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2020-2022三年中考化学真题知识点分类汇编-05酸和碱、中和反应(含解析)

四川省内江市2020-2022三年中考化学真题知识点分类汇编-05酸和碱、中和反应
一、单选题
1.(2020·四川内江·统考中考真题)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学习化学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不正确的是
A.N2——单质
B.SO2——氧化物
C.CaCO3——酸
D.NaOH——碱
2.(2020·四川内江·统考中考真题)下列有关化学与安全的说法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时,将水直接倒入浓硫酸中
B.用甲醛溶液浸泡海鲜防腐
C.误服重金属盐可用鸡蛋清解毒
D.直接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
3.(2020·四川内江·统考中考真题)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产生黑色固体
B.纯净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C.镁带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产生白色固体
D.酚酞试液滴入稀硫酸中,溶液呈红色
4.(2020·四川内江·统考中考真题)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不成立的是
A.纯氧无色无味,常用于医疗急救
B.熟石灰有碱性,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C.盐酸具有酸的通性,用于金属表面除锈
D.氦气密度比空气小,化学性质不活泼,用于填充庆典气球
5.(2021·四川内江·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H2和CH4 点燃后在火焰上方分别罩一个干燥的冷烧杯
B 鉴别钾肥K2CO3和K2SO4 取样,加水溶解后分别加入足量盐酸
C 除去CO2气体中的少量CO 通入足量O2,点燃
D 除去KNO3溶液中混有的NaCl 加入适量AgNO3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A.A B.B C.C D.D
6.(2022·四川内江·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客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氧原子和碳原子属于不同种元素——质子数不同
B.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C.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酸溶液中都含有酸根离子
D.水通电分解得到氢气和氧气——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7.(2022·四川内江·统考中考真题)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氧气能支持燃烧——液氧用作火箭助燃剂 B.小苏打能与酸反应——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C.铜具有导热性——常用作电线 D.白醋显酸性——家庭中可用于除水垢
8.(2022·四川内江·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检验CO2中混有HCl气体 将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B 测定某废水的酸碱度 将润湿的pH试纸浸入样品中
C 除去粗盐中混有的泥沙 取样,溶解、蒸发、结晶
D 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 取样,滴加氯化钡溶液,观察是否变浑浊
A.A B.B C.C D.D
9.(2021·四川内江·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B.
C. D.
10.(2021·四川内江·统考中考真题)下表列出了生活中一些常见物质的pH,其中碱性最强的物质是
物质 食醋 酱油 雨水 鲜牛奶 矿泉水 肥皂液
pH 2~3 4~5 约5.6 6.3~6.6 6.5~7.5 9.5~10.5
A.食醋 B.雨水 C.矿泉水 D.肥皂液
11.(2021·四川内江·统考中考真题)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一一作除味剂 B.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一一用作化肥
C.洗洁精的乳化作用一一作除锈剂 D.铜具有导热性一一制作电线
二、填空题
12.(2020·四川内江·统考中考真题)实验室制取氯化氢气体采用:,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干燥的氯化氢不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说明干燥的氯化氢气体中_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H+。
13.(2022·四川内江·统考中考真题)2022年6月5日,中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三位宇航员将在太空进行长达6个月的科学研究。宇航员舱外服的废气处理系统保障着宇航员的生命。
(1)该系统用装有活性炭的滤网除去废气中的有害成分,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___性。
(2)宇航员呼出的二氧化碳用含氢氧化锂(LiOH)的滤网吸收,生成碳酸锂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14.(2021·四川内江·统考中考真题)我市圣灵山大溶洞的形成与下列变化有关:
(1)石灰岩(碳酸钙)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时,慢慢变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Ca(HCO3)2】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当受热或者压强突然变小时,水中的碳酸氢钙会重新变成碳酸钙沉积下来:,该反应属于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三、流程题
