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2020-2022三年中考化学真题知识点分类汇编-06盐和化肥(含解析)

山东省烟台市2020-2022三年中考化学真题知识点分类汇编-06盐和化肥
一、单选题
1.(2022·山东烟台·中考真题)图像能直观表达化学反应中相关量的关系。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加水稀释盐酸
B.向等质量的Mg和Al中分别加入足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
C.向等质量的Mg和MgO中分别加入足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
D.向一定质量的稀H2SO4和Mg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
2.(2022·山东烟台·中考真题)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对下列家务劳动中所涉及的化学知识叙述错误的是
选项 家务劳动 化学知识
A 用无磷洗衣粉洗衣服 可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B 用洗洁精清洗有油污的碗筷 洗洁精能使油污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
C 将洗净的铁锅擦干水放置 潮湿的铁锅在空气中易生锈
D 入冬前给月季花施用磷肥 磷肥能使月季花根系发达,耐寒耐旱
A.A B.B C.C D.D
3.(2022·山东烟台·中考真题)下列各组固体物质,只用加水溶解的方法不能鉴别的是
A.NaCl、KCl B.CaCO3、CaCl2
C.CuSO4、Na2CO3 D.NH4NO3、NaOH
4.(2021·山东烟台·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用其它试剂,只用观察和组内物质相互混合的方法就能将它们一一鉴别出来的是
A.NaCl、H2SO4、CuSO4、MgCl2 B.CaCl2、AgNO3、MgCl2、CuCl2
C.Na2SO4、Na2CO3、NaCl、稀HCl D.Na2CO3、BaCl2、Na2SO4、稀HCl
5.(2021·山东烟台·统考中考真题)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各组对主题知识的归纳中不完全正确的是
A.化学与生活 B.化学与环境
①用肥皂水区别硬水和软水②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区分羊毛和涤纶 ①SO2属于空气污染物②使用无磷洗衣粉可减少水污染
C.化学与能源 D.化学与农业生产
①石油、沼气都属于可再生能源②化学电池就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①磷肥能使作物根系发达、耐寒耐早②施肥时氯化铵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
A.A B.B C.C D.D
6.(2021·山东烟台·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的实验操作的是
A.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过量的锌粉、镁粉
B.向盛有一定质量的稀盐酸的烧杯中逐滴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
C.向盛有一定质量的氯化钠溶液的烧杯中不断滴加硝酸银溶液至过量
D.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固体并搅拌
7.(2020·山东烟台·统考中考真题)今年夏粮又获丰收,再显中国饭碗自信,其中化肥功不可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尿素[CO(NH2)2]能使作物枝叶繁茂、叶色浓绿
B.磷酸二氢铵(NH4H2PO4)属于复合肥
C.含氮量为31.5%的硝酸铵(NH4NO3)化肥样品为纯净物
D.化肥虽好不能滥用,过度施肥会造成土壤退化和水体污染
二、多选题
8.(2022·山东烟台·中考真题)鉴别、检验、除杂与分离是进行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化肥NH4Cl和KCl 取样,分别加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B 检验敞口放置的NaOH溶液是否变质 取样,滴加酚酞溶液,观察颜色
C 除去KCl溶液中少量的K2SO4杂质 加入适量的Ba(NO3)2溶液,过滤
D 从KCl和MnO2的混合物中回收MnO2 加水充分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A.A B.B C.C D.D
三、填空题
9.(2020·山东烟台·统考中考真题)烟台海洋资源丰富,是国家海水综合利用示范城市。近年来烟台坚持新发展理念,科学经略海洋,高质量发展海洋综合产业。
(1)海水淡化。蒸馏法是常用的海水淡化方法,该方法是利用混合体系中各物质的_____不同,将物质进行分离。
(2)海水晒盐。
①利用盐田法晒盐,盐田通常分为蒸发池和结晶池两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 在蒸发池中水蒸发所需能量主要为太阳能和风能
B 在结晶池中主要通过降温结晶使氯化钠析出
C 当氯化钠晶体析出时,结晶池中的溶液为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②粗盐中常含有泥沙等难溶性杂质。在实验室中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可依次通过溶解、_____、蒸发结晶等操作。蒸发结晶操作中要用到玻璃棒,其作用是_____。
