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化学考前一模名师押题卷(1)(安徽专用)
(本卷共17小题,满分40分,考试用时4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5.考试范围:中考全部内容。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16 Na-23 Ba-127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传统榨油技艺是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下列有关其生产工艺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原料碾碎 B.菜籽蒸煮
C.机械压榨 D.装坛沉淀
2.“绿水肯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冬天取暖,空调温度尽量调高保暖
B.电脑长时间不用,开启“睡眠模式”待机
C.防止病毒传播,尽量使用一次性碗筷
D.为了节约纸张,常识课教材循环利用
3.某同学配制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部分操作如图,其中错误的是( )
A.称量氢氧化钠 B.量取水
C.溶解氢氧化钠 D.装入试剂瓶
4.钪是“工业维生素”,钪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如下图,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钪属于金属元素 B.钪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44.96
C.钪原子的中子数为 21 D.金属钪的化学式为 Sc
5.关注食品营养安全,助力孩子健康成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大量添加防腐剂,防止食品变质 B.长期食用高蛋白食物,促进儿童生长
C.适量加入食盐,调节食物口感 D.长期大量服用保健品,增强体质健康
6.已知氮气能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常温下能在空气中与氧气生成二氧化氮;氮气能与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氨气,进而和二氧化碳等反应生产出尿素(D 物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原子、分子的个数、种类均不变
B.合成尿素过程实现了由无机物到有机物的转化
C.氮元素在题中所涉及的化合物中均显正价
D.一氧化氮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7.我国科学家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C6H10O5)n】的全合成,下列有关二氧化碳和淀粉说法正确的是( )
A.都属于有机化合物 B.一个淀粉分子中含有21个原子
C.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为44g D.淀粉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8
8.构建模型分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选项关系符合右边 XY 的分类是( )
选项 X Y
A 还原剂 氢气、氧气、一氧化碳
B 反应放热 生石灰与水、浓硫酸与水、金属与酸
C 碳单质 金刚石、石墨、碳纳米管
D 灭火原理 隔绝氧气、降低着火点、隔离可燃物
9.“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A.酸雨呈酸性,所以呈酸性的雨水一定是酸雨
B.置换反应一定生成单质,所以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C.阳离子带正电,所以带正电的微粒都是阳离子
D.燃烧需要氧气参与,所以增大氧气浓度可使燃烧更剧烈
10.实验设计能力是学习化学的关键能力之一,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试剂 操作方法或目的
A 证明微观粒子间有间隔 苯和冰乙酸 将 5 mL 苯和 5 mL 冰乙酸混合体积超10mL
B 去除氧化钙中少量的碳酸钙 稀盐酸 加入适量稀盐酸
C 除去FeCl2溶液中少量的CuCl2 铁粉 加过量铁粉,过滤
D 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 活性炭 用活性炭吸附
11.如图表示的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降低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B.35时100g甲的溶液中含甲的质量为60g
C.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D.10时甲、乙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12.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在5mL水中加入1-2 粒碘,振荡:观察到紫黑色固体消失,形成棕色溶液 B.一氧化碳与灼热的氧化铁反应:红棕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粉末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产生黑色固体 D.大理石和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白色固体逐渐减少,固体表面有气泡
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题,共28分)
二、科普阅读题
13.(5分)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幽门螺旋杆菌检测是体检项目之一、C-l4呼气试验是临床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一种方法。被检测者空腹口服一粒C-l4尿素胶囊,静坐20min后,用一次性吹气管向二氧化碳吸收剂中吹气,再将吹气完的样品交给医生做检测。
如果胃内有幽门螺旋杆菌,其产生的尿素酶会催化尿素迅速水解成铵根离子和含C-14的碳酸氢根,最终反应生成氨气(NH3)和含C-14的二氧化碳,后者经肺呼出,收集呼气标本并检测其中是否存在放射性元素C-14,便可判断有无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旋杄菌的传染力很强,可通过手、不洁食物、不洁餐具等途径传染,其在水中也可以存活,所以日常饮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感染。
依据短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C-14是一种放射性原子(质子数6,中子数8),请画出C-14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
(2)写出文中提到的铵根离子的化学符号___________。
(3)尿素【CO(NH2)2】和水在尿素酶的催化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4)含C-14的尿素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__。
