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测试题高二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含解析)

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已知甲烷、氢气、一氧化碳的燃烧热依次为、、(a、b、c均大于0)。可利用甲烷与二氧化碳或水反应制备和 、推算
A. B.
C. D.
2.常温常压下,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选项 已知条件 热化学方程式
A 的燃烧热为
B 1g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和,放出63.59kJ的热量
C 12g石墨比12g金刚石能量少1.9kJ C(石墨,s)=C(金刚石,s)
D 2molAB分解生成和气体,吸收热量52kJ
A.A B.B C.C D.D
3.已知:①CO(g)+O2(g) = CO2(g) ΔH=-283 kJ·mol-1
②N2(g)+O2(g) = 2NO(g) ΔH=+180 kJ·mol-1
则反应2CO(g)+2NO(g) = N2(g)+2CO2(g)的ΔH是
A.-386 kJ·mol-1 B.+386 kJ·mol-1 C.-746 kJ·mol-1 D.+746 kJ·mol-1
4.下列关于热化学反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已知NaOH(aq) + HCl(aq) = NaCl(aq)+H2O(l) ΔH= -57.3kJ·mol-1,则含40.0gNaOH的稀溶液与稀硝酸完全中和,放出57.3kJ的热量
B.CO(g)的燃烧热是283.0kJ·mol-1,则2CO2(g)=2CO(g)+O2(g)反应的ΔH= -566.0kJ·mol-1
C.1mol甲烷燃烧生成气态水和二氧化碳所放出的热量是甲烷的燃烧热
D.在101kPa时,2g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热量,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H2(g) + O2(g) = 2H2O(l) ΔH= -285.8kJ·mol-1
5.燃烧热是指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单位为kJ·mol-1。以下几个热化学方程式能表示相应物质的燃烧热的是
A.
B.
C.
D.
6.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突破性发展。有关空间站建设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蓄热材料可以实现化学能与热能的直接转换
B.“太阳翼”及光伏发电系统能将太阳能变为化学能
C.“长征五号”火箭使用的液氢燃料具有无污染的特点
D.“天和”核心舱使用电推发动机,比化石燃料更加环保
7.犹记2008夏的热烈,拥抱2022冬的激情。北京冬奥会全部场馆将100%使用太阳能、氢能等清洁能源供电,着力打造“绿色冬奥”,下列有关H2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电解水是获取氢气的途径之一 B.升高温度可使氢气转化为液态
C.反应2H2+O22H2O吸收能量 D.断开H-H键释放能量
8.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时,需要用到天平
B.若用50 mL 0.55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与50 mL 0.50 mol·L-1的盐酸和50 mL 0.50 mol·L-1的硝酸充分反应,两中和反应的反应热不相等
C.用玻璃搅拌器是为了加快反应速率,减小实验误差
D.只需做一次实验,再根据公式即可得出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9.已知各物质的键能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共价键
键能 436 157 568 432 298
A.
B.能量最低,稳定性最强
C.稳定性:
D.H2(g)+F2(g)=2HF(g)的ΔH=+25kJ/mol
10.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化学反应的“吸热”或“放热”过程,可以看成是能量的“贮存”或“释放”的过程。下列无法说明反应是能量的“贮存”还是“释放”的是
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 B.正反应的活化能高于逆反应的活化能
C.反应物的键能总和高于生成物的键能总和 D.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11.已知在25℃、Pa下,1 mol 生成和的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为气态水,乙液态水
B.甲乙丙丁中物质所具有的总能量大小关系为:丙>丁>乙>甲
C.热化学方程式为: kJ·mol
D.形成1 mol 中的化学键需吸收930 kJ的能量
12.设计热循环,可计算反应过程中某一步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为NH4Cl的热循环过程,可得△H6/(kJ mol-1)为
A.-2299 B.+248 C.+876 D.+2240
13.下列能表示可燃物的燃烧热热化学方程式的是
A.H2(g)+Cl2(g)=2HCl(g) ΔH=-184.6kJ mol-1
