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化学专题训练:科学探究题(无答案)

2023年中考化学专题训练:科学探究题
1.探究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气体产物。
已知:2CuO+C2Cu+CO2↑ CuO+CCu+CO↑ CuO+COCu+CO2
Ⅰ.利用图1装置进行木炭还原氧化铜并检验气体产物。
(1)该反应的气体产物可能有_______种情况。
(2)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Ⅱ.利用图2装置探究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气体产物。
(3)若要证明有一氧化碳生成,则B处盛放的药品为_______。
Ⅲ.利用数字传感器探究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气体产物(如图3和4)。
(4)理论上,当氧化铜与碳的质量比不小于_______(填最简比)时,气体产物为二氧化碳。
(5)为确保该实验产生的一氧化碳浓度可忽略不计,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
(6)据图4分析,二氧化碳浓度到达一定峰值后,出现下降趋势的原因是_______。
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一定量的铁与浓硫酸加热,发现铁完全溶解,并产生大量的气体X。该兴趣小组同学欲通过实验探究气体X的成分。
(1)猜想假设
猜想一:甲同学认为气体X为
猜想二:乙同学认为气体X为
猜想三:丙同学认为气体X为______。
【资料查阅】
①气体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②无水硫酸铜是白色粉末,遇水变蓝色
(2)设计实验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对气体成分进行验证,请按要求填写表格。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 C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颜色变为无色 证明气体X中含有______
② E中粉末______F中固体______ 证明气体X中含有H2
(3)写出装置E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思考与讨论
(4)实验中的硫酸铜工业制法有以下三种方案
方案一:2H2SO4(浓)+CuCuSO4+SO2↑+2H2O
方案二:将废铜屑倒入稀硫酸中,控温80°C并通入空气,生成硫酸铜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方案三:Cu+4HNO3(浓) Cu(NO3)2+2NO2↑+2H2O,Cu(NO3)2+H2SO4CuSO4+2HNO3。请选出较好方案并阐述理由:______。
3.m克某混合气体X由CO2、CO、H2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组成,X气体依次通过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假定每步反应均完全)。
【提出问题】
混合气体由哪些气体组成呢?
【查阅资料】
白色无水硫酸铜固体遇水变蓝;碱石灰由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组成,能吸收水和二氧化碳。
【进行猜想】
(1)猜想1:混合气体由CO2、CO组成
猜想2:混合气体由CO2、H2组成
猜想3:混合气体由______组成
猜想4:混合气体由CO2、CO、H2组成
【设计与实验】
(2)A中溶液变浑浊,说明气体中有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D中粉末变蓝,称量反应前后的质量,增重n克,说明混合气体中有______。
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且增重w克。
【数据与分析】
(4)混合气体中一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克;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克。则猜想4成立。
【反思与评价】
(5)若没有装置B,其后果是______。
(6)把装置C反应后固体倒入盛有过量的稀盐酸的烧杯中,搅拌。溶液中存在的阳离子为______。
(7)装置F的作用是______。
4.“低钠盐”可以控制钠的摄入量从而防治高血压等疾病。制备“低钠盐”是在食盐中用NaCl按照配方比例添加食用KCl。国内某些生产厂家为改变“低钠盐”口味还会加入少量镁盐(仅限MgSO4或MgCl2)。
(1)测得某“低钠盐”样品a中只含有NaCl和KCl,该样品中的NaCl和KCl溶于水时解离出的阴离子都是_______(填离子符号)。
(2)探究某“低钠盐”样品b中是否添加有镁盐,以及添加的是何种镁盐?
