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刷卷05-2023年中考化学考前必刷卷(上海专用) (原卷版+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2023年中考化学考前信息必刷卷05
化 学(上海专用)
预测2023年上海中考化学试卷结构不会发生太大变化!2023年综合测试化学部分共21题:14(单选题)+3(不定项选择题)+4(简答题),根据以往真题考试信息以及最新模拟考试可以发现:化学部分依然是基础为主,重难点突出;前面的选择题,简答题前面的大题难度较易,压轴题难度却不小,尤其是对酸碱盐的综合考查比较深入,流程题,化学综合实验题,还有对概念的深入理解题。
1.最后1题简答题可能是一道实验综合探究加酸碱盐综合题,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等是这种综合题最好的衔接考点;
2.简答题溶液题会考查实验能力,如何配置溶液的过程以及后续的降温结晶等,;
3.选择题对化学反应类型,化学方程式,实验现象依然会有较大比例的考查;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
1.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中的“墨”主要成分是
A.Si B.C C.P D.Fe
【答案】B
【解析】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中的“墨”主要成分是碳,碳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用墨书写的字画能保存较长时间,碳的元素符号为C,故选B。
2.有一瓶标签受损的药品(如图),根据你的判断该药品不可能是
A.氧化物 B.酸 C.碱 D.盐
【答案】B
【解析】A、由标签可知,该药品可能是氧化钾,可能是氧化物,故A不符合题意;
B、酸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由标签可知,该物质中含有钾元素,不可能是酸,故B符合题意;
C、由标签可知,该药品可能是氢氧化钾,可能是碱,故C不符合题意;
D、由标签可知,该药品可能是碳酸钾、硫酸钾等,可能是盐,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常见的实验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活性炭吸附墨水中的色素 B.氢气燃烧
C.无水硫酸铜检验水 D.稀硫酸除铁锈
【答案】A
【解析】A、活性炭吸附墨水中的色素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B、氢气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C、无水硫酸铜检验水的过程中无水硫酸铜和水反应有新物质五水合硫酸铜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稀硫酸除铁锈的过程中硫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A.
4.难溶于水的物质是
A.Mg(OH)2
B.KCl
C.H2SO4
D.NaNO3
【答案】A
【解析】A、Mg(OH)2难溶于水,故选项正确;
B、KCl易溶于水,故选项错误;
C、H2SO4易溶于水,故选项错误;
D、NaNO3易溶于水,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睛】碱的溶解性规律是:碱溶钾钠钡钙微;盐的溶解性规律: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可溶;盐酸盐中不溶氯化银;硫酸盐中不溶硫酸钡;碳酸盐只溶钾盐、钠盐、铵盐。
5.2021年,科学家通过“化学/生化”途径,人工合成了淀粉。淀粉属于
A.糖类 B.油脂 C.蛋白质 D.维生素
【答案】A
【解析】糖类包括葡萄糖、麦芽糖、淀粉、纤维素等物质,淀粉属于糖类;
故选A。
6.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A.O
B.O2
C.O3
D.CO2
【答案】B
【解析】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氧分子。故选B。
7.CO混有少量的CO2,用右图装置收集瓶较纯净的CO,说法错误的是
A.I中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
B.气体通入后,I中的液体会流向II
C.反应结束后,CO收集在II中
D.若I中导气管始终保持液封,则不必尾气处理
【答案】C
【解析】A、一氧化碳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因此可以用将混合的气体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该选项说法正确;
B、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进入I后一氧化碳会聚集到瓶口,使瓶内压强增大,会将瓶中液体排到II中,故正确;
C、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进入I后一氧化碳会聚集到瓶口,使瓶内压强增大,会将瓶中液体排到II中,一氧化碳被收集在I中,故错误;
D、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进入I后一氧化碳会聚集到瓶口,使瓶内压强增大,会将瓶中液体排到II中,一氧化碳被收集在I中,不需要尾气处理,故正确。
故选C。
8.金属M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gNO3+M=2Ag+M(NO3)2,说法错误的是
A.M的金属活动比Ag强 B.金属M可能是铝
C.反应前后M的化合价改变 D.若M是铜,则反应后溶液质量变小
【答案】B
【解析】A、活动性强的金属能将活动性的弱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M能将银置换出来,故A选项正确。
B、在化合物M(NO3)2中,M元素显+2价,而铝元素在化合物中显正+3价,故B选项错误。
C、反应前M为单质,M元素化合价为0价,反应后M元素化合价为+2价,故C选项正确。
D、若M是铜 ,则每反应64份质量的铜,会置换出216份质量的银,固体质量增加,因此溶液质量会减小,故D选项正确。