B.CH4(g)+2O2(g)=CO2(g)+2H2O(g) ΔH=-802.3kJ mol-1
C.2H2(g)+O2(g)=2H2O(l) ΔH=-571.6kJ mol-1
D.CH4(g)+2O2(g)=CO2(g)+2H2O(l) ΔH=-890.3kJ mol-1
14.用下列实验装置能达到相关实验目的的是
A.图一可吸收多余的HCl气体
B.图二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C.图三除去粉末中混有的少量
D.图四橡皮管能减小气体体积测量的误差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gH2完全燃烧生成H2O(g)放出的热量叫H2的热值
B.25℃、101kPa时,1molS和2molS的燃烧热相等
C.已知S(s)+O2(g)=SO3(g) H=-269.8kJ/mol,则该反应的反应热为269.8kJ/mol
D.25℃、101kPa时,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中和热为57.3kJ·mol-1,硫酸溶液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2SO4(aq)+2KOH(aq)=K2SO4(aq)+2H2O(l) ΔH=-57.3kJ·mol-1
二、填空题
16.某实验小组同学进行如图1实验,以检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发现,反应后①中的温度升高;②中的温度降低。由此判断铝条与盐酸的反应是__热反应,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是_热反应。反应过程_(填“①”或“②”)的能量变化可用图2表示。
(2)一定量的氢气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并放出热量。若生成气态水放出的热量为Q1;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Q2,那么Q1_______Q2(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7.氢气作为清洁能源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采用天然气制备氢气主要经历以下反应:
(i)CH4(g)+H2O(g)CO(g)+3H2(g) H1
(ii)CO(g)+H2O(g)CO2(g)+H2(g) H2
根据图像计算 H1=_______kJ mol 1。
三、计算题
18.研究NOx、SO2、CO等大气污染气体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1)处理含CO、SO2烟道气污染的一种方法是将其在催化剂作用下转化为单质S。已知:
①CO(g)+O2(g)=CO2(g) ΔH=-283.0 kJ·mol-1
②S(s)+O2(g)=SO2(g) ΔH=-296.0 kJ·mol-1
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2)氮氧化物是造成光化学烟雾和臭氧层损耗的主要气体。已知:
①CO(g)+NO2(g)=NO(g)+CO2(g) ΔH=-a kJ·mol-1(a>0)
②2CO(g)+2NO(g)=N2(g)+2CO2(g) ΔH=-b kJ·mol-1(b>0)
若用标准状况下3.36 L CO还原NO2至N2(CO完全反应),整个过程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mol,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kJ(用含有a和b的代数式表示)。
(3)用CH4催化还原NOx也可以消除氮氧化物的污染。例如:
①CH4(g)+4NO2(g)=4NO(g)+CO2(g)+2H2O(g) ΔH1=-574 kJ·mol-1①
②CH4(g)+4NO(g)=2N2(g)+CO2(g)+2H2O(g) ΔH2=?②
若1 mol CH4还原NO2至N2,整个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为867kJ,则ΔH2=__________。
(4)已知:N2、O2分子中化学键的键能分别是946kJ·mol 1、497kJ·mol 1。N2(g)+O2(g)=2NO(g) ΔH=+180.0kJ·mol 1。NO分子中化学键的键能为______。
19.CH4和CO2是引起温室效应的常见气体,CH4超干重整CO2是现在减少温室气体的一种有效方式,回答下面问题:
(1)实验测得:101 kPa时,1 mol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的热量;1 mol CH4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和CO2,放出890.3 kJ的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的是_______。
①CH4(g)+2O2(g)=CO2(g)+2H2O(l) ΔH=+890.3 kJ·mol-1
②CH4(g)+2O2(g)=CO2(g)+2H2O(l) ΔH=-890.3 kJ
③CH4(g)+2O2(g)=CO2(g)+2H2O(g) ΔH=-890.3 kJ·mol-1
④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1
A.仅有②④ B.仅有④ C.仅有②③④ D.全部符合要求