(3)海水制镁。为了使海水中含量较低的镁元素富集,工业生产中通常向海水或卤水中加入_____(写化学式)使海水中的氯化镁转化为沉淀,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反应,此过程富集镁元素的同时也达到了_____的目的。
(4)海水制碱。氨碱法制纯碱是将饱和氨盐水在加压并不断通入二氧化碳的条件下使碳酸氢钠结晶析出,此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将碳酸氢钠固体加热分解即得到纯碱。向滤出碳酸氢钠晶体后的NH4C1溶液中加入熟石灰,可以回收_____以循环使用。
四、流程题
10.(2022·山东烟台·中考真题)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创立的联合制碱法,将碱厂与氨厂联合,既提高效益又减少污染,促进了世界制碱工业的发展。联合制碱法的模拟流程如图一所示。
三种盐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二所示。吸氨碳化塔中温度控制在30℃~35℃,其中主要发生的反应是NH3+CO2+H2O+NaCl═NaHCO3+NH4Cl。
(1)氨厂的原料N2来自于空气。分离液态空气是利用空气中各成分的______不同。
(2)通常状况下,NH3的溶解度远大于CO2的溶解度。为了提高产率,吸氨碳化塔中应该先通入的是______(填“NH3”或“CO2”)。
(3)加热NaHCO3制得纯碱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4)结合图二分析,吸氨碳化塔中析出NaHCO3固体的主要原因是______(填序号)。
①溶剂质量减少;
②NaHCO3难溶于水;
③30℃~35℃时,NaCl、NaHCO3、NH4Cl的溶解度相比较,NaHCO3的溶解度最小,易达到饱和而析出
(5)氨厂生产的NH3溶于水后得到的氨水可以做______肥(填化肥类别)。碱厂与氨厂联合后,用NH4Cl代替氨水做化肥,其优势是______(答一点即可)。
五、实验题
11.(2022·山东烟台·中考真题)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盐酸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所加稀盐酸均过量)。
(1)试管A中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______色。
(2)试管B中观察到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黄色,是因为反应生成了______(填化学式),一段时间后有气泡产生,写出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试管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4)试管D中加稀盐酸至过量,始终没有明显现象。请你设计实验方案证明试管D中的NaOH与HCl发生了反应,______(写出操作及其现象)。
六、科学探究题
12.(2021·山东烟台·统考中考真题)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探究在空气中久置的某氢氧化钠样品是否变质,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A、B、C、D四组探究实验。
【查阅资料】氯化钙、氯化钡溶液都呈中性。
【实验探究】取适量该氢氧化钠样品,加足量的水溶解,将得到的溶液分别加入到四支试管中,再向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稀盐酸(足量)、酚酞试液、氢氧化钙溶液、氯化钙溶液,如图所示:
【分析与结论】(1)上述四组实验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2)实验A中,观察到______的现象,说明该氢氧化钠样品已经变质。
(3)实验D中,证明该氢氧化钠样品已经变质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继续探究】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四支试管中反应后的混合物全部倒入一个洁净的大烧杯中(如上图),充分搅拌、静置,观察到烧杯内上层清液呈红色,下层有白色沉淀。
【提出问题】上层清液呈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上层清液中呈碱性的物质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上层清液中呈碱性的物质可能是碳酸钠、氢氧化钙和______三种物质中的一种或两种。
【设计实验】取少量烧杯中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观察现象。
【现象与结论】
预测现象 结论
①若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呈红色 上层清液中呈碱性的物质是______
②若无沉淀生成溶液呈红色 上层清液中呈碱性的物质是氢氧化钙
【实验反思】同学们认为上述预测现象②所得结论不严密,原因是______。
13.(2020·山东烟台·统考中考真题)某品牌干燥剂含有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氯化钙中的两种物质,为探究其组成,某化学兴趣小组取一定质量的干燥剂样品做了如下实验。
【查阅资料】稀硝酸(HNO3)具有酸的通性
【设计实验】流程如图:
【实验分析】(1)干燥剂样品溶于水后得到的溶液一定显_____(填“酸性”或“碱性”或“中性”)。白色沉淀a的化学式是_____。
(2)生成气体b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结论与反思】(1)若c处无现象,则该品牌干燥剂的成分为_____(写化学式)。