故选B。
9.下图为制备物质x的微观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物质X的化学式为CH2O
C.该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3:1
【答案】D
【解析】A、置换反应是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错误;
B、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有机物X的化学式为CH4O,错误;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的种类不变;错误;
D、由示意图可知,一个氢分子没反应,所以参加反应的和分子个数比为3:1,正确。
故选D。
10.如图图所示,在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中,发现固体由黑色变成亮红色后,又变暗红色。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氢气撤得太早
B.加热的温度不够
C.酒精灯撤得太早
D.没有在密闭装置中进行
【答案】A
【解析】反应后要继续通入氢气,直到试管及其中的固体冷却后,再停止通氢气,目的是为了使固体冷却,防止刚还原出来的铜再次被氧化。在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中,发现固体由黑色变成亮红色后,又变暗红色,是因为铜又与氧气发生了反应生成了氧化铜,是因为氢气撤得太早。
故选:A。
11.下列关于碱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含有金属元素或氢氧根的化合物
B.溶液pH>7 的物质不一定是碱
C.任何碱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D.任何碱都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答案】B
【解析】A、含有金属元素或氢氧根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碱,如碱式碳酸铜,属于盐,不符合题意;
B、溶液pH>7的物质不一定是碱,如碳酸钠,溶液pH>7,属于盐,符合题意;
C、不是所有的碱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如不溶性碱,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不符合题意;
D、只有酸和碱有一个可溶,才能发生中和反应,如硅酸和氢氧化镁不能发生中和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向20.0mL质量分数为3%的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中的pH随所加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变化如图所示。叙述错误的是(  )
A.所用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为3%
B.a、b点对应溶液的pH:aC.c点时溶液温度最高
D.c、d点对应的氯化钠质量:c=d
【答案】A
【解析】A、由化学方程式NaOH+HCl=NaCl+H2O可知,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与盐酸的质量比=40:36.5,即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的氢氧化钠的质量要多一点,虽然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所用溶液的体积相同,但题目中没有指明两种溶液的密度,所以无法确定所用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选项错误;
B、随着滴入的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溶液中的盐酸越来越少,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则溶液的pH越来越大,所以a、b点对应溶液的pH的关系为aC、酸与碱发生的中和反应是一个放热的反应,由图可知,c点时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放出的热量最多,所以溶液的温度最高,选项正确;
D、c点时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不再发生,氯化钠的质量不再增加,所以c、d点对应的氯化钠质量:c=d,选项正确,故选A。
13.向500g溶液中加入11.2克Fe和Cu的混合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得34.8g滤渣和一定质量的滤液,经测定得知,铜元素在滤液和滤渣中的质量比为4∶3(洗涤液也一起合并入滤液中),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滤渣中不含铁
B.11.2克Fe和Cu的混合粉末中,铜的质量分数为40%
C.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没有沉淀产生
D.原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0.2%
【答案】B
【分析】滤液中含有铜元素,说明铜与银离子发生了置换反应,铁的活泼性大于铜,可知此时铁应该已经完全反应,没有剩余,滤渣的组成为银和铜。
已知,铜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4,铁为56。设混合粉末中含有克的铁,含有克的铜。则混合粉末质量:;
设与铁反应生成的银为m1克,与铜反应生成的银为m2克,与铁反应的硝酸银为m3克,与铜反应的硝酸银为m4克,参与置换反应的铜的质量为克,未参与反应的铜的质量为克。则:




生成银的质量:
滤渣的质量:
联立解得:x=5.6,y=5.6,m1=21.6,m2=10.8,m3=34,m4=17
【解析】A、滤液中含有铜元素,说明铜与银离子发生了置换反应,铁的活泼性大于铜,可知此时铁应该已经完全反应,没有剩余,滤渣的组成为银和铜,故A选项正确;