(2)在25℃、101 kPa时,C(s)、H2(g)、CH3COOH(l)的燃烧热分别为393.5 kJ·mol-1、285.8 kJ·mol-1、870.3 kJ·mol-1,则2C(s)+2H2(g)+O2(g)=CH3COOH(l) ΔH=________kJ·mol-1
(3)Ⅰ.CH4超干重整CO2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图象如下图:
反应过程Ⅰ中发生的活化能是_______kJ·mol-1,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反应过程Ⅱ中,CO2(g)+4H2(g)=CH4(g)+2H2O(g) ΔH=____________kJ·mol-1
Ⅱ.CH4在某催化剂作用下超干重整CO2的转化如图2所示:
图2
①关于上述过程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
a.实现了含碳物质与含氢物质的分离
b.可表示为CO2+H2=H2O(g)+CO
c.CO未参与反应
d.Fe3O4、CaO为催化剂,降低了反应的ΔH
②写出过程Ⅲ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四、元素或物质推断题
20.已知A、B均是由两种短周期元素组成的化合物,A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5% ,B的焰色反应呈黄色,C、J、X是同周期的元素的氢化物,X为无色液体,C、J为气体,D是一种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在一定条件下,它们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化学式:A_______,E_______,L_______。
(2)在反应①~⑥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_______。
(3)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4)写出下列离子反应方程式:
反应②_______;
反应⑥_______。
(5)将3.4gJ气体与足量的F反应,生成 一种单质和X,恢复到25°C放出a kJ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
五、实验题
21.某实验小组用0.50 mol·L-1的NaOH溶液和0.50 mol·L-1的硫酸进行中和热的测定。
I.配制0.50 mol·L-1的NaOH溶液。
(1)若实验中大约需要245 mL NaOH溶液,则至少需要称量NaOH固体__________g。
(2)从下图中选择称量NaOH固体所需要的仪器:__________(填字母)。
名称 托盘天平 小烧杯 坩埚钳 玻璃棒 药匙 量筒
仪器
字母 a b c d e f
II.测定稀硫酸和氢氧化钠稀溶液中和热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3)不能用铜丝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烧杯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H将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5)取50 mL NaOH溶液和30 mL硫酸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起始温度t1℃ 终止温度t2℃ 温度差平均值(t2-t1)℃
H2SO4 NaOH 平均值
1 26.2 26.0 26.1 29.6
2 27.0 27.4 27.2 31.2
3 25.0 25.8 25.9 29.8
4 26.4 26.2 26.3 30.4
①近似认为0.50 mol·L-1的NaOH溶液和0.50 mol·L-1的硫酸的密度都是1 g·cm-3,中和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 J·g-1·℃-1。则中和热△H=__________(取小数点后一位)。
②上述实验数值结果与-57.3 kJ·mol-1有偏差,产生偏差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填字母)。
a.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
b.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烧杯中
c.用温度计测定NaOH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测定H2SO4溶液的温度
22.用盐酸与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测定强酸与强碱反应的中和热,实验数据见下表:
起始温度/℃ 终止温度/℃ 温度差/℃
盐酸 NaOH溶液 平均值
26.2 26.0 29.5
27.0 27.4 33.3
25.9 25.9 29.2
26.4 26.2 29.8
(1)在该实验中,环形玻璃搅拌棒的运动方向是_______(填字母)。
A.上下运动 B.左右运动 C.顺时针运动 D.逆时针运动
(2)加入NaOH溶液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填字母)。
A.沿玻璃棒缓慢加入 B.一次迅速加入 C.分三次加入
(3)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4)中和后生成的溶液的比热容c=4.18/(g·℃),为了计算方便,近似地认为该实验所用的酸、碱溶液的密度和比热容与水相同,并忽略实验装置的比热容,已知反应过程中放出的热量Q可用公式计算,试计算该实验所测中和热为_______(结果保留一位小数),上述实验数值结果与有偏差,产生偏差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填字母)。
