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 综合素质评价(答案)

第四章综合素质评价
限时:45分钟 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Zn—65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36分)
1. 春节期间,綦江城区禁止燃放鞭炮。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燃放鞭炮”的是(  )
2. 下列物质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
A. 氢气   B. 氮气   C. 汽油   D. 面粉
3. 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 蜡烛燃烧后质量变小
B. 镁条燃烧,生成物的质量比镁条的质量大
C. 酒精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变小
D. 纸燃烧化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纸的质量小
4. 已知硫化氢(H2S)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3O22SO2+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体现了H2S的可燃性
B. 表示硫化氢加氧气等于二氧化硫加水
C. 生成的SO2可以直接排入空气
D. 硫化氢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硫原子构成
5. 常州的焦尾琴是四大古琴之一,面板材料取自尾部烧焦的桐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桐木能够燃烧说明其具有可燃性
B. 向灶膛扇风可加快桐木的燃烧速率
C. 桐木烧焦时,部分桐木转化为木炭
D. 浇水可降低桐木的着火点而灭火
6. 下列安全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
A. 油锅起火迅速用锅盖盖灭
B. 煤气泄漏迅速打开排气扇
C. 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D. 在森林大火蔓延路线前开辟一条隔离带,以控制火势
7. 某密闭容器中,12 g A受热完全分解产生B和C,其中B的质量为2 g,同时部分C分解产生0. 1 g D和7. 9 g E,则最终该密闭容器中B和C的质量比为(  )
A. 1:1 B. 1:2 C. 1:4 D. 1:5
8. 关于燃烧或灭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水下白磷未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
B. 将图乙中的白磷换成红磷,也能观察到燃烧现象
C. 厨房着火时,移走液化石油气罐是为了使其与氧气隔绝
D. 用水灭火时,水的作用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9. ClO2是一种高效的水处理剂,其制备反应为:2NaClO3+SO2+H2SO4===2ClO2+2X。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ClO2由一个氯原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
B. SO2的名称为氧化硫
C. 反应前后硫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D. X的化学式是NaHSO4
10. 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混合后,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关于此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的质量/g 70 15 6.25 8.75
反应后的质量/g 30 7.5 48.75 8.75
A. 丁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的丙的质量
C. 甲一定是化合物,乙一定是单质
D. 该反应可能是分解反应
11. 科研人员制备了一种纳米催化剂,二氧化碳和水在其表面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种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1
B. 生成物的化学式是CH4O
C. 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发生变化
D. 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在反应前后都发生变化
12. 1. 6 g某物质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共生成4. 4 g二氧化碳和3. 6 g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该物质中一定含有氧元素
②该物质中一定不含氧元素
③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
④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碳、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4
⑤该物质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②③④⑤
二、非选择题(共64分)
13. (10分)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方程式。
(1)有黑色固体生成的化合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两种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的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加热碳酸氢铵发生的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12分)质量守恒定律是一条重要规律,请利用该规律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是______(填字母)。
①原子数目 ②分子数目 ③元素种类
④物质种类 ⑤原子种类 ⑥物质的总质量
A. ①④⑥ B. ①③⑤⑥ C. ①②⑥ D. ②③⑤
(2)镁条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氧化镁(只考虑氧气参加反应,下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固体质量变化如图甲所示,则m2与m1之差表示________________的质量。
(3)实验过程中,镁条点燃后的实验现象如图乙所示,镁条完全燃烧后,称量得知石棉网上留下的固体质量比反应前镁条的质量轻,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9分)如图所示,利用红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用红热的玻璃管引燃红磷,其燃烧过程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待红磷熄灭后再次称量,天平不再平衡,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填字母)。
A. 装置漏气
B. 用橡皮塞塞紧锥形瓶的速度太慢
C. 红磷太少
D. 没有等锥形瓶冷却就再次称量
16. (21分)元旦联欢会上,化学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了一个“水能生火”的魔术(如图1所示),他将包有过氧化钠(Na2O2)粉末的脱脂棉放在石棉网上,向棉花上滴了几滴水,棉花立刻燃烧了起来。同学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什么脱脂棉会燃烧起来呢?
