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

精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面图形中,(   )不是轴对称图形。
2.小明马上小学毕业了,下面的活动,他能在1分钟内完成的是(   )。
A.从数字1写到600 B.跳绳130下
C.跑800米 D.做150下仰卧起坐
3.如图,直线上M点、N点表示的数分别是(   )。
A.1、0.5 B.-2、0.5 C.-1、 D.-1、-
4.下面几组相关联的量中,成正比例的是(   )。
A.看一本书,每天看的页数和看的天数
B.购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课本,购买的数量和总价
C.修一条路,已修的长度和未修的长度
D.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5.下列转盘中,如果指针停留在黑色部分表示中奖,那么(   )转盘中奖的可能性最小。
A. B. C. D.
6.一个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度数的比是1:2,这个三角形最小的内角是(   )。
A.10° B.30° C.45° D.60°
7.如图所示,植物园在学校的(   )。
A.东佛南45°的方向上 B.西偏北45°的方向上
C.北偏东45°的方向上 D.南偏西45°的方向上
8.用2和7两张数字卡片组成的两位数一定是(   )。
A.奇数 B.偶数 C.质数 D.合数
9.一根绳子剪成两段,第一段长米,第二段占全长的,两段相比(   )。
A.第一段长 B.第二段长 C.一样长 D.无法确定
10.把一个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去部分与圆锥体积的比是(   )。
A.1:2 B.2:1 C.3:1 D.1:3
如图是正方体的展开图,还原成正方体后, 所在面的对面写着(   )字。
A.德 B.智 C.体 D.劳
12.一个两位数,个位,十位上的数字分别为a和b,这个数可以表示为(   )。
A.10b + a B. b + a C.10ab D.10 + b
二、口算和估算。
13.直接写出得数。
50 × 60 = + = + =
2.5 × 12 = 6.4 + 0.8 = 48 × 25% =
1.02 - 0.2 = × = × 5 ÷ × 5=
三、脱式计算
14.计算下面各题,能简便的用简便方法计算。
6.4 × 101 (0.35 - 0.2) ÷ 5% × [ - ( - )]
四、解方程或比例
15.解下列方程。
x - = 8 + 0.6x = 104 : = x:16
五、作图题
16.(1)将图形①向上平移4格。
(2)画一条线段将图②分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梯形。
(3)面出图②按1:2缩小后的图形。
六、解答题
17.只列式不计算。
冰融化成水后,水的体积是冰的,40立方分米的冰可以融化成多少立方分米的水
18.只列式不计算。
六年(1)班有45名学生,上周跳远测试有25人成绩优秀。这次跳远测试的优秀率是多少
19.只列式不计算。
一根圆木,底面半径为3.5米,长3米,这根圆木的体积是多少
20.课外活动时间,操场上有200人在进行体育锻炼,下图是参加锻炼的人数情况统计图。
(1)参加乒乓球活动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2)参加跳绳活动的比参加羽毛球活动的多多少人
21.为了抗击疫情,先锋口罩厂计划生产一批口罩,如果每天生产4万只,需要25天才能完成,实际只用20天就完成任务,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万只口罩 (用比例知识解)
22.甲车从A地开往B地需要2小时,乙车从B地开往A地需要3小时,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在离中点15千米处相遇,
(1)请在下面线段图上用“▼”标出两车相遇的大致位置。
(2)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C
[分析]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依次进行判断即可。
[详解]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可知:长方形、等腰梯形、圈都是轴对称图形,而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故答案为: C
[点]此题考查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判断轴对称图形的关键是寻找对称轴,沿图形对折后两部分是否完全重合。
2.B
[分析]根据生活实际情况,小明能在1分钟内完成的是跳绳130下,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A.从数字1写到600需要的时间超过1分钟:
B.跳绳130下能在1分钟内完成:
C. 跑800米需要的时间超过1分钟:
D.做150下仰卧起坐需要的时间超过1分钟:小明能在1分钟内完成的是跳绳130下。
故答案为: B
[点睛]此类问题要联系实际,不能和实际相违肯。
3. C
[分析]由数轴得出,每一大段是1,数轴上0的左面是负数,所以M点表示的数是.1:
把1平均分成2份,一份就是,即0.5.所以N点表示的数是0.5,由此求解.
[详解]由分析可知.直线上M点表示1.N直表示0.5.即.