B、11.2克Fe和Cu的混合粉末中,铜的质量分数,故B选项错误;
C、铜未完全反应则说明溶液中的硝酸银已完全反应,滤液中没有银离子,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不会有沉淀产生,故C选项正确;
D、原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D选项正确。
故本题选B。
14.某气体可能含有H2、CO2、CO、HCl中的一种或几种,把该气体依次通过澄清石灰水、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浓硫酸、灼热的氧化铜、无水硫酸铜、澄清石灰水,观察到的现象是:前面的一瓶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灼热的氧化铜变红色,无水硫酸铜变蓝(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后面的一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下列关于该气体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定含有H2 B.一定含有CO
C.可能含有HCl D.可能含有CO2
【答案】B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可以和氯化氢气体发生反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一氧化碳、氢气能和灼热的氧化铜反应,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来分析判断。
【解析】将某气体依次通过各种试剂之后,观察到前面一瓶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说明该气体中不含有二氧化碳或者氢氧化钙与氯化氢气体反应,没有与二氧化碳反应;再将气体通过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可以吸收氯化氢气体,因为碳酸氢钠能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再通过浓硫酸,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吸收气体中的水蒸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观察到氧化铜变红色,说明有还原性的气体与之发生了反应,还原性的气体可能是氢气、一氧化碳,氢气能和氧化铜反应生成水和铜,一氧化碳能和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铜;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有水,则可以说明气体中含有氢气;后面的一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但是无法确定二氧化碳是氯化氢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的还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的。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常见物质的性质和检验方法。
15.对有关化学概念的理解与认识正确的是
A.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B.1molH2和1molO2所含的原子数相同
C.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所含溶质的质量也越大 D.1g硫与1g氧气充分反应可生成2g二氧化硫
【答案】BD
【解析】A、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臭氧和氧气组成的混合物,都是由氧原子构成,错误;
B、由,得1molH2所含原子的个数=, 1molO2所含的原子数=,所含的原子数相同,正确;
C、没有指明溶液的质量,故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所含溶质的质量不一定越大,错误;
D、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 ,得硫和氧气反应的质量比为1:1,故1g硫与1g氧气充分反应可生成2g二氧化硫,正确。
故选BD。
16.向ZnSO4和CuSO4,混合溶液中加入a克Fe粉,反应后过滤,得滤渣和蓝色滤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滤渣质量小于a克 B.滤液中有CuSO4
C.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D.滤液中ZnSO4质量不变
【答案】BD
【分析】活动性铁在铜前,在锌后,因此铁会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不与硫酸锌反应。得到蓝色滤液说明有硫酸铜剩余,铁完全反应。
【解析】A、铁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不与硫酸锌反应,根据,可知反应后的固体质量大于反应前,选项错误;
B、根据分析滤液中一定有剩余的硫酸铜、生成的硫酸亚铁和未反应的硫酸锌,滤液中有CuSO4说法正确;
C、根据分析铁完全反应,则固体为铜,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选项错误;
D、滤液中ZnSO4不反应,因此质量不变,选项正确;
故选:BD。
17.按如图所示装置,将试剂x(足量)注入装有固体试剂y的小试管中,发现U形管中右端液面升高,小试管内固体消失。下列对物质xy的判断正确的是
选项 x y
A 水 硝酸铵
B 水 氧化钙
C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D 稀盐酸 镁粉
A.A B.B C.C D.D
【答案】BD
【分析】U形管中右端液面升高,说明压强增大。
【解析】A、硝酸铵溶解吸热,温度降低,压强减小,不符合题意。
B、氧化钙和水反应放热,温度升高,压强增大,水足量固体完全消失,符合题意。
