”,故错误,符合题意;
C. 在元素周期表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所以铜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9,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铜和镍都有金字旁,均属于金属元素,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17.【答案】A
【知识点】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解析】【解答】铁与氧气、水共同作用,可使铁生锈。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铁生锈的条件分析。
18.【答案】A
【知识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关闭燃气阀门后,可燃物消失,灶具的火焰也随之熄灭,其原理是阻断可燃物。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灭火的原理、方法分析。
【答案】19.D
20.A
21.C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用途;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解析】【分析】(1)分子构成不同,其化学性质不同。
(2)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分析。
(3)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酸性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19.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是不同分子,分子构成不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
故答案为:D 。
20.A. CO2密度比空气大,不能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 故错误,符合题意;
B. CO2能促进植物光合作用,可做气体肥料, 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CO2可用于区分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干冰易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1.A.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醋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所以①③纸花变红,②纸花不变红, 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该实验可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在实验③中,若对比纸花放入集气瓶前后的现象,可以不必做实验②,故错误,符合题意;
D.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③中紫色石蕊纸花变红,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答案】22.C
23.A
24.D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2)根据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
(3)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
22.需要氯化钠的质量=50g×15%=7.5g。
故答案为:C。
23.A、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时,注意“左物右码”,故操作错误,符合题意;
B、读取量筒的示数时,如果俯视,读出的示数比实际值偏大;如果仰视,读出的示数比实际值偏小,因此正确的方法是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溶解固体时,应该用玻璃棒搅拌,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配制溶液后,溶液倒入试剂瓶后,需要贴上标签,注明溶液的名称、溶质的质量分数,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4.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取出瓶中溶液10g进行实验,则瓶中剩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5%。
故答案为:D。
25.【答案】D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A. 根据溶解度曲线,甲曲线随温度升高而升高,所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根据溶解度曲线,20℃时,两条曲线有交点,说明20℃时,甲、乙溶解度相等, 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将20℃时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40℃,溶液质量不变, 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40℃时,分别在100g水中加入40g甲、乙,所得乙溶液为饱和溶液,甲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根据已知温度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查出对应的温度;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26.【答案】(1)煤气
(2)甲烷/CH4
【知识点】化石燃料的利用与保护;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1)煤、石油、煤气、天然气中,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煤气。
(2)管道煤气成分中,属于有机化合物的是甲烷,甲烷中含有碳元素。
【分析】(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
(2)根据有机物的概念分析。
27.【答案】(1)
(2)3:1
(3)氯化镁/MgCl2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种类不变,反应前有C、O,反应后有C、O、4H,所以反应前应该还有4H,也就是2H2,所以在方框中补全另一种反应物的微粒图示为 。
(2)甲醇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12:(1×4)=3:1。
(3)氯化镁的甲醇溶液,该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镁,溶剂是甲醇。
【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种类不变分析。
(2)在化学式中,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的乘积之比。
(3)根据氯化镁的甲醇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镁,溶剂是甲醇分析。
28.【答案】(1)元素
(2)A;B
【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1)钙、铁是指这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是指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所以钙、锌、磷、铁是指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2)A、原子的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氦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故A正确;
