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1. 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造纸的一般工序。下列工序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斩竹漂塘 B. 煮楻足火
C. 汤料入帘 D. 覆帘压纸
2. 分类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有关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A. 氧化物:干冰、二氧化锰、水 B. 碱:纯碱、氨水、熟石灰
C. 混合物:空气、石油、碳酸钙 D. 合金:青铜、黄铜、硫酸铜
3.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 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元素
B.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大碳原子的结构不同
C. 变瘪的乒乓球在热水中重新鼓起分子受热体积变大
D. 罩在大烧杯中的浓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4. 农业和粮食安全历来是为我国的首要问题。下列不能用作化肥的是( )
A. B. 尿素 C. D.
5. 内经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禽为益、五菜为充”。“五禽”中主要富含的营养素是( )
A. 蛋白质 B. 糖类 C. 维生素 D. 无机盐
6. 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测溶液的
B.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C. 测空气中含量
D. 二氧化碳验满
7. 下列事故的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
A. 沼气池清理作业前进行灯火试验
B. 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C. 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立即转移到通风的地方救治
D. 夜间发生液化气泄漏,开灯进行检查
8. 危险化学品的包装标签上印有警示性标志,下列标志不代表危险化学品的是( )
A. B.
C. D.
9.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碳达峰、碳中和”的“碳”是( )
A. 碳单质 B. 二氧化碳 C. 有机物 D. 所有含碳物质
10. 布洛芬是一种常用的解热镇痛药,下列有关布洛芬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布洛芬中含有 B. 布洛芬由三种非金属元素组成
C. 布洛芬属于氧化物 D. 布洛芬中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11. 在已知不同浓度盐酸密度值的前提下,实验室用足量的的浓盐酸稀释稀盐酸。下列仪器一般不需要用到的是( )
A. 烧杯 B. 玻璃棒 C. 量筒 D. 托盘天平
12. 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按:的质量比均匀混合,加热至不再产生氧气为止,残余固体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 )
A. 等于 B. 大于 C. 小于 D. 等于
13. 如图是乙醇完全燃烧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此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 该反应中原子发生了改变
C. 图中生成物全部是化合物
D. 参加反应的“”和“”的分子个数比为:
14. 下列除杂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 )
选项 物质括号中为杂质 除杂方法
溶液 加入过量碳酸钙粉,过滤
加入过量铁粉,过滤
通入氧气并点燃
通入并加热
A. B. C. D.
15.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向一定量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粉至过量
B. 向一定质量的溶液中滴加水
C. 在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用红磷燃烧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 向等质量的水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固体和固体
16. 化学学科知识对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价值。请回答下列问题:
德育: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铈、锗、锌、镝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新标准。铱可用于无损探伤和放射化学治疗,经测定,一个铱原子的质量为一个碳原子的质量的倍,则铱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______ 。
劳动教育:习总书记到潮汕地区视察时赞扬了一些潮汕美食,“反沙芋”是潮汕特色美食之一,芋头富含的淀粉属于营养素中的 ______ ,“反沙”的关键是芋头条裹上浓稠糖浆后,立即熄火吹风不断翻炒,让芋头条外的浓稠糖浆迅速降温,凝结成白霜,这个过程相当于实验基本操作中的 ______ ;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甲烷本身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但在使用时常在天然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加入乙硫醇的原因是 ______ 。
美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美术课所用的一种青色矿物颜料蓝铜矿,其主要成分为价铜的化合物,则 ______ 。
17. 与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一所示,请回答:
时,将加入到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
含有少量氯化铵的硝酸钾样品,要除去氯化铵固体,具体操作是 填字母。
A.溶解、蒸发结晶、过滤、冷水洗涤、干燥
B.溶解、加热浓缩、降温结晶、过滤、冷水洗涤、干燥
C.溶解、升高温度、过滤、热水洗涤、干燥
时,将和的饱和溶液降到,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正确的是析出晶体的质量分别为, 。填字母
A.
B.
C.
