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常用的金属和盐检测题(含解析)-2022-2023九年级化学沪教版(上海)第二学期

第6章常用的金属和盐检测题
一、单选题
1.小红同学用氢氧化钙和盐酸做酸碱中和反应后,对反应后的溶液成分进行探究,她向一定质量的反应后溶液中滴加质量分数为10%的Na2CO3溶液。实验过程中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与pH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中和反应后溶液中可能含有HCl
B.图中BC段会有白色沉淀生成
C.图中C点处溶质的种类最少
D.图中CD段可知Na2CO3溶液显碱性
2.现有一固体粉末状样品由氧化铜和铁组成。取样品少许,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待反应停止后过滤,滤渣得到滤渣和滤液。向滤液中加入一根洁净的铁丝,铁丝表面无明显变化。关于该实验有如下说法,其中错误的有
① 该样品的颜色为黑色;② 向样品中加入稀硫酸,有气泡产生,且液体颜色变为黄色;③ 滤渣中一定有铜;④ 滤液中的溶质含有硫酸铁,不含硫酸和硫酸铜;⑤向滤渣中加入稀硫酸可能会产生气泡。
A.①③⑤ B.②④ C.③④ D.①④⑤
3.实验方法多种多样,下列方法不能达到目的是(  )
A.用灼热的CuO区别CO和CO2
B.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CO2
C.用铜丝溶液鉴别稀硫酸和稀盐酸
D.用带火星的木条对氧气验满
4.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目的是
A.A B.B C.C D.D
5.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镁、铁、锌、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三个实验(其中金属均已打磨,且形状、大小相同;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用量也相同)。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通过实验①和③的反应剧烈程度,可以判断出镁和锌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B.通过实验②的反应现象,可以判断出铜和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C.通过上述三个实验,能判断出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D.实验②铁片表面有铁锈可以先用稀盐酸清洗,反应方程式是:Fe2O3+6HCl═2FeCl3+3H2O
6.一款变色眼镜的各部分物质组成如图所示,其中玻璃镜片加入了溴化银(AgBr)和氧化铜。在强光照射下,溴化银分解成溴和银,玻璃颜色变深;光线较暗时,溴和银在氧化铜作用下重新生成溴化银,玻璃颜色变浅。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固定镜腿的铜螺丝属于金属氧化物
B.在强光照射下,溴化银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两种单质
C.在强光照射下,玻璃镜片中的银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D.光线较暗时,氧化铜在生成溴化银的反应中作催化剂
7.下列生活中的做法正确的是
A.霉变大米经高温蒸煮后食用
B.甲醛溶液浸泡海鲜防腐
C.明矾用于水的杀菌消毒
D.焙制面包时加入适量小苏打
8.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放热
B.实验室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时,红色的固体变成黑色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生成黑色的固体
D.把铁钉放在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
9.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铝粉在空气中长期放置发生氧化
B.用一氧化碳冶炼赤铁矿
C.稀盐酸去除铁钉锈渍有气泡产生
D.氢氧化钠溶液敞口放置发生变质
10.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煤油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黑烟,放出大量的热
B.氨气与氧化氢气体相遇产生大量白烟
C.加热碱式碳酸铜,绿色固体消失,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将火柴梗平放入蜡烛的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火柴梗与外焰接触部分最先变黑
11.下表是各物质所含的少量杂质,除去这些杂质所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其组合正确的是
组别 物质 杂质 除杂试剂及操作方法
甲 CaCO3 K2CO3 加适量水,搅拌,过滤,烘干
乙 NaCl MgCl2 加适量Ca(OH)2溶液,过滤,蒸发
丙 CO2 H2O (气) 混合气体通过氢氧化钠固体
丁 C粉 CuO 在氧气流中加热
A.甲 B.乙 C.丙 D.丁
12.新买的铝锅、铝壶用来烧开水,凡是水浸到的地方都会变黑,这种现象说明该水中含有
A.钾元素 B.钠元素 C.钙元素 D.铁元素
二、填空题
13.北宋《千里江山图》是我国的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全画以青绿色调为主,石青、石绿等矿石为作画的主要颜料。
(1)蓝铜矿在我国古代被称为“石青”,可作为铜矿石来提炼铜。蓝铜矿中铜元素的存在形态是______。
(2)孔雀石也是一种铜矿石,古称为“石绿”,主要成分是Cu2(OH)2CO3。孔雀石属于______(选填“混合物”或“纯净物”)。我国在3000多年前就将孔雀石与木炭混合加热炼铜,过程中生成的氧化铜再与木炭反应得到铜。氧化铜与木炭反应的现象是______
(3)《千里江山图》绘制过程中,还使用了赭石。赭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铁元素的百分含量为______。
