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含解析)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学科素养练习
初三年级化学学科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 O-16 S-32Na-23Ca-40Fe-56Cu-64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20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目标。下列措施中不利于实现该目标的是(  )
A. 绿色出行 B. 植树造林
C. 发展氢能源 D. 推广燃煤发电
2. “关爱生命”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下列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 为预防缺铁性贫血,在食品中大量添加铁元素
B. 为节约粮食,蒸煮霉变大米后食用
C. 为预防可燃性气体爆炸,加油站严禁烟火
D. 为减少热量散失,冬季室内烧炭取暖时门窗紧闭
3. 《天工开物》记载的下列造物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棉线织布 B. 粮食酿酒 C. 楠木制舟 D. 沙里淘金
4. 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的有关信息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氢气燃烧产生的火焰呈黄色 B. 碳纤维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碳单质
C. 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D. 高纯度氢气可为火炬安全燃烧提供保障
5. 疫情防控期间用到一种免洗手消毒凝胶,它的有效成分含有乙醇(化学式为C2H6O)。下列有关乙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乙醇是一种有机物 B. 乙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 乙醇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D. 乙醇在空气中燃烧可能生成CO
6.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以下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过滤黄河水 B. 稀释浓硫酸
C. 验满二氧化碳 D. 称量固体药品
7. 下列火箭推进剂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 O2 B. N2O2 C. N2H4 D. NH4ClO4
8. 我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使用了星载氢原子钟。氢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下图。下列有关氢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元素符号为H B. 原子序数为1
C. 相对原子质量为1.008g D. 原子中核外电子数为1
9. 载入航天器中处理CO2的一种方法为 ,X的化学式为
A. Li B. Li2O C. Li2CO3 D. LiOH
10. 载人航天器中处理CO2的另一种方法是将CO2与氢气反应,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是
A. 乙和丙的元素组成相同 B. 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
C. 反应前后氧原子个数不相等 D.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4:1
11.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化学。生活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 食品包装中充氮气防腐
B. 用过滤和蒸馏等方法净化水
C. 用灼烧方法区分棉纤维和合成纤维
D. 用硬水洗涤衣服有利于节约肥皂
12. 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酒精灯被碰翻着火时,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B. 图书档案着火,可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C. 将木柴架空燃烧,是为了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
D. 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浇灭
13. 人类从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继而进入铁器时代,都是以金属材料的使用作为标志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铝制品在常温下有良好的抗腐蚀性
B. 纯铜比铜合金更适合用于制作耐磨齿轮
C. 铁锅清洗后未擦干的水可隔绝空气减缓锈蚀
D. 含铅、汞等重金属的废旧电池不可回收利用
14. 下列化肥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
A. 氯化钾 B. 磷矿粉 C. 硝酸钠 D. 硝酸钾
15. 如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X为H2CO3,Y为C6H12O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图一中的转化1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B. 图二中可实现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相互转化
C.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
D. 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16. 下列各组离子在pH=4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 Na+、Ca2+、Cl- B. 、K+、
C. Cu2+、C1-、 D. Ba2+、A13+、
17. 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向盛有80℃热水的两只烧杯中各放入一小块白磷,然后用导管对准其中一块白磷通入氧气,观察现象
B 除去氧化钙中少量的碳酸钙 高温煅烧
C 鉴别NaCl、NaOH与NH4NO3三种固体 取等量样品,分别溶于同温等体积水中,测量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
D 检验CO2气体中是否混有HCl气体 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溶液是否变红
A. A B. B C. C D. D
18. 构建元素化合价和物质类别的二维图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图是硫元素的“价类二维图”。查阅资料:物质A由硫元素与氢元素组成,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其水溶液显酸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物质A的化学式为H2S,其水溶液中含有H+
B. 物质B常温下为淡黄色固体
C. 物质C可形成酸雨
D. 实验室常用物质E的稀溶液做干燥剂
19.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取少量反应后的混合液进行下列实验,能证明二者恰好完全中和的是
A. 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
B. 滴入适量CuCl2溶液,无沉淀生成
C. 滴入适量BaCl2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
D. 测得混合液中Na+与的个数比为2:1
20. 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目的的是
A.室温下,探究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 B.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 C.探究燃烧条件之一:温度达到着火点 D.探究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CO2含量的高低
A. A B. B C. C D. D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的化学知识回答问题:
2021年11月,第26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讨论核心物质仍是CO2,如何降低大气中CO2浓度,是人类一直在研究的重要议题。对二氧化碳的综合利用是国际研究的热点,如:工业上可以将CO2转化成尿素、甲醇等资源;科学家还发现了一种镍与有机物组成的混合催化剂,利用太阳光能,可将水中溶解的CO2转化成CO和O2;我国科学家在实验室首次实现了利用CO2直接人工合成淀粉【(C6H10O5)n】,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人工合成淀粉方面取得的颠覆性、原创性突破。