a.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
b.用温度计测定NaOH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测定盐酸的温度
c.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盐酸的小烧杯中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分析】根据题干可以写出,
的热化学方程式为:①;的热化学方程式为:②;
的热化学方程式为:③;
目标方程为④时,根据盖斯定律得出
,因此;
目标方程为⑤时,根据盖斯定律得出
,因此,据此作答。
解析:A.根据分析可知,故A错误;
B.根据分析可知,故B错误;
C.根据分析可知,故C正确;
D.根据分析可知,故D错误;
故答案选C。
2.C
解析:A.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因此H2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故A错误;
B.1g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和,放出63.59kJ的热量,则1mol CH4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为63.59×16kJ=1017.44 kJ,热化学方程式为,故B错误;
C.12g石墨的物质的量为1mol,1mol石墨比1mol金刚石能量少1.9kJ,因此石墨转化为金刚石吸热,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石墨,s)=C(金刚石,s),故C正确;
D.热化学方程式中需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故D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的是C项。
3.C
解析:根据盖斯定律,得方程式2CO(g)+2NO(g) = N2(g)+2CO2(g),则ΔH=,答案选C。
4.A
解析:A.硝酸为强酸,含40.0gNaOH的稀溶液中氢氧化钠为1mol,则反应放出的热量57.3kJ,A正确;
B.燃烧热之一又称燃烧焓。在某一温度和压强下lmol某物质B完全燃烧时的反应热,称为该物质的燃烧热,CO(g)的燃烧热是283.0kJ·mol-1,则有反应①ΔH= -283kJ·mol-1,根据盖斯定律可知,-2×①得:ΔH=+566.0kJ·mol-1,B错误;
C.甲烷的燃烧热指的是CH4燃烧生成液态H2O,C错误;
D.2gH2为1mol,则反应中的△H应为,D错误。
故选A。
5.B
解析:A.根据题意,C完全燃烧的稳定产物为气体,不符合燃烧热的概念,故A不选;
B.根据题意,C完全燃烧的稳定产物为气体,所以碳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故B正确;
C.对于热化学方程式中,氢气的系数为2,与燃烧热概念不符,根据题意,氢气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故C错误;
D.对于热化学方程式中,101kPa时,应为液态,其完全燃烧的稳定产物为气体和液态水,故D错误;
故选B。
6.B
解析:A.可利用可逆化学反应通过热能和化学能的转换进行蓄热的,因此蓄热材料可以实现化学能与热能的直接转换,故A正确;
B.“太阳翼”及光伏发电系统能将太阳能直接变为电能,故B错误;
C.“长征五号”火箭使用的液氢燃料,燃烧以后产物是水,具有无污染的特点,故C正确;
D.电能相对于化石燃料更加环保,故D正确;
故选B。
7.A
解析: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是获取氢气的途径之一,故A正确;
B.降低温度可使氢气转化为液态氢,故B错误;
C.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时放出热量,故C错误;
D.破坏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则断开氢氢键时需要吸收能量,故D错误;
故选A。
8.C
解析:A.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时,所用稀溶液,需要用量筒量取,不需要天平,A错误;
B.氢氧化钠溶液稍过量,能使反应进行完全,由于参加反应的n(H+)和n(OH-)相等,测得的反应热也相等,B错误;
C.用玻璃搅拌器是为了加快反应速率,减小实验误差,C正确;
D.为了减小误差,需做2~3次实验求平均值,D错误;
故选C。
9.A
解析:A.F、Cl、Br、I是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则H-X(X代表卤族元素)的键能逐渐减小,故H-Br键的键能介于H-Cl和H-I之间,即432kJ mol-1>E(H Br)>298kJ mol-1,故A正确;
B.F-F键键能最小,说明F-F易断裂,则F2很活泼,容易发生化学反应,故B错误;
C.从F到I,H-X(X代表卤族元素)的键能逐渐减小,所以稳定性:HID.反应热=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所以H2(g)+F2(g)=2HF(g)的ΔH=436kJ/mol+157kJ/mol-2×568kJ/mol=-543kJ/mol,故D错误;
故选A。
10.A