B、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氦—3和氦—4都属于氦元素,是因为两种原子的质子数均为2,故B正确;
C、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氦—3和氦—4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所以相对原子质量不相等,故C错误。
故答案为:AB。
【分析】(1)根据元素的概念分析。
(2)根据表格中数据分析。
29.【答案】(1)物理
(2)B;C
(3)对;错
(4)混纺比
【知识点】基础知识点归纳
【解析】【解答】(1)纤维吸湿发热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主要是物理变化。
(2)根据表格里的数据、信息,混纺纤维与棉纤维相比,其优异性能透湿性好,保温率高。
故答案为:BC。
(3)① 棉纤维属于天然吸湿发热纤维。对
② 由图可知,在研究的时间范围内,时间相同时,40%棉、40%腈纶、20%EKS混纺成的纤维吸湿发热效果最好。错。因为资料中,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图中芯吸高度越高,表明混纺材料吸湿发热效果越好。
(4)由图可知,混纺发热纤维的混纺组分相同时,影响其吸湿发热效果的因素有混纺比。
【分析】根据给出的资料,图像,表格中的信息,结合小题分析。
30.【答案】(1)
(2)复分解反应
(3)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
【知识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
【解析】【解答】(1)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
(2)溶液A与石灰水反应的其中一个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中反应物为两种化合物,生成物为两种化合物,符合“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其基本反应类型为复分解反应。
(3)实验室蒸发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
【分析】(1)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 。
(2)根据“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分析。
(3)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
31.【答案】(1)SiO2、MgO
(2)
(3)去除氧化镁
【知识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
【解析】【解答】(1)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所以上述流程所涉及到的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二氧化硅、氧化镁。
(2)还原炉中,发生的反应是二氧化硅和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镁和硅,化学方程式为: 。
(3)酸浸槽中氧化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所以加入盐酸的目的是:除去氧化镁。
【分析】(1)根据氧化物的概念分析。
(2)二氧化硅和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镁和硅。
(3)氧化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
32.【答案】酒精灯;;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组分反应;集气瓶;2H2O22H2O+O2↑;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知识点】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
【解析】【解答】A、(1)由图可知,仪器a的名称为:酒精灯。
(2)装置①是固固加热型装置,试管口有棉花,适合用装置①制氧气的反应是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装置③是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气体,则用装置③收集氧气的原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B、(1)由图可知,仪器b的名称为:集气瓶。
(2)装置②是固液常温型装置,用装置②制氧气的反应适合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装置④是用排水法来收集气体,则用装置④收集氧气的原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分析】A、(1)根据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名称分析
(2)根据装置①是固固加热型装置,试管口有棉花,则用装置①制氧气的反应是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分析。
(3)根据装置③是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气体分析。
B、(1)根据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名称分析;
(2)根据装置②是固液常温型装置,则用装置②制氧气的反应是适合过氧化氢分析;
(3)根据装置④是用排水法来收集气体分析。
33.【答案】(1);20
(2)氢/H
(3)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至1刻度处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电解水实验;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通电时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若试管2产生气体体积约为10mL,则试管1产生气体的体积约为20mL。
(2)实验B探究某可燃性气体的组成,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则该可燃性气体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3)实验C探究空气的组成,能证明空气中O2含量的现象是水进入集气瓶至1刻度处。
【分析】(1)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电解水时,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氢气,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氧气,且两者的体积之比大约是2:1。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
(3)根据空气中的成分,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分析。
34.【答案】(1)
(2)溶液红色变浅,直至无色
(3)稀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知识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
(2)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氢氧化钠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逐滴滴入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溶液显中性,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
(3)一段时间内温度的变化图,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温度逐渐升高,说明中和反应属于放热反应(合理即可)。