(1)在全球碳循环中,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_______(写一条),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途径有_______(写一条)。
(2)工业上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ACH3OH+H2O,其中A的化学式为_______。
(3)我国科学家利用CO2合成葡萄糖,该方案先用碳电还原法将CO2转化为醋酸,再利用微生物发酵获得葡萄糖。
①将CO2资源化利用,可减少_______效应。
②装置1中发生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
③利用酵母菌等微生物将醋酸转化为葡萄糖时,温度不宜过高,原因是_______。
④理论上合成葡萄糖所需CO2与H2O的质量比为_______。
22. 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
水—生命的源泉
(1)如图为自制简易污水净化装置,该装置中活性炭主要起到_______作用。
(2)长期饮用硬水对人体健康不利,生活中常用_______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水—重要的溶剂
(3)生理盐水是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现需配制500g生理盐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计算:需要称取NaCl的质量是_______g。
②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如上图,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4)欲从KNO3和NaCl(少量)的混合物中分离出KNO3。根据所给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常温下(20℃)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度S S≥10g 1g≤S<10g 0.01g≤S<1g S<0.01g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①常温下(20℃),KNO3和NaCl的溶解性都属于_______。
②80℃时,KNO3的溶解度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NaCl的溶解度。
③从该混合物中分离出KNO3的方法是_______。
水—化学变化的参与者
(5)一种利用太阳能分解水的原理如图所示。
①写出反应I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②反应Ⅲ中生成SO2和O2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
③理论上每生成2gH2,消耗_______gH2O。
23. 海洋封存是实现“碳中和”的途径之一,其原理是利用CO2在水等溶剂中的溶解性来吸收CO2,某小组开展如下探究。
【活动一】探究CO2在水和食盐水(模拟海水)中的溶解情况
相同条件下,该小组分别用排水法、排食盐水法收集CO2(如图),待收集100mLCO2后,移出导管,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量筒内CO2体积。重复实验,所测数据平均值如下表:
时间/h 0 05 6 12 24 48
排水法时CO2体积/mL 100 98.5 85.5 77 66 59
排食盐水法时CO2体积/mL 100 99 93 90.5 89 88
(1)上图发生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由上表数据分析:
①能用排水法收集CO2的理由是_______。
②相同条件下,等体积水和食盐水吸收CO2更多的是_______(填“水”或“食盐水”)。
(3)海洋封存CO2可能带来的危害是_______(写出1点即可)。
【活动二】探究植物油隔离对CO2在水中溶解情况的影响
(4)小方设计并完成以下对照实验:用两个量筒分别收集100mLCO2倒置于水槽中,向其中一个量筒内注入少量植物油,使CO2与水被植物油隔开(CO2与植物油不反应),测得量筒内CO2体积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分析该图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活动三】实验废液处理
待发生装置中锥形瓶内无气泡产生时,静置,过滤除去底部多余的碳酸钙粉末,测得滤液pH约为3,废液处理时,需将pH调节至6~9。
(5)写出滤液所含溶质的化学式:_______。
(6)向上述滤液中缓慢加入 (填字母),搅拌,调节溶液pH至6~9,倒入指定容器。
A. 碳酸钙粉末 B. 澄清石灰水 C. 氢氧化钠溶液
【活动四】探究足量二氧化碳和饱和澄清石灰水反应
取2mL饱和澄清石灰水于试管中,用4mL蒸馏水稀释,向其中缓慢通入足量CO2,测定反应体系的电导率变化如图所示。(忽略反应前后溶液体积的变化)
【查阅资料】
材料一:溶液导电力越强,溶液的电导率越大。
材料二:单位体积溶液中某离子的个数越多,则该离子的浓度越大,溶液的导电能力越强。相同浓度的不同离子导电能力不同。
材料三:Ca(OH)2溶于水能完全解离出Ca2+和OH-。
CaCO3遇到溶有CO2的水时,能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
Ca(HCO3)2,Ca(HCO3)2在水中能完全解离出Ca2+和;。
(7)石灰水中通入CO2气体,溶液的电导率先逐渐降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
(8)反应最终电导率的稳定值低于初始值的可能原因是:①_______,②_______。
24. 以FeSO4 7H2O为原料制备铁红(Fe2O3)的一种方法如图:
已知“沉淀”时的主要反应为:2FeSO4+H2O2+2H2O═2FeO(OH)↓+2H2SO4
(1)FeO(OH)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FeO(OH)可表示为mFe2O3 nFe(OH)3,m/n=_。
(2)“沉淀”时需控制溶液的pH与反应的温度。
①“沉淀”时调节溶液的初始pH约为4,过程中应始终保持溶液的pH为3.0~4.5,需不断加入物质Z调节溶液的pH,Z应具备的性质有_______(填字母)。
A.能与酸反应 B.能与碱反应 C.不与FeO(OH)反应
②“沉淀”时反应温度不宜过高,其原因是_______。
(3)“过滤”后需对固体进行洗涤与干燥。洗涤时被除去的沾于固体表面的阴离子为_______(填离子符号)。
(4)“煅烧”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5)探究铁粉在加热时氧化产物的装置图。
利用如图装置,先通入一会儿氩气,再用温控热源将2.1g铁粉升温至800℃,恒温下通入空气进行实验,然后停止加热并持续通氩气至固体冷却,利用X射线衍射仪(通过图谱可以判断测定样品中某物质是否存在)测定不同加热时间固体的成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①升温至800℃,未通入空气时少量铁粉已氧化成Fe1-xO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
②写出上述实验中,通入空气1.5min~3.5min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③上述实验中,通入空气3.5min时,剩余固体的质量是_______。
25. 实验室里有一瓶未盖瓶塞的碱石灰,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碱石灰成分和性质”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查阅资料认识碱石灰
Ⅰ、制碱石灰的流程:
Ⅱ、Ca(OH)2的分解温度是580℃;NaOH受热不分解。
(1)煅烧石灰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2)上述制得的碱石灰主要含有NaOH、______和少量水。
任务二:探究未盖瓶塞的“碱石灰”样品的成分
【作出猜想】样品中成分可能有下列几种:
猜想1:Ca(OH)2、NaOH
猜想2:CaCO3、Ca(OH)2、NaOH
猜想3:CaCO3、NaOH、Na2CO3
猜想4:CaCO3、Na2CO3
【实验探究】该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已知BaCl2溶液呈中性)。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①取5 g“碱石灰”样品于烧杯中,加入50 g水,充分搅拌后,静置 烧杯底部有白色固体 猜想1不正确
②取①烧杯中上层清液少许,加入试剂X 无明显现象 猜想2不正确
③取①烧杯中上层清液少许,滴2滴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 猜想3正确,而猜想4不正确
④取③变红的溶液,加入过量BaCl2溶液 ______
【反思评价】
(3)实验①方案不严密,理由是______。
(4)试剂X可选用______(填字母序号)。
A.氯化铁溶液 B.稀盐酸 C.碳酸钠溶液
任务三:测定未盖瓶塞的“碱石灰”样品中各成分的含量。小组同学另取 “碱石灰”样品10.00g,加入100.00g水,充分搅拌、过滤后,按如图进行实验。
实验记录如下表。
滤渣质量 活塞关闭时整个装置总质量(仪器+药品) 打开瓶塞和活塞反应完成后整个装置总质量(仪器+药品)
8.00 g 442.64g 442.20g
【结论与评价】
(5)根据数据可计算原样品中各成分的含量,其中NaOH的质量分数是______。