14.(1)归纳与比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对比CO和CO2,它们的组成元素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下同),但它们的化学性质_______;工业上CO可用来炼铁,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废气不能随意排放,处理方法是_________。
(2)铝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洗涤剂去油污的原理是:洗涤剂___________;汽油去油污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
15.我国西汉时期就有用胆矾湿法炼铜的记载。现阶段,这种方法在生产有色金属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为了验证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认识其反应原因,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根据下列提示,补全实验内容:
【实验方案】
实验方法:将洁净的铁丝伸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
(1)实验原理: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实验现象:___________。
(3)实验结论:___________。
【问题与交流】
(4)①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写1点)___________
②反应后溶液质量将如何变化?___________
16.小科在研究酸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图所示的五个实验(A~E为装置代号)。
(1)实验过程中有气泡产生的试管是___________(填装置代号)。
(2)实验时,某试管中出现了明显的实验现象,向该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据此推断,该试管中最初发生的反应为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五个实验完成后,小科又进行了如下实验:在上述五支反应后的试管中,抽取两支试管内的溶液进行混合,观察到先产生气体,后出现白色沉淀;将混合后的物质过滤,得到滤液X,向滤液X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发现溶液不变色。则滤液X中,溶质可能为(除酚酞外)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NaCl B.NaCl、HCl C.NaCl、CaCl2 D.NaCl、CaCl2、HCl
三、实验题
17.以二氧化碳为例,回答下列问题。
(1)认识物质的性质
注: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整个实验中不考虑反应过程中水分和HCl气体挥发的影响,且图2中产生的气流较缓慢。
步骤Ⅰ.用20mL 的注射器先抽取10 mL水,再抽取10mL CO2 (如图1),封闭针管后用力振荡,观察到活塞最后停在12mL刻度处。说明在室温下10mL水约能溶解 ____ mL CO2;
步骤Ⅱ.如图2,三通管横放,打开仪器a(填写仪器a名称 ____ )的活塞,观察三通管内产生的实验现象是 ____ ;
步骤Ⅲ.取下图2中的三通管,把贴有试纸A的那端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____ 。
(2)认识物质的获取方法
如图3所示(夹持仪器略去,K1、K2均关闭),打开K1,待液体全部流下,立即关闭K1,观察到 ____ ,说明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烧杯中发生的化学变化 ____ ;
充分反应后,打开K2,使液体全部流入锥形瓶。观察到锥形瓶中先有气泡冒出,最后有沉淀生成。则流入锥形瓶中溶液溶质成分是 ____ (填化学式)。
18.已知碳酸亚铁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受热易分解生成氧化亚铁和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加热则生成氧化铁和二氧化碳。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下图所示的装置模拟炼铁过程,并测定某样品中碳酸亚铁的含量(该装置气密性良好,B中氢氧化钠溶液足量可吸收CO2)
实验步骤如下
I在硬质玻璃管加入质量为mg的碳酸亚铁样品,先打开K通入一氧化碳一段时间
II加热装置A中的固体样品直到固体质量不再减少后,停止加热
III继续通入一氧化碳直到装置A冷却到室温后关闭K。
已知实验中测得装置A中固体减少了a g,装置B中液体质量增加了b g。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I通入一氧化碳一段时间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 ;
(2)写出碳酸亚铁的化学式并标出铁元素的化合价 ________________ ;
(3)能判断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装置B吸收的依据是:装置B中质量增加且 __________ ;
(4)若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装置B吸收,不考虑水的蒸发且该样品中所含杂质不参加反应,则a ___ b(填“﹥”“﹦”或“﹤”);固体样品碳酸亚铁的质量分数为 ___________ ;
(5)D处为收集尾气的装置,应选择 _____________ 装置(填“甲”“乙”或“丙”)。
四、推断题
19.甲、乙、丙、丁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且含有相同的元素。其中甲和乙的组成元素相同,乙的固体叫做“干冰”,丙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丁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则甲的化学式为__;乙→甲的化学反应类型属于___;丙→丁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从微观角度解释甲、乙性质有差异的原因是____。
20.A、B、C、D、E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C为金属单质,E为非金属单质。X溶液显蓝色,下图是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表示生成)。