15.(2021·四川内江·统考中考真题)某工厂生产硫酸的过程中产生的炉渣,其主要成分为Fe2O3、SiO2、FeO和锰的氧化物等。现以该炉渣为原料制备铁红(Fe2O3)的生产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SiO2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硫酸反应】
(1)操作1的名称是______,滤渣a的主要成分是______。
(2)步骤①中,硫酸与Fe2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若在实验室中用98%的浓硫酸配制30%的稀硫酸,则需要的玻璃仪器有量筒、胶头滴管、______、玻璃棒、试剂瓶;
(3)步骤②中,使用足量H2O2的目的是______。
(4)步骤③中,几种金属离子开始沉淀和完全沉淀时的pH如下表所示:
金属离子 Mn2+ Fe2+ Fe3+
开始沉淀的pH 8.1 6.3 1.5
沉淀完全的pH 10.1 8.3 2.8
要使Fe3+完全沉淀为Fe(OH)3从而与Mn2+分离,则调pH的最大范围是:______≤pH<8.1。
16.(2022·四川内江·统考中考真题)氧化锌为白色粉末,可用于湿疹、癣等皮肤病的治疗。提纯工业级粗氧化锌(含有FeO、MnO、NiO等杂质)的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在反应①中,金属氧化物与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反应⑤中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 ______。若在实验室中进行此反应,Zn2(OH)2CO3固体应放在______(选填“坩埚”或“蒸发皿”)中高温加热。
(2)反应①中,FeO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反应③的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为___________反应。
(3)反应②中除掉的杂质离子是___________;反应④所得滤液中,溶质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
四、科学探究题
17.(2021·四川内江·统考中考真题)教科书上册141页第10题:将一个用粗铜丝绕成的线圈罩在蜡烛火焰上(图1),火焰很快就熄灭了。你认为火焰熄灭的原因是:______。
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实验验证时,意外观察到以下现象:
I、将螺旋状铜丝置于蜡烛火焰的外焰处加热(图2),发现铜丝变黑并有少量黑烟产生;
Ⅱ、将变黑的铜丝移至蜡烛火焰的内焰处加热(图3),发现内焰处的铜丝由黑色变为亮红色,铜丝的其余部分仍然为黑色。
【提出问题】
1.实验I铜丝上黑色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2.实验Ⅱ内焰处铜丝由黑色变为亮红色的原因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1.实验I铜丝上黑色固体的成分:猜想一、CuO:猜想二、C:猜想三、______。
2.实验Ⅱ内焰处的石蜡蒸气与铜丝上的黑色固体发生了反应。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①将实验I中变黑的铜丝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重复多次 铜丝变红,溶液由无色变为______色,溶液中出现黑色固体悬浮物 CuO与稀硫酸发生了反应
②分离出①中的黑色固体悬浮物,灼烧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由①②得出结论:猜想______成立。(填“一”、“二”或“三”)
③取适量石蜡于试管中______,将加热变黑的铜丝趁热伸入试管中 变黑的铜丝出现亮红色 【猜想与假设】2成立
【反思与评价】
有同学提出质疑:实验Ⅱ内焰处的铜丝由黑色变为亮红色的原因不止一种。请你写出一种其它可能的原因:______。
18.(2020·四川内江·统考中考真题)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做了实验后在整理实验室时,得到白色固体药品,查阅药品记录单可知,可能是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硫酸钠中的两种物质的混合物。为探究其成分,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猜想与假设】针对其组成:
猜想一:含有Na2CO3和 Na2SO4;
猜想二:含有Na2SO4和 NaHCO3;
猜想三:含有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
实验Ⅰ:取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热,将产生的无色无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Ⅱ:取加热后的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足量的盐酸后,再滴加氯化钡溶液,立即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分析及结论】
(1)实验Ⅰ中,产生无色无味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实验Ⅱ中,滴加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实验Ⅰ中可判断猜想_________不成立。
综合实验Ⅰ、Ⅱ,可判断猜想____________不成立。
【拓展延伸】
若Na2SO4溶液中混有少量的NaHCO3,提纯Na2SO4溶液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
19.(2022·四川内江·统考中考真题)同学们学习了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常见的基本粒子,它们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粒子体积大小有没有差异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鸡蛋膜有极其微小的孔隙。
【实验探究】
如图所示:向5个鸡蛋壳内分别加入下表中的物质,放入盛有蒸馏水的小烧杯中,一段时间后取出鸡蛋壳,再向小烧杯中分别加入下表中的物质进行实验。
实验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鸡蛋壳内加入的物质 NaCl溶液 Na2CO3溶液 NaOH溶液 淀粉溶液 鸡蛋清