(6)该小组同学按上述实验规范操作,测得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偏小,原因是______。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20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目标。下列措施中不利于实现该目标的是(  )
A. 绿色出行 B. 植树造林
C. 发展氢能源 D. 推广燃煤发电
【答案】D
【解析】
【详解】A、绿色出行,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选项措施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植树造林,可以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选项措施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发展氢能源,氢气燃烧后生成的是水,无污染,选项措施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煤含有碳元素,燃烧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选项措施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选:D。
2. “关爱生命”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下列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 为预防缺铁性贫血,在食品中大量添加铁元素
B. 为节约粮食,蒸煮霉变大米后食用
C. 为预防可燃性气体爆炸,加油站严禁烟火
D. 为减少热量散失,冬季室内烧炭取暖时门窗紧闭
【答案】C
【解析】
【详解】A、缺铁会导致贫血,但是不能在食品中大量添加,应适量添加,元素过量也对人体健康不利,不符合题意;
B、霉变大米中含有黄曲霉毒素,具有致癌性,蒸煮后也不能食用,不符合题意;
C、可燃性气体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加油站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可燃性颗粒,故应严禁烟火,符合题意;
D、冬季室内烧炭取暖时门窗紧闭,会导致氧气不足,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导致一氧化碳中毒,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 《天工开物》记载的下列造物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棉线织布 B. 粮食酿酒 C. 楠木制舟 D. 沙里淘金
【答案】B
【解析】
【详解】A、棉线织布只改变物质的外部形状,不产生新物质,不涉及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粮食酿酒过程中产生了新物质酒精,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C、楠木制舟只改变物质的外部形状,不产生新物质,不涉及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沙里淘金是物质的分离,不产生新物质,不涉及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4. 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的有关信息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氢气燃烧产生的火焰呈黄色 B. 碳纤维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碳单质
C. 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D. 高纯度氢气可为火炬安全燃烧提供保障
【答案】D
【解析】
【详解】A. 氢气燃烧产生的火焰呈淡蓝色。错误。
B. 碳纤维复合材料由多种物质组成,是混合物。错误。
C. 化学方程式缺少反应条件、没有配平,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错误。
D. 可燃气体不纯与空气混合燃烧可能发生爆炸。所以高纯度氢气可为火炬安全燃烧提供保障,正确。
故选:D。
5. 疫情防控期间用到一种免洗手消毒凝胶,它的有效成分含有乙醇(化学式为C2H6O)。下列有关乙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乙醇是一种有机物 B. 乙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 乙醇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D. 乙醇在空气中燃烧可能生成CO
【答案】C
【解析】
【详解】A、乙醇(化学式为C2H6O)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A正确;
B、乙醇中C、H、O元素的质量比为:=12:3:8,所以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B正确;
C、乙醇是由乙醇分子构成的,1个乙醇分子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故C错误;
D、乙醇在空气中不完全燃烧可能生成CO,故D正确。
故选C。
6.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以下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过滤黄河水 B. 稀释浓硫酸
C. 验满二氧化碳 D. 称量固体药品
【答案】A
【解析】
【详解】A、过滤时,应遵循“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B、稀释浓硫酸: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热量尽快散发出去,不能将水注入浓硫酸中,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验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说明已经集满,不能伸入集气瓶内部,不符合题意;
D、用托盘天平称量物品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砝码和物品的位置放反了,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 下列火箭推进剂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 O2 B. N2O2 C. N2H4 D. NH4ClO4
【答案】B
【解析】
【详解】A、O2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O2属于单质不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B、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N2O4是属于氧化物,符合题意;
C、N2H4中不含氧元素,不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D、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NH4ClO4是由四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 我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使用了星载氢原子钟。氢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下图。下列有关氢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元素符号为H B. 原子序数为1
C. 相对原子质量为1.008g D. 原子中核外电子数为1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右上角的字母表示元素符号,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为H;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08,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9. 载入航天器中处理CO2的一种方法为 ,X的化学式为
A. Li B. Li2O C. Li2CO3 D. LiOH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如题,反应前锂原子、氧原子、碳原子的个数分别是4、8、2,反应后锂原子、氧原子、碳原子的个数分别是0、2、0,则2X中含有4个锂原子、2个碳原子、6个氧原子,则X中含有2个锂原子、1个碳原子、3个氧原子,故化学式是,故选:C。
10. 载人航天器中处理CO2的另一种方法是将CO2与氢气反应,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乙和丙的元素组成相同 B. 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
C. 反应前后氧原子个数不相等 D.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4:1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乙即二氧化碳和甲即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甲烷,化学方程式为,据此解题。