解析: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也不一定是放热反应,A符合题意;
B.正反应的活化能高于逆反应的活化能,该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B不符合题意;
C.反应物的键能总和高于生成物的键能总和,该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C不符合题意;
D.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该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B
解析:A.乙聚集状态变为甲聚集状态放热,水蒸气变为液态水为液化放热,所以甲为液态水,乙为气态水,故A错误;
B.甲为液态水,乙为气态水,气态水比液态水的能量高,具有的总能量大小关系为乙>甲,乙到丙断开化学键吸收能量930kJ ,则丙所具的能量比乙高930kJ,乙到丁形成化学键放出能量436kJ+249kJ=685kJ ,则丙所具的能量比丁高685kJ ,则甲、乙、丙、丁物质所具有的总能量大小关系为丙>丁>乙>甲,故B正确;
C.由图可得, ,则热化学方程式 故C错误;
D.形成1 mol 中的化学键需放出930 kJ的能量,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2.C
解析:根据盖斯定律,代入数据可得故选C。
13.D
解析:A.H2的燃烧热是指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液态水放出的能量,故A错误;
B.H2O呈气态,不能表示CH4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故B错误;
C.H2物质的量为2mol,不能表示H2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故C错误;
D.C完全燃烧的产物为CO2,能表示CH4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故D正确;
答案选D。
14.D
解析:A.由图可知,装置一中氯化氢直接通入水中,会产生倒吸,不能用于吸收多于的氯化氢气体,故A错误;
B.铜丝搅拌器能导热,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时会散失热量,导致测定结果误差较大,故B错误;
C.用加热方法除去碳酸钠中混有的碳酸氢钠应在坩埚中加热,不能在蒸发皿中加热,故C错误;
D.装置四橡皮管能平衡气压,便于分液漏斗的液体顺利流下,能减小气体体积测量的误差,故D正确;
故选D。
15.B
解析:A.1molH2完全燃烧生成H2O(l)放出的热量叫氢气的燃烧热,故A错误;
B.同一物质燃烧热的值和物质的用量多少无关,25℃、101kPa时,1molS和2molS的燃烧热相等,故B正确;
C.根据热化学方程式S(s)+O2(g)=SO3(g) H=-269.8kJ/mol知道硫生成SO3的反应热为- 269.8kJ/mol ,故C错误;
D.25℃、101kPa时,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中和热为57.3kJ·mol-1,说明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只生成1mol水时释放的热量为57.3kJ,硫酸溶液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2SO4(aq)+2KOH(aq)=K2SO4(aq)+2H2O(l) ΔH=-114.6kJ·mol-1,故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
16. 放 吸 ① 小于
解析:(1)反应后①中的温度升高;②中的温度降低,由此可以判断铝条与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是吸热反应。图2表示的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比生成物的总能量高,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反应过程①的能量变化可用图2表示。
(2)一定量的氢气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并放出热量,当水的物质的量一定时,气态水的能量比液态水的能量高,故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比气态水多,则若生成气态水放出的热量为Q1;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Q2,那么Q1小于Q2。
17.+204
解析:焓变等于反应物断键吸收的热量减去生成物成键放出的热量,根据图像得到△H1=2582 kJ mol 1-2378 kJ mol 1=+204 kJ mol 1;故答案为+204。
三、计算题
18. 2CO(g)+SO2(g)S(s)+2CO2(g) ΔH=-270 kJ·mol-1 0.3 -1 160 kJ·mol-1 631.5kJ·mol 1
解析:(1)已知:①CO(g)+O2(g)=CO2(g) ΔH=-283.0 kJ·mol-1
②S(s)+O2(g)=SO2(g) ΔH=-296.0 kJ·mol-1,根据盖斯定律,由①×2-②可得反应:2CO(g)+SO2(g)=S(s)+2CO2(g) H=-270 kJ·mol-1。故答案为:2CO(g)+SO2(g)S(s)+2CO2(g) ΔH=-270 kJ·mol-1
(2) 已知:①CO(g)+NO2(g)=NO(g)+CO2(g) ΔH=-a kJ·mol-1(a>0)