D.不能确定
一木块漂浮于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如图所示,当温度改变时不考虑由此引起的木块和溶液体积的变化,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随时间发生如图所示的变化,则当时温度变化是 填“升温”或“降温”,同时观察到烧杯底部硝酸钾晶体 填“增多”或“减少”。
18. 用如图所示装置可以制备初中常见的气体。并进行相关性质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装置中仪器的名称为 。
图一中,装置中蜡烛熄灭,同时装置中溶液变浑浊,则装置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从图二中选择收集产生的气体,可选择的装置有 填字母。
装置中小试管的作用是 填字母。
打开或关闭时,可以使装置中的反应随时发生或停止
形成液封,防止装置中产生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且节约药品
现要配制溶液,按图三操作顺序进行。注意:以下用游码
请回答下列问题:
计算:需要氯化钠质量 。
称量:分别在天平左右两盘放上纸片,调节平衡后,应先放 填写“砝码”或“药品”,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时。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左盘,应 。
A.增加适量氯化钠固体
B.减少适量氯化钠固体
溶解:玻璃棒的作用是 。
反思:下列操作会引起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小的是 填字母。
A.称量氯化钠时,把氯化钠放在右边托盘上
B.配制溶液时,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
C.氯化钠晶体不纯
D.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溶液溅出
19. 海洋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海水“制碱”体现了化学在改造物质中的智慧。如图是某厂生产纯碱的工艺流程图:
请完成下列问题:
流程Ⅰ为除去杂质,加入过量溶液、溶液和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 填字母序号;
A.加入三种溶液的顺序不能调整
B.加入溶液能将粗盐水中的转化为沉淀
C.按流程Ⅰ所加溶液的顺序除杂,过滤后得到四种沉淀
在流程Ⅰ中,加入溶液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
在流程Ⅱ中,如果加入氨气不是为了生产氯化铵,氨气在制碱过程中的作用是 ______ ;
写出流程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流程Ⅰ中加入过量溶液除去杂质离子为和 ______ 填离子符号,写出该厂生产工艺流程中一种可循环利用物质的化学式 ______ 。
20.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碱溶液的化学性质时,对碱的有关化学性质进行梳理和总结,并预测了陌生物质的化学性质。请完成下列问题。
基于宏观视角分析碱的化学性质如图
实验中,推入溶液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 。
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
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对试管中上层清液的溶质成分产生疑问,作出猜想:
猜想一:只含有
猜想二:含有、
猜想三:含有、
同学取少量试管中的清液分别置于甲、乙两支试管中,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在试管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不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三错误
在试管乙中缓慢滴加足量稀盐酸 ______ 猜想二正确
基于微观视角分析碱的共性如图
烧杯和烧杯中分别盛有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向烧杯和烧杯中分别加入硝酸铁溶液,出现的相同实验现象是都产生红褐色沉淀,从微观角度分析现象相同的原因是两者都含有 ______ 。
基于微观视角分析碱的差异性
向烧杯中滴加硫酸钾溶液,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而向烧杯中滴加硫酸钾溶液与烧杯中现象不同,从微观角度分析原因是 ______ 。
【总结】通过以上分析,体现了化学学科大概念“结构决定性质”。
基于“结构决定性质”预测陌生物质的化学性质:烧杯中盛有某溶液,请根据所含的微粒,预测该溶液能与下列试剂发生化学反应的有 ______ 。填字母序号
A.碳酸钠溶液
B.铜片
C.硝酸钠溶液
D.稀盐酸溶液
21. 二氧化锰和硫酸铜溶液对过氧化氢的分解都有催化作用。为比较二者的催化效果,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二氧化锰质量应与硫酸铜质量相等,则该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______ 。
由图二可知, ______ 对过氧化氢的分解催化效果更好。有同学认为上述实验还不够严密,其理由是 ______ 。
的溶液在的催化下完全分解生成氧气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解析】解:、斩竹漂塘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煮楻足火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C、汤料入帘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D、覆帘压纸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故选:。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
2.【答案】
【解析】解:、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干冰、二氧化锰、水 属于氧化物,故A正确,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B、碱是溶于水解离出的阴离子全部为氢氧根离子 的化合物,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由碳酸根离子和钠离子组成,属于盐,氨水是氨气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属于碱,故B错误,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空气由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石油中有汽油、煤油、柴油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碳酸钙由金属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组成,属于纯净物中的盐,故C错误,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合金是混合物,青铜和黄铜是合金,硫酸铜是金属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组成,属于纯净物,不是合金,故D选项错误,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
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据此分析;
B、碱是指解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据此分析;
C、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据此分析;
D、合金是指在一种金属中加热熔合其它金属或非金属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据此分析。
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