【详解】A、如图所示,乙是由氧元素和碳元素组成的,丙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乙和丙元素组成不同,选项错误;
B、如图所示,丙是水(),其相对分子质量是,选项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反应前后氧原子个数相等,选项错误;
D、根据分析可知,参加反应的甲即氢气和乙即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分析出化学方程式是解决此类试题的关键。
11.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化学。生活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 食品包装中充氮气防腐
B. 用过滤和蒸馏等方法净化水
C. 用灼烧方法区分棉纤维和合成纤维
D. 用硬水洗涤衣服有利于节约肥皂
【答案】D
【解析】
【详解】A. 氮气化学性质稳定,无毒,食品包装中充氮气防腐可行,正确。
B. 过滤可以除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 蒸馏可以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所以可用过滤和蒸馏等方法净化水,正确。
C. 用灼烧方法区分棉纤维和合成纤维,棉纤维灼烧有烧纸气味,合成纤维灼烧有特殊气味,可以区分,正确。
D. 用硬水洗涤衣服会浪费洗涤剂肥皂,且衣物不易洗净,洗后的衣物发脆发硬,错误。
故选:D。
12. 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酒精灯被碰翻着火时,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B. 图书档案着火,可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C. 将木柴架空燃烧,是为了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
D. 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浇灭
【答案】D
【解析】
【详解】A、酒精灯被碰翻着火时,立即用湿抹布盖灭,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故A正确;
B、 图书档案着火,可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时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而使物体损坏,故B正确;
C、 将木柴架空燃烧,是为了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使燃烧更充分,故C正确;
D、 家用电器着火时,应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不能立即用水浇灭,防止触电或损坏电器等,故D错误
故选D。
13. 人类从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继而进入铁器时代,都是以金属材料的使用作为标志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铝制品在常温下有良好的抗腐蚀性
B. 纯铜比铜合金更适合用于制作耐磨齿轮
C. 铁锅清洗后未擦干的水可隔绝空气减缓锈蚀
D. 含铅、汞等重金属的废旧电池不可回收利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A、铝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常温下,铝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被氧化,故铝制品在常温下有良好的抗腐蚀性,符合题意;
B、合金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硬度大,耐腐性,故铜合金比纯铜更适合用于制作耐磨齿轮,不符合题意;
C、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氧气和水接触,铁锅清洗后未擦干,会加速铁的锈蚀,不符合题意;
D、含铅、汞等重金属的废旧电池不能随意丢弃,否则会污染水源和土壤,应回收利用,节约金属资源,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 下列化肥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
A. 氯化钾 B. 磷矿粉 C. 硝酸钠 D. 硝酸钾
【答案】D
【解析】
【分析】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详解】A、氯化钾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故错误;
B、磷矿粉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故错误;
C、硝酸钠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错误;
D、硝酸钾中含有氮元素和钾元素,属于复合肥,故正确。
故选:D。
15. 如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X为H2CO3,Y为C6H12O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图一中的转化1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B. 图二中可实现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相互转化
C.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
D. 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A、酸雨是由于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溶于雨水中而形成的,故A错误;
B、图2中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葡萄糖,故可实现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相互转化,正确;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葡萄糖,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正确;
D、碳循环和氧循环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向空气中释放氧气,故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正确。故选A。
16. 下列各组离子在pH=4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 Na+、Ca2+、Cl- B. 、K+、
C. Cu2+、C1-、 D. Ba2+、A13+、
【答案】A
【解析】
【分析】pH为4的水溶液显酸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H+。
【详解】A、三种离子在溶液中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水,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正确;
B、、H+在溶液中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错误;
C、Cu2+的水溶液呈蓝色;错误;
D、Ba2+、两种离子能结合成硫酸钡白色沉淀,不能大量共存;错误;
故选A。
17. 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向盛有80℃热水的两只烧杯中各放入一小块白磷,然后用导管对准其中一块白磷通入氧气,观察现象
B 除去氧化钙中少量的碳酸钙 高温煅烧
C 鉴别NaCl、NaOH与NH4NO3三种固体 取等量样品,分别溶于同温等体积水中,测量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
D 检验CO2气体中是否混有HCl气体 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溶液是否变红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向盛有80℃热水的两只烧杯中各放入一小块白磷,然后用导管对准其中一块白磷通入氧气,观察到通入氧气的白磷燃烧,未通入氧气的白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故A不符合题意;
B、除去氧化钙中少量的碳酸钙,高温煅烧的条件下,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故B不符合题意;
C、NaCl溶于水,溶液的温度不变,NaOH溶于水放出热量,NH4NO3溶于水吸收热量,鉴别NaCl、NaOH与NH4NO3三种固体,取等量样品,分别溶于同温等体积水中,溶解后溶液的温度不变的是NaCl,溶液的温度升高的是NaOH,溶液的温度降低的是NH4NO3,故C不符合题意;
D、CO2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HCl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8. 构建元素化合价和物质类别的二维图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图是硫元素的“价类二维图”。查阅资料:物质A由硫元素与氢元素组成,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其水溶液显酸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物质A的化学式为H2S,其水溶液中含有H+