(5)写一条生活中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有效措施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14.(5分)根据下列装置,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
(2)小明同学用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欲使反应平稳进行,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写字母),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3)若用装置D收集一瓶干燥的某气体,则该气体可能是___________(填序号)。
①O2 ②CO2 ③H2 ④NH3
(4)装置E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创新装置,该装置的优点___________。
四、流程题
15.(5分)磷酸铁(FePO4)是制备磷酸铁锂电池的材料之一,用工业级硫酸亚铁(含有钛、镁、锰等杂质)制备磷酸铁的转化过程如图:
(1)步骤I需要进行的操作有:溶解______。
(2)步骤Ⅱ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为: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3)上述(NH4)2SO4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该物质在农业上可作为______。
五、科学探究题
16.(8分)关于酸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某小组以“研究硝酸(HNO3)的性质”为主题开展了以下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硝酸的物理性质
(1)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可知,纯硝酸为无色透明液体,有窒息性刺激气味。浓硝酸含量为68%左右,无色透明,易挥发,在空气中产生白雾(与浓盐酸相同),浓硝酸敞口放置浓度会__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任务二】硝酸的化学性质
(2)①不稳定性:浓、稀硝酸性质相差很大,如稀硝酸相对稳定,但浓硝酸不稳定,遇光或热会分解而放出二氧化氮、水和某助燃单质。请写出浓硝酸受热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②强酸性:稀硝酸具有酸的通性,将氧化铁加入装有稀硝酸的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
③强氧化性:小组同学将紫色石蕊溶液滴到装有浓硝酸的试管中,发现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提出问题】石蕊溶液褪色的原因
【猜想假设】甲同学:石蕊变质。乙同学:_______。
【实验与结论】同学们认为甲同学猜测不合理,理由是_____。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乙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分别取2mL稀硝酸和浓硝酸于2支试管中,依次滴加2滴紫色石蕊溶液 稀硝酸:变红 浓硝酸:变红后褪色 乙同学猜想正确
【拓展研究】
(3)已知一种金属加入到比它弱的两种金属盐溶液的混合液中,先置换出最弱的金属。小组同学向一定质量的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溶液质量与加入锌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那么,在 A 点时,溶液里含的盐有_____种;BC 段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D 点得到的固体成分为_______。
六、计算题
17.(5分)市售的食用纯碱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探究小组以某品牌食用纯碱为样品测定其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实验过程如下;
(已知:)
(1)试计算纯碱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是多少?(保留一位小数)
(2)加入过量BaCl2是为了______,如果实验中未洗涤滤渣,会导致测定结果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2023年中考化学考前一模名师押题卷(1)(安徽专用)
(本卷共17小题,满分40分,考试用时4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5.考试范围:中考全部内容。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16 Na-23 Ba-127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传统榨油技艺是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下列有关其生产工艺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原料碾碎 B.菜籽蒸煮
C.机械压榨 D.装坛沉淀
【答案】B
【解析】A、原料碾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菜籽蒸煮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机械压榨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装坛沉淀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B。
2.“绿水肯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冬天取暖,空调温度尽量调高保暖
B.电脑长时间不用,开启“睡眠模式”待机
C.防止病毒传播,尽量使用一次性碗筷
D.为了节约纸张,常识课教材循环利用
【答案】D
【解析】A、冬天取暖,空调温度调高保暖,不利于节约能源,不利于保护环境,错误;B、电脑长时间不用,应关闭电脑,若启用电脑的“睡眠模式”,不能节约电能,不利于保护环境,错误;C、防止病毒传播,尽量使用一次性碗筷,增加了森林的砍伐,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不利于保护环境,错误;D、常识课教材循环利用,能节约纸张,能节约资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利于保护环境,错误。故选D。
3.某同学配制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部分操作如图,其中错误的是( )
A.称量氢氧化钠 B.量取水
C.溶解氢氧化钠 D.装入试剂瓶
【答案】A
【解析】A、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称量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时,应将氢氧化钠固体置于烧杯中称其质量,不能直接将氢氧化钠固体置于托盘天平的托盘上,会腐蚀托盘,选项错误;B、倾倒液体时,标签朝向手心持瓶,瓶口紧靠容器口慢慢倒入液体,选项正确;C、溶解氢氧化钠固体时,用玻璃棒搅拌,能够加快溶解速率,选项正确;D、向试剂瓶中加入液体时,取下瓶塞倒放在桌面上,烧杯口紧靠试剂瓶口缓缓倒入液体,选项正确,故选A。