(1)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反应②的现象为_____
(3)写出反应③所涉及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五、计算题
21.“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纯碱中含有少量氯化钠。为了测得该纯碱的组成,进行以下实验:取NaCl和Na2CO3的固体混合物25克溶于适量的蒸馏水中,逐滴滴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回答下列问题:
(1)NaCl在生活中的用途广泛,请写出一种用途:_____。
(2)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B点时,烧杯中溶液里的溶质是_____(填化学式)。
(3)求:原固体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分数_____(写出计算过程)。
22.黄铜是铜锌合金,铜质量分数为67%~70%。黄铜中锌含量越高硬度越大。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实验测定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
(1)请计算: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______。
(2)该方法测得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明显偏低,可能原因是______(写一种)。
参考答案:
1.A
【分析】根据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反应后溶液的pH小于7,说明溶液显酸性,溶液是氯化钙和盐酸的混合溶液,向一定质量的反应后溶液中滴加质量分数为10%的Na2CO3溶液,碳酸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pH逐渐增大,稀盐酸消耗完,溶液显中性,pH=7;碳酸钠再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氯化钠,这一过程中pH=7;与氯化钙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碳酸钠溶液,溶液显碱性,pH大于7,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A、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反应后溶液的pH小于7,说明溶液显酸性,溶液是氯化钙和盐酸的混合溶液,因此溶液中一定含有HCl,故选项说法错误。
B、碳酸钠再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氯化钠,这一过程中pH=7,图中BC段会有白色沉淀生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C、C点处,碳酸钠与氯化钙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只有生成的溶质氯化钠,因此图中C点处溶质的种类最少,故选项说法正确。
D、图中CD段,继续滴加碳酸钠溶液,溶液显碱性,pH大于7,可知Na2CO3溶液显碱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2.B
【详解】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铁和硫酸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
① 氧化铜和铁粉都是黑色固体,该样品的颜色为黑色,正确;
② 向样品中加入稀硫酸,有气泡产生,说明发生了铁和硫酸的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液体颜色变为绿色,错误;
③向滤液中加入一根洁净的铁丝,铁丝表面无明显变化,说明硫酸铜完全反应生成铜,滤渣中一定有铜,正确;
④向滤液中加入一根洁净的铁丝,铁丝表面无明显变化,说明硫酸、硫酸铜完全反应,滤液中的溶质含有硫酸亚铁,不含硫酸和硫酸铜,错误;
⑤反应后,铁可能有剩余,向滤渣中加入稀硫酸可能会产生气泡,正确。
故选B。
3.C
【详解】A、CO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可以鉴别,故A正确;
B、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反应速度适中,操作安全方便,便于收集,适合于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故B正确;
C、铜丝不能与酸反应,不能鉴别,故C不正确;
D、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时,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故D正确。故选C。
4.C
【详解】A、铁镁的活动性比氢强,故可以与酸反应,由于二者的活泼性不同,冒出气泡的剧烈程度不同,铜在氢的后面,故铜不与酸反应,故可以用稀硫酸鉴别铁、镁和铜,正确;
B、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用燃烧的方法鉴别,正确;
C、稀盐酸可以除去碳酸钠,但是引入了氯化钠杂质,错误;
D、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后的二氧化锰可以通过过滤回收,正确。故选C。
【点睛】除杂时,通常所选试剂能与杂质反应,不与主体物质反应,整个过程中不能引入新杂质,也不能生成新杂质;
5.C
【详解】A、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与酸反应的速率越快,通过实验①和③的反应剧烈程度,可以判断出锌和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故选项说法正确;
