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2月期末测试
化学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S-32 Cl-35.5 K-39 Ca-40 Fe-56 Cu-64 Mn-5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下列物质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
【详解】A.Na2O是碱性氧化物;A不符合题意;
B.H2SO4是酸,B不符合题意;
C.H2O不酸性氧化物,C不符合题意;
D.CO2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D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D。
2. 仪器名称为“坩埚”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该仪器名称为坩埚,A正确;
B.该仪器名称为量筒,B错误;
C.该仪器名称为蒸发皿,C错误;
D.该仪器名称为容量瓶,D错误;
故答案选A。
3. 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
A. 蔗糖 B. 氯化氢 C. 氨气 D. 液氯
【答案】B
【解析】
【详解】A.蔗糖是有机物,水溶液不导电,属于非电解质,故A不符合题意;
B.氯化氢溶于水能电离出离子而导电,属于电解质,故B符合题意;
C.氨气溶于水生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电离出离子而导电,不能属于电解质,属于非电解质,故C不符合题意;
D.液氯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B。
4. 下列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是
A. 水 B. 胶体 C. 食盐水 D. 医用酒精
【答案】B
【解析】
【详解】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H2O是液态化合物,盐水、医用酒精是溶液,所以胶体可产生丁达尔效应,故答案选B。
5. 下列行为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 实验结束后,将废液倒入指定容器中
B. 做实验剩余的金属钠不得直接丢弃在废液缸中
C. 大量氯气泄漏时,迅速离开现场并尽量应往低处去
D. 配制稀硫酸时,将浓硫酸缓慢倒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答案】C
【解析】
【详解】A. 实验结束后,将废液倒入指定容器中,防止污染环境,故A符合安全要求;
B.钠易燃烧,且易与水反应,易导致火灾,不能随意丢弃,故B符合安全要求;
C.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应往高处去,故C不符合安全要求;
D.配制稀硫酸时,将浓硫酸缓慢倒入水中并不断搅拌,以防止酸液飞溅,故D符合安全要求。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实验安全及事故处理,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注意把握物质的性质以及实验的操作方法,明确处理突发事故的方法,确保人身安全、降低国家财产损失。
6. 下列有关焰色试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很多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都会使火焰呈现出特征颜色
B. 焰色试验时,如果没有铂丝,可以用洁净的玻璃棒代替
C. 实验前后及更换药品时需用稀硫酸将铂丝洗净并灼烧
D. 用铂丝蘸取某金属的盐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火焰呈黄色,该溶液一定有,没有
【答案】A
【解析】
【详解】A.很多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都会使火焰呈现出特征颜色,注意不是所有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故A正确;
B.焰色试验时,如果没有铂丝,可以用洁净的铁丝代替,不能用玻璃棒,玻璃棒灼烧有黄色的火焰,故B错误;
C.需用稀盐酸将铂丝洗净并灼烧,故C错误;
D.用焰色实验确定K元素时,需透过蓝色钴玻璃片观察,未进行验证无法判断是否含有,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A。
7. 下列有关化学用语的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A. 氯化氢的电子式:
B. M原子核外有a个电子,核内有b个中子,M的原子符号:
C. 的结构模型:
D. 铝离子 (Al3+)的结构示意图: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氯化氢是共价化合物,其电子式:,故A错误;
B.M原子核外有a个电子,核内有b个中子,其质子数为a,质量数为a+b,其M的原子符号:,故B正确;
C.是“V”形结构,其结构模型:,故C错误;
D.铝离子 (Al3+)的核电荷数为13,核外有10个电子,其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B。
8. 常用于治疗甲状腺疾病.下列关于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中子数为53 B. 核外电子数为78
C. 与性质相同 D. 与互为同位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原子符号中左下角数字为质子数,左上角数字为质量数,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质子数相等中子数不等的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互为同位素,由此分析。