②2CO(g)+2NO(g)=N2(g)+2CO2(g) ΔH=-b kJ·mol-1(b>0),由①、②两方程式可知:CO的氧化产物为CO2,碳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升高到+4价,3.36L CO即0.15mol。根据盖斯定律由①×2+②可得反应4CO(g)+2NO2(g)=N2(g)+4CO2(g) ΔH=-(2a+b) kJ·mol-1,则放出的热量为。故答案为:0.3mol;。
(3)若1molCH4还原NO2至N2,整个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为867kJ,则③CH4(g)+2NO2(g)=N2(g)+CO2(g)+2H2O(g) ΔH3=867kJ·mol-1;
已知:①CH4(g)+4NO2(g)=4NO(g)+CO2(g)+2H2O(g) ΔH1=-574 kJ·mol-1,根据盖斯定律,由③×2-①可得反应②CH4(g)+4NO(g)=2N2(g)+CO2(g)+2H2O(g) ΔH2=-867 kJ·mol-1×2+574 kJ·mol-1=1160 kJ·mol-1。故答案为:-1 160 kJ·mol-1
(4) H=反应物键能总和-生成物键能总和,根据反应:N2(g)+O2(g)=2NO(g) ΔH=+180.0kJ·mol 1可知 H=946 kJ·mol-1+497 kJ·mol-1-2E=+180 kJ·mol-1,解得E=631.5 kJ·mol-1。故答案为:631.5kJ·mol 1
19. B -488.3 240.1 CH4(g)+H2O(g)=CO(g)+3H2(g) △H=+206.2kJ·mol-1 -165.0 cd CH4(g)+CO2(g)=2CO(g)+2H2(g) ΔH=+247.4 kJ·mol-1
【分析】图1中,反应过程Ⅰ和反应过程Ⅱ的图象中都提供了正、逆反应的活化能,由活化能可以计算反应的ΔH;图2中,依据箭头所指的方向,可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
解析:(1)①CH4(g)在O2(g)中的燃烧反应为放热反应,ΔH=-890.3 kJ·mol-1,①不正确;
②ΔH的单位不是kJ,而是kJ/mol,②不正确;
③CH4(g)在O2(g)中燃烧,生成的H2O应呈液态,③不正确;
④H2(g)在O2(g)中燃烧生成H2O(l)时,放热571.6 kJ,④正确;
答案为:B;
(2)在25℃、101 kPa时,由C(s)、H2(g)、CH3COOH(l)的燃烧热分别为393.5 kJ·mol-1、285.8 kJ·mol-1、870.3 kJ·mol-1,可写出三个燃烧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然后利用盖斯定律,得出2C(s)+2H2(g)+O2(g)=CH3COOH(l) ΔH=-2×393.5 kJ·mol-1-2×285.8 kJ·mol-1+870.3 kJ·mol-1=-488.3kJ·mol-1。答案为:-488.3;
(3)Ⅰ.反应过程Ⅰ中发生反应的活化能是240.1kJ·mol-1,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CH4(g)+H2O(g)=CO(g)+3H2(g) △H=(240.1kJ·mol-1-33.9kJ·mol-1)=+206.2kJ·mol-1。
反应过程Ⅱ中,CO2(g)+4H2(g)=CH4(g)+2H2O(g) ΔH=78.9kJ·mol-1-243.9kJ·mol-1=-165.0kJ·mol-1。答案为:240.1;CH4(g)+H2O(g)=CO(g)+3H2(g) △H=+206.2kJ·mol-1;-165.0;
Ⅱ.①a.由图中可以看出,碳元素转化为CO,氢元素转化为H2O,从而实现了含碳物质与含氢物质的分离,a正确;
b.把过程Ⅳ两反应加和,便可得出CO2+H2=H2O(g)+CO,b正确;
c.从过程Ⅳ中第一个反应看,产物中没有CO,说明CO参与了反应,c不正确;
d.由过程Ⅳ中两个反应加和可以得出,Fe3O4、CaO为催化剂,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的ΔH,d不正确;
故选cd。
②过程Ⅲ中,Ni未改变,反应物为CH4、CO2,生成物为CO、H2,
CH4(g)+H2O(g)=CO(g)+3H2(g) △H=+206.2kJ·mol-1⑦
CO2(g)+4H2(g)=CH4(g)+2H2O(g) ΔH=-165.0kJ·mol-1⑧
利用盖斯定律,⑦×2+⑧得,热化学方程式为:CH4(g)+CO2(g)=2CO(g)+2H2(g) ΔH=-206.2kJ·mol-1×2+165.0kJ·mol-1=+247.4 kJ·mol-1。答案为:cd;CH4(g)+CO2(g)=2CO(g)+2H2(g) ΔH=+247.4 kJ·mol-1。
【点睛】判断反应的催化剂时,可将发生的几个反应加和,被消去的物质中,出现在第一个反应中的反应物为催化剂。
四、元素或物质推断题
20.(1) Al4C3 NaOH NO2
(2)①③④
(3)2Na2O2 +2 H2O = 4NaOH +O2↑
(4) AlO+CO2 +2 H2O =Al(OH)3↓ + HCO或2AlO+ CO2 +3 H2O =2Al(OH)3↓+CO Al3+ +3AlO+6 H2O =4Al(OH)3↓
(5)4NH3(g) +3O2(g)=2N2(g) +6 H2O (l) ΔH= - 20a kJ/mol
解析:略
五、实验题
21.0 abe 铜传热快,热量损失大 偏小 -53.5kJ/mol abc
【分析】Ⅰ.(1)根据公式m=nM=cVM来计算氢氧化钠的质量,但是没有245mL的容量瓶;
(2)氢氧化钠要在玻璃器皿中称量,根据称量固体氢氧化钠所用的仪器来回答;
Ⅱ.(3)金属导热快,热量损失多;