3.【答案】
【解析】解:、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水分子分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水分子中不含氢分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解释错误。
B、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大,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解释错误。
C、变瘪的乒乓球在热水中重新鼓起,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D、罩在大烧杯中的浓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是因为氨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运动到酚酞溶液中去了,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4.【答案】
【解析】解:、中含有两种营养元素和,属于复合肥。故A错误。
B、尿素含有营养元素氮元素,属于氮肥。故B错误。
C、中含有营养元素氮元素,属于氮肥。故C错误。
D、中不含有营养元素,不属于化肥。故D正确。
故选:。
含有氮元素的化肥属于氮肥,含有磷元素的化肥属于磷肥,含有钾元素的化肥属于钾肥,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营养元素的化肥属于复合肥。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化肥中含有几种营养元素,只有这样才能对化肥的种类做出正确的判断。
5.【答案】
【解析】解:“五禽”属于肉类食品,富含蛋白质。
故选:。
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结合题中所给的食物判断所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6.【答案】
【解析】解:、用试纸测定溶液的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不能将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不能用手拿试纸,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为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使瓶底炸裂,集气瓶的底部应放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图中集气瓶的底部没有放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所示装置正确。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虽除去氧气,而增加了新的气体,没有形成压强差,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
A、根据用试纸测定溶液的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C、所选除氧剂要具备以下特征: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生成的物质为非气态。
D、根据二氧化碳气体的验满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7.【答案】
【解析】解:沼气是可燃性气体,掏空沼气池前进行灯火试验可能会引起爆炸,故错误;
B.室内起火时马上打开门窗通风会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所以室内着火不要着急打开门窗,故错误;
C.发生一氧化碳中毒,要立即转移到通风的地方救治,是正确的;
D.液化气具有可燃性,一旦泄漏,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故不能开灯,故错误。
故选:。
A.根据燃烧和爆炸的条件及防护措施判断;
B.根据室内起火时马上打开门窗通风会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进行解答;
C.根据发生一氧化碳中毒,要立即转移到通风的地方救治,进行解答.
D.根据液化气具有可燃性分析.
“生命重于泰山”安全问题无小事,尤其是防火、防爆问题,所以燃烧和爆炸知识就成了化学考查热点,要注意燃烧爆炸的条件和防护措施.
8.【答案】
【解析】解:、图标为有毒品,能使人中毒,属于危险化学品,故A错;
B、图标为腐蚀品,能使人受到腐蚀,属于危险化学品,故B错;
C、图标为爆炸品,能爆炸,使人造成危险,属于危险化学品,故C错;
D、图标为节水标志,不属于危险化学品,故D正确。
故选:。
根据图标的意义回答本题。
本题考查危险品标志,难度不大,了解各个标志所代表的含义和物质的性质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9.【答案】
【解析】解:根据“碳达峰”,即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碳中和”,即排放的二氧化碳通过采取植树和节能减排的方式全部抵消,“碳达峰、碳中和”的“碳”是指二氧化碳。
故选:。
根据“碳达峰、碳中和”的含义,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碳达峰、碳中和”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答案】
【解析】解:、布洛芬是由布洛芬分子构成的,个布洛芬分子由个碳原子、个氢原子和个氧原子构成,不存在,故选项说法错误。
B、布洛芬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均不含“钅”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C、布洛芬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布洛芬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则布洛芬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A、根据布洛芬是由布洛芬分子构成的,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元素名称不含“钅”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进行分析判断。
C、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题意、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有关计算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答案】
【解析】解:用浓盐酸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其操作步骤是计算、量取、混匀,量筒和胶头滴管用于量取浓盐酸和水,烧杯、玻璃棒用于进行混匀操作,不需要使用托盘天平。
故选:。
利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采用的是加水稀释的方法,其操作步骤是计算、量取、混匀,据此判断所需的仪器。
本题难度不大,明确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配制稀溶液的基本步骤、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答案】
【解析】解:在二氧化锰和氯酸钾混合加热制取氧气的过程中,二氧化锰作催化剂,质量保持不变,固体混合物的质量不断减小,即分子的质量不变,分母的质量减小,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因为反应前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是,所以反应后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会大于,因此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会小于。
故选:。
混合物中某种物质的质量分数等于该种物质的质量和混合物的总质量的比值.