【详解】A.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的质子数为53,质量数为131,中子数为131-53=78,故A不符合题意;
B.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的质子数为53,核外电子数为53,故B不符合题意;
C.与的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不相同,故C不符合题意;
D.与是质子数相等中子数不等的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它们互为同位素,故D符合题意;
答案选D。
9.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生铁含碳量比钢低
B. 不锈钢是最常见的一种合金钢,它的合金元素主要是铬和镍
C. 硬铝的密度小、强度高,是制造飞机和宇宙飞船的理想材料
D. 储氢合金是一类能够大量吸收,并与结合成金属氢化物的材料
【答案】A
【解析】
【详解】A. 生铁中的含碳量为2%~4.3%,钢中的含碳量为0.03%~2%,生铁的含碳量比钢高,故A错误;
B. 不锈钢是最常见的一种合金钢,它的合金元素主要是铬和镍,故B正确;
C. 硬铝是铝合金,硬度大,硬铝的密度小、强度高,是制造飞机和宇宙飞船的理想材料,故C正确;
D. 储氢合金是一类能够大量吸收,并与结合成金属氢化物的材料,便于氢的储运,故D正确;
故选A。
10. 已知Fe(OH)3为红褐色,下列关于钠的反应现象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反应内容 反应现象
A 切开钠,观察其颜色的变化 钠切面颜色变暗,最后呈淡黄色
B 把小块钠投入硫酸铁溶液中 钠浮在水面上、四处游动、产生红褐色沉淀
C 把小块钠投入饱和氢氧化钠溶液中 钠浮在水面上、四处游动、产生白色浑浊
D 把燃着的钠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 钠与氯气剧烈反应,产生大量白烟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金属钠在常温下与氧气反应生成白色的Na2O,故钠切面颜色变暗是因为失去金属光泽,最后呈白色,A错误;
B.金属钠与盐溶液的反应首先是钠与水反应,再考虑生成的NaOH与盐的反应,故把小块钠投入硫酸铁溶液中可观察到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同时NaOH与硫酸铁反应生成红褐色的Fe(OH)3沉淀,故现象为钠浮在水面上、四处游动、产生红褐色沉淀,B正确;
C.金属钠与碱溶液的反应就是钠与水反应,由于原来NaOH溶液是饱和溶液,反应过程中消耗了水,同时生成NaOH,故有NaOH晶体析出,故可以观察到钠浮在水面上、四处游动、产生白色浑浊,C正确;
D.钠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钠与氯气剧烈反应生成白色的氯化钠,则钠与氯气剧烈反应,产生大量白烟,D正确;
故答案为:A。
11. 对实验Ⅰ~Ⅳ的实验操作或现象判断正确的是
A. 实验Ⅰ:用于制备胶体
B. 实验Ⅱ:用于制备
C 实验Ⅲ:无明显变化
D. 实验Ⅳ:先出现白色沉淀,后沉淀溶解
【答案】A
【解析】
【详解】A. 向沸水中加FeCl3溶液制备胶体,A正确;
B. 由于易被空气中氧气氧化,制备必须隔绝空气,B不正确;
C. Al和NaOH反应会放出氢气,产生气泡,C错误;
D.AlCl3和氨水反应出现白色沉淀Al(OH)3,Al(OH)3不会溶于氨水,D错误;
故答案选A。
12. 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且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不产生沉淀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与反应生成沉淀而不共存,故A不符合题意;
B.都大量共存,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不会生成沉淀,故B符合题意;
C.都大量共存,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故C不符合题意;
D.与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而不共存,故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B。
13. 砹()是元素周期表中第85号元素,砹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砹单质的化学式为 B. 砹的氢化物非常稳定
C. 砹是一种白色固体 D. 砹是第六周期,第ⅦA族元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A.砹单质的化学式At2,A错误;
B.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HI已经不稳定,则HAt不稳定,B错误;
C.砹单质为黑色固体,C错误;
D.砹是85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第六周期第ⅦA族,D正确;
故答案选D。
14. 下列有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是淡黄色固体
B. 中阴、阳离子个数比是1∶2
C. 属于碱性氧化物
D. 可在呼吸面具中作为氧气的来源
【答案】C
【解析】
【详解】A.Na2O2为淡黄色固体,A正确;
B.1个Na2O2中含有2个钠离子和1个过氧根离子,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2,B正确;
C.Na2O2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不是碱性氧化物,C错误;
D.Na2O2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可用于呼吸面具的氧气来源,D正确;
故答案选C。
15.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溶于溶液中:
B. 将稀盐酸滴在铁片上:
C. 钠和冷水反应:
D.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