小烧杯中加入的物质 AgNO3溶液 CaCl2溶液 FeCl3溶液 碘水 浓硝酸
小烧杯中的现象 白色沉淀 ______ 红褐色沉淀 无现象 无现象
【实验分析】
(1)实验①小烧杯中产生的白色沉淀是_______;实验③小烧杯中产生红褐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通过实验①②③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实验结论】
综上实验探究可知: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的体积_______。
【反思交流】
小明同学认为上述实验④⑤不能比较分子体积大小差异,还应增加下列对比实验进行完善:将实验④鸡蛋壳内和小烧杯中物质互换,重复上述实验操作,小烧杯中的现象是_________。
【拓展延伸】
科学家设计制造出孔径大小不同的“小筛子”,让体积大小不同的粒子通过,从而分离提纯物质。如天然水的净化、海水淡化。
五、计算题
20.(2021·四川内江·统考中考真题)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既能保护环境,又能节约资源和能源。某冶金厂回收了一批废黄铜屑,需测定其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
现称取100.0g样品,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得无色溶液,产生氢气的质量及剩余固体的质量与消耗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分别如图所示。(设该批次黄铜屑只含铜、锌和少量黄铜锈。黄铜锈与稀硫酸反应生成CuSO4、ZnSO4、CO2和H2O。)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完全反应时,样品消耗稀硫酸的质量为______g。
(2)样品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下同);
(3)计算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参考答案:
1.C
【详解】A. N2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氮气属于单质。故A不符合题意;
B. SO2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所以二氧化硫属于氧化物。故B不符合题意;
C. CaCO3由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属于盐类物质而不是酸。故C符合题意;
D. NaOH由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属于碱类物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C
【详解】A. 稀释浓硫酸时,为防止硫酸液滴飞溅,应将浓硫酸倒入水中。故A不符合题意;
B. 甲醛有毒,可以破坏人体的蛋白质,所以不能用于食品保鲜。故B不符合题意;
C. 重金属盐会破坏蛋白质结构,所以误服重金属盐可用鸡蛋清(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解毒,从而不会破会人体蛋白质。故C符合题意;
D. 久未开启的地窖里可能二氧化碳含量超标,所以不能直接进入,需要做灯火实验。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D
【详解】A、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产生黑色固体,说法正确;
B、纯净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说法正确;
C、镁带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产生白色固体,生成的氧化镁为白色固体,说法正确;
D、酚酞与酸不变色,酚酞试液滴入稀硫酸中,溶液呈无色,说法错误。
故选:D。
4.A
【详解】A、纯氧常用于医疗急救是因为其可以供给呼吸,而不是因为无色无味,对应关系不成立;
B、熟石灰有碱性,能与酸性物质反应,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对应关系成立;
C、盐酸具有酸的通性,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可溶性盐,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对应关系成立;
D、氦气密度比空气小,化学性质不活泼,用于填充庆典气球,既安全又能使气球往上飘,对应关系成立;
故选:A。
5.B
【详解】A、氢气和甲烷燃烧都生成水,故点燃后在火焰上方分别罩一个干燥的冷烧杯,都会出现水雾,不能鉴别,错误;
B、盐酸和碳酸钾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硫酸钾不反应,可以鉴别,正确;
C、通入足量O2,会引入新杂质氧气,错误;
D、硝酸银和氯化钠生成硝酸钠,引入新杂质,错误。
故选B。
6.C
【详解】A、氧原子和碳原子属于不同种元素,原因是氧原子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碳原子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种类,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B、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一氧化碳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分子构成不同则化学性质不同,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C、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酸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而不是酸根离子,解释错误,符合题意;
D、水通电分解得到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水分子裂变成氧原子和氢原子,氢原子又结合生成氢分子,氧原子结合生成氧分子,可以看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C
【详解】A、氧气能支持燃烧,液氧用作火箭助燃剂,对应关系正确,不符合题意;
B、小苏打能与酸反应,用于治疗胃酸过多,因为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能与小苏打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对应关系正确,不符合题意;