【猜想】I、不含镁盐 Ⅱ、含有硫酸镁 Ⅲ、含有氯化镁
【进行实验】
(3)请完成如表(已知BaSO4是难溶于水和酸的白色固体):
假设和现象 判断和化学方程式
① 若现象a为白色沉淀 则猜想_______不成立。
② 若现象a为_______, 现象b为_______。 则猜想Ⅲ成立。写出无色溶液B与硝酸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③ 若现象a、b均为:产生白色沉淀 则猜想_______成立。
5.热播剧《狂飙》中,高启强通过鱼档生意养活一家人,为了让鱼鲜活,在鱼缸里放了一些白色的粉末,使原本奄奄一息的鱼起死回生,这一幕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该白色粉末为市面上所购买的“鱼浮灵”,对此小组同学展开了探究。
查阅资料:①鱼浮灵的化学名称是过碳酸钠,俗称固体双氧水,其化学式可以用2Na2CO3·3H2O2来表示。
②过氧碳酸钠,白色结晶颗粒,加入水中后,迅速产生碳酸钠、过氧化氢。
③一些原本因缺氧而奄奄一息的鱼,可以因鱼浮灵的加入而延长生命。
【活动一】验证“鱼浮灵”的化学性质
(1)取少量“鱼浮灵”于试管中,加入少量的水,有持续细小气泡产生,加入二氧化锰粉末后,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_______(检验方法),则证明该气体为氧气。
(2)取上一步骤中的上层清液,测其pH为12,此溶液显_______性,向溶液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当中,观察到_______,则证明该气体为二氧化碳。
(3)在鱼缸中加入“鱼浮灵”一段时间后,溶液中的所含的阴离子有:____(写出一种即可)。
【活动二】测定“鱼浮灵”的组成
(4)小组同学设计如上装置测定“鱼浮灵”的组成,添加药品前,关闭分液漏斗,向上提水准管,若观察到_______,则证明气密性良好。
(5)打开分液漏斗,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装置C中有气泡,装置E中量气管液面下降,写出装置C中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
(6)直至A中样品完全反应,测得反应前后C、D装置共增重0.44g,恢复至室温,读出E装置中产生的气体为112mL(折换成常温常压下的质量约为0.16g)请根据所测得的结果,求中x:y=_______。
【活动三】实验反思
(7)根据方案二进行实验,依据测得的数据计算出的x:y与实际值2:3有明显的偏差,请分析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
A.加入的稀盐酸占据装置内一定体积
B.实验结束后,装置内还残留有少量二氧化碳
C.实验过程中,吸收了装置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D.实验时挥发出部分氯化氢气体
E.实验结束后,装置内还残留有少量氧气
6.全球有超过9亿公顷盐碱地,袁隆平团队经过不懈努力培养出在PH为9的重盐碱地生长的“海水稻”。某兴趣小组对“海水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海水稻”口感、盐碱地的主要成分以及改良盐碱地的方法进行项目化探究。
任务一:探究“海水稻”口感
【猜想假设】海水稻有咸味
【实践验证】在电饭煲中加入250g经过淘洗的海水稻米,再倒入适量水,30分钟后取出,进行品尝。
结论:海水稻没有咸味。称量过程中,发现托盘天平指针偏右,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
任务二:探究盐碱地的主要成分
【信息检索】盐碱地中含有较多量的碳酸钠和氯化钠
【进行实验】小组同学为检验其成分,取少量盐碱地土壤,加入一定量的水在烧杯中混合,充分搅拌后过滤。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进行如上图所示实验 _______ 盐碱地中含有Na2CO3和NaCl
②取步骤①反应后的溶液,滴加几滴_______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反思评价】(1)写出步骤①中发生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
(2)小明同学对实验结论产生质疑,认为步骤②设计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
任务三:寻找改良盐碱地的方法
【查找资料】改良盐碱地可以使用土壤定向调理剂,某品牌定向调理剂的主要成分为硫磺粉、粉煤灰等,其中硫磺粉在微生物作用下产生的三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硫酸,硫酸再与土壤中的物质反应可降低土壤的pH。
【分析讨论】粉煤灰为煤燃烧后的废弃物,其用于改良碱性土壤的优点是_______。
7.含有铵根离子()的盐属于铵盐,对铵盐进行如下科学探究。
【资料卡片】
1.碳酸氢铵的化学式为
2.铵根离子在水中能发生如下反应:+H2O=NH3·H2O+H+
Ⅰ、组成探究
(1)某碳酸氢铵样品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1.8%,该碳酸氢铵样品属于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Ⅱ、【性质探究】
(2)已知硝酸铵溶液显酸性,该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有和______(填离子符号)。
(3)铵盐与碱混合会放出氨气,施肥时要避免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用。加热条件下氯化铵与熟石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Ⅲ、探究微粒运动速率与气体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提出问题】微粒运动速率与气体相对分子质量有什么关系呢?