【答案】A
【解析】
【详解】A.Al2O3溶于NaOH溶液,离子方程式为,A正确;
B.稀盐酸滴在铁片上,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2H+=Fe2++H2↑,B错误;
C.钠与冷水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Na+2H2O=2Na++2OH-+H2↑,C错误;
D.氢氧化钠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离子方程式为2OH-+CO2=+H2O,D错误;
故答案选A。
16. 下列除去杂质方法,不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去除杂质的方法
A 溶液(Na2CO3) 通入过量气体
B 气体(CO) 通入,点燃
C 气体(HCl) 通入饱和食盐水,洗气
D 粉(Al)加入 足量NaOH溶液、过滤、洗涤、干燥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碳酸氢钠与二氧化碳不反应,碳酸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可通过通入过量二氧化碳的方式除去碳酸氢钠溶液中的碳酸钠,A正确;
B.通入过量氧气点燃虽能除去CO但是引入了新杂质氧气,B错误;
C.HCl易溶于水,氯气在饱和食盐水中溶解度较小,可通过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中混有的HCl,C正确;
D.铁粉不与NaOH反应,Al能与NaOH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偏铝酸钠,经过滤洗涤干燥可得到铁粉,D正确;
故答案选B。
17. 下列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是
A. 向某无色溶液中加入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的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
B. 向某无色溶液中加入盐酸,有无色无味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则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
C. 向某溶液中滴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
D. 向某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变红,再滴加适量氯水,溶液变红,则说明原溶液一定有
【答案】D
【解析】
【详解】A.某无色溶液中加入氯化钡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白色沉淀也可能为AgCl,原溶液中可能含有硫酸根离子、亚硫酸根离子、银离子等,A错误;
B.向某无色溶液中加入盐酸,生成无色无味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原溶液中可能存在碳酸氢根离子、碳酸根离子,B错误;
C.某溶液中滴加AgNO3,生成白色沉淀,该白色沉淀可能为硫酸银,原溶液中不一定含有氯离子,C错误;
D.某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不变红,再滴加适量氯水,溶液变红,此时溶液中有铁离子,说明氯气将原溶液中的亚铁离子氧化成了铁离子,D正确;
故答案选D。
1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任何物质都含有化学键
B. 晶体中既含有离子键,也含有非极性共价键
C. 氯化钠熔化和氯化氢溶于水的过程中,均发生化学键的断裂
D. 是共价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A.稀有气体为单原子分子,稀有气体分子中没有化学键,A错误;
B.MgCl2晶体中只存在离子键,没有非极性共价键,B错误;
C.氯化钠熔化和氯化氢溶于水,前者离子键断裂,后者共价键断裂,均发生化学键的断裂,C正确;
D.NaF为离子化合物,CH4为共价化合物,D错误;
故答案选C。
19. 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若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X Y
Z W
A. X的气态氢化物比Y的稳定
B. 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比W的强
C. Y的非金属性比Z的强
D. 原子半径:X < Z < W
【答案】C
【解析】
【分析】
X、Y、Z均为短周期元素,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3倍,则Y原子有2个电子层,所以Y为氧元素,根据X、Y、Z、W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可知,X为氮元素,Z为硫元素,W为氯元素;
【详解】A.X的气态氢化物是氨气,Y的气态氢化物是水,根据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Y>X),与氢气越易化合,得到的氢化物越稳定,可知Y的气态氢化物比X的气态氢化物稳定,A错误;
B.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增强,则非金属性W > Z,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所以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比Z的强,B错误;
C.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则非金属性Y > Z,C正确;
D.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半径逐渐减少,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半径逐渐增大,则原子半径: Z >X,Z >W ,D错误;