(2)若c处有白色沉淀生成,且沉淀质量为2.87g;白色沉淀a的质量为1.2g。则干燥剂的成分为_____(写化学式)。写出c处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该实验过程中,过量稀硝酸不能用过量的稀盐酸代替的原因是_____。
七、计算题
14.(2022·山东烟台·中考真题)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测定某工厂生产的MgCl2的纯度(即质量分数),称取10.0g该MgCl2样品放于烧杯中,加水使之完全溶解,再向烧杯中加入6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沉淀洗涤、常温干燥,称得固体质量为5.8g。(已知:该MgCl2产品中含有少量Na2SO4等杂质,杂质均能溶于水,且不与NaOH反应)
请计算:
(1)假设6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NaOH溶液完全反应,需要MgCl2的质量是______g(不写计算过程)。由此可以判断,烧杯内10.0g样品中的MgCl2______(填“全部”或“部分”)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2)该样品中MgCl2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参考答案:
1.C
【详解】A、加水稀释稀盐酸,稀盐酸被稀释,酸性减弱,pH逐渐增大至无限接近于7,但是不会等于7,更不会大于7,不符合题意;
B、向等质量的Mg和Al中分别加入足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一开始酸不足,金属过量,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后金属不足,酸过量,镁和稀盐酸反应:,铝和稀盐酸反应:,镁的相对原子质量大于2/3Al的相对原子质量,故最后铝生成氢气的质量大,不符合题意;
C、向等质量的Mg和MgO中分别加入足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一开始,酸不足,生成硫酸镁的质量相等,后酸过量,镁和稀硫酸反应:,氧化镁和稀硫酸反应:,氧化镁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镁,故最后镁生成硫酸镁的质量大,符合题意;
D、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和硫酸镁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氢氧化钡和硫酸、硫酸镁反应生成的硫酸钡难溶于酸,故一开始就有沉淀生成,生成沉淀的质量逐渐增大,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B
【详解】A、水中磷元素过高,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水中的藻类植物疯长,鱼类缺氧死亡,造成水质变坏,用无磷洗衣粉洗衣服,则可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该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用洗洁精清洗有油污的碗筷,是由于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而不是溶解作用,该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C、铁在潮湿的环境中易发生电化学腐蚀,形成铁锈,将洗净的铁锅擦干水放置,可以防止铁锅生锈,该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磷肥能使作物根系发达、耐寒耐旱,故入冬前给月季花施用磷肥,该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A
【详解】A、氯化钠和氯化钾均能溶于水,均形成无色溶液,且溶解过程中,温度均变化不大,现象相同,无法区分,符合题意;
B、碳酸钙难溶于水,氯化钙溶于水,加水溶解,可以区分,不符合题意;
C、硫酸铜溶于水形成蓝色溶液,碳酸钠溶于水形成无色溶液,现象不同,可以区分,不符合题意;
D、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升高,现象不同,可以区分,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D
【详解】A、CuSO4呈蓝色可以首先鉴别出来,但NaCl、H2SO4、MgCl2三者相互间不反应,且其也不与CuSO4反应,故NaCl、H2SO4、MgCl2三者难以区分,不符合题意;
B、CuCl2呈蓝色可以首先鉴别出来,之后CuCl2与AgNO3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可以由此鉴别出AgNO3,但CaCl2、MgCl2与AgNO3反应均产生白色沉淀,而且其都不与CuCl2反应,难以鉴别出两者,不符合题意;
C、四种溶液均是无色透明,难以通过观察鉴别出一种物质,之后四种溶液两两混加,产生气泡的两组为Na2CO3和稀HCl,之后根据碳酸钠溶液加入到盐酸中(有气泡)和盐酸加入的碳酸钠溶液中(无气泡)可以区分出两者,但Na2SO4、NaCl均不与Na2CO3和稀HCl反应,难以鉴别出两者,不符合题意;
D、四种溶液均是无色透明,难以通过观察鉴别出一种物质,之后四种溶液两两混加,产生沉淀的两组是Na2CO3、BaCl2(甲组)和BaCl2、Na2SO4(乙组),产生气泡的一组为Na2CO3、稀HCl(丙组),之后根据碳酸钠溶液加入到盐酸中(有气泡)和盐酸加入的碳酸钠溶液中(无气泡)可以区分出两者,由此鉴别出丙组的Na2CO3、稀HCl溶液,而已经知道Na2CO3溶液则可以通过甲组区分出BaCl2,再根据乙组区分出Na2SO4,故而四种溶液被完全鉴别出来,符合题意。
故选D。
5.C