【资料链接】
1.浓盐酸(主要成分HCl)靠近浓氨水(主要成分NH3·H2O)时,会出现大量的白烟。
2.氨气与氯化氢反应得到一种铵盐,该反应可用于探究微粒的运动。
【实验探究】
如图甲所示,将一根玻璃管放在水平桌面上,向两端同时塞入分别滴有浓盐酸、浓氨水的脱脂棉,塞紧橡皮塞。观察到靠近浓盐酸的一端最先出现白烟。
(4)请从微观角度解释浓盐酸与浓氨水未直接接触就产生白烟的原因:______。
(5)由图甲实验可知,相同条件下,相对分子质量越小的气体,其微粒运动速率越______(填“快”或“慢”)。
【拓展延伸】
(6)如图乙所示,向开口向上竖直放置的V型玻璃管的两端同时塞入分别滴有浓盐酸、浓氨水的脱脂棉,塞紧橡皮塞。观察到靠近浓氨水的一端最先出现白烟。该现象与图甲实验现象相反,说明相同条件下氯化氢的密度______氨气的密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8.铜质水龙头在空气中久置使用表面会出现一层绿色的锈渍。某兴趣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铜生锈的条件。请回答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铜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
【查阅资料】1.铜表面绿色锈渍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碱式碳酸铜[ Cu2(OH)2CO3]。
2.常温下,亚硫酸钠(Na2SO3)可与氧气发生化合反应。
【猜想与假设】常温下,铜生锈可能与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有关。
【进行实验】通过控制与铜条接触的物质,利用上图装置(铜条长度为3cm,试管容积为20mL)分别进行下列4个实验,并持续观察30天。
序号 主要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1 加入2mL氢氧化钠浓溶液 铜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2 先加入2mL浓硫酸,再通入约4mL二氧化碳 铜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3 先加入4mL饱和Na2SO3溶液,再充满二氧化碳 铜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4 先加入2mL蒸馏水,再通入约4mL二氧化碳 铜条小部分出现绿色锈渍
【解释与结论】
(1)实验1中,氢氧化钠浓溶液的作用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实验2中,试管内的气体主要含有氮气、二氧化碳、______(填化学式)。
(3)实验3的目的是______。
(4)要得出“铜生锈- -定与水蒸气有关”的结论,依据的两个实验是______(填序号)。
(5)由上述实验可推知,铜生锈的条件是______。
【反思与评价】
(6)在进行猜想与假设时,同学们认为铜生锈与二氧化碳有关,其依据是______。
9.化学实验活动课上,同学们利用如图实验探究氢氧化钙的性质。
(1)写出步骤三试管B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2)上述三个步骤的A试管中的固体始终无明显减小,那么能说明A试管中溶有氢氧化钙的现象是:______。
(3)以上实验结束后,B试管中的固体消失,溶液澄清并无色。
【提出问题】步骤三B试管的溶液中,除指示剂外,溶质的成分还有什么?
【猜想】猜想一:溶质为CaCl2、HCl
猜想二:溶质为CaCl2、Ca(OH)2、HCl
猜想三:溶质为______
【小组讨论】同学们经过讨论得出猜想二一定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_。
【实验探究】为确定步骤三B试管中溶液里溶质的成分,可以选择的药品有______(填选项即可)
A.无色酚酞溶液 B.锌粒 C.氢氧化铜 D.稀盐酸 E.氧化铜 F.碳酸钠
10.中国是最早冶炼和使用金属铜的国家之一,古代炼铜有“湿法炼铜”和“火法炼铜”。
(1)①火法炼铜:古代人们就发现了在翠绿色的孔雀石【主要成分为Cu2(OH)2CO3】上燃烧木炭会有红色的铜生成。该过程通过两步反应生成Cu,请写出第二步的化学方程式。
第一步:
第二步:______。
②湿法炼铜:《梦溪笔谈》中记载“熬胆矾铁金,久之亦化为铜”。胆矾溶于水可得硫酸铜溶液,请写出“铁金化为铜”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铜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产生铜锈【主要成分为Cu2(OH)2CO3】。为探究铜生锈的条件,某实验小组设计了以下所示实验。
【提出猜想】铜生锈可能与空气中的CO2、H2O、O2有关。
【进行实验】实验小组的同学取形状大小均相同的铜片,并打磨光亮。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4个实验并持续观察。
编号 A B C D
实验
现象 铜丝表面出现铜锈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说明:所用蒸馏水都是经煮沸迅速冷却的;固体干燥剂只吸收水分,不吸收CO2和O2。
①为探究铜生锈是否与CO2有关,应选择的实验为______(填编号),为探究铜生锈是否与H2O有关,实验D试管中所加的物质除了金属Cu和干燥剂外,还有______。
②有同学认为无需上述的实验也能推理出空气中的CO2和H2O肯定参加了铜生锈的反应,你认为该说法合理吗?说出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______。
(3)生活上常用醋酸(CH3COOH)浸泡法除去铜锈,其原理是:
现将100g生锈的铜器放入10%的醋酸溶液(密度约为1g/cm3)中浸泡(假设其他杂质不反应),一段时间后取出铜器,清洗、烘干、称重,质量为95.56g。计算理论上至少消耗该醋酸溶液______mL。(相对分子质量:Cu2(OH)2CO3-222;CH3COOH-60)
11.学习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实验探究完碱的化学性质后,将甲、乙、丙中的无色溶液倒入到一个洁净的废液缸中,发现废液明显变浑浊且呈红色。同学们对此产生了好奇,于是接着进行了下列的拓展学习与探究。
【反思交流】
(1)小组同学做甲图所示实验时,当溶液恰好由红色变为无色,即停止了滴加稀盐酸,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做乙图所示实验时,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
(2)废液呈红色,说明废液显_________性。废液变浑浊,是因为倾倒前丙中的溶液含有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拓展问题】使废液变红色的物质是什么?