B. 物质B常温下为淡黄色固体
C. 物质C可形成酸雨
D. 实验室常用物质E的稀溶液做干燥剂
【答案】D
【解析】
【详解】A、物质A由硫元素与氢元素组成,氢元素显+1价,硫元素显-2价,化学式为H2S,其水溶液显酸性,故水溶液中含有H+,不符合题意;
B、物质B为单质,故为硫,硫常温下为淡黄色固体,不符合题意;
C、C属于氧化物,且硫元素显+4价,故C为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导致酸雨的发生,不符合题意;
D、E属于含氧酸,且硫元素显+6价,故E为硫酸,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实验室常用浓硫酸作干燥剂,符合题意。
故选D。
19.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取少量反应后的混合液进行下列实验,能证明二者恰好完全中和的是
A. 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
B. 滴入适量CuCl2溶液,无沉淀生成
C. 滴入适量BaCl2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
D. 测得混合液中Na+与的个数比为2:1
【答案】D
【解析】
【详解】A、碱能使酚酞变红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故氢氧化钠过量,说明没有完全反应,不符合题意;
B、加入硫酸铜不产生沉淀,说明不含氢氧化钠,但无法判断硫酸否过量,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加入氯化钡会和生成的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氯化钡和硫酸也能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一定会有白色沉淀生成,故不能说明二者恰好完全反应,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混合溶液中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为2:1,说明为硫酸钠中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个数比,故说明氢氧化钠和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符合题意。
故选D。
20. 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目的的是
A.室温下,探究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 B.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 C.探究燃烧条件之一:温度达到着火点 D.探究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CO2含量的高低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室温下要探究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则除了溶质种类不同,其他条件应完全相同,该图示所选的溶剂都是汽油,且都是5mL,实验设计正确,符合题意;
B、要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除了温度不同,其他条件应完全相同,而图示中选用的溶剂种类一个是酒精一个是水,实验设计错误,不符合题意;
C、要探究燃烧条件温度达到着火点,应选取着火点不同的两种可燃物做对比实验,而图示中水不是可燃物,根本无法燃烧,实验设计错误,不符合题意;
D、要探究空气与呼出气体二氧化碳含量高低,应该选用的是与二氧化碳反应能够看到实验现象的试剂,而图示中选用的氢氧化钠虽然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但是不论二氧化碳含量高低,都看不到明显现象,实验设计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的化学知识回答问题:
2021年11月,第26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讨论的核心物质仍是CO2,如何降低大气中CO2浓度,是人类一直在研究的重要议题。对二氧化碳的综合利用是国际研究的热点,如:工业上可以将CO2转化成尿素、甲醇等资源;科学家还发现了一种镍与有机物组成的混合催化剂,利用太阳光能,可将水中溶解的CO2转化成CO和O2;我国科学家在实验室首次实现了利用CO2直接人工合成淀粉【(C6H10O5)n】,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人工合成淀粉方面取得的颠覆性、原创性突破。
(1)在全球碳循环中,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_______(写一条),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途径有_______(写一条)。
(2)工业上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ACH3OH+H2O,其中A的化学式为_______。
(3)我国科学家利用CO2合成葡萄糖,该方案先用碳电还原法将CO2转化为醋酸,再利用微生物发酵获得葡萄糖。
①将CO2资源化利用,可减少_______效应。
②装置1中发生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
③利用酵母菌等微生物将醋酸转化为葡萄糖时,温度不宜过高,原因是_______。
④理论上合成葡萄糖所需CO2与H2O的质量比为_______。
【答案】(1) ①. 化石燃料的燃烧 ②. 植树造林
(2)H2 (3) ①. 温室 ②. 分解反应 ③. 温度过高,酵母菌等微生物不易存活 ④. 22:9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全球碳循环图可知:在全球碳循环中,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化石燃料的燃烧,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途径有大力植树造林,促进光合作用;
【小问2详解】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个数和种类不变,反应前C、O、H原子的个数分别为:1、2、0,反应后C、O、H原子的个数分别为:1、2、6,则X的化学式为H2;
【小问3详解】
①将CO2资源化利用,可减少温室效应;
②装置1中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氧气,一种物质参与反应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③利用酵母菌等微生物将醋酸转化为葡萄糖时,温度不宜过高,原因是温度过高,酵母菌等微生物不易存活;
④合成葡萄糖的化学方程式为:,依据化学方程式,理论上所需CO2与H2O的质量比为:=22:9。
22. 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
水—生命的源泉
(1)如图为自制简易污水净化装置,该装置中活性炭主要起到_______作用。
(2)长期饮用硬水对人体健康不利,生活中常用_______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水—重要的溶剂
(3)生理盐水是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现需配制500g生理盐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计算:需要称取NaCl的质量是_______g。
②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如上图,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4)欲从KNO3和NaCl(少量)的混合物中分离出KNO3。根据所给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常温下(20℃)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度S S≥10g 1g≤S<10g 0.01g≤S<1g S<0.01g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①常温下(20℃),KNO3和NaCl的溶解性都属于_______。
②80℃时,KNO3的溶解度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NaCl的溶解度。
③从该混合物中分离出KNO3的方法是_______。
水—化学变化的参与者
(5)一种利用太阳能分解水的原理如图所示。
①写出反应I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②反应Ⅲ中生成SO2和O2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
③理论上每生成2gH2,消耗_______gH2O。
【答案】(1)吸附 (2)煮沸
(3) ①. 4.5 ②. DBCAE
(4) ①. 易溶物 ②. 大于 ③. 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
(5) ①.