故答案为: C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判断把一个单位长度平均分成的份数。
4.B
[分析]两个相关联的量,若它们的比值一定,则它们成正比例:若它们的乘积一定,则它们成反比例。据此判断即可。
[详解]A.因为每天看的页数 × 看的天数 = 这本数的页数(一定),它们的乘积一定,所以每天看的页数和看的天数成反比例:
B.因为总价 + 数量 = 单价(一定),它们的比值一定,所以购买的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
C.因为已修的长度 + 未修的长度 = 这条路的长度(一定),已修的长度和未修的长度的和一定,所以它们不成比例:
D.因为正方形的面积×它的边长 = 它的边长,它们的比值不一定,所以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不成比例。
故答案为: B
[点睛]本题考查正反比例的判定,明确正反比例的定义是解离的关键.
5. C
[分析]四个转盘中,哪个转盘的阴影区域最小,指针停留在阴影处的可能性最小。
[详解]A.选项阴影区域占,
B.进项阴影区域占:c.选圆阴影区域占:
D.选项阴影区域占:
> > ,c速项用影部分的区域最小,所以指针停留在阴影处的可能性最小.
故答案为: C
[点睛]本题考查可能性大小的判断,解题关键是理解并掌握影响可能性大小的因素。
6.B
[分析]直角三角形两数角度数和是90°,两锐角度数和 ÷ 总价数 × 较小份数 = 最小内角的度数.
[详解]90° ÷ (1 + 2) × 1 = 90° ÷ 3 × 1 = 30°
故答案为: B
[点睛]关键是理解比的意义,熟盂面角三角形的特点.
7.B
[分析]依据图上标注的各种馆总,以及地圈上的方向辨别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解答即可。
[详解]结合图可知:植物园在学校西偏北45°的方向上的位置。
故答案为: B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依据方向和距离判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关键是并清楚地图上的方向规定.
8.D
[分析]如果2在后为偶数,7在后为奇数,不管谁在后,2 + 7 = 9,都能被3整除,故除了1和它木身外还有3这个因数,所以是合数.
[详解]用2和7组成的27是奇数,72是倒数,27的因数有1、3、9、27:72的因数有1、2、3、4、6、8、9、12、18、24、36、72,故27和72都是合数。
故答案为: D
[点睛]偶数不一定是合数,比如2:奇数不一定就是原数,如9:在做题时要依据奇偶数、质数、合数的概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B
[分析]把这根绳子总长度看作单位“1”,计算出第一段绳子占全长的分率,再与第二段绳子占全长的分丰比较大小即可。
[详解]第一段绳子占全长的分率:1 - = 因为 < ,所以第二段长.
因为
故答案为: B
[点睛]计算出第一段绳子占全长的分丰是解答题目的关键。
10.B
[分析]要把一个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那削成的圆锥应该是和圆柱等底等高。根据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体积的3倍,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根据题意知道,削成的圆锥和围柱等底、等高,所以,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把圆锥的体积看作1份,则图柱的体积是3份。
削去的部分是:3 - 1 = 2(份)
所以,削去部分的体积与画体积的比是:2:1.
故答案为: B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一个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实际是把圆柱看成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
11.A
[分析]该图用于正方体“2 -3-1型的展开图,先找同行,同行中间隔一个正方形的是相对面,再找异行,异行中间隔两个正方形的是相对面,据此解答。
[详解]分析可知,“智”和“体”是相对面, 和“德”是相对面,剩下的“美”和“劳”是相对面.
故答案为: A
[点睛]掌握正方体展开图中找相对面的方法是解答题目的关键。
12. A
[分析]十位上的数是几表示几个十,个位上是几表示几个一,两个数字分别乘对应数位的计数单位再相加即可
[详解]b × 10 + a ×1 = 10b + a故答案为: A
[点睛]用字母表示数时,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省略,也可以用小圆点“”表示。
13.3000::4
3:72:12
0.82 ::25
[解析]略
14.646.4;3:
[分析](1)把101拆成100 + 1,然后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即可:
(2)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括号外面的除法即可:
(3)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中括号里面的减法,最后算括号外面的乘法即可。
[详解]6.4 × 101 = 6.4 × (100 + 1) = 6.4 × 100 + 6.4 × 1 = 640 + 6.4 = 646.4(0.35 - 0.2) ÷ 5%
= 0.15 ÷ 5%
= 3
× [ - ( - )]
= - ]
×
=
15.x = ;x = 160.x = 6
[分析](1)根据等式的性质,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即可:
(2)根据等式的性质,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8,再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0.6即可: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式化为方程式,然后根据等式的性质,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以即可.