(4)中和热测定实验成败的关键是保温工作;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会使一部分热量散失;
(5)①先计算出每次试验操作测定的温度差,然后舍弃误差较大的数据,最后计算出温度差平均值;根据Q=m c △T计算出反应放出的热量,然后计算出生成1mol水放出的热量,就可以得到中和热;
②a.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热量散失较大;
b.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稀硫酸的小烧杯中,热量散失较大;
c.用温度计测定NaOH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测定H2SO4溶液的温度,硫酸的起始温度偏高。
解析:Ⅰ.(1)容量瓶没有245mL规格的,只能用250mL规格的,需要称量NaOH固体m=nM=cVM=0.5mol/L×0.25L×40g/mol=5.0g;
(2)氢氧化钠要在小烧杯中称量,称量固体氢氧化钠所用的仪器有天平、烧杯和药匙;
故答案为:abe;
Ⅱ.(3)不能将环形玻璃搅拌棒改为铜丝搅拌棒,因为铜丝搅拌棒是热的良导体;
故答案为:Cu传热快,热量损失大;
(4)在中和反应中,必须确保热量不散失,应提高装置的保温效果;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会使一部分热量散失,求得的中和热数值将会偏小;
(5)①第一次测定温度差为3.5℃,第二次测定的温度差为4.0℃,第三次测定的温度差为3.9℃,第四次测定的温度差为4.1℃,实验1的误差太大要舍去,三次温度差的平均值为4.0℃,50mL0.50mol L 1氢氧化钠与30mL0.50mol L 1硫酸溶液进行中和反应,生成水的物质的量为0.05L×0.50mol/L=0.025mol,溶液的质量为:80mL×1g/cm3=100g,温度变化的值为△T=4.0℃,则生成0.025mol水放出的热量为:Q=m c △T=80g×4.18J/(g ℃)×4.0℃=1337.6J,即1.3376KJ,所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H= 1.3376kJ÷0.025mol= 53.5kJ/mol,
故答案为: 53.5kJ/mol;
②a.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测得的热量偏小,中和热的数值偏小,故a正确;
b.尽量一次快速将NaOH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烧杯中,不允许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烧杯中,故b正确;
c.温度计测定NaOH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插入稀H2SO4测温度,硫酸的起始温度偏高,测得的热量偏小,中和热的数值偏小,故c正确。
故答案为:abc。
22.(1)A
(2)B
(3)偏小
(4) 56.8 abc
解析:中和热测定关键是保温工作,反应混合物要快速混合,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若操作使放出的热量偏大或水的物质的量偏小,则中和热就偏低,反之就偏高。
(1)在该实验中,环形玻璃搅拌棒的运动方向是上下运动,故选A。
(2)据分析,加入NaOH溶液的正确操作是一次迅速加入。
选B。
(3)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则热量散失,求得的中和热数值偏小。
(4)各个实验反应前后的平均温度分别是3.4℃、6.1℃、3.3℃、3.5℃、第二次数据偏差大、舍去不用、其余3次取平均值,得平均温度差为3.4℃;盐酸与NaOH发生反应,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题目给出的NaOH略过量,则以HCl为标准计算H2O的物质的量,n(H2O)=n(HCl)=0.50 mol/L×0.050 L=0.025 mol,溶液的质量m=(50+50)mL×1 g/cm3=100 g,反应放出热量Q=c·m·△t=4.18J·g-1·℃-1×100 g ×3.4℃=1421.2 J =1.4212kJ,则该反应的反应热△H=-=-56.8kJ/mol;即该实验所测中和热为56.8(结果保留一位小数),上述实验数值结果小于:
a.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则溶液温度升高值偏低,会导致中和热数值小于,a符合题意;
b.用温度计测定NaOH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测定盐酸的温度,会导致盐酸起始温度偏高,则反应后温度差偏小,计算放出的热量偏少,会导致中和热数值小于,b符合题意;
c.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酸的小烧杯中,导致反应放出热量损失,则溶液温度升高值偏低,,会导致中和热数值小于, d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abc。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第一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与研究方法检测题高二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含解析)

下一篇:第三章铁金属材料测试题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