②. 2:1 ③. 18
【解析】
【小问1详解】
活性炭可以吸附水中一些可溶性杂质,比如颜色、异味等,所以该装置中活性炭主要起到吸附作用;
【小问2详解】
长期饮用硬水对人体健康不利,日常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煮沸可将部分钙镁化合物转化为沉淀析出;
【小问3详解】
①称取NaCl的质量=500g×0.9%=4.5g;
②A为量取一定量的水倒入烧杯;B为称取氯化钠的操作;C为把称量的氯化钠倒入烧杯;D为用药匙取出固体氯化钠准备进行称量;E则是搅拌溶解,则正确的操作顺序为:DBCAE;
【小问4详解】
①据图可知,常温下(20℃),KNO3和NaCl的溶解度都在30g以上,大于10g,据表可知常温下(20℃),KNO3和NaCl的溶解性都属于易溶物;
②据图可知,80℃时,KNO3的溶解度曲线对应点高于NaCl,所以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③由于,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很大,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所以从该混合物中分离出KNO3的方法是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小问5详解】
①反应I是I2、H2O、SO2反应生成HI和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反应Ⅲ是硫酸在太阳能的作用下生成二氧化硫、水、氧气,化学方程式为:,由化学方程式可得生成SO2和O2的分子个数比为2:1;
③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依据化学方程式,氢气和水的质量比为:4:36=1:9,故每生成2gH2,消耗18gH2O。
23. 海洋封存是实现“碳中和”的途径之一,其原理是利用CO2在水等溶剂中的溶解性来吸收CO2,某小组开展如下探究。
【活动一】探究CO2在水和食盐水(模拟海水)中的溶解情况
相同条件下,该小组分别用排水法、排食盐水法收集CO2(如图),待收集100mLCO2后,移出导管,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量筒内CO2体积。重复实验,所测数据平均值如下表:
时间/h 0 0.5 6 12 24 48
排水法时CO2体积/mL 100 98.5 85.5 77 66 59
排食盐水法时CO2体积/mL 100 99 93 90.5 89 88
(1)上图发生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由上表数据分析:
①能用排水法收集CO2的理由是_______。
②相同条件下,等体积水和食盐水吸收CO2更多的是_______(填“水”或“食盐水”)。
(3)海洋封存CO2可能带来的危害是_______(写出1点即可)。
【活动二】探究植物油隔离对CO2在水中溶解情况的影响
(4)小方设计并完成以下对照实验:用两个量筒分别收集100mLCO2倒置于水槽中,向其中一个量筒内注入少量植物油,使CO2与水被植物油隔开(CO2与植物油不反应),测得量筒内CO2体积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分析该图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活动三】实验废液处理
待发生装置中锥形瓶内无气泡产生时,静置,过滤除去底部多余的碳酸钙粉末,测得滤液pH约为3,废液处理时,需将pH调节至6~9。
(5)写出滤液所含溶质的化学式:_______。
(6)向上述滤液中缓慢加入 (填字母),搅拌,调节溶液pH至6~9,倒入指定容器。
A. 碳酸钙粉末 B. 澄清石灰水 C. 氢氧化钠溶液
【活动四】探究足量二氧化碳和饱和澄清石灰水反应
取2mL饱和澄清石灰水于试管中,用4mL蒸馏水稀释,向其中缓慢通入足量CO2,测定反应体系的电导率变化如图所示。(忽略反应前后溶液体积的变化)
【查阅资料】
材料一:溶液的导电力越强,溶液的电导率越大。
材料二:单位体积溶液中某离子的个数越多,则该离子的浓度越大,溶液的导电能力越强。相同浓度的不同离子导电能力不同。
材料三:Ca(OH)2溶于水能完全解离出Ca2+和OH-。
CaCO3遇到溶有CO2的水时,能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
Ca(HCO3)2,Ca(HCO3)2在水中能完全解离出Ca2+和;。
(7)石灰水中通入CO2气体,溶液的电导率先逐渐降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
(8)反应最终电导率的稳定值低于初始值的可能原因是:①_______,②_______。
【答案】(1)CaCO3+2HCl=CaCl2+H2O+CO2↑
(2) ①. 二氧化碳溶于水的速度远小于二氧化碳逸出的速度 ②. 水
(3)改变海水的pH,危害海洋生物健康
(4)植物油可以减缓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
(5)CaCl2、HCl (6)BC
(7)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溶液中离子浓度降低,因此溶液的导电能力逐渐降低
(8) ①. 生成的CaCO3未能完全转化为Ca(HCO3)2 ②. OH-的导电能力强于
【解析】
【小问1详解】
图1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故填:CaCO3+2HCl=CaCl2+H2O+CO2↑;
【小问2详解】
①由表中数据可知,0.5h二氧化碳体积仅减少100mL-98.5mL=1.5mL,也就是溶解速率低,因此可以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故填:二氧化碳溶于水的速度远小于二氧化碳逸出的速度;
②由表中数据可知,排水法时二氧化碳的体积减小得更快,排食盐水法时二氧化碳的体积减小得慢,说明相同条件下,等体积水和食盐水吸收CO2更多的是水,故填:水;
【小问3详解】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与水反应会生成碳酸,会导致海水酸化,因此海洋封存CO2可能带来的危害是改变海水的pH,危害海洋生物健康,故填:改变海水的pH,危害海洋生物健康;