【分析】(1)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2)根据滴有酚酞溶液的氢氧化钠溶液显红色,结合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或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进行分析。
(3)根据一段时间内温度的变化图,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温度逐渐升高分析。
35.【答案】(1)BC
(2)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
【解析】【解答】(1)A中反应为氧化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
B中反应为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
C中反应为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
D中反应为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所以有气泡产生的实验是BC。
(2)D中反应为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 。
【分析】A中反应为氧化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
B中反应为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
C中反应为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
D中反应为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36.【答案】(1)良好的导热性(热的良导体)
(2)与空气(氧气)接触
(3)升温至60℃,①中的白磷燃烧,而③中的红磷不燃烧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1)升温后可燃物在铜板上燃烧,说明铜具有的性质是导热性。
(2)对比①②的实验现象,①中白磷燃烧,②中被沙子覆盖的白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
(3)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现象是①中白磷燃烧,③中红磷不燃烧。
【分析】根据物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
37.【答案】(1)探究锌、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2)左侧试管中有气泡产生,溶液变为浅绿色,右侧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3)①②/②①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的探究
【解析】【解答】(1)实验A,锌和硫酸亚铁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锌溶液和铁,实验A的目的是证明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
(2)实验B能证明金属活动性铁强于铜的实验现象是铁片表面有气泡产生,铜片表面无明显现象。
(3)结合A、C实验现象,还需证明铁和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实验C中X、Y可以是Fe、硫酸铜溶液,两者反应,会观察到铁片的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还可以是Cu、硫酸亚铁溶液,无明显现象,均能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38.【答案】(1)小苏打
(2)④中加入了碳酸氢钠
(3)其他条件相同时,蒸制时间越长,变色越明显。
(4)②③④
(5)由③⑤⑧可知,随着碳酸氢钠添加量的增大,青团已经由黄绿色变成黄色
(6)隔绝氧气,防止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知识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
【解析】【解答】(1)NaHCO3的名称是碳酸氢钠,俗称是小苏打。
(2)根据表格里,④中青团、①中的变量是④中加入了碳酸氢钠,④中青团比①中颜色偏绿的原因是④中加入了碳酸氢钠。
(3)依据⑤~⑦得出的结论是蒸制时间越长,变色越明显。
(4)探究蒸制火候对青团颜色影响的实验是②③④,是因为除去蒸制火候外,其它条件相同。
故答案为:②③④。
(5)探究NaHCO3最佳用量的实验中,在中火,蒸制15min的条件下,没有再进行NaHCO3添加量为2.0g的实验,理由是由③⑤⑧可知,随着碳酸氢钠添加量的增大,青团已经由黄绿色变成黄色。
(6)青团蒸制前后常会在其表面刷一层食用油,刷油的目的可能是隔绝氧气,防止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分析】(1)NaHCO3的俗称是小苏打。
(2)④中青团比①中颜色偏绿的原因是④中加入了碳酸氢钠。
(3)依据⑤~⑦得出的结论是蒸制时间越长,变色越明显。
(4)探究蒸制火候对青团颜色影响的实验是②③④,是因为除去蒸制火候外,其它条件相同。
(5)对比试验要确定好常量和变量。
(6)氧气不溶于水植物油。
39.【答案】解:设参加反应的Cl2质量为x。
答:参加反应的Cl2质量为71g。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先设未知数,正确写出NaClO2与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找准有关物质,已知量是氯化钠的质量,未知量是参加反应氯气的质量;列比例式计算。
北京市通州区2023年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一、单选题
1.(2019九上·蓬溪月考)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78%的是 (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
【解析】【解答】空气主要是有氮气和氧气组成的,其中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约占21%.
故选:B.
【分析】回忆空气的成分以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然后做出判断.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了解空气的组成是学习化学的基本要求.
2.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方式的是(  )
A.纸张双面打印 B.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C.使用一次性餐具 D.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
【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解析】【解答】A. 纸张双面打印,节约纸张,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使用一次性餐具,可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故错误,符合题意;
D. 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保护环境的措施分析。
3.(2020·北京)下列不属于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是(  )
A.放出热量 B.产生大量白烟
C.火星四射 D.生成黑色固体
【答案】B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解答】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不会产生大量白烟。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铁丝燃烧的现象分析
4.(2022·北京市)下列不属于氧气用途的是(  )
A.气焊 B.食品防腐 C.供给呼吸 D.医疗急救
【答案】B
【知识点】氧气的用途