B、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通过实验②的反应现象,铁片的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说明活动性铁>铜,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实验①和③,均能产生气泡,且①产生气泡的速率快,说明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强,即Mg>Zn>H;由实验②,铁片的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说明活动性铁>铜,无法确定铁和镁、锌的金属活动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D、铁片表面有铁锈可以先用稀盐酸清洗,两者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方程式是:Fe2O3+6HCl═2FeCl3+3H2O,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6.D
【详解】A、金属氧化物是由金属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固定镜腿的铜螺丝是铜单质,属于金属单质,不属于金属氧化物,A不符合题意;
B、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复分解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在强光照射下,溴化银分解生成溴和银两种单质,属于分解反应,B不符合题意;
C、在强光照射下,玻璃镜片中的银元素由溴化银变为银单质,化合物中银的化合价为+1价,单质中银元素的化合价为0,所以化合价应降低,C不符合题意;
D、光线较暗时,反应物为溴和银,生成物为溴化银,氧化铜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即作催化剂,D符合题意;
故选D。
7.D
【详解】A、霉变的大米中含有有毒的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有毒,且一般高温蒸煮条件下不易被破坏,所以霉变大米经高温蒸煮后也不能食用,不符合题意;
B、甲醛能够使蛋白质变性,对人体有害,食用甲醛浸泡的海鲜产品,会危害身体健康,不符合题意;
C、有强氧化性的物质才能够杀菌消毒,明矾不具有强的氧化性,不能杀菌消毒,不符合题意;
D.小苏打是碳酸氢钠,受热时会产生二氧化碳,使面包疏松多孔,所以焙制面包时可加入适量小苏打,符合题意。故选D。
8.A
【详解】A.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B.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时,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所以红色的固体变成黑色;C.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体;D. 把铁钉放在硫酸铜溶液中,生成硫酸亚铁和铜,生成的铜附着在铁的表面,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选A。
9.C
【详解】A、铝粉在空气中长期放置发生氧化生成氧化铝,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不符合题意;
C、稀盐酸去除铁钉锈渍有气泡产生 ,是因为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亚铁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溶液敞口放置发生变质 ,是因为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C
【详解】A、煤油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黑烟,放出大量的热,说法正确;
B、氨气与氧化氢气体相遇生成氯化铵,氯化铵是白色固体,所以产生大量白烟,说法正确;
C、加热碱式碳酸铜,不是绿色固体消失,是绿色固体变成黑色固体,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说法错误;
D、将火柴梗平放入蜡烛的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火柴梗与外焰接触部分最先变黑,说法正确。
故选C。
11.A
【详解】A、K2CO3易溶于水,CaCO3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烘干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MgCl2能与适量Ca(OH)2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钙,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氢氧化钠固体具有吸水性,但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C粉在氧气流中加热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A。
12.D
【详解】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钾、钠、钙都排在铝的前面,铝不能与钾、钠、钙的化合物发生置换反应,铁在铝的后面,铝能与铁的化合物发生置换反应,故D正确。
13.(1)化合态
(2) 混合物 黑色固体逐渐变红 10
(3) +3 70%
【详解】(1)蓝铜矿是一种铜矿石,用来提炼铜,故蓝铜矿中铜元素的存在形态是化合态;
(2)孔雀石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还含有其它成分,属于混合物
(3)氧化铁中氧元素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氧化铁中铁元素的百分含量为:。·
14. 相同 不同 点燃处理尾气 乳化作用 溶解
【详解】(1)对比CO和CO2,可知它们都由碳元素、氧元素两种元素组成,但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如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工业上CO可用来冶炼金属,氧化铁与一氧化碳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单质和二氧化碳,方程式为是;一氧化碳有毒,不能直接排放;一氧化碳易燃,可用点燃的方法去除尾气;
(2)铝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是由于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洗涤剂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汽油洗去油污是利用汽油能溶解油污来达到目的,利用的是溶解原理。
15.(1)Fe+CuSO4═FeSO4+Cu