【小问4详解】
由图可知,有植物油时,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减小得更慢,无植物油时,二氧化碳的体积减小得快,说明有植物油隔离的情况下,可以减少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故填:植物油可以减缓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
【小问5详解】
测得滤液pH约为3,说明滤液显酸性,盐酸剩余,则滤液所含溶质是氯化钙和氯化氢,化学式分别为CaCl2、HCl,故填:CaCl2、HCl;
【小问6详解】
将滤液调节至pH至6~9,则需要加入碱性物质;
A、锥形瓶内有多余的碳酸钙粉末,说明pH为3时,酸的浓度太小,加入碳酸钙粉末不能与酸反应,即无法滤液调节至pH至6~9,故选项不正确;
B、澄清石灰水溶液呈碱性,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能将滤液调节至pH至6~9,故选项正确;
C、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能将滤液调节至pH至6~9,故选项正确;
故选BC;
【小问7详解】
石灰水中通入CO2气体,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溶液中离子浓度降低,因此溶液的导电能力逐渐降低,即溶液的电导率逐渐降低,故填: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溶液中离子浓度降低,因此溶液的导电能力逐渐降低;
【小问8详解】
CaCO3遇到溶有CO2的水时,能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Ca(HCO3)2,Ca(HCO3)2在水中能完全解离出Ca2+和,但反应最终电导率的稳定值低于初始值,可能的可能原因是碳酸钙沉淀并没有全部转化为碳酸氢钙,也可能是OH-的导电能力强于,故填:生成的CaCO3未能完全转化为Ca(HCO3)2;OH-的导电能力强于。
24. 以FeSO4 7H2O为原料制备铁红(Fe2O3)的一种方法如图:
已知“沉淀”时的主要反应为:2FeSO4+H2O2+2H2O═2FeO(OH)↓+2H2SO4
(1)FeO(OH)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FeO(OH)可表示为mFe2O3 nFe(OH)3,m/n=_。
(2)“沉淀”时需控制溶液的pH与反应的温度。
①“沉淀”时调节溶液的初始pH约为4,过程中应始终保持溶液的pH为3.0~4.5,需不断加入物质Z调节溶液的pH,Z应具备的性质有_______(填字母)。
A.能与酸反应 B.能与碱反应 C.不与FeO(OH)反应
②“沉淀”时反应温度不宜过高,其原因是_______。
(3)“过滤”后需对固体进行洗涤与干燥。洗涤时被除去的沾于固体表面的阴离子为_______(填离子符号)。
(4)“煅烧”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5)探究铁粉在加热时氧化产物的装置图。
利用如图装置,先通入一会儿氩气,再用温控热源将2.1g铁粉升温至800℃,恒温下通入空气进行实验,然后停止加热并持续通氩气至固体冷却,利用X射线衍射仪(通过图谱可以判断测定样品中某物质是否存在)测定不同加热时间固体的成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①升温至800℃,未通入空气时少量铁粉已氧化成Fe1-xO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
②写出上述实验中,通入空气1.5min~3.5min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③上述实验中,通入空气3.5min时,剩余固体的质量是_______。
【答案】(1) ①. +3 ②. 1
(2) ①. AC ②. 过氧化氢在较高温度下容易分解
(3)
(4)
(5) ①. 铁粉与装置中残留的氧气反应 ②. ③. 3g
【解析】
【小问1详解】
FeO(OH)中氢氧根的化合价为-1,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设铁元素的化合价为x,依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x+(-2)+(-1)=0,解得x=+3;FeO(OH)中Fe、H原子的个数比为:1:1,则mFe2O3 nFe(OH)3中Fe、H原子的个数比也应为:1:1,所以(2m+n):3n=1:1,解得=1;
【小问2详解】
①“沉淀”时调节溶液的初始pH约为4,过程中应始终保持溶液的pH为3.0~4.5,需不断加入物质Z调节溶液的pH,Z应具备的性质有:不与FeO(OH)反应,在沉淀过程中硫酸不断生成,要想维持pH在一定范围内,就要求Z物质要把反应生成的硫酸消耗掉,即Z物质能与酸反应;
故选AC;
②“沉淀”时反应温度不宜过高,其原因是过氧化氢在较高温度下容易分解,不利于反应的进行;
【小问3详解】
依据,反应后的溶液中含有硫酸可能含有硫酸亚铁,所以洗涤时被除去的沾于固体表面的阴离子为:;
【小问4详解】
“煅烧”时,FeO(OH)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5详解】
①升温至800℃,未通入空气时少量铁粉已氧化成Fe1-xO的原因可能是铁粉与装置中残留的氧气反应,故填铁粉与装置中残留的氧气反应;
②由图可知,上述实验中,通入空气1.5min~3.5min时,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转化为氧化铁,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
③由图可知,通入空气3.5min时,剩余固体是氧化铁,其质量=2.1g÷×100%=3g。
25. 实验室里有一瓶未盖瓶塞的碱石灰,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碱石灰成分和性质”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查阅资料认识碱石灰
Ⅰ、制碱石灰的流程:
Ⅱ、Ca(OH)2的分解温度是580℃;NaOH受热不分解。