【解析】【解答】A、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于气焊,不符合题意;
B、食品中的物质能与氧气发生缓慢氧化,而腐败,氧气不能防腐,符合题意;
C、氧气具有氧化性,能供给呼吸,不符合题意;
D、氧气能供给呼吸,可用于医疗急救,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氧气具有的性质分析。
5.能鉴别氮气和氧气两瓶气体的方法是(  )
A.观察颜色 B.闻气味
C.插入带火星的木条 D.倒入澄清的石灰水
【答案】C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A. 氮气、氧气都是没有颜色的,通过观察颜色无法区分氮气、氧气,故不符合题意;
B. 氮气、氧气都是没有味道的,通过闻气味无法区分氮气、氧气,故不符合题意;
C. 氮气不能支持燃烧,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以插入带火星的木条能区分氮气、氧气,故符合题意;
D. 氮气、氧气都是不能与氢氧化钙反应,气体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无法区分氮气、氧气,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通过不同的物质在与同一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产生的现象不同,把它们鉴别开的方法,它是鉴别物质的常用方法。
6.(2022·北京市)化肥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具有重要作用。下列物质能用作钾肥的是(  )
A.K2SO4 B.CO(NH2)2 C.NH4Cl D.Ca(H2PO4)2
【答案】A
【知识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解析】【解答】A、硫酸钾含钾元素,属于钾肥,符合题意;
B、尿素含氮元素,属于氮肥,不符合题意;
C、氯化铵含氮元素,属于铵态氮肥,不符合题意;
D、磷酸二氢钙含磷元素,属于磷肥,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钾肥是以钾为主要养分的肥料。
7.(2019·北京)下列物质含有氢分子的是()
A.H2 B.H2O2 C.H2CO3 D.H2O
【答案】A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和含量分析
【解析】【解答】A、H2是由氢分子构成的,A符合题意;
B、H2O2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B不符合题意;
C、H2CO3是由碳酸分子构成,C不符合题意;
D、H2O是由水分子构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某分子的只能是某物质或含有某物质的混合物分析
8.(2021·北京)下列H2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难溶于水 B.无色气体 C.能燃烧 D.熔点低
【答案】C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都属于物理性质。
A、难溶于水是物质的溶解性,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无色气体是物质的颜色,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能燃烧是物质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D、熔点低是物质的熔点,属于物理性质,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9.如图所示,放置一段时间后电子秤的示数变大,此现象说明浓硫酸具有(  )
A.酸性 B.腐蚀性 C.吸水性 D.挥发性
【答案】C
【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解答】如图所示,放置一段时间后电子秤的示数变大,此现象说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造成溶液的质量增加。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分析。
10.一些物质的pH范围如下,其中呈碱性的是(  )
A.柠檬汁(2~3) B.酱油(4~5)
C.西瓜汁(5~6) D.肥皂水(9~11)
【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解答】A. 柠檬汁(2~3) ,溶液pH值小于7,显酸性,故不符合题意;
B. 酱油(4~5) ,溶液pH值小于7,显酸性,故不符合题意;
C. 西瓜汁(5~6) ,溶液pH值小于7,显酸性,故不符合题意;
D. 肥皂水(9~11),溶液pH值大于7,显碱性,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溶液的pH值<7,显酸性,从7到1,酸性逐渐增强;
溶液的pH值=7,显中性;
溶液的pH值>7,显碱性,从7到14,碱性逐渐增强。
11.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干净的海水是纯净物 B.水由大量水分子聚集而成
C.水是常用的溶剂 D.可用水区分氯化钠和碳酸钙
【答案】A
【知识点】水的组成;水的性质和应用
【解析】【解答】A. 干净的海水中含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错误,符合题意;
B. 水由大量水分子聚集而成,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一般的,水是常用的溶剂, 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氯化钠能溶于水,碳酸钙不能溶于水,可用水区分氯化钠和碳酸钙,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水的组成、性质、用途分析。
12.(2021·南京)在压强为101kPa时,将1L氧气置于密闭容器中降温,变为淡蓝色液体。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氧分子的体积变小 B.氧分子的质量变小
C.氧分子的数目变少 D.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 降温的过程中,氧气分子的体积不变,故A不符合题意;
B. 降温的过程中,氧气分子的质量不变,故B不符合题意;
C. 降温的过程中,氧气的分子数目不变,故C不符合题意;
D. 降低温度,分子间间隔变小,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分子间有间隔,降低温度,分子间间隔变小。
我国冶炼金属的历史悠久。回答下列小题。
13.冶炼铜的矿物原料是孔雀石[主要成分是Cu2(OH)2CO3],组成Cu2(OH)2CO3的元素种类为(  )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14.下列物质可以与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反应生成铁的是(  )
A.NaOH B.CO C.CO2 D.O2
15.电解法冶炼铝的原料为Al2O3,Al2O3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  )
A.-3 B.-2 C.+2 D.+3
【答案】13.B
14.B
15.D
【知识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解析】【分析】(1)化学式中有几种元素符号,物质就含有几种元素。
(2)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
(3)在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13.Cu2(OH)2CO3中含有铜、氧、氢、碳四种元素。
故答案为:B。
14.氢氧化钠、二氧化碳、氧气不能与氧化铁反应,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B 。
15.氧化铝中氧元素显-2价,在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设铝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
2x+(-2)×3=0
x=+3.