【做出猜想】猜想一:只有Na2CO3;
猜想二:只有NaOH;
猜想三:NaOH和Ca(OH)2;
猜想四:NaOH和Na2CO3;
(3)你认为以上猜想中,不合理的是猜想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验证猜想】
(4)静置一段时间后,取少量废液缸中的上层红色清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静置后,发现试管中的上层清液仍为红色,由此证明了猜想_________成立。
12.如图是某果蔬洗涤盐说明书。小明对配料表中的成分很好奇:食盐可用于杀菌消毒,为什么要加入pH调节剂,它的成分是什么?
品牌:X盐 名称:果蔬洗涤盐 净含量:400g 保质期:五年 储存方法:常温下置于干燥处存放,防潮 配料表:食用精制食盐、食品级pH调节剂
【查阅资料】①该品牌果蔬洗涤盐pH调节剂的成分可能是碳酸钠、碳酸氢钠、酒石酸、柠檬酸中的一种或两种。pH调节剂能维持渗透压、控制酸碱平衡。
②大多数农药是酸性的。③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为二氧化碳和碳酸钠等三种物质,碳酸钠则有较高的热稳定性,二者的溶液都显碱性。
(1)【实验初探】取少量该固体溶于水配成溶液A,用pH试纸测得该溶液的pH=10,该洗涤盐溶液显______性,则pH调节剂中一定不含的物质是______。
【猜想与假设】该配料表中的pH调节剂可能是:①碳酸钠;②碳酸氢钠;③______。
(2)【实验再探】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许A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钙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______
②取适量洗涤盐,加热,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观察到______ 证明该pH调节剂中含有碳酸氢钠。
请写出上表操作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请写出上表操作②中碳酸氢钠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分析与结论】猜想③正确
(3)【反思与评价】
①你认为果蔬洗涤盐中pH调节剂的作用是什么______。
②该商品配料表中有一处表述不恰当,请你改正过来______。
13.欲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以下探究实验(实验装置中夹持仪器略去)。
【实验1】按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前U型管两端液面相平,将NaOH浓溶液滴入试管中,恢复到室温后,U型管中的液面左高右低。据此,甲同学得出“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结论。
(1)U型管中的液面高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
(2)上述结论的证据不充足,理由是_______。
【实验2】按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查阅资料:I.CaCl2溶液呈中性。
II.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反应
实验步骤如下: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往装置中装药品;
②关闭K1、K2,将注射器中的NaOH浓溶液缓缓推入A中;
③A中物质充分作用后,打开K1;
④关闭K1,打开K2,将注射器活塞向上拉,C中溶液倒吸入A中。
(3)写出步骤③中打开K1后出现的现象:_______。上述现象仍不足以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理由是_______。
(4)步骤④中,若观察到_______(填现象),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CO2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实验3】某兴趣小组利用压强传感器研究NaOH溶液吸收CO2的情况。
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3个250mL的烧瓶收集满纯净的CO2,连接压强传感器,同时采集数据;
②用注射器同时等速度分别注入三种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各l5mL;
③片刻后,同时振荡烧瓶,等待反应完成,采集的数据如图3所示。
(5)a、b、c三组实验中所用NaOH溶液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
(6)t2时刻对应的操作是_______。
14.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通过查阅资料知道过氧化钠(Na2O2)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
他们向盛有过氧化钠粉末的试管中加入水,充分反应后,取试管中的少量溶液放入另一小试管中,加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过了一会儿,红色又褪去了。
【提出问题】溶液为什么先变红,过了一会儿,红色又褪去了呢?
甲同学认为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CO2发生反应的缘故。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猜想不正确,理由是______。
【查阅资料】a.H2O2可以破坏酚酞的结构,使酚酞在碱性溶液中不能再显红色;
b.酚酞在稀碱性溶液中稳定显红色,而在浓氢氧化钠溶液中显红色后又褪色。
【实验猜想】猜想A: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了H2O2
猜想B:生成的氢氧化钠溶液太浓
【实验探究】请你将下列实验方案填写完整
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取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的溶液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______后,把带 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 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猜想______正确
实验二 取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的溶液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水,滴加几滴酚酞 试液 ______。 猜想______错误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分析,过氧化钠与水反应除了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外,还存在另一反应,另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15.某化学兴趣小组准备对酸、碱、盐的性质及应用进行探究,请你参与。
探究一:酸与碱的反应。
(1)向氢氧化铜蓝色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硫酸,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则氢氧化铜与硫酸能发生反应。
(2)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是否发生反应?