(2)铁丝表面覆盖一层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铁位于铜的前面(或铁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铜)
(4) 铁丝要打磨干净(或硫酸铜溶液的浓度要适中) 变小
【详解】(1)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2)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硫酸亚铁溶液是浅绿色,生成的铜是红色固体,因此实验中观察到铁丝表面覆盖一层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3)由实验现象可知,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铁位于铜的前面,即铁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铜。
(4)①为了保证实验的成功,铁丝要打磨干净以除去铁锈和其它杂质的影响,硫酸铜溶液的浓度要适中等;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CuSO4═FeSO4+Cu可知,每160份质量的CuSO4因参加反应而消失,就会有152份质量的FeSO4生成,即反应后溶质的质量减少,溶剂水的质量不变,所以反应后溶液质量变小。
16.(1)ABC
(2)Na2CO3+2HCl=CaCl2+H2O+CO2↑
(3)AC
【详解】(1)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与氢气,则A试管中反应后有气泡产生;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与二氧化碳,则B试管中反应后有气泡产生;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与二氧化碳,则C试管中反应后有气泡产生;氢氧化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与水,则D试管中反应无明显现象;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与水,则E试管中反应后无明显现象;则实验过程中ABC试管中有气泡产生;
(2)根据上述分析可知ABC试管中反应后有气泡产生,CE试管反应后无明显现象;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剂变红色,碳酸钠的溶液为碱性,若C试管中碳酸钠过量,则反应后溶液中溶质为Na2CO3、NaCl,溶液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色;故该试管为C,其中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CaCl2+H2O+CO2;
(3)在上述五支反应后的试管中,抽取两支试管内的溶液进行混合,观察到先产生气体,后出现白色沉淀;根据实验中的物质可知,反应只有CO2或H2产生;白色沉淀只能为CaCO3白色沉淀;实验中两溶液混合后先产生气体,反应后产生白色沉淀,则气体只能为CO2,沉淀为CaCO3,故两支试管为C与D反应后的溶液混合,且C中Na2CO3有剩余,溶液中溶质为NaCl、Na2CO3;D试管中HCl有剩余,溶液中溶质为HCl、CaCl2;两试管混合后,先产生气泡后产生白色沉淀,故混合后反应中HCl被消耗完,且反应后的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剂不变色,则说明Na2CO3反应完;NaCl、CaCl2的溶液呈中性,若CaCl2过量则反应后溶液的溶质为CaCl2、NaCl,若CaCl2与Na2CO3恰好反应完,则反应后溶液中溶质为NaCl;
故选AC。
17. 8 分液漏斗 试纸A变红,试纸B不变色 H2CO3═H2O+CO2↑ 产生大量气泡,且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a(OH)2+CO2═CaCO3↓+H2O HCl和CaCl2
【解析】(1)Ⅰ、根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分析;
Ⅱ、根据仪器的明和用途、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生成了碳酸分析回答有关的问题;
Ⅲ、根据碳酸不稳定易分解分析回答;
(2)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据此分析回答有关的问题。
【详解】(1)步骤Ⅰ.用20mL 的注射器先抽取10mL水,再抽取10mLCO2(如图1),封闭针管后用力振荡,观察到活塞最后停在12mL刻度处。说明在室温下10mL水约能溶解CO2体积是:20mL-12mL=8mL;
步骤Ⅱ.由于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能与水化合生成了碳酸,所以,如图2,三通管横放,打开仪器a(填写仪器a名称:分液漏斗)的活塞,观察三通管内产生的实验现象是试纸A变红,试纸B不变色;
步骤Ⅲ.取下图2中的三通管,把贴有试纸A的那端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由于碳酸易分解,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H2CO3═H2O+CO2↑;
(2)如图3所示(夹持仪器略去,K1、K2均关闭),打开K1,待液体全部流下,立即关闭K1,由于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观察到现象是:产生大量气泡,且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烧杯中发生的化学变化:Ca(OH)2+CO2═CaCO3↓+H2O;
充分反应后,打开K2,使液体全部流入锥形瓶.观察到锥形瓶中先有气泡冒出,最后有沉淀生成.说明了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后的物质中有剩余的盐酸,则流入锥形瓶中溶液溶质成分是:HCl和CaCl2。
【点睛】本题的难度不大,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的制取、验证的方法等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基础知识。
18. 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加热时一氧化碳和空气混合可能发生爆炸 C中无明显现象 ﹤ 乙