所以,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
故答案为:D。
16.青铜是一种常见合金,主要成分是铜、镍。下图为铜元素和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镍的元素符号为Ni
B.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8.69g
C.铜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9
D.铜元素和镍元素均属于金属元素
【答案】B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 在元素周期表中右上角的字母表示元素符号,所以镍的元素符号为Ni ,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在元素周期表中,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8.69,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g”,故错误,符合题意;
C. 在元素周期表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所以铜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9,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铜和镍都有金字旁,均属于金属元素,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17.下列物质与水共同作用可使铁生锈的是(  )
A.O2 B.CO2 C.N2 D.H2
【答案】A
【知识点】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解析】【解答】铁与氧气、水共同作用,可使铁生锈。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铁生锈的条件分析。
18.智能燃气灶在发生干烧时会自动关闭燃气阀门,其灭火原理为(  )
A.隔离可燃物 B.隔绝空气
C.降低温度 D.降低燃气的着火点
【答案】A
【知识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关闭燃气阀门后,可燃物消失,灶具的火焰也随之熄灭,其原理是阻断可燃物。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灭火的原理、方法分析。
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完成下面小题。
19.CO与CO2的化学性质不同,本质原因是(  )
A.物质用途不同 B.气体密度不同
C.分子质量不同 D.分子构成不同
20.下列有关CO2的性质和用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O2密度比空气小,可用于灭火
B.CO2能促进植物光合作用,可做气体肥料
C.CO2可用于区分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
D.干冰易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
21.小明设计如图所示实验验证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实验中所用的纸花均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并干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③纸花变红,②纸花不变红
B.该实验可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
C.在实验③中,若对比纸花放入集气瓶前后的现象,可以不必做实验②
D.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③中紫色石蕊纸花变红
【答案】19.D
20.A
21.C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用途;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解析】【分析】(1)分子构成不同,其化学性质不同。
(2)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分析。
(3)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酸性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19.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是不同分子,分子构成不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
故答案为:D 。
20.A. CO2密度比空气大,不能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 故错误,符合题意;
B. CO2能促进植物光合作用,可做气体肥料, 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CO2可用于区分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干冰易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1.A.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醋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所以①③纸花变红,②纸花不变红, 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该实验可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在实验③中,若对比纸花放入集气瓶前后的现象,可以不必做实验②,故错误,符合题意;
D.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③中紫色石蕊纸花变红,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NaCl溶液。完成下面小题。
22.配制上述溶液,需称量NaCl的质量为(  )
A.1.5g B.15g C.7.5g D.50g
23.实验过程中的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
A.称量固体 B.量取水
C.溶解固体 D.装瓶贴签
24.取出瓶中溶液10g进行实验,则瓶中剩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A.1.5% B.3% C.12% D.15%
【答案】22.C
23.A
24.D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2)根据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
(3)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
22.需要氯化钠的质量=50g×15%=7.5g。
故答案为:C。
23.A、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时,注意“左物右码”,故操作错误,符合题意;
B、读取量筒的示数时,如果俯视,读出的示数比实际值偏大;如果仰视,读出的示数比实际值偏小,因此正确的方法是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溶解固体时,应该用玻璃棒搅拌,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配制溶液后,溶液倒入试剂瓶后,需要贴上标签,注明溶液的名称、溶质的质量分数,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4.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取出瓶中溶液10g进行实验,则瓶中剩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5%。
故答案为:D。
25.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20℃时,甲、乙溶解度相等
C.将20℃时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40℃,溶液质量不变