本题主要考查催化剂的特点和质量分数等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理解二氧化锰在反应中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13.【答案】
【解析】解:由图示可知,乙醇完全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是:。
A、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符合置换反应反应的特点,故A错误;
B、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反应中原子没有发生改变,故B错误;
C、由物质的组成可知,图中生成物全部是化合物,故C正确;
D、由方程式的意义可知,参加反应的“”和“”的分子个数比为:,故D错误。
故选:。
根据乙醇完全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写出方程式,根据方程式的意义、微粒的变化和构成等分析判断有关的说法。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化学式的含义,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化学式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答案】
【解析】解:、能与过量的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再过滤除去过量的碳酸钙,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过量铁粉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铜,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的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一氧化碳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反而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的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的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一般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5.【答案】
【解析】解:向一定量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粉至过量,先与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每份质量的可置换出份质量的,溶液的质量减少;反应完后,再与 反应生成 和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每份质量的可置换出份质量的,溶液的质量增加,完全反应后溶液质量不再发生改变,故A正确;
B.向一定质量的溶液中滴加水,碱性减弱,但是不会变为酸性,故B不正确;
C.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最终压强应小于初始压强,故C不正确;
D.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升高,故D不正确。
故选:。
A、根据先与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每份质量的可置换出份质量的,溶液的质量减少;反应完后,再与 反应生成 和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每份质量的可置换出份质量的,溶液的质量增加进行分析;
B、根据向一定质量的溶液中滴加水,碱性减弱,但是不会变为酸性进行分析;
C、根据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最终压强应小于初始压强进行分析;
D、根据固体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固体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升高进行分析。
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像。
16.【答案】 糖类 降温结晶 便于人们及时发现是否发生天然气泄漏
【解析】解: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而一个铱原子的质量是一个碳原子的倍,则铱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六大营养素分别是: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芋头中富含的淀粉属于营养素中的糖类;从浓稠糖浆降温凝结成白霜,类似于饱和的溶液降温形成结晶;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甲烷无色无味,泄露时不容易被发现,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后,若发生泄露时,容易被人发现,故填:便于人们及时发现是否发生天然气泄漏;
氢氧根显价,碳酸根显价,铜元素显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可得:,。
故答案为:;
糖类;降温结晶;;便于人们及时发现是否发生天然气泄漏;
。
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来分析;
根据食物中富含的营养素、结晶的方法、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消防安全知识来分析;
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食物中富含的营养素、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化学式的有关计算是解题的关键。
17.【答案】 升温 减少
【解析】解: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该温度下,将加入到水中,只能溶解,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由于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显著增大,而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含有少量氯化铵的硝酸钾样品,要除去氯化铵固体,具体操作是溶解、加热浓缩、降温结晶、过滤、冷水洗涤、干燥,故选:;
由于和饱和溶液的质量未知,所以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无法确定,故选:;
由浮力公式:,观察图像可知,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小,说明液体的密度变大,溶解的溶质增多;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可采取升温的方法,升温后硝酸钾固体继续溶解,溶解的溶质增多,溶液的密度增大,可使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小,同时观察到烧杯底部硝酸钾晶体减少。
故答案为:;
;
;
升温;减少。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
本题除考查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外,还考查关于物理和化学学科结合的知识,对于学生解题能力有一定要求。
18.【答案】长颈漏斗 砝码 搅拌,加速溶解
【解析】解:装置中仪器的名称为长颈漏斗;
装置中蜡烛熄灭,同时装置中溶液变浑浊,说明中产生的气体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可以是二氧化碳,且为固液常温反应,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采用装置进行收集;
装置中小试管的作用是形成液封,防止装置中产生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且节约药品,故选:;
需要氯化钠质量;
称量时,分别在天平左右两盘放上纸片,调节平衡后,应先放砝码,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时,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左盘,说明氯化钠偏多,应减少一部分氯化钠固体,直到天平平衡,故选:;