故选C。
20. 同温同压下,向两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等质量的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两种气体的体积之比为2∶3 B. 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
C. 两种气体的分子数之比为1∶1 D. 两种气体的密度之比是3∶2
【答案】B
【解析】
【分析】向两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等质量的气体,则两容器中气体物质的量之比为。
【详解】A.同温同压下,两种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即为3∶2,故A错误;
B.根据前面分析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故B正确;
C.两种气体的分子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即为3∶2,故C错误;
D.同温同压下,两种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即为2∶3,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B。
21. 某溶液中所含离子的浓度如下表,则Mn+及a值可能分别为
离子 H+ Al3+ Mn+
浓度(mol·L-1) 3 4 2 2 a
A. Mg2+、1.5 B. Fe3+、0.5 C. Ba2+、1.5 D. K+、2.5
【答案】A
【解析】
【详解】溶液中阳离子带有的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带有的负电荷总数相等,则c(H+)+3c(Al3+)+nc(Mn+)=c()+2c(),带入数值2+3×2+na=3+2×4,解得na=3。
若n=1,则a=3 mol/L,选项D 中K+浓度不符合;
若n=2,则a=1.5 mol/L,带有2个单位正电荷的微粒有Mg2+和Ba2+,但溶液中含有,与Ba2+会反应产生BaSO4沉淀,不能大量共存,Mg2+与题干已知离子之间不能发生任何反应,可以大量共存,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C不符合题意;
若n=3 ,则a=1 mol/L,选项B中 Fe3+浓度不符合。
故合理选项是A。
22. 设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标准状况下,中所含分子数目为
B. 常温常压下,中含有的H原子数目为
C. 溶液中含有
D. 重水 ()中含有的中子数目为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标准状况下水不是气态,22.4L水的物质的量大于1mol,A错误;
B.常温常压下,2.24LNH3的物质的量并不是0.1mol,含有的H原子数目不为0.3NA,B错误;
C.选项中并未说明NaCl溶液的体积,无法计算出氯离子具体的物质的量,C错误;
D.1个重水分子中含有10个中子,0.1mol重水中含有中子数为NA,D正确;
故答案选D。
23. 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反应:,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该反应中被还原
B. 是该反应的氧化产物
C. 生成需消耗
D. □中的粒子是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中氮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则该反应中被氧化,故A错误;
B.是化合价降低得到的产物,则是该反应的还原产物,故B错误;
C.中锰化合价降低5个价态,中氮化合价升高2个价态,根据化合价升降守恒得到系数配2,系数配5,即生成5mol硝酸钠,消耗2mol高锰酸钾,因此生成需消耗,故C正确;
D.根据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得到□中的粒子是,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C。
24. 部分被氧化的合金样品(氧化产物为)共5.76g,经如下处理: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滤液A中的阳离子为
B. 样品中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02mol
C. 溶解样品的过程中消耗硫酸的总物质的量为0.04mol
D.
【答案】A
【解析】
【分析】部分被氧化的合金样品(氧化产物为)共5.76g,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先是金属氧化物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硫酸铜,硫酸铁与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硫酸铜与铁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剩余的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和硫酸亚铁,因此滤渣是铜单质,滤液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得到氢氧化亚铁沉淀,过滤,在空气中充分灼烧得到氧化铁3.2g。
【详解】A. 铁离子的氧化性大于氢离子的氧化性,由于样品中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了氢气,则说明溶液中没有铁离子,故A错误;
B. 滤渣3.2g是铜的质量,最后得到固体3.2g是氧化铁的质量,则铁元素的质量为,则金属总质量为5.44g,样品中氧原子的质量为5.76g 5.44g=0.32g,则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02mol,故C正确;