D.40℃时,分别在100g水中加入40g甲、乙,所得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答案】D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A. 根据溶解度曲线,甲曲线随温度升高而升高,所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根据溶解度曲线,20℃时,两条曲线有交点,说明20℃时,甲、乙溶解度相等, 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将20℃时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40℃,溶液质量不变, 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40℃时,分别在100g水中加入40g甲、乙,所得乙溶液为饱和溶液,甲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根据已知温度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查出对应的温度;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二、生活现象解释
26.我国近代生活燃料使用的发展史如下。
(1)煤、石油、煤气、天然气中,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
(2)管道煤气成分中,属于有机化合物的是   。
【答案】(1)煤气
(2)甲烷/CH4
【知识点】化石燃料的利用与保护;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1)煤、石油、煤气、天然气中,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煤气。
(2)管道煤气成分中,属于有机化合物的是甲烷,甲烷中含有碳元素。
【分析】(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
(2)根据有机物的概念分析。
27.我国科研团队率先以一氧化碳和氢气为原料在单原子Cu催化作用下合成甲醇(CH3OH)。
(1)在方框中补全另一种反应物的微粒图示   。
(2)甲醇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3)回收旧织物中的涤纶时,需要用到氯化镁的甲醇溶液,该溶液中的溶质是   。
【答案】(1)
(2)3:1
(3)氯化镁/MgCl2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种类不变,反应前有C、O,反应后有C、O、4H,所以反应前应该还有4H,也就是2H2,所以在方框中补全另一种反应物的微粒图示为 。
(2)甲醇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12:(1×4)=3:1。
(3)氯化镁的甲醇溶液,该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镁,溶剂是甲醇。
【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种类不变分析。
(2)在化学式中,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的乘积之比。
(3)根据氯化镁的甲醇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镁,溶剂是甲醇分析。
28.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
(1)月壤中含有丰富的铁、钙等,这里的“铁、钙”指的是   (填“原子”或“离子”或“元素”)。
(2)月壤中含有丰富的氦—3,地球上的氦元素主要以氦—4形式存在,氦—3和氦—4都属于氦元素,结合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序号)。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氦—3 2 1 2 3
氦—4 2 2 2 4
A.氦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B.氦—3和氦—4都属于氦元素,是因为两种原子的质子数均为2
C.氦—3和氦—4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等
【答案】(1)元素
(2)A;B
【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1)钙、铁是指这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是指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所以钙、锌、磷、铁是指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2)A、原子的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氦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故A正确;
B、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氦—3和氦—4都属于氦元素,是因为两种原子的质子数均为2,故B正确;
C、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氦—3和氦—4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所以相对原子质量不相等,故C错误。
故答案为:AB。
【分析】(1)根据元素的概念分析。
(2)根据表格中数据分析。
三、科普阅读理解
29.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吸湿发热纤维是一种能产生热量且保暖的材料,通过吸收人体散发的水蒸气,将其转化成液态水,放出热量。
天然棉纤维可吸湿发热,但无法做到快速排出湿气,使人体皮肤产生湿热和不适感。可采用混纺工艺通过改变混纺组分(所含物质种类)与混纺比(各物质的含量)改善吸湿发热纤维的发热性与透气性。下表中列举了两种吸湿发热纤维的部分性能测试结果。
性能混纺组分与混纺比 透气率/(mm·s-1) 透湿量/(g·m-2·h-1) 保温率/%
100%棉纤维 1.05×103 150.56 30.5
40%棉,40%腈纶,20%EKS 1.03×103 270.56 41.5
我国科研人员制备了三种混纺发热纤维,为比较三种材料的吸湿发热效果,科研人员在不同时间时测定了上述样品的芯吸高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图中芯吸高度越高,表明混纺材料吸湿发热效果越好。
目前,生态环保、功能多样的吸湿发热纤维的研发已成为纺织行业重要的发展方向。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纤维吸湿发热的过程主要是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表中列出的混纺纤维与棉纤维相比,其优异性能为____(填序号)。
A.透气性好 B.透湿性好 C.保温率高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对”或“错”)。
①棉纤维属于天然吸湿发热纤维。   
②由图可知,在研究的时间范围内,时间相同时,40%棉、40%腈纶、20%EKS混纺成的纤维吸湿发热效果最好。   
(4)由图可知,混纺发热纤维的混纺组分相同时,影响其吸湿发热效果的因素有   。
【答案】(1)物理
(2)B;C
(3)对;错
(4)混纺比
【知识点】基础知识点归纳
【解析】【解答】(1)纤维吸湿发热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主要是物理变化。
(2)根据表格里的数据、信息,混纺纤维与棉纤维相比,其优异性能透湿性好,保温率高。
故答案为:BC。
(3)① 棉纤维属于天然吸湿发热纤维。对
② 由图可知,在研究的时间范围内,时间相同时,40%棉、40%腈纶、20%EKS混纺成的纤维吸湿发热效果最好。错。因为资料中,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图中芯吸高度越高,表明混纺材料吸湿发热效果越好。
(4)由图可知,混纺发热纤维的混纺组分相同时,影响其吸湿发热效果的因素有混纺比。
【分析】根据给出的资料,图像,表格中的信息,结合小题分析。
四、生产实际分析
30.氯化钙常用作干燥剂,以石灰石(主要成分CaCO3,含少量MgCO3及不溶于水和盐酸的杂质)制备氯化钙的主要过程如下:
(1)石灰石的主要成分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溶液A与石灰水反应的其中一个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3)实验室蒸发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答案】(1)
(2)复分解反应
(3)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