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
会引起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小的是:
A、称量氯化钠时,把氯化钠放在右边托盘上,由于称量氯化钠使用游码,所以称量的氯化钠质量偏小,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B、配制溶液时,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相当于增加了溶剂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C、氯化钠晶体不纯,氯化钠的质量偏小,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D、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溶液溅出,溶液具有均一性,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故选:。
故答案为:长颈漏斗;
;;
;
;
砝码;;
搅拌,加速溶解;
。
根据常见仪器的名称,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装置中小试管的作用是形成液封,防止装置中产生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进行分析;
根据溶液配制的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
19.【答案】 使溶液显碱性,有利于吸收二氧化碳 合理即可
【解析】解:加入三种溶液的顺序可以调整,但是氯化钡必须在加入碳酸钠溶液之前加入,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氢氧化钠中的氢氧根离子能与镁离子结合成氢氧化镁沉淀,因此加入溶液能将粗盐水中的转化为沉淀,该选项说法正确;
C.按流程Ⅰ所加溶液的顺序除杂,过滤后得到四种沉淀,即硫酸钡沉淀、氢氧化镁沉淀、碳酸钙沉淀和碳酸钡沉淀,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在流程Ⅰ中,加入溶液时,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氨气溶于水形成的溶液显碱性,有利于吸收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使溶液显碱性,有利于吸收二氧化碳;
流程Ⅲ中,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流程Ⅰ中加入过量溶液除去杂质离子为和,上述制取纯碱的过程中和等都是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
故答案为:;合理即可。
根据除杂的方法与原理来分析;
在流程Ⅰ中,加入溶液时,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
氨气溶于水形成的溶液显碱性,有利于吸收二氧化碳;
流程Ⅲ中,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
根据除杂的原理以及流程图信息来分析。
本考点属于物质的分离、提纯和制备,题目利用流程图中的现象和实验方案的设计,考查同学们的判断能力,同学们只要认真分析,根据条件综合把握,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20.【答案】气球胀大 刚开始无明显现象,一段对间后产生气泡 中离子之间不能结合成沉淀
【解析】解:实验中,推入溶液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锥形瓶内气压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气球膨大,所以可观察到的现象为气球膨大。
实验中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沉淀,该反应方程式为。
、实验中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然后对试管中上层清液的溶质成分探究:在试管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不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不含氢氧化钙,即可说明猜想三错误;根据结论猜想二正确,说明试管中上层清液的溶质成分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所以此时在试管乙中缓慢滴加足量稀盐酸,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然后稀盐酸再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所以现象为刚开始无明显现象,一段时间后产生气泡,即可说明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即可证明猜想二正确。
烧杯和烧杯中分别盛有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向烧杯和烧杯中分别加入硝酸铁溶液,出现的相同实验现象是都产生红褐色沉淀,从微观角度分析现象相同的原因是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氢氧根离子与铁离子结合生成红褐色的氢氧化铁沉淀。
、向烧杯中滴加硫酸钾溶液,硫酸钾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和氢氧化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烧杯实验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从微观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为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结合生成硫酸钡,而向烧杯中滴加硫酸钾溶液与烧杯中现象不同,从微观角度分析原因是中离子之间不能结合生成沉淀。
烧杯含钡离子、氢氧化离子、硝酸离子;
A、碳酸钠溶液中碳酸根离子与钡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符合题意;
B、铜片不能和中物质反应,不符合题意;
C、硝酸钠不能和中物质反应,不符合题意;
D、稀盐酸溶液中氢离子能和中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气球胀大;
;
刚开始无明显现象,一段对间后产生气泡;
;
;中离子之间不能结合成沉淀;
。
根据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锥形瓶内气压减小,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沉淀,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然后稀盐酸再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分析;
根据氢氧根离子与铁离子结合生成红褐色的氢氧化铁沉淀进行分析;
根据硫酸钾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和氢氧化钾,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结合生成硫酸钡进行分析;
根据碳酸根离子与钡离子结合成碳酸钡沉淀,铜片不能和中物质反应,氢离子能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组成成分的探究等,注意在书写化学方程式后,首先检查化学式,再检查是否配平、反应条件和沉淀、气体符号的标注。
21.【答案】 二氧化锰 该实验中,二氧化锰是固体,而硫酸铜溶液是液体,两种物质与过氧化氢溶液的接触面积不同,故该实验不够严谨合理即可
【解析】解:二氧化锰质量应与硫酸铜质量相等,则该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密闭容器中气体越多,压强越大。由图二可知,二氧化锰或对过氧化氢的分解催化效果更好。有同学认为上述实验还不够严密,其理由是该实验中,二氧化锰是固体,而硫酸铜溶液是液体,两种物质与过氧化氢溶液的接触面积不同,故该实验不够严谨。
设完全分解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答:完全分解生成氧气的质量是。
故答案为:;
二氧化锰;该实验中,二氧化锰是固体,而硫酸铜溶液是液体,两种物质与过氧化氢溶液的接触面积不同,故该实验不够严谨合理即可;
。
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根据图像信息来分析;
根据过氧化氢的质量以及化学方程式来分析计算。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