C. 最后得到固体3.2g是氧化铁的质量,则样品中铁的物质的量为,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为硫酸和硫酸亚铁,根据质量守恒分析,消耗的硫酸物质的量等于生成的硫酸亚铁的物质的量,则溶解样品的过程中消耗硫酸的总物质的量为0.04mol,故C正确;
D. 利用质量守恒分析消耗的硫酸的氢一部分变为了氢气,一部分和氧化物反应变为了水,根据氧化物中氧的物质的量为0.02mol,则生成水物质的量为0.02mol,则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为0.04mol 0.02mol=0.02mol,则标准状况下体积为0.448L即,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A。
25. 在两份相同的H2SO4溶液中,分别滴入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Ba(OH)2、NaOH溶液,其导电能力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①代表滴加Ba(OH)2溶液的变化曲线 B. a、c两点,溶液中均大量存在H+和SO42-
C. b、d两点对应的溶液均显中性 D. e点,两溶液中含有相同量的OH-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化学反应过程中,离子浓度的变化分析溶液导电能力的变化。
【详解】向H2SO4溶液中滴入Ba(OH)2溶液时,发生反应H2SO4+Ba(OH)2=BaSO4↓+2H2O,随着Ba(OH)2溶液的滴入,溶液中H+、SO42-浓度减小,导电能力逐渐减弱,b点恰好反应时几乎不导电,之后过量的Ba(OH)2使溶液中Ba2+、OH-浓度增大,导电能力增强,故图中曲线①表示向H2SO4溶液中滴入Ba(OH)2溶液的情形(A项正确)。类似地,向H2SO4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时,发生反应H2SO4+2NaOH=Na2SO4+2H2O,随着NaOH溶液的滴入,溶液总体积变大,溶液中离子浓度减小,导电能力逐渐减弱,d点恰好反应时导电能力最弱,之后过量的NaOH使溶液导电能力增强,曲线②表示向H2SO4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的情形。
a、c两点,加入的碱均不足,溶液中均大量存在H+和SO42-(B项正确); b、d两点,酸碱恰好中和,对应的溶液均显中性(C项正确);曲线①上的e点,Ba(OH)2溶液已经过量,溶液中有OH-,曲线②上的e点,NaOH溶液不足,剩余H2SO4,溶液呈酸性(D项错误)。
本题选D。
【点睛】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与离子浓度和离子电荷数有关。分析化学反应过程中溶液导电性的变化,可以判断反应进行的程度。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46分)
26. 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漂白粉有效成分的化学式___________。
(2)某元素的一种核素可用于文物的年代测定,写出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___。
(3)写出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4)写出红热的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答案】(1)
(2)第二周期ⅣA族 (3)
(4)
【解析】
【小问1详解】
漂白粉中的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钙,化学式为Ca(ClO)2。
【小问2详解】
能用于文物的年代测定的为14C,碳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二周期ⅣA族。
【小问3详解】
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离子方程式为。
【小问4详解】
红热的铁与水蒸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
27. 某盐M只含有三种元素,某课外兴趣小组为分析其组成,进行了如下实验:
(1)C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A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_。
(2)M隔绝空气高温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某同学取红棕色固体C与一定量的反应后的固体,溶于足量稀盐酸中,再往其中滴加硫氰化钾溶液,溶液未变红。该同学得出结论:红棕色固体已反应完。你认为该同学的结论是否正确?___________(填“是”或“否”),请结合离子方程式说明原因___________。
【答案】(1) ①. ②.
(2)
(3) ①. 否 ②. 若过量,溶于酸后发生反应:,滴加溶液后,溶液也不变红
【解析】
【分析】盐M隔绝空气高温反应生成黄绿色单质气体A为Cl2,生成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单质气体B为O2,O2物质的量为1.05mol,红棕色固体16g,红棕色固体与足量氢气加热反应生成固体单质D能被磁铁吸引,则D为铁单质,红棕色固体为氧化铁,氧化铁物质的量为0.1mol,盐M中只有三种元素,则这三种元素为Cl、Fe、O,其中Fe、O的质量分别为11.2g和38.4g,则Cl质量为70.9-11.2-38.4=21.3g,Cl有0.6mol。盐M的化学式为Fe(ClO4)3。
【小问1详解】
根据分析可知,C为Fe2O3,A为氯气,氯气的电子式为。
【小问2详解】
根据分析可知,M为Fe(ClO4)3,Fe(ClO4)3隔绝空气高温分解生成氯气、氧气和氧化铁,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铁离子能与铁单质反应生成亚铁离子,若Fe2O3没反应完,溶于盐酸生成铁离子,铁离子和铁单质反应生成亚铁离子,Fe+2Fe3+=3Fe2+,此时加入KSCN溶液也不会变红,但是该同学的结论错误。
28. 氢化钠 (NaH)可在野外用作生氢剂,其化学反应原理为:。请回答:
(1)NaH属于___________化合物(填“共价”或“离子”),NaOH中的化学键有___________(填写类型)。
(2)用单线桥表示该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___________。
(3)下列反应与上述反应在氧化还原原理上最相似的是___________。
A. B.
C. D.
【答案】(1) ①. 离子 ②. 共价键、离子键
(2) (3)B
【解析】
【小问1详解】
NaH中Na与H间通过离子键结合,NaH为离子化合物。NaOH中钠离子与氢氧根离子间存在离子键,氢氧根离子内部存在共价键。
【小问2详解】
该反应中NaH中的H失去1个电子,H2O中一个H得到1个电子,用单线桥表示该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为。
【小问3详解】
题干中的反应H发生归中反应,NaH中H失电子化合价升高,H2O中H得电子化合价降低,最终生成氢气。
A.氯气与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该反应为歧化反应,与题干反应原理不相似,A错误;
B.H2S与SO2发生归中反应生成S,与题干反应原理相似,B正确;
C.该反应中Cl得电子O失电子,不是归中反应,与题干反应原理不相似,C错误;
D.该反应中H失电子,Cu得电子,不是归中反应,与题干反应原理不相似,D错误;
故答案选B。
29. 现需配制1.0mol/L的NaOH溶液220mL。请回答:
(1)该实验中必须用到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___________。
(2)计算需要称量NaOH固体的质量是___________。
(3)如图是某同学配制此溶液定容操作的示意图,指出错误之处是___________。
(4)下列操作会引起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是___________。
A. NaOH固体溶解后,立即转移到容量瓶
B. 转移过程中有液体洒落在容量瓶外
C. 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D. 定容时液面高于刻度线,再用滴管吸出少量蒸馏水至刻度线
【答案】(1)250mL容量瓶
(2)10.0g (3)当液面离刻度线时,未用胶头滴管 (4)AC
【解析】
【分析】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冷却、转移、洗涤、振荡、定容、摇匀、装瓶贴标签。
【小问1详解】
该实验中用到的仪器有托盘天平(带砝码)、药匙、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250mL容量瓶,因此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250mL容量瓶;故答案为:250mL容量瓶。
【小问2详解】
配制1.0mol/L的NaOH溶液220mL,没有220mL容量瓶,先应该配制250mL溶液,则需要称量NaOH固体的质量是1.0mol/L×0.25L×40g mol 1=10.0g;故答案为:10.0g。
【小问3详解】
如图是某同学配制此溶液定容操作的示意图,指出错误之处是当液面离刻度线时,未用胶头滴管;故答案为:当液面离刻度线时,未用胶头滴管。
【小问4详解】
A.NaOH固体溶解后,立即转移到容量瓶,冷却后溶液体积减小,物质的量浓度偏高,故A符合题意;B.转移过程中有液体洒落在容量瓶外,物质的量减小,物质的量浓度偏低,故B不符合题意;C.定容时俯视刻度线,溶液体积偏小,物质的量浓度偏高,故C符合题意;D.定容时液面高于刻度线,再用滴管吸出少量蒸馏水至刻度线,物质的量减小,物质的量浓度偏高,故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答案为:AC。
30. 为测定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混合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某同学设计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如下,请回答。
(1)装置D的名称是___________,装置E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实验需要以下步骤:
①称量装置D的质量为304.6g;
②称取13.7g样品装入装置B中的广口瓶中;
③连接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加入相应试剂;
④打开弹簧夹,缓缓鼓入一段时间空气:
⑤再次称量D的质量为311.2g;
⑥打开弹簧夹,再次缓缓鼓入一段时间空气;
⑦关闭弹簧夹,滴加稀硫酸使其发生反应,直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
以上步骤的正确顺序为:③→②→___________→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请将缺少的步骤编号填入空格中。________
(3)步骤⑥的目的是___________。
(4)写出检验装置B气密性的方法:关闭弹簧夹和分液漏斗旋塞,往C中加蒸馏水至浸没导管口,___________,则说明气密性良好。
(5)根据相关数据,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保留3位有效数字)。
【答案】(1) ①. U形干燥管 ②. 防止空气中的和进入D中产生误差
(2)③→②→④→①→⑦→⑥→⑤
(3)将反应产生的全部赶入D装置中,减小误差
(4)微热B装置,观察到C装置中有气泡产生,停止加热后,C装置导管中有一段稳定的水柱
(5)38.7%
【解析】
【分析】A中浓NaOH用于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B中样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生成的二氧化碳经C中浓硫酸干燥后进入D中被碱石灰吸收,E中的碱石灰作用为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入D中。
【小问1详解】
根据图示可知,装置D的名称为U形干燥管,装置E的作用为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D中产生误差。
【小问2详解】
实验步骤称取13.7g样品装入B中后,打开弹簧夹,缓缓鼓入一段时间空气,除去装置内原有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称量装置D的初始质量,关闭弹簧夹滴加稀硫酸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直至不再生成气泡为止,然后打开弹簧夹再次缓缓鼓入一段时间空气,使留在装置内的二氧化碳被D装置完全吸收,最后再次称量D的质量。故实验步骤的顺序为③②④①⑦⑥⑤。
【小问3详解】
实验步骤⑥的目的是将生成的CO2全部赶入装置D中被吸收,从而减小实验误差。
小问4详解】
检验装置B气密性的方法为,关闭弹簧夹和分液漏斗旋塞,往C中加蒸馏水至浸没导管口,微热B装置,观察到C装置有气泡生成,停止加热后,C装置导管内有一段稳定的水柱即说明气密性良好。
【小问5详解】
设样品中碳酸钠的物质的量为xmol,碳酸氢钠为ymol,则106x+84y=13.7g,x+y=0.15mol,解得x=0.05mol,y=0.1mol,则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三、计算题
31. 现将与足量浓盐酸加热充分反应。则:
(1)标准状况下生成的体积为___________L(不考虑的溶解)。
(2)被氧化的HCl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mol。
【答案】(1)2.24
(2)0.2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方程式,(物质的量为0.1mol)与足量浓盐酸加热充分反应,生成氯气0.1mol,标准状况下生成的体积为0.1mol × 22.4L mol 1=2.24 L;故答案为:2.24。
【小问2详解】
根据方程式分析,1mol二氧化锰反应,被还原的HCl的物质的量为2mol,则0.1mol 二氧化锰与足量浓盐酸加热充分反应,则被氧化的HCl的物质的量为0.2mol;故答案为:0.2。浙江省嘉兴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2月期末测试
化学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S-32 Cl-35.5 K-39 Ca-40 Fe-56 Cu-64 Mn-5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下列物质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