【知识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
【解析】【解答】(1)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
(2)溶液A与石灰水反应的其中一个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中反应物为两种化合物,生成物为两种化合物,符合“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其基本反应类型为复分解反应。
(3)实验室蒸发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
【分析】(1)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 。
(2)根据“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分析。
(3)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
31.硅(Si)是制造半导体芯片的原料。利用稻壳制备纳米硅的主要工艺流程如下。
(1)上述流程所涉及到的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2)还原炉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酸浸槽中,加入盐酸的目的是   。
【答案】(1)SiO2、MgO
(2)
(3)去除氧化镁
【知识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
【解析】【解答】(1)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所以上述流程所涉及到的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二氧化硅、氧化镁。
(2)还原炉中,发生的反应是二氧化硅和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镁和硅,化学方程式为: 。
(3)酸浸槽中氧化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所以加入盐酸的目的是:除去氧化镁。
【分析】(1)根据氧化物的概念分析。
(2)二氧化硅和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镁和硅。
(3)氧化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
32.请从A或B中任选一个作答,若均作答,按A计分。
A B
仪器a的名称为   。 用装置①制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用装置③收集氧气的原因为   。 仪器b的名称为   。 用装置②制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用装置④收集氧气的原因为   。
【答案】酒精灯;;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组分反应;集气瓶;2H2O22H2O+O2↑;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知识点】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
【解析】【解答】A、(1)由图可知,仪器a的名称为:酒精灯。
(2)装置①是固固加热型装置,试管口有棉花,适合用装置①制氧气的反应是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装置③是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气体,则用装置③收集氧气的原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B、(1)由图可知,仪器b的名称为:集气瓶。
(2)装置②是固液常温型装置,用装置②制氧气的反应适合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装置④是用排水法来收集气体,则用装置④收集氧气的原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分析】A、(1)根据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名称分析
(2)根据装置①是固固加热型装置,试管口有棉花,则用装置①制氧气的反应是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分析。
(3)根据装置③是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气体分析。
B、(1)根据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名称分析;
(2)根据装置②是固液常温型装置,则用装置②制氧气的反应是适合过氧化氢分析;
(3)根据装置④是用排水法来收集气体分析。
33.利用下列实验研究物质组成。
(1)实验A探究水的组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试管2产生气体体积约为10mL,则试管1产生气体的体积约为   mL。
(2)实验B探究某可燃性气体的组成,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则该可燃性气体中一定含有   元素。
(3)实验C探究空气的组成,能证明空气中O2含量的现象是   。
【答案】(1);20
(2)氢/H
(3)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至1刻度处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电解水实验;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通电时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若试管2产生气体体积约为10mL,则试管1产生气体的体积约为20mL。
(2)实验B探究某可燃性气体的组成,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则该可燃性气体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3)实验C探究空气的组成,能证明空气中O2含量的现象是水进入集气瓶至1刻度处。
【分析】(1)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电解水时,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氢气,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氧气,且两者的体积之比大约是2:1。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
(3)根据空气中的成分,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分析。
34.利用图1装置研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用等体积的稀盐酸和水分别进行实验,将注射器内液体全部推入,测得一段时间内温度的变化如图2所示。
(1)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图1能说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的现象是   。
(3)图2可得到的结论是   。
【答案】(1)
(2)溶液红色变浅,直至无色
(3)稀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知识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
(2)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氢氧化钠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逐滴滴入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溶液显中性,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
(3)一段时间内温度的变化图,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温度逐渐升高,说明中和反应属于放热反应(合理即可)。
【分析】(1)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2)根据滴有酚酞溶液的氢氧化钠溶液显红色,结合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或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进行分析。