4.钪是“工业维生素”,钪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如下图,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钪属于金属元素 B.钪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44.96
C.钪原子的中子数为 21 D.金属钪的化学式为 Sc
【答案】C
【解析】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钪,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4.96,故选项说法正确;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21,表示原子序数为21;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钪原子中的质子数是21,不是中子数,故选项说法错误;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钪的元素符号是Sc,,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
5.关注食品营养安全,助力孩子健康成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大量添加防腐剂,防止食品变质 B.长期食用高蛋白食物,促进儿童生长
C.适量加入食盐,调节食物口感 D.长期大量服用保健品,增强体质健康
【答案】C
【解析】A、要合理使用防腐剂,不能大量添加防腐剂,会影响人体健康。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B、要均衡膳食,不能长期食用高蛋白食物,否则会影响身体健康。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C、食盐是调味品,适量加入食盐调节食物口感。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D、要尽量减少服用保健品,尽量通过食补增加体质。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6.已知氮气能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常温下能在空气中与氧气生成二氧化氮;氮气能与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氨气,进而和二氧化碳等反应生产出尿素(D 物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原子、分子的个数、种类均不变
B.合成尿素过程实现了由无机物到有机物的转化
C.氮元素在题中所涉及的化合物中均显正价
D.一氧化氮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答案】B
【解析】氮气能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O2 2NO,一氧化氮常温下能在空气中与氧气生成二氧化氮, 2NO+O2=2NO2;氮气能与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氨气,化学方程式为:N2+3H22NH3,进而和二氧化碳等反应生产出尿素(D 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3+CO2CO(NH2)2+H2O。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数目、种类均不变,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分子的个数可能发生改变,错误;B、氢气、氮气属于无机物,尿素是含碳化合物,属于有机物,合成尿素过程实现了由无机物到有机物的转化,正确;C、氮元素在题中所涉及的化合物中不均显正价,例如氨气中的氮元素显-3价,错误;D、一氧化氮密度与空气的密度相近(相对分子质量30,与空气平均相对分子质量29相近),不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错误。故选B。
7.我国科学家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C6H10O5)n】的全合成,下列有关二氧化碳和淀粉说法正确的是( )
A.都属于有机化合物 B.一个淀粉分子中含有21个原子
C.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为44g D.淀粉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8
【答案】D
【解析】A、二氧化碳含碳元素但表现出无机物的性质故是无机物,淀粉是含碳的化合物属于有机化合物,选项错误;B、根据淀粉化学式可知,一个淀粉分子中含有21n个原子,选项错误;C、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为44,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g”,选项错误;D、淀粉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说法正确;答案为:D。
8.构建模型分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选项关系符合右边 XY 的分类是( )
选项 X Y
A 还原剂 氢气、氧气、一氧化碳
B 反应放热 生石灰与水、浓硫酸与水、金属与酸
C 碳单质 金刚石、石墨、碳纳米管
D 灭火原理 隔绝氧气、降低着火点、隔离可燃物
【答案】C
【解析】A、氢气、一氧化碳均具有还原性,均是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氧气不具有还原性,错误;B、生石灰与水、金属与酸都是反应放热,浓硫酸与水混合放热,是溶解放热,不是反应放热,错误;C、金刚石、石墨、碳纳米管均是碳元素形成的单质,符合图中所示关系,正确;D、隔绝氧气、隔离可燃物均属于灭火的原理,不能降低着火点,错误。故选C。
9.“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A.酸雨呈酸性,所以呈酸性的雨水一定是酸雨
B.置换反应一定生成单质,所以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C.阳离子带正电,所以带正电的微粒都是阳离子
D.燃烧需要氧气参与,所以增大氧气浓度可使燃烧更剧烈
【答案】D
【解析】A、普通雨水因为有二氧化碳溶解其中,也呈弱酸性,不符合题意;B、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和加热时,会分解为氯化钾和氧气,生成了单质,但其属于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C、质子也带有正电荷,但其不是阳离子,不符合题意;D、氧气具有助燃性,增大氧气浓度相当于提高反应物浓度,故可以使得燃烧更加剧烈,符合题意。故选D。
10.实验设计能力是学习化学的关键能力之一,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试剂 操作方法或目的
A 证明微观粒子间有间隔 苯和冰乙酸 将 5 mL 苯和 5 mL 冰乙酸混合体积超10mL
B 去除氧化钙中少量的碳酸钙 稀盐酸 加入适量稀盐酸
C 除去FeCl2溶液中少量的CuCl2 铁粉 加过量铁粉,过滤
D 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 活性炭 用活性炭吸附
【答案】B