A. B. C. D.
2. 仪器名称为“坩埚”的是
A B. C. D.
3. 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
A. 蔗糖 B. 氯化氢 C. 氨气 D. 液氯
4. 下列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是
A. 水 B. 胶体 C. 食盐水 D. 医用酒精
5. 下列行为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 实验结束后,将废液倒入指定容器中
B. 做实验剩余的金属钠不得直接丢弃在废液缸中
C. 大量氯气泄漏时,迅速离开现场并尽量应往低处去
D. 配制稀硫酸时,将浓硫酸缓慢倒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6. 下列有关焰色试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很多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都会使火焰呈现出特征颜色
B. 焰色试验时,如果没有铂丝,可以用洁净的玻璃棒代替
C. 实验前后及更换药品时需用稀硫酸将铂丝洗净并灼烧
D. 用铂丝蘸取某金属的盐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火焰呈黄色,该溶液一定有,没有
7. 下列有关化学用语的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A. 氯化氢的电子式:
B. M原子核外有a个电子,核内有b个中子,M的原子符号:
C. 的结构模型:
D. 铝离子 (Al3+)的结构示意图:
8. 常用于治疗甲状腺疾病.下列关于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中子数为53 B. 核外电子数为78
C. 与性质相同 D. 与互为同位素
9.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生铁的含碳量比钢低
B. 不锈钢是最常见的一种合金钢,它的合金元素主要是铬和镍
C. 硬铝的密度小、强度高,是制造飞机和宇宙飞船的理想材料
D. 储氢合金是一类能够大量吸收,并与结合成金属氢化物的材料
10. 已知Fe(OH)3为红褐色,下列关于钠的反应现象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反应内容 反应现象
A 切开钠,观察其颜色的变化 钠切面颜色变暗,最后呈淡黄色
B 把小块钠投入硫酸铁溶液中 钠浮在水面上、四处游动、产生红褐色沉淀
C 把小块钠投入饱和氢氧化钠溶液中 钠浮在水面上、四处游动、产生白色浑浊
D 把燃着的钠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 钠与氯气剧烈反应,产生大量白烟
A. A B. B C. C D. D
11. 对实验Ⅰ~Ⅳ的实验操作或现象判断正确的是
A. 实验Ⅰ:用于制备胶体
B. 实验Ⅱ:用于制备
C. 实验Ⅲ:无明显变化
D. 实验Ⅳ:先出现白色沉淀,后沉淀溶解
12. 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且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不产生沉淀的是