C、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压强增大,但是二氧化锰不溶于水,小试管内固体不会消失,不符合题意。
D、稀盐酸和镁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压强增大,符合题意。
故选:BD。
二、填空题
18.2020年初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75%的医用酒精和“84消毒液”是常用的消毒剂。
①酒精(C2H6O)由_____种元素组成,它的摩尔质量是_____,0.1moL酒精中约含_____个H原子(科学记数法表示);75%的医用酒精属于_____(选填“混合物”或“化合物”)。
②某“84消毒液”瓶体部分标签如图所示:
I、测得溶液pH=12,显_____(填“酸性”、“碱性”或“中性”);该瓶“84消毒液”中NaClO的质量至少为_____g。
II、洁厕灵的主要成分是盐酸,它与“84消毒液”不能混合使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X的化学式为_____,氯元素在化学反应前后的化合价有_____种,反应前它以_____(选填“游离”或“化合”)态存在。
【答案】 3 46g/mol 混合物 碱性 37.25g 3 化合
【解析】①酒精(C2H6O)由碳、氢、氧3种元素组成,摩尔质量是指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酒精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2×2+1×6+16=46,故酒精的摩尔质量是46g/mol,0.1moL酒精中约含个H原子;75%的医用酒精含有水和酒精,属于混合物。
②I、测得溶液pH=12,大于7,显碱性;有效含氯量最少为35.5g/L,净含量为500mL(0.5L),该瓶“84消毒液”中NaClO的质量至少为。
II、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结合化学方程式:,反应物中含1个钠原子、3个氯原子、2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生成物中含1个钠原子,3个氯原子,故X中含有2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则X是水,化学式为;
中氯元素化合价为-1价,中氯元素化合价为+1价,中氯元素化合价为-1价,中氯元素化合价为0价,氯元素在化学反应前后的化合价有3种,反应前含氯元素的物质为HCl、NaClO,属于化合物,它以化合态存在。
19.Ca(OH)2和NaOH是重要的碱。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
温度(°C) 20 40 60 80
溶解度(g/100g水) Ca(OH)2 0.17 0.14 0.09 0.08
NaOH 109 129 174 314
①20°C时Ca(OH)2的溶解度是_________。
②A、B二只烧杯装有等质量的饱和石灰水(如图所示)。B烧杯中加入少量生石灰,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此时,A、B烧杯中溶液质量A__________B(选填“>”、“<”或“=”)。
③20°C时100g饱和NaOH溶液蒸发10g水后,恢复到原温度,析出___________gNaOH固体。
④60°C时NaOH饱和溶液中含少量Ca(OH)2,若要得到较纯净NaOH晶体,应采取的物理方法是________。
⑤若在20°C时,鉴别Ca(OH)2、NaOH饱和溶液,可选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I降低温度
II滴加酚酞溶液
III测pH
IV滴入盐酸
【答案】 0.17g/100g水 > 10.9 降温结晶 I III
【解析】①由表中数据可知,20°C时Ca(OH)2的溶解度是0.17g/100g水;
②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导致B烧杯中的水减少,且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热量,使烧杯内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氢氧化钙析出一部分,所以A、B烧杯中溶液质量A>B;
③20℃时,100g饱和NaOH溶液,蒸发10g水后,再恢复到20℃,可析出NaOH晶体的质量为x,,x=10.9g;
④现有60℃时含Ca(OH)2和NaOH两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若要得到较纯净的NaOH晶体,应采取的物理方法是降温结晶,因为氢氧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且受温度的影响变化比较大,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⑤I、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氢氧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将20°C时,Ca(OH)2、NaOH饱和溶液降温后,有晶体析出的是氢氧化钠,没有晶体析出的是氢氧化钙,故正确;
II、Ca(OH)2、NaOH溶液都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无法鉴别,故错误;
III、根据表中数据可知,20°C时,NaOH的溶解度比Ca(OH)2的溶解度大,故饱和NaOH溶液比饱和Ca(OH)2溶液浓度大,碱性强,所以通过测pH可以鉴别,故正确;
IV、盐酸和Ca(OH)2、NaOH溶液反应后都没有明显现象,无法鉴别,故错误。故选I、III。
20.利用创新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一:制取氧气并验证其性质
①写出编号a仪器的名称_____。
②利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③打开弹簧夹1、关闭弹簧夹2,在尖嘴处观察到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说明_____。