[详解]x - = [详解]
x - + = +
解:x =
8 + 0.6x = 104
解:8 + 0.6x - 8 = 104 - 8
0.6x = 96
0.6x ÷ 0.6 = 96÷ 0.6
x = 160
: = x:16
解:x = 16 ×
x = 4
x ÷ = 4÷
x = 6
16.见详解
[分析](1)作平移后的图形步骤:找点一找出构成图形的关键点:定方向、距离一确定平移方向和平移距离:通线一过关键点沿平移方向通出平行线:定点一由平移的距离确定关键点平移后的对应点的位置:连点一连接对应点.
(2)根据等腰三角形和梯形的特点,沿着长方形左上顶点往下偏右45°方向画一条线段即可。
(3)把图形按里15 m缩小,激是将图形的每一条边缩小到原来的,缩小后图形与原图形对应边长的比是1:n。
[详解]
[点睛]决定平移后图形的位置的要素:一是平移的方向,二是平移的距离。图形放大或缩小是指对应边放大或缩小.
17.40 ×
[分析]把冰的体积看作单位“1”,水的体积占冰的,水的体积 = 冰的体积 × ,据此解答,
[详解]140 × = 36(立方分米)
答:40立方分米的冰可以融化成36立方分米的水。
[点睛]准确找出题目中的单位“1”是解答题目的关键。
18.25 + 45 × 100%
[分析]根据优秀率 = 成绩优为人数 + 班级总人数 × 100%,据此代入数值进行计算即可.
[详解]25 ÷45 × 100% ≈ 0.556 × 100% = 55.6%
答:这次跳运测试的优秀丰大约是55.6%。
[点睛]本题考直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明确优秀率 = 成绩优秀的人数÷班级总人数 × 100%是解题的关键.
19.3.14 × 3.52 × 3
[分析]根据圆柱的体积公式:V = πr2h,据此代入数值进行计算即可。
[详解]3.14 × 3.52 × 3
= 3.14 × 12.25 × 3
= 38.465 × 3
= 115.395(立方米)
答:这根圆木的体积是115.395立方米.
[点睛]本题考查圆柱的体积,熟记公式是解题的关键。
20.(1)10%
(2)10人
[分析](1)观察扇形统计图可知,题步的人数所占区域是一个圆心角为90度的扇形,它占总人数的25%,把总人数看作单位“1”,用单位“1”做去跑步、跳绳和羽毛球占总人数的百分率,即可求出打乒乓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率:
(2)先求出参加跳绳活动的比参加羽毛球活动的多的百分丰,再根据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求出多的人数。
[详解](1)1 - 25% - 30% - 35%= 75% - 30% - 35% = 45% - 35% = 10%
答:参加乒乓球活动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0%。
(2)200 × (35% - 30%) = 200 × 5% = 10(人)
答:参加跳绳活动的比参加羽毛球活动的多10人.
[点睛]本题考查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明确用乘法是解题的关键.
21.5万只
[分析]由题跑可知,这批口罩的只数是一定的,所以每天生产的只数和时间成反比例,据此列比例解答即可。
[详解]解:设实际每天生产x万只口罩.
20x = 4 × 25
20x = 100
x = 5
答:实际每天生产5万只口罩。
[点睛]本题考查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明确每天生产的只数和时间成反比例是解题的关键。
22.(1)见详解:(2)150千米
[分析](1)把AB两地之间的路程看作单位“1”,由于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快,所以相遇时甲行驶的路程超过中点15千米,据此作图即可。
(2)根据速度 = 路程÷时间,把AB两地之间的路程看作单位“1”,甲、乙速度的比为:= :2根据时间相同,路程和速度成正比例,所以时间相同,路程比 = 速度比,因为相遇时所花的时间相同,所以可以求出甲、乙行就路程的比为3:2,甲行驶了全程的,乙行驶了全程的,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行驶了(15 × 2)千米,由此可以求出(15 × 2)千米占全程的几分之几,然后根据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解答。
[详解](1)如图:
(2)甲、乙速度的比为: = 3.2
时问相同,路程比 = 速度比
所以甲、乙行驶路程的比为32,甲行驶了全程的,乙行驶了全程的,
(15 × 2) ÷ ( - )
= 30 ÷
= 150(千米)
答:A、B两地相距150千米。
[点睛]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应用,关键是求出相遇时甲比乙多行驶的路程占全程的几分之几。
(
1
)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3年内蒙古包头市昆都仑区三校联考中考数学模拟试卷(含解析)

下一篇:中考化学实验专题复习 专题五 酸碱中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