A. B.
C. D.
13. 砹()是元素周期表中第85号元素,砹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砹单质的化学式为 B. 砹的氢化物非常稳定
C. 砹是一种白色固体 D. 砹是第六周期,第ⅦA族元素
14. 下列有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是淡黄色固体
B. 中阴、阳离子个数比是1∶2
C 属于碱性氧化物
D. 可在呼吸面具中作为氧气的来源
15.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溶于溶液中:
B. 将稀盐酸滴在铁片上:
C. 钠和冷水反应:
D.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
16. 下列除去杂质方法,不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去除杂质的方法
A 溶液(Na2CO3) 通入过量气体
B 气体(CO) 通入,点燃
C 气体(HCl) 通入饱和食盐水,洗气
D 粉(Al)加入 足量NaOH溶液、过滤、洗涤、干燥
A. A B. B C. C D. D
17. 下列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是
A. 向某无色溶液中加入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的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
B. 向某无色溶液中加入盐酸,有无色无味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则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
C. 向某溶液中滴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
D. 向某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变红,再滴加适量氯水,溶液变红,则说明原溶液一定有
1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任何物质都含有化学键
B. 晶体中既含有离子键,也含有非极性共价键
C. 氯化钠熔化和氯化氢溶于水的过程中,均发生化学键的断裂
D. 是共价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19. 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若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X Y
Z W
A. X的气态氢化物比Y的稳定
B. 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比W的强
C. Y的非金属性比Z的强
D. 原子半径:X < Z < W
20. 同温同压下,向两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等质量的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两种气体的体积之比为2∶3 B. 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
C. 两种气体的分子数之比为1∶1 D. 两种气体的密度之比是3∶2
21. 某溶液中所含离子的浓度如下表,则Mn+及a值可能分别为
离子 H+ Al3+ Mn+
浓度(mol·L-1) 3 4 2 2 a
A. Mg2+、1.5 B. Fe3+、0.5 C. Ba2+、1.5 D. K+、2.5
22. 设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标准状况下,中所含分子数目为
B. 常温常压下,中含有的H原子数目为
C. 溶液中含有
D. 重水 ()中含有的中子数目为
23. 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反应:,下列叙述中正确是
A. 该反应中被还原
B. 是该反应的氧化产物
C. 生成需消耗
D. □中的粒子是
24. 部分被氧化的合金样品(氧化产物为)共5.76g,经如下处理: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滤液A中的阳离子为
B. 样品中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02mol
C. 溶解样品的过程中消耗硫酸的总物质的量为0.04mol
D.
25. 在两份相同的H2SO4溶液中,分别滴入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Ba(OH)2、NaOH溶液,其导电能力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①代表滴加Ba(OH)2溶液的变化曲线 B. a、c两点,溶液中均大量存在H+和SO42-
C. b、d两点对应的溶液均显中性 D. e点,两溶液中含有相同量的OH-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46分)
26. 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漂白粉有效成分的化学式___________。
(2)某元素的一种核素可用于文物的年代测定,写出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___。
(3)写出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4)写出红热的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7. 某盐M只含有三种元素,某课外兴趣小组为分析其组成,进行了如下实验:
(1)C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A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_。
(2)M隔绝空气高温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某同学取红棕色固体C与一定量的反应后的固体,溶于足量稀盐酸中,再往其中滴加硫氰化钾溶液,溶液未变红。该同学得出结论:红棕色固体已反应完。你认为该同学的结论是否正确?___________(填“是”或“否”),请结合离子方程式说明原因___________。
28. 氢化钠 (NaH)可在野外用作生氢剂,其化学反应原理为:。请回答:
(1)NaH属于___________化合物(填“共价”或“离子”),NaOH中的化学键有___________(填写类型)。
(2)用单线桥表示该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___________。
(3)下列反应与上述反应在氧化还原原理上最相似的是___________。
A. B.
C. D.
29. 现需配制1.0mol/L的NaOH溶液220mL。请回答:
(1)该实验中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___________。
(2)计算需要称量NaOH固体的质量是___________。
(3)如图是某同学配制此溶液定容操作示意图,指出错误之处是___________。
(4)下列操作会引起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是___________。
A. NaOH固体溶解后,立即转移到容量瓶
B. 转移过程中有液体洒落在容量瓶外
C. 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D. 定容时液面高于刻度线,再用滴管吸出少量蒸馏水至刻度线
30. 为测定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混合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某同学设计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如下,请回答。
(1)装置D的名称是___________,装置E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实验需要以下步骤:
①称量装置D的质量为304.6g;
②称取13.7g样品装入装置B中的广口瓶中;
③连接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加入相应试剂;
④打开弹簧夹,缓缓鼓入一段时间空气:
⑤再次称量D的质量为311.2g;
⑥打开弹簧夹,再次缓缓鼓入一段时间空气;
⑦关闭弹簧夹,滴加稀硫酸使其发生反应,直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
以上步骤的正确顺序为:③→②→___________→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请将缺少的步骤编号填入空格中。________
(3)步骤⑥的目的是___________。
(4)写出检验装置B气密性的方法:关闭弹簧夹和分液漏斗旋塞,往C中加蒸馏水至浸没导管口,___________,则说明气密性良好。
(5)根据相关数据,计算样品中碳酸钠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保留3位有效数字)。
三、计算题
31. 现将与足量浓盐酸加热充分反应。则:
(1)标准状况下生成的体积为___________L(不考虑的溶解)。
(2)被氧化的HCl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m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