④关闭弹簧夹1、打开弹簧夹2,利用_____收集氧气。反应一段时间后,B装置中液面不再发生变化时,关闭弹簧夹2,将红热的铁丝(图一)放入B装置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实验二: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
①用粉末状大理石和稀盐酸为原料,利用A装置也可以制取CO2的原因是_____。
②打开弹簀夹1、关闭弹簧夹2,用3个250mL的烧瓶收集满CO2进行实验。
如图二所示,同时迅速将注射器内液体全部注入各自烧瓶中,关闭活塞;一段时间后,同时振荡三个烧瓶。得到如图三所示的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图。
I、曲线1中导致cd段气压快速变小的操作是_____。
II、曲线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Ⅲ、比较曲线2与曲线3的差异,说明原因_____。
IV、根据图三所示,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填序号)。
A 1体积水中溶解CO2的量小于1体积
B CO2能与水发生反应
C CO2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
D 检验CO2用饱和澄清石灰水较合适
V、实验室制取2.2g二氧化碳,至少需要碳酸钙多少mol?(请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_____。
【答案】 锥形瓶 氧气具有助燃性 排水法 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 反应物为固液混合物,且不需要加热 振荡烧瓶 氢氧化钠浓度大于氢氧化钙浓度,吸收二氧化碳多 C 0.05(详见解析)
【解析】实验一:①、a为固液反应容器锥形瓶;
②、装置为固液不加热发生装置,所以选择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③、木条在氧气存在时复燃,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
④、B内充满了水,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以用排水法收集;铁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火星四射,四氧化三铁为黑色固体,观察到的现象是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
实验二:①、实验室采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物为固液混合物,不需要加热,据此选择发生装置;
②Ⅰ.cd段二氧化碳溶于水造成压强减小,通过振荡烧瓶,增加液体与气体接触,加快了溶解速率;
Ⅱ.氢氧化钙溶解度小,溶解的氢氧化钙较少,所以反应后压强减小的少,因此曲线2是二氧化碳溶解在澄清石灰水中的数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Ⅲ.氢氧化钠浓度高,吸收的二氧化碳多,气体减少的体积多,所以压强减小的多,曲线2与曲线3的差异原因是:氢氧化钠浓度大于氢氧化钙浓度,吸收二氧化碳多;
ⅣA、曲线1反应前后压强基本不变,说明加入水的体积溶解相等体积的气体,因此压强不变,相当于1体积水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A错误;
B、二氧化碳与水是否发生反应,无法证明,只能证明加入水的体积消耗了等体积的二氧化碳,是反应还是溶解,无法判断,B错误;
C、曲线1和曲线3压缩下降不同,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C正确;
D、图三知识压强变化数据,没有涉及反应中实际现象,所以检验二氧化碳选用饱和澄清石灰水不是根据此图得出的,D错误。
故填:C。
V、设反应消耗碳酸钙质量为x,则
解得x=5g,所以碳酸钙物质的量为。
答:制取2.2g二氧化碳,至少需要碳酸钙多少0.05mol。
【点睛】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21.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含有NaOH、Na2CO3、K2SO4、NaCl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①步骤II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写一条即可)。
②无色溶液B中的溶质一定有_____。
③分析上述实验过程,仍无法确定的物质是_____。
④若要进一步确定样品的组成,还需进行的实验操作是_____。
【答案】 (或) 硝酸钡和氢氧化钠 氯化钠 取适量B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硝酸,滴加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有氯化钠,反之则不含有氯化钠
【解析】硝酸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钠,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硝酸钠,硫酸钡不溶于稀盐酸,碳酸钡能溶于稀盐酸。步骤II后得到白色沉淀A和无色溶液B,白色沉淀A加足量稀盐酸,产生气泡、部分沉淀溶解,则样品一定有Na2CO3、K2SO4,无色溶液B中通入二氧化碳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碳酸钠和过量的硝酸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B中溶质一定有硝酸钡和氢氧化钠;不能确定是否含氯化钠;
①步骤Ⅱ中硝酸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钠,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硝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无色溶液B中通入二氧化碳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碳酸钠和过量的硝酸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B中溶质一定有硝酸钡和氢氧化钠。