C、铜具有导热性,可以做铜制火锅等烹饪器材,但不能得出常用作电线的用途,对应关系错误,符合题意;
D、白醋显酸性,家庭中可用于除水垢,因为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等,能与酸发生反应而被除去,对应关系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D
【详解】A、将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能够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故不能检验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故A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干燥的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少许滴到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pH值,不能将pH试纸润湿,若溶液显酸性或碱性,则相当于稀释了待测液,使溶液的酸碱度减弱,测定结果不准确,也不能把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防污染待测液,故B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粗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粗盐提纯是通过取样,溶解(把不溶物与食盐初步分离)过滤(把不溶物除去)蒸发结晶(食盐从溶液中分离出来),选项中缺少过滤操作,故C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取样,滴加氯化钡溶液,观察是否变浑浊,能够产生白色沉淀的是稀硫酸(稀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无明显现象的是稀盐酸(氯化钡与稀盐酸不反应),故D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D。
9.D
【详解】A. 镁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不符合题意;
B. 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不符合题意;
C.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不符合题意;
D. 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符合题意。
故选D。
10.D
【详解】pH<7,显酸性,pH=7,显中性,pH>7,显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故碱性最强的物质是肥皂液。
故选D。
11.A
【详解】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一一可以吸附异味,作除味剂,正确;
B、碳酸氢铵含有氮元素一一用作氮肥,错误;
C、洗洁精的乳化作用一一可以除去油污,不是除锈剂,错误;
D、铜具有导电性一一制作电线,错误。
故选A。
12. 没有
【详解】实验室制取氯化氢气体采用:,则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干燥的氯化氢不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说明干燥的氯化氢气体中没有H+。
13.(1)吸附
(2)
【详解】(1)装有活性炭的滤网除去废气中的有害成分,因为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
(2)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锂(LiOH)反应,生成碳酸锂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4.(1)
(2)分解
【详解】(1)碳酸钙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时,慢慢变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反应为碳酸钙和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氢钙,。
(2)该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15.(1) 过滤 二氧化硅##SiO2
(2) 烧杯
(3)将硫酸亚铁转化为硫酸铁
(4)2.8
【详解】(1)操作1为分离固液的操作,名称是过滤;炉渣,其主要成分为Fe2O3、SiO2、FeO和锰的氧化物等,金属氧化物可以和酸反应,SiO2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硫酸反应,故滤渣a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2)步骤①中,氧化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若在实验室中用98%的浓硫酸配制30%的稀硫酸,则需要的玻璃仪器有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试剂瓶;
(3)由流程可知,加入过氧化氢后二价铁转化为三价铁,故使用足量H2O2的目的是将硫酸亚铁转化为硫酸铁。
(4)由表格可知,pH为2.8时,铁离子已经沉淀完全,故要使Fe3+完全沉淀为Fe(OH)3从而实现与Mn2+分离,则调pH的最大范围是:2.8≤pH<8.1。
16.(1) H2O 坩埚
(2) 置换
(3) Mn2+、Fe2+ 硫酸钠##Na2SO4
【详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锌原子有2个、氢原子有2个、氧原子有5个、碳原子有1个,反应后锌原子有2个、氧原子有4个、碳原子有1个,则未知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则应补充H2O;
Zn2(OH)2CO3为固体,应放在坩埚中高温加热。
(2)氧化亚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FeO+H2SO4=FeSO4+H2O;反应③中硫酸镍与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镍,该反应符合“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3)反应②后滤渣中为二氧化锰和氢氧化铁,而滤液中含有硫酸镍,则说明通过反应②将原杂质中FeO、MnO除去,故除去的离子为Mn2+、Fe2+;