【解析】A、5mL苯和5mL冰乙酸混合后总体积大于10mL,是因为微粒间的间隔变大,故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B、CaO和CaCO3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C、过量铁粉能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铜,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除去异味和色素,故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故选B。
11.如图表示的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降低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B.35时100g甲的溶液中含甲的质量为60g
C.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D.10时甲、乙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答案】A
【解析】A、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可通过降温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故正确;
B、35℃时甲的溶解度是6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60的甲,160g饱和溶液中含有60g甲,故100g甲的溶液中含甲的质量一定小于60g,故错误;C、比较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须确定温度,该选项未确定温度,故无法比较二者溶解度大小,故错误;D、由图可知,10时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10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错误。故选A。
12.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在5mL水中加入1-2 粒碘,振荡:观察到紫黑色固体消失,形成棕色溶液 B.一氧化碳与灼热的氧化铁反应:红棕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粉末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产生黑色固体 D.大理石和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白色固体逐渐减少,固体表面有气泡
【答案】A
【解析】A、.在5mL水中加入1-2 粒碘,振荡,碘不易溶于水,不会形成棕色溶液,符合题意;B、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故现象为红棕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粉末,不符合题意;C、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热量,不符合题意;D、大理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故白色固体逐渐减少,固体表面有气泡,不符合题意。故选A。
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题,共28分)
二、科普阅读题
13.(5分)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幽门螺旋杆菌检测是体检项目之一、C-l4呼气试验是临床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一种方法。被检测者空腹口服一粒C-l4尿素胶囊,静坐20min后,用一次性吹气管向二氧化碳吸收剂中吹气,再将吹气完的样品交给医生做检测。
如果胃内有幽门螺旋杆菌,其产生的尿素酶会催化尿素迅速水解成铵根离子和含C-14的碳酸氢根,最终反应生成氨气(NH3)和含C-14的二氧化碳,后者经肺呼出,收集呼气标本并检测其中是否存在放射性元素C-14,便可判断有无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旋杄菌的传染力很强,可通过手、不洁食物、不洁餐具等途径传染,其在水中也可以存活,所以日常饮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感染。
依据短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C-14是一种放射性原子(质子数6,中子数8),请画出C-14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
(2)写出文中提到的铵根离子的化学符号___________。
(3)尿素【CO(NH2)2】和水在尿素酶的催化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4)含C-14的尿素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__。
(5)写一条生活中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有效措施___________。
【答案】(1) ;(2) ;(3) ;(4)62;(5)用过的碗筷及时消毒(实行分餐制;公勺公筷、文明用餐)
【解析】(1)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小圆圈表示原子核,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质子数决定原子的类别,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为该层上的电子数,C-14是一种放射性原子(质子数6,中子数8),C-14原子结构示意图为;(2)铵根离子的化学符号为;(3)尿素【CO(NH2)2】和水在尿素酶的催化下反应生成氨气(NH3)和含C-14的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4)含C-14的尿素相对分子质量为14+16+(14+2)×2=62;(5)生活中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有效措施有用过的碗筷及时消毒(实行分餐制;公勺公筷、文明用餐等合理即可)。
三、实验题
14.(5分)根据下列装置,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
(2)小明同学用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欲使反应平稳进行,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写字母),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3)若用装置D收集一瓶干燥的某气体,则该气体可能是___________(填序号)。
①O2 ②CO2 ③H2 ④NH3
(4)装置E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创新装置,该装置的优点___________。
【答案】(1)铁架台;(2) C ;;(3) ③;(4)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解析】(1)由图可知,仪器a为铁架台;(2)用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属于固液不加热反应,欲使反应平稳进行,发生装置可选C,C装置可通过分液漏斗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水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