(3)根据一段时间内温度的变化图,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温度逐渐升高分析。
35.用下图装置研究酸、碱的性质。
(1)有气泡产生的实验是   (填序号)。
(2)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BC
(2)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
【解析】【解答】(1)A中反应为氧化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
B中反应为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
C中反应为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
D中反应为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所以有气泡产生的实验是BC。
(2)D中反应为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 。
【分析】A中反应为氧化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
B中反应为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
C中反应为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
D中反应为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36.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升温至60℃的过程中,仅①中白磷燃烧。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1)升温后可燃物在铜板上燃烧,说明铜具有的性质是   。
(2)对比①②的实验现象,能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3)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现象是   。
【答案】(1)良好的导热性(热的良导体)
(2)与空气(氧气)接触
(3)升温至60℃,①中的白磷燃烧,而③中的红磷不燃烧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1)升温后可燃物在铜板上燃烧,说明铜具有的性质是导热性。
(2)对比①②的实验现象,①中白磷燃烧,②中被沙子覆盖的白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
(3)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现象是①中白磷燃烧,③中红磷不燃烧。
【分析】根据物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
37.用下图实验研究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
(1)实验A的目的是   。
(2)实验B能证明金属活动性铁强于铜的实验现象是   。
(3)结合A、C实验现象,可得到锌、铁、铜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结论,则实验C中X、Y分别是   。(填序号)
①Fe,硫酸铜溶液 ②Cu,硫酸亚铁溶液 ③Cu,硫酸锌溶液
【答案】(1)探究锌、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2)左侧试管中有气泡产生,溶液变为浅绿色,右侧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3)①②/②①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的探究
【解析】【解答】(1)实验A,锌和硫酸亚铁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锌溶液和铁,实验A的目的是证明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
(2)实验B能证明金属活动性铁强于铜的实验现象是铁片表面有气泡产生,铜片表面无明显现象。
(3)结合A、C实验现象,还需证明铁和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实验C中X、Y可以是Fe、硫酸铜溶液,两者反应,会观察到铁片的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还可以是Cu、硫酸亚铁溶液,无明显现象,均能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五、科学探究
38.青团是一种传统美食,家庭制作时常出现蒸制后变黄的现象。兴趣小组探究了影响青团颜色的因素。
【查阅资料】
①艾 含大量叶绿素,汁水可使青团着色。叶绿素不稳定,易被氧化、酸化变色。
②NaHCO3可以与植物细胞中酸性物质反应,阻碍叶绿素分解,使青团保持鲜亮的绿色。
【进行实验】
取等体积鲜榨艾草汁,分别加入等质量糯米粉中,搅拌,揉制成大小相同的糯米团,蒸制后观察青团颜色。实验记录如下表:
实验序号 NaHCO3添加量/g 蒸制火候 蒸制时间/min 是否蒸熟 青团颜色
① 0 大火 15 是 深黄色
② 0.5 小火 15 否 绿色
③ 0.5 中火 15 是 黄绿色
④ 0.5 大火 15 是 黄绿色
⑤ 1.0 中火 15 是 绿色
⑥ 1.0 中火 18 是 黄色
⑦ 1.0 中火 21 是 深黄色
⑧ 1.5 中火 15 是 黄色
【解释与结论】
(1)NaHCO3的俗称是   。
(2)④中青团比①中颜色偏绿的原因是   。
(3)依据⑤~⑦得出的结论是   。
(4)探究蒸制火候对青团颜色影响的实验是   (填序号)。
(5)【反思与评价】
探究NaHCO3最佳用量的实验中,在中火,蒸制15min的条件下,没有再进行NaHCO3添加量为2.0g的实验,理由是   。
(6)青团蒸制前后常会在其表面刷一层食用油,刷油的目的可能是   。
【答案】(1)小苏打
(2)④中加入了碳酸氢钠
(3)其他条件相同时,蒸制时间越长,变色越明显。
(4)②③④
(5)由③⑤⑧可知,随着碳酸氢钠添加量的增大,青团已经由黄绿色变成黄色
(6)隔绝氧气,防止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知识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
【解析】【解答】(1)NaHCO3的名称是碳酸氢钠,俗称是小苏打。
(2)根据表格里,④中青团、①中的变量是④中加入了碳酸氢钠,④中青团比①中颜色偏绿的原因是④中加入了碳酸氢钠。
(3)依据⑤~⑦得出的结论是蒸制时间越长,变色越明显。
(4)探究蒸制火候对青团颜色影响的实验是②③④,是因为除去蒸制火候外,其它条件相同。
故答案为:②③④。
(5)探究NaHCO3最佳用量的实验中,在中火,蒸制15min的条件下,没有再进行NaHCO3添加量为2.0g的实验,理由是由③⑤⑧可知,随着碳酸氢钠添加量的增大,青团已经由黄绿色变成黄色。
(6)青团蒸制前后常会在其表面刷一层食用油,刷油的目的可能是隔绝氧气,防止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分析】(1)NaHCO3的俗称是小苏打。
(2)④中青团比①中颜色偏绿的原因是④中加入了碳酸氢钠。
(3)依据⑤~⑦得出的结论是蒸制时间越长,变色越明显。
(4)探究蒸制火候对青团颜色影响的实验是②③④,是因为除去蒸制火候外,其它条件相同。
(5)对比试验要确定好常量和变量。
(6)氧气不溶于水植物油。
六、实际应用定量计算
39.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安全消毒剂,可由NaClO2与Cl2反应制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若生成117gNaCl,计算参加反应的Cl2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及结果)。
【答案】解:设参加反应的Cl2质量为x。
答:参加反应的Cl2质量为71g。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先设未知数,正确写出NaClO2与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找准有关物质,已知量是氯化钠的质量,未知量是参加反应氯气的质量;列比例式计算。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第1章、第2章综合练习 (含解析)2022-2023上学期高二化学沪科版(2020)选择性必修1

下一篇:第十单元酸和碱单元检测卷(含解析)---2022-2023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