(1)煅烧石灰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2)上述制得的碱石灰主要含有NaOH、______和少量水。
任务二:探究未盖瓶塞的“碱石灰”样品的成分
【作出猜想】样品中的成分可能有下列几种:
猜想1:Ca(OH)2、NaOH
猜想2:CaCO3、Ca(OH)2、NaOH
猜想3:CaCO3、NaOH、Na2CO3
猜想4:CaCO3、Na2CO3
【实验探究】该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已知BaCl2溶液呈中性)。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①取5 g“碱石灰”样品于烧杯中,加入50 g水,充分搅拌后,静置 烧杯底部有白色固体 猜想1不正确
②取①烧杯中上层清液少许,加入试剂X 无明显现象 猜想2不正确
③取①烧杯中上层清液少许,滴2滴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 猜想3正确,而猜想4不正确
④取③变红的溶液,加入过量BaCl2溶液 ______
【反思评价】
(3)实验①方案不严密,理由是______。
(4)试剂X可选用______(填字母序号)。
A.氯化铁溶液 B.稀盐酸 C.碳酸钠溶液
任务三:测定未盖瓶塞的“碱石灰”样品中各成分的含量。小组同学另取 “碱石灰”样品10.00g,加入100.00g水,充分搅拌、过滤后,按如图进行实验。
实验记录如下表。
滤渣质量 活塞关闭时整个装置总质量(仪器+药品) 打开瓶塞和活塞反应完成后整个装置总质量(仪器+药品)
8.00 g 442.64g 442.20g
【结论与评价】
(5)根据数据可计算原样品中各成分的含量,其中NaOH的质量分数是______。
(6)该小组同学按上述实验规范操作,测得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偏小,原因是______。
【答案】 ①. CaCO3CaO+CO2↑ ②. Ca(OH)2##氢氧化钙 ③. 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仍为红色(答全才给分) ④. Ca(OH)2微溶于水,白色固体可能是Ca(OH)2 ⑤. C ⑥. 9.4% ⑦. 装置中有CO2残留(或浓硫酸吸收了空气中的水)
【解析】
【详解】任务一:
(1)煅烧石灰石,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该反应方程式为:;
(2)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其中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故上述制得的碱石灰主要含有NaOH、氢氧化钙和少量水;
任务二:
实验探究: 由结论猜想3正确,而猜想4不正确,即为①烧杯中上层清液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步骤③取①烧杯中上层清液少许,滴2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说明溶液显碱性,步骤④取③变红的溶液,加入过量BaCl2溶液,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钠与氯化钡不反应,溶液仍然显碱性,故现象为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仍为红色,即可证明猜想3正确,而猜想4不正确;
反思与评价:
(3)实验①取5 g“碱石灰”样品于烧杯中,加入50 g水,充分搅拌后,静置,烧杯底部有白色固体,说明猜想1不正确,该方案不严密,因为Ca(OH)2微溶于水,白色固体可能是Ca(OH)2;
(4)由结论猜想2不正确,说明溶液中不含有氢氧化钙,含有碳酸钠,②取①烧杯中上层清液少许,加入试剂X,无明显现象,则
A、若X为氯化铁溶液,氯化铁中的铁离子会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红褐色氢氧化铁沉淀,实验现象不是无明显现象,不符合题意;
B、若X为稀盐酸溶液,稀盐酸溶液会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实验现象不是无明显现象,不符合题意;
C、若X为碳酸钠溶液,碳酸钠溶液会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实验现象是无明显现象,说明不含氢氧化钙,符合题意。故选C;
任务三:
结论与评价:
(5)由 上述实验可得出猜想3正确,即“碱石灰”中有 CaCO3、NaOH、Na2CO3,故取 “碱石灰”样品10.00g,加入100.00g水,充分搅拌、过滤后,由于碳酸钙难溶于水,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能溶于水,则滤渣即为碳酸钙的质量,,加入足量的稀盐酸,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故整个装置的总质量减少的即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所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2.64g-442.20g=0.44g,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
解得x=1.06g,则氢氧化钠的质量为10g-8g-1.06g=0.94g,
故原样品中NaOH的质量分数是;
(6)该小组同学按上述实验规范操作,测得样品中Na2CO3质量分数偏小,即为计算得出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小,可能是因为浓硫酸吸收了空气中的水,使得反应完成后整个装置总质量偏大,则生成二氧化碳质量偏小,碳酸钠质量分数偏小;若装置中有CO2残留,也会使反应完成后整个装置总质量偏大,则生成二氧化碳质量偏小,碳酸钠质量分数偏小。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3届湖南省长沙市五校联考高三下学期5月二模联考物理试卷(含解析)

下一篇: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中考预测化学试卷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