【详解】A 、用肥皂水可以区别硬水和软水,在硬水中加入肥皂水搅拌后产生泡沫较少、甚至会有浮渣产生,而在软水中则会产生丰富的泡沫;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可以区分羊毛和涤纶,灼烧羊毛后有烧焦的头发味,而灼烧涤纶后有烧纸味,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都属于空气污染物;使用无磷洗衣粉可避免水体的富营养化,减少水体污染,不符合题意;
C、煤、石油、天然气都属于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化学电池就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符合题意;
D、磷肥能使作物根系发达,耐寒耐旱, 钾肥使作物抗倒伏,不得“软骨病”;如果混合使用,氯化铵会与碱性物质反应生成氨水,而氨水易分解、挥发,造成氮肥流失,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B
【详解】A、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过量的锌粉、镁粉,这时盐酸的量是少量,而添加的金属是过量的,故而最后生成的氢气质量取决于盐酸的量,最后氢气质量应该相同,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其pH值大于7,它可以和盐酸反应生成中性的氯化钠溶液,所以当向稀盐酸中逐滴滴加NaOH时,溶液的pH逐渐增大,当HCl与NaOH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为7,继续滴加NaOH至过量时,溶液的pH大于7,符合题意;
C、氯化钠的量是一定量的,沉淀质量应该在一段直线上升后达到顶峰继而保持不变,沉淀质量不可能一直上升,不符合题意;
D、向不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固体,氯化钠可以继续溶解,达到饱和后不再溶解,溶质的质量分数应该上升继而保持不变,而不是一直维持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C
【分析】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详解】A、尿素[CO(NH2)2]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能使作物枝叶繁茂、叶色浓绿,不符合题意;
B、(NH4H2PO4)中含有氮元素和磷元素,属于复合肥,不符合题意;
C、纯净的硝酸铵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35%,35%>31.5%,故含氮量为31.5%的硝酸铵(NH4NO3)化肥样品是混合物,符合题意;
D、化肥虽好不能滥用,要合理使用化肥,过度施肥会造成土壤退化和水体污染,不符合题意。故选C。
8.AD
【详解】A、氯化铵能与熟石灰反应生成氨气,产生刺激性气味,氯化钾和熟石灰不反应,无明显现象,现象不同,可以区分,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均显碱性,均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滴加酚酞试液,无法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不符合题意;
C、加入适量的硝酸钡溶液,硝酸钡和硫酸钾反应生成硫酸钡和硝酸钾,过滤,除去硫酸钡,虽然除去了杂质,但是引入了新的杂质硝酸钾,不符合题意;
D、氯化钾溶于水,二氧化锰难溶于水,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可得二氧化锰,符合题意。
故选AD。
9. 沸点 AC 过滤 搅拌,防止液体局部温度过高而飞溅 Ca(OH)2 复分解 提纯、除杂 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氨气(或NH3)
【详解】(1)蒸馏法是常用的海水淡化方法,该方法是利用混合体系中各物质的沸点不同,将物质进行分离;
(2)①A、在蒸发池中水蒸发所需能量主要为太阳能和风能,故选项正确;
B、在结晶池中主要通过蒸发水分结晶使氯化钠析出,故选项错误;
C、当氯化钠晶体析出时,结晶池中的溶液为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故选项正确。故选AC。
②过滤可以分离固体与液体的混合物,粗盐中常含有泥沙等难溶性杂质,在实验室中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可依次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等操作。蒸发结晶操作中要用到玻璃棒,其作用是搅拌,防止液体局部温度过高而飞溅;
(3)为了使海水中含量较低的镁元素富集,工业生产中通常向海水或卤水中加入石灰乳(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使海水中的氯化镁转化为沉淀,化学方程式为:MgCl2+Ca(OH)2=CaCl2+Mg(OH)2↓,该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了两种新的化合物,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复分解反应,此过程富集镁元素的同时也达到了提纯、除杂的目的。
(4)氯化钠、氨气、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化学方程式为:NaCl+NH3+CO2+H2O=NaHCO3↓+NH4Cl;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氨气和水,其中的氨气可回收循环使用。
10.(1)沸点
(2)NH3
(3)
(4)③
(5) 氮 利用率高,减少污染
【解析】(1)