③分析上述实验过程,仍无法确定的物质是氯化钠。
④若要进一步确定样品的组成,还需进行的实验操作是:取适量B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硝酸,滴加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有氯化钠,反之则不含有氯化钠。
【点睛】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绝密★启用前
2023年中考化学考前信息必刷卷05
化 学(上海专用)
预测2023年上海中考化学试卷结构不会发生太大变化!2023年综合测试化学部分共21题:14(单选题)+3(不定项选择题)+4(简答题),根据以往真题考试信息以及最新模拟考试可以发现:化学部分依然是基础为主,重难点突出;前面的选择题,简答题前面的大题难度较易,压轴题难度却不小,尤其是对酸碱盐的综合考查比较深入,流程题,化学综合实验题,还有对概念的深入理解题。
1.最后1题简答题可能是一道实验综合探究加酸碱盐综合题,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等是这种综合题最好的衔接考点;
2.简答题溶液题会考查实验能力,如何配置溶液的过程以及后续的降温结晶等,;
3.选择题对化学反应类型,化学方程式,实验现象依然会有较大比例的考查;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选择题(第1-14每小题1分,每小题均只有一个正确选项;第15-17每小题2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二个正确选项,共20分)
1.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中的“墨”主要成分是
A.Si B.C C.P D.Fe
2.有一瓶标签受损的药品(如图),根据你的判断该药品不可能是
A.氧化物 B.酸 C.碱 D.盐
3.常见的实验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活性炭吸附墨水中的色素 B.氢气燃烧
C.无水硫酸铜检验水 D.稀硫酸除铁锈
4.难溶于水的物质是
A.Mg(OH)2
B.KCl
C.H2SO4
D.NaNO3
5.2021年,科学家通过“化学/生化”途径,人工合成了淀粉。淀粉属于
A.糖类 B.油脂 C.蛋白质 D.维生素
6.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A.O
B.O2
C.O3
D.CO2
7.CO混有少量的CO2,用右图装置收集瓶较纯净的CO,说法错误的是
A.I中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
B.气体通入后,I中的液体会流向II
C.反应结束后,CO收集在II中
D.若I中导气管始终保持液封,则不必尾气处理
8.金属M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gNO3+M=2Ag+M(NO3)2,说法错误的是
A.M的金属活动比Ag强 B.金属M可能是铝
C.反应前后M的化合价改变 D.若M是铜,则反应后溶液质量变小
9.下图为制备物质x的微观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物质X的化学式为CH2O
C.该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3:1
10.如图图所示,在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中,发现固体由黑色变成亮红色后,又变暗红色。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氢气撤得太早
B.加热的温度不够
C.酒精灯撤得太早
D.没有在密闭装置中进行
11.下列关于碱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含有金属元素或氢氧根的化合物
B.溶液pH>7 的物质不一定是碱
C.任何碱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D.任何碱都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12.向20.0mL质量分数为3%的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中的pH随所加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变化如图所示。叙述错误的是(  )
A.所用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为3%
B.a、b点对应溶液的pH:aC.c点时溶液温度最高
D.c、d点对应的氯化钠质量:c=d
13.向500g溶液中加入11.2克Fe和Cu的混合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得34.8g滤渣和一定质量的滤液,经测定得知,铜元素在滤液和滤渣中的质量比为4∶3(洗涤液也一起合并入滤液中),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滤渣中不含铁
B.11.2克Fe和Cu的混合粉末中,铜的质量分数为40%
C.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没有沉淀产生
D.原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0.2%
14.某气体可能含有H2、CO2、CO、HCl中的一种或几种,把该气体依次通过澄清石灰水、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浓硫酸、灼热的氧化铜、无水硫酸铜、澄清石灰水,观察到的现象是:前面的一瓶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灼热的氧化铜变红色,无水硫酸铜变蓝(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后面的一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下列关于该气体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定含有H2 B.一定含有CO