【详解】(1)步骤I通入一氧化碳一段时间的目的是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加热时一氧化碳和空气混合可能发生爆炸。故填: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加热时一氧化碳和空气混合可能发生爆炸。
(2)碳酸亚铁中,碳酸根化合价是-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铁元素化合价是+2,可以表示为。故填:。
(3)能判断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装置B吸收的依据是:装置B中质量增加且C中无明显现象。故填:C中无明显现象。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A中的质量减少是碳酸亚铁反应,最后变成铁,所以减少的质量是碳酸亚铁中的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和,而装置B中增加的质量是二氧化碳的质量,二氧化碳中碳元素和氧元素,不但有碳酸亚铁中的,也有一氧化碳中的,所以装置B中增加的质量大于A中减少的质量;即a﹤b。设碳酸亚铁质量为x。
x=。
固体样品碳酸亚铁的质量分数为:==,故填:﹤;。
(5)由于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会污染空气,所以D处为收集尾气的装置,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密度与空气相近,因此采用排水法来收集,收集时应导管短进长出,应选择乙装置。故填:乙。
【点睛】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9. CO 化合反应 CaCO3+2HCl=CaCl2+H2O+CO2↑ 分子构成不同
【分析】乙的固体叫做“干冰”,所以乙是二氧化碳;甲和乙的组成元素相同,甲是一氧化碳;丙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丁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水。
【详解】甲是一氧化碳,化学式为CO;乙→甲的化学反应是二氧化碳和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所以乙→甲属于化合反应;丙→丁即碳酸钙生成水,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甲、乙性质有差异的原因是两种物质的分子构成不同,一个CO2分子由1个碳原子2个氧原子构成,一个CO分子由1个碳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
20. 2Cu+O22CuO 黑色固体逐渐溶解,溶液变为蓝色 Fe+H2SO4=FeSO4+H2↑ Fe+CuSO4=FeSO4+Cu
【分析】A、B、C、D、E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为红色金属单质,可推出A为铜,A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B,可推出B为氧化铜,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且稀硫酸过量,且X溶液显蓝色,则X溶液为硫酸铜和稀硫酸混合溶液,X溶液与C反应生成红色金属单质(Cu),浅绿色溶液(D),可推出D为硫酸亚铁溶液,C为金属单质,则C为Fe,铁可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E为非金属单质,故E为氢气。
【详解】(1)反应①为铜与氧气在加热的情况下生成氧化铜,则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反应②为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故反应②的现象为黑色固体逐渐溶解,溶液变为蓝色;
(3)反应③为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1. 调味品(合理均可) NaCl、HCl 15.2%
【分析】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完全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详解】(1)NaCl在生活中的用途广泛,用途为调味品、配制生理盐水、农业选种等。
(2)滴加稀盐酸至图中A点时,放出气体的质量不变,则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完全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B点时,稀盐酸过量,故烧杯中溶液里的溶质是生成的氯化钠和过量稀盐酸中的氯化氢,化学式为NaCl、HCl。
(3)设与稀盐酸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x
故原固体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
【点睛】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22.(1)解:
生成氢气的质量为80g+2g+10g-91.97g=0.03g
设锌的质量为x
所以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为
答:所以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为51.25%
(2)逸出的气体中带有水蒸气等
【解析】(1)
减少的物质的质量为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所以生成氢气的质量为80g+2g+10g-91.97g=0.03g。然后根据氢气的质量计算出锌的质量,进一步求出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详见计算。
(2)
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明显偏低,则说明计算出的锌的质量偏高,即氢气的质量偏多。可能是有其他物质被带出,硫酸不易挥发,则可能是逸出的气体中带有水蒸气等。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10.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同步练习(答案)---2022-2023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下一篇:2023年成都市中考化学预测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