【实验设计】设计如图装置,烧瓶中盛NaOH溶液,匀速滴加盐酸。
【实验分析】pH传感器测得瓶内溶液pH的变化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实验拓展】温度传感器测得瓶内温度变化如图,则实验过程是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通过瓶内压强变化,也能推理得出能量变化,理由是______。
探究二:用酸、碱和盐的性质制取物质。
(3)工业上可用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制取氢氧化钠。向碳酸钠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过滤,得到滤液X和滤渣。设计实验证明滤液X中的溶质成分。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______ ______ 滤液X中的溶质只有NaOH
(4)取滤液X,向其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a%的CuCl2溶液,CuCl2溶液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如图。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与n的比为_________。
(5)由以上两个探究实验,可归纳得出碱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
16.某化学兴趣小组围绕“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做了如下两个实验。
实验一:
(1)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继续滴加稀硫酸,当观察到______的现象,证明了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实验二:
(2)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加入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______色变为无色,由此现象也证明了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3)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对实验二中试管内的无色溶液成分展开了讨论。
【提出问题】试管中无色溶液的溶质除酚酞外还有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Na2SO4;
猜想二:______。
【实验设计】若要证明猜想二成立,下列试剂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______。
A.紫色石蕊溶液 B.铜 C.碳酸钠 D.氧化铜
【讨论交流】小莹同学认为除了通过检验生成物的出现能证明化学反应的发生外,还可以通过检验______来证明化学反应的发生。
【拓展应用】利用中和反应原理,生活中可服用含______(填“酸性”或“碱性”)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17.实验室有如下含钠化合物:NaCl、NaOH、Na2CO3、NaHCO3.小华同学发现实验室有如图所示的一瓶保存不当的无色试剂,其残缺的标签中只剩下“Na”和“10%”字样。小华和几位同学决定对其成分进行合作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试剂的溶质是什么?
【查阅资料】①Na2CO3和NaHCO3溶液都呈碱性,CaCl2、NaCl溶液呈中性。
②室温(20℃)下,4种物质的溶解度数据如表:
物质 NaCl NaOH Na2CO3 NaHCO3
溶解度/g 36 109 215 9.6
(1)根据试剂瓶上标注和上表溶解度数据判断,这瓶试剂不可能是NaHCO3溶液。
【实验验证】(2)小强同学为了确定该溶液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_______ 该溶液可能是Na2CO3溶液
②把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讨论质疑】小强的观点没有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有同学提出溶液中可能既含有Na2CO3,还含有NaOH,于是设计如下实验:
(3)加入足量CaCl2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
(4)有同学提出可用氢氧化钙溶液代替氯化钙溶液,小明认为这个方案不可行,原因是_______。
【实验结论及措施】原溶液已部分变质,将试剂瓶上破损的标签进行更新,试剂回收处理。
【拓展延伸】(5)颜色之变呈现化学之美。下列能代替酚酞试液检验无色溶液B的试剂是_______(填字母),写出该试剂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A.金属镁 B.硫酸铜溶液 C.稀盐酸
(6)化学实验室的有些药品必须_______保存。
18.学习复分解反应后,同学们对稀盐酸与四种化合物溶液之间能否发生反应作出判断,并进行如图所示实验进行验证:
(1)实验丙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2)实验丁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该实验说明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之一是生成物中有______。
【提出问题】如何证明没有明显现象的物质间发生了反应?【实验方案】以实验甲为例进行如下探究,可供选择的试剂有:酚酞溶液、石蕊溶液、稀盐酸、氯化铵溶液、硝酸银溶液。
组号 实验思路 操作 现象 结论
I 证明NaOH 向NaOH溶液中滴加①再逐滴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溶液先变红,最终变为无色 稀盐酸与氢氧化钠能发生反应
II 向实验甲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NH4Cl溶液,加热 ②
ⅡI 证明NaCl生成 向实验甲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3)将上表补充完整:①_____,②______。
(4)有同学认为组号Ⅲ实验设计不正确,理由是_____。
【实验结论】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反应,可通过分析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或借助其他试剂设计实验进行证明。
【实验反思】
(5)有同学发现组号1实验除上述现象外,还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产生该异常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卷(答案)

下一篇:203届高三下学期4月高考物理猜题卷 全国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