C.可能含有HCl D.可能含有CO2
15.对有关化学概念的理解与认识正确的是
A.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B.1molH2和1molO2所含的原子数相同
C.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所含溶质的质量也越大 D.1g硫与1g氧气充分反应可生成2g二氧化硫
16.向ZnSO4和CuSO4,混合溶液中加入a克Fe粉,反应后过滤,得滤渣和蓝色滤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滤渣质量小于a克 B.滤液中有CuSO4
C.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D.滤液中ZnSO4质量不变
17.按如图所示装置,将试剂x(足量)注入装有固体试剂y的小试管中,发现U形管中右端液面升高,小试管内固体消失。下列对物质xy的判断正确的是
选项 x y
A 水 硝酸铵
B 水 氧化钙
C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D 稀盐酸 镁粉
A.A B.B C.C D.D
二、简答题(共30分)
18.2020年初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75%的医用酒精和“84消毒液”是常用的消毒剂。
①酒精(C2H6O)由_____种元素组成,它的摩尔质量是_____,0.1moL酒精中约含_____个H原子(科学记数法表示);75%的医用酒精属于_____(选填“混合物”或“化合物”)。
②某“84消毒液”瓶体部分标签如图所示:
I、测得溶液pH=12,显_____(填“酸性”、“碱性”或“中性”);该瓶“84消毒液”中NaClO的质量至少为_____g。
II、洁厕灵的主要成分是盐酸,它与“84消毒液”不能混合使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X的化学式为_____,氯元素在化学反应前后的化合价有_____种,反应前它以_____(选填“游离”或“化合”)态存在。
19.Ca(OH)2和NaOH是重要的碱。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
温度(°C) 20 40 60 80
溶解度(g/100g水) Ca(OH)2 0.17 0.14 0.09 0.08
NaOH 109 129 174 314
①20°C时Ca(OH)2的溶解度是_________。
②A、B二只烧杯装有等质量的饱和石灰水(如图所示)。B烧杯中加入少量生石灰,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此时,A、B烧杯中溶液质量A__________B(选填“>”、“<”或“=”)。
③20°C时100g饱和NaOH溶液蒸发10g水后,恢复到原温度,析出___________gNaOH固体。
④60°C时NaOH饱和溶液中含少量Ca(OH)2,若要得到较纯净NaOH晶体,应采取的物理方法是________。
⑤若在20°C时,鉴别Ca(OH)2、NaOH饱和溶液,可选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I降低温度
II滴加酚酞溶液
III测pH
IV滴入盐酸
20.利用创新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一:制取氧气并验证其性质
①写出编号a仪器的名称_____。
②利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③打开弹簧夹1、关闭弹簧夹2,在尖嘴处观察到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说明_____。
④关闭弹簧夹1、打开弹簧夹2,利用_____收集氧气。反应一段时间后,B装置中液面不再发生变化时,关闭弹簧夹2,将红热的铁丝(图一)放入B装置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实验二: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
①用粉末状大理石和稀盐酸为原料,利用A装置也可以制取CO2的原因是_____。
②打开弹簀夹1、关闭弹簧夹2,用3个250mL的烧瓶收集满CO2进行实验。
如图二所示,同时迅速将注射器内液体全部注入各自烧瓶中,关闭活塞;一段时间后,同时振荡三个烧瓶。得到如图三所示的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图。
I、曲线1中导致cd段气压快速变小的操作是_____。
II、曲线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Ⅲ、比较曲线2与曲线3的差异,说明原因_____。
IV、根据图三所示,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填序号)。
A 1体积水中溶解CO2的量小于1体积
B CO2能与水发生反应
C CO2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
D 检验CO2用饱和澄清石灰水较合适
V、实验室制取2.2g二氧化碳,至少需要碳酸钙多少mol?(请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_____。
21.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含有NaOH、Na2CO3、K2SO4、NaCl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①步骤II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写一条即可)。
②无色溶液B中的溶质一定有_____。
③分析上述实验过程,仍无法确定的物质是_____。
④若要进一步确定样品的组成,还需进行的实验操作是_____。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考前特训】九年级化学下学期期末查漏补缺卷11(人教版)(含解析)

下一篇:2021年广西贺州市钟山县中考一模化学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