反应④为碳酸钠、硫酸锌与水反应生成碱式碳酸锌和硫酸钠的反应,则滤液中的溶质为硫酸钠。
17. 铜丝将热量导出,温度降低到蜡烛着火点以下 C和CuO 蓝 三 加热使石蜡变为石蜡蒸气 石蜡不完全燃烧生成的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发生反应(合理即可)
【详解】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将一个用粗铜丝绕成的线圈罩在蜡烛火焰上(图1),火焰很快就熄灭了,是因为铜丝将热量导出,温度降低到蜡烛着火点以下,蜡烛熄灭。
猜想与假设:
结合猜想一、二可知,铜丝上黑色固体的成分可能为碳和氧化铜的混合物,故猜想三: C和CuO。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①,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蓝色硫酸铜溶液,故实验现象为: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实验步骤②,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合①②可知,固体中含有碳和氧化铜,则猜想三成立;
实验步骤③,结论为【猜想与假设】2成立,实验Ⅱ内焰处的石蜡蒸气与铜丝上的黑色固体发生了反应。则实验操作为取适量石蜡于试管中加热使石蜡变为石蜡蒸气,再将加热变黑的铜丝趁热伸入试管中。
反思与评价:
石蜡不完全燃烧可能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以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故其它可能的原因是:石蜡不完全燃烧生成的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发生反应(合理即可)。
18. Na2CO3和 NaHCO3 一 三 向溶液中加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
【详解】猜想与假设:
白色固体药品可能是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硫酸钠中的两种物质的混合物;
猜想一:含有Na2CO3和Na2SO4;
猜想二:含有Na2SO4和NaHCO3;
故猜想三:含有Na2CO3和NaHCO3;
实验分析及结论:
(1)实验Ⅰ中,取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热,将产生的无色无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Ⅱ中,取加热后的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足量的盐酸除去碳酸根离子的干扰后,再滴加氯化钡溶液,立即产生白色沉淀,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白色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Ⅰ中可知一定含碳酸氢钠,可判断猜想一不成立。
综合实验Ⅰ、Ⅱ,一定含碳酸氢钠,又实验Ⅱ中滴加氯化钡,生成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可知一定含硫酸钠,可判断猜想三不成立。
拓展延伸:
NaHCO3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若Na2SO4溶液中混有少量的NaHCO3,提纯Na2SO4溶液的实验方案是向溶液中加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
19. 白色沉淀 氯化银##AgCl 离子可以透过鸡蛋膜进入到烧杯中。 很小 淀粉溶液变蓝
【详解】[实验分析]
(1)由于构成物质的微粒不断运动,且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则构成氯化钠的钠离子和氯离子通过运动透过鸡蛋膜进入到烧杯中,其中氯离子与烧杯中的银离子结合生成了氯化银白色沉淀。故实验①小烧杯中产生的白色沉淀是氯化银;实验③小烧杯中产生红褐色沉淀是氢氧化钠与氯化铁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①②③鸡蛋壳内的物质(三种物质都是离子化合物)都能透过鸡蛋膜进入到烧杯中与烧杯中的物质发生反应,故通过实验①②③得出的结论是离子可以透过鸡蛋膜进入到烧杯中。
[实验结论]
综上实验探究可知: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的体积都很小。
[反思交流]
实验④鸡蛋壳中加入的是淀粉溶液,实验⑤鸡蛋壳中加入的是鸡蛋清(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这两种物质都是大分子物质,故不能透过鸡蛋膜进入到烧杯中,所以没有明显现象。小明同学认为上述实验④⑤不能比较分子体积大小差异,还应增加下列对比实验进行完善:将实验④鸡蛋壳内和小烧杯中物质互换,重复上述实验操作,由于碘的分子体积很小,可以透过鸡蛋膜进入到烧杯中,此时小烧杯中碘与淀粉发生反应,现象是溶液变为蓝色。
20.(1)267.0
(2)62.5%
(3)解:设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
答: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详解】(1)由图可知,完全反应时,样品消耗稀硫酸的质量为267.0g;
(2)取100.0g样品,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得无色溶液,说明溶液中不含硫酸铜;铜不与稀硫酸反应;黄铜锈与稀硫酸反应生成CuSO4、ZnSO4,锌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单质;从图像可知,剩余固体质量为样品中铜单质和铜锈中铜元素质量之和,即样品中铜元素质量为62.5g,故样品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3)由图像可知,生成1.0g氢气消耗稀硫酸245.0g,过程见答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牛津译林版英语八年级下册 Unit 1 Past and Present 默写纸(无答案)

下一篇:牛津译林版八年级上册Unit8 Natural Disasters Period 5 Integrated skills &Study skills 课课练(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