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与氧气不反应,可用浓硫酸干燥氧气,氧气密度比空气大,用该装置收集,应“长进短出”,不符合题意;②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与二氧化碳不反应,可用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用该装置收集,应“长进短出”,不符合题意;③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与氢气不反应,可用浓硫酸干燥氢气,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用该装置收集,应“短进长出”,符合题意;④浓硫酸能与氨气发生反应,不能用浓硫酸干燥氨气,不符合题意。故选③;(4)该装置可将石灰石(或大理石)置于塑料网袋中,可通过上下移动粗铜丝,实现固液的接触和分离,从而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四、流程题
15.(5分)磷酸铁(FePO4)是制备磷酸铁锂电池的材料之一,用工业级硫酸亚铁(含有钛、镁、锰等杂质)制备磷酸铁的转化过程如图:
(1)步骤I需要进行的操作有:溶解______。
(2)步骤Ⅱ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为: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3)上述(NH4)2SO4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该物质在农业上可作为______。
【答案】(1)过滤;(2) ;复分解反应;(3) -3##-3价;氮肥
【解析】(1)根据题意,步骤I将不溶物和溶液分离,故除了进行溶解操作外还要进行的操作是:过滤;
(2)步骤Ⅱ中发生的反应是硫酸铁和磷酸铵反应生成磷酸铁沉淀和硫酸铵,化学反应为:;该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填:复分解反应;(3)在硫酸铵中氢元素化合价是+1,硫酸根化合价是 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3,该物质中含有氮元素,在农业上可作为氮肥。故填: 3或-3价;氮肥。
五、科学探究题
16.(8分)关于酸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某小组以“研究硝酸(HNO3)的性质”为主题开展了以下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硝酸的物理性质
(1)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可知,纯硝酸为无色透明液体,有窒息性刺激气味。浓硝酸含量为68%左右,无色透明,易挥发,在空气中产生白雾(与浓盐酸相同),浓硝酸敞口放置浓度会__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任务二】硝酸的化学性质
(2)①不稳定性:浓、稀硝酸性质相差很大,如稀硝酸相对稳定,但浓硝酸不稳定,遇光或热会分解而放出二氧化氮、水和某助燃单质。请写出浓硝酸受热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②强酸性:稀硝酸具有酸的通性,将氧化铁加入装有稀硝酸的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
③强氧化性:小组同学将紫色石蕊溶液滴到装有浓硝酸的试管中,发现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提出问题】石蕊溶液褪色的原因
【猜想假设】甲同学:石蕊变质。乙同学:_______。
【实验与结论】同学们认为甲同学猜测不合理,理由是_____。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乙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分别取2mL稀硝酸和浓硝酸于2支试管中,依次滴加2滴紫色石蕊溶液 稀硝酸:变红 浓硝酸:变红后褪色 乙同学猜想正确
【拓展研究】
(3)已知一种金属加入到比它弱的两种金属盐溶液的混合液中,先置换出最弱的金属。小组同学向一定质量的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溶液质量与加入锌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那么,在 A 点时,溶液里含的盐有_____种;BC 段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D 点得到的固体成分为_______。
【答案】(1)变小;(2) ;固体溶解,溶液变为黄色;浓硝酸的强氧化性使其褪色 ;浓硝酸的酸性仍可使其褪色;(3) 3 ; ;Ag、Cu、Zn
【解析】(1)浓硝酸易挥发,敞口放置会挥发出硝酸气体,导致瓶内溶质减少,溶度减小;(2)①浓硝酸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氮、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②氧化铁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铁和水,所以观察到的现象是:固体溶解,溶液变为黄色;③[猜想假设]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褪色;[实验与结论]浓硝酸具有很强的酸性,也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褪色;(3)根据一种金属加入到两种活动性均比它弱的金属化合物溶液的混合液中,会先置出最弱的金属,再置换出第二种金属,该金属会先和最弱的金属盐溶液反应。因此,开始时锌和硝酸银反应,A点的化合物是硝酸锌、硝酸银和硝酸铜,在B点硝酸银完全反应,硝酸铜开始反应,锌和硝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硝酸锌和铜,方程式为:Zn+Cu(NO3)2=Cu+Zn(NO3)2;在C点时硝酸铜反应完,因此在D点时固体为铜、银和过量的锌。
六、计算题
17.(5分)市售的食用纯碱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探究小组以某品牌食用纯碱为样品测定其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实验过程如下;
(已知:)
(1)试计算纯碱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是多少?(保留一位小数)
(2)加入过量BaCl2是为了______,如果实验中未洗涤滤渣,会导致测定结果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1)96.4%;(2) 将样品中的碳酸钠反应完 ;偏大
【解析】(1)解: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纯碱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答:纯碱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96.4%
(2)加入过量BaCl2是为了让碳酸钠完全反应。如果实验中未洗涤滤渣,滤渣上面粘附有氯化钠溶液,干燥后导致固体质量增加,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大。故填:将样品中的碳酸钠反应完;偏大。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