INCLUDEPICTURE"双眉.EPS" INCLUDEPICTURE \d "D:\\3. 化学\\23秋 典中点 9 化学 HJ(杨赛钰\\双眉.EPS" \* MERGEFORMATINET
【提出猜想】
a. 小明认为过氧化钠(Na2O2)与水反应时放出了热量。
b. 小刚根据燃烧的条件,对小明的猜想进行了补充: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与分析】同学们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
(1)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水滴加的速率,看到试管中有气泡产生,将带火星的木条靠近P出口,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小刚的猜想__________(填“正确”或“错误”)。
(2)实验中,还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3)完成了以上实验,老师介绍该反应的产物一共有两种,于是同学们又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继续探究反应后生成的另一种物质。请你回答:另一种产物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_,你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介绍】过氧化钠不仅可以和水反应产生氧气,也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产生氧气。因此,过氧化钠经常被用于潜水艇和防毒面具中提供氧气。
【补充实验】明确了以上性质,小芳同学又设计了一个实验(如图3)。将一团包有过氧化钠粉末的棉花塞到漏斗的管中,在漏斗下方点燃一支短蜡烛(蜡烛火焰与棉花不接触)。请你回答:棉花能燃烧,主要是因为蜡烛燃烧生成了能与过氧化钠(Na2O2)反应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同时反应放热。
【反思与评价】通过小芳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到的一条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12分)我国明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中有利用炉甘石(主要成分是ZnCO3)火法炼锌的工艺记载,主要反应原理为ZnCO3+2CZn+3CO↑。现用200 kg炉甘石与足量碳充分反应,产生CO的质量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此过程中,产生CO的质量是________kg。
(2)列式计算此炉甘石中ZnCO3的质量分数。
第四章综合素质评价
一、1. B 2. B
3. C 【点拨】蜡烛燃烧、镁条燃烧、纸燃烧都属于化学变化,都可以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酒精挥发属于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4. A 【点拨】化学方程式中,“+”读作“和”,“===”读作“生成”,B错误;生成的SO2是大气污染物,不能直接排入空气,C错误;硫化氢是由硫化氢分子构成的,一个硫化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硫原子构成,D错误。
5. D 【点拨】桐木能够燃烧说明其具有可燃性,A正确;向灶膛扇风时,给灶膛内提供了充足的氧气,可以加快桐木的燃烧速率,B正确;木材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强热会生成木炭,C正确;浇水能灭火的原理是降低温度至桐木的着火点以下,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不会改变,D错误。故选D。
6. B 【点拨】煤气泄漏应迅速关闭煤气阀门,然后开窗通风,切不可迅速打开排气扇,防止产生的电火花将煤气引燃。
7. A 【点拨】本题采用守恒法解答。A分解为B和C,则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等于生成的B和C的质量之和。参加反应的A为12 g,生成的B为2 g,则生成的C为10 g。部分C分解为0. 1 g D和7. 9 g E,则消耗的C的质量为0. 1 g+7. 9 g=8 g,剩余的C的质量为10 g-8 g=2 g。最终该密闭容器中B和C的质量比为2 g:2 g=1:1。
8. A 【点拨】本题采用原理分析法解答。图甲中,热水将水下白磷与氧气隔绝,所以水下白磷未燃烧,故A正确;若将图乙中的白磷换成红磷,不能观察到燃烧现象,因为热水的温度达不到红磷的着火点,故B错误;移走液化石油气罐是为了撤走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而不是与氧气隔绝,故C错误;用水灭火时,水的作用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物质的着火点一般是不会改变的,故D错误。
9. D 【点拨】一个ClO2分子由一个氯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A错误;SO2的名称为二氧化硫,B错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可推算出X的化学式为NaHSO4,反应物SO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4,H2SO4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6,生成物NaHSO4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6,故反应前后硫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C错误,D正确。
10. B 【点拨】反应后,甲减少了70 g-35 g=35 g,是反应物;乙减少了15 g-7. 5 g=7. 5 g,是反应物;丙增加了48. 75 g-6. 25 g=42. 5 g,是生成物。反应前后,丁的质量不变,丁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没有参加反应的杂质,A错误;该反应为:甲+乙→丙,参加反应的甲与乙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丙的质量,B正确;甲、乙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C错误;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D错误。
11. B 【点拨】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CO2+4H2O2CH4O+3O2。两种反应物二氧化碳和水的分子个数比为1:2,A错误;由分子的模型图可知,B正确;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C错误;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D错误。
12. B 【点拨】该物质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说明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4. 4 g二氧化碳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4. 4 g×=1. 2 g,3. 6 g水中含氢元素的质量为3. 6 g×=0. 4 g。由于1. 2 g+0. 4 g=1. 6 g,因此该物质中不含氧元素,只含碳、氢元素,①错误,②③正确;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碳、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4,④正确;该物质为CH4,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⑤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的是②③④,故选B。
二、13. (1)3Fe+2O2Fe3O4(合理即可)
(2)2H2O2H2↑+O2↑
(3)CaCO3+2HCl===CaCl2+H2O+CO2↑
(4)Ca(OH)2+CO2===CaCO3↓+H2O
(5)NH4HCO3NH3↑+H2O+CO2↑
14. (1)B (2)2Mg+O22MgO;参加反应的氧气
(3)部分生成物逸散到空气中
15. (1)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气球胀大;4P+5O22P2O5
(2)ABD
【点拨】(2)装置漏气,天平左盘的质量减小,天平不再平衡,A符合;用橡胶塞塞紧锥形瓶的速度太慢,集气瓶内的气体逸出,天平不再平衡,B符合;红磷太少,不会影响天平的平衡,C不符合;没有等锥形瓶冷却就再次称量,气球会产生一定的浮力,天平不再平衡,D符合。
16. 【提出猜想】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产生了氧气
【实验与分析】(1)正确 (2)导管口出现气泡 (3)钠元素、氢元素;质量守恒定律
【补充实验】水、二氧化碳 【反思与评价】并不是所有物质着火都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合理即可)
17. (1)84
(2)【解】设此炉甘石中ZnCO3的质量为x。
ZnCO3+2CZn+3CO↑
125 84
x 84 kg
= x=125 kg
此炉甘石中ZnCO3的质量分数为:
×100%=62. 5%
答:此炉甘石中ZnCO3的质量分数为62. 5%。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2022-2023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答案)

下一篇:2023年浙江省绍兴市城关“六校联考”初中中考三模数学试题(图片版 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