分离液态空气是利用空气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沸点低的气体先逸出,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是液态氧;
(2)
NH3的溶解度远大于CO2的溶解度。为了提高产率,吸氨碳化塔中应该先通入的是NH3,有利于生成较多的碳酸氢钠;
(3)
加热NaHCO3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方程式为:;
(4)
结合图二分析,吸氨碳化塔中析出NaHCO3固体的主要原因是③30℃~35℃时,NaCl、NaHCO3、NH4Cl的溶解度相比较,NaHCO3的溶解度最小,易达到饱和而析出,故选③;
(5)
氨厂生产的NH3溶于水后得到的氨水,含有氮元素,可以做氮肥。碱厂与氨厂联合后,用NH4Cl代替氨水做化肥,氨水不稳定,易挥发,其优势是利用率高减少污染。
11.(1)红
(2) FeCl3
(3)
(4)取少量试管D中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硫酸铜溶液,无蓝色沉淀生成,说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合理即可)
【详解】(1)稀盐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2)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故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故填:FeCl3;
一段时间后有气泡产生,是因为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试管C中发生反应为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证明试管D中的NaOH与HCl发生了反应,可设计实验证明试管D中氢氧化钠消失,氢氧化钠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故可取少量试管D中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硫酸铜溶液,无蓝色沉淀生成,说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12. B 溶液中有气泡冒出 氢氧化钠 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氢氧化钠溶液也呈碱性,也能使酚酞变红,所以不能仅仅根据溶液变红就判断溶液中只是氢氧化钙
【详解】(1)氢氧化钠样品在空气中变质,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都显碱性,都能使酚酞溶液变红,不能根据溶液变红判断氢氧化钠已经变质,所以,实验B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填:B。
(2)实验A中,向试管中加入盐酸,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若观察到溶液中有气泡冒出,则说明该氢氧化钠样品已经变质。故填:溶液中有气泡冒出。
(3)实验D中,向试管中加入CaCl2溶液,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氯化钠,若观察到溶液中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证明该氢氧化钠样品已经变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猜想与假设: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上层清液呈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本题中,溶于水能够显碱性的物质有:碳酸钠、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所以,上层清液中呈碱性的物质可能是碳酸钠、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三种物质中的一种或两种。故填:氢氧化钠。
现象与结论:
①向上层清液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和氯化钠,证明上层清液中有碳酸钠;且生成溶液呈红色,则溶液呈碱性,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和过量的氯化钡均显中性,碳酸钠与氢氧化钙会生成碳酸钙沉淀,无法共存,则溶液中还含有氢氧化钠,即上层清液中呈碱性的物质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故填: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实验反思:
预测现象②中,若无沉淀生成则上层清液中不含碳酸钠,溶液呈红色则溶液呈碱性,除了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氢氧化钠溶液也显碱性,可能含有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中的一种或两种。故填:氢氧化钠溶液也呈碱性,也能使酚酞变红,所以不能仅仅根据溶液变红就判断溶液中只是氢氧化钙。
13. 碱性 CaCO3 CaO、NaOH CaO、CaCl2 用稀盐酸会引入氯离子,干扰样品中是否含有氯化钙的判断
【分析】【实验分析】(1)干燥剂含有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氯化钙中的两种物质,进行分析;
(2)依据流程分析,写出生成气体b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结论与反思】(1)依据流程分析,若c处无现象,推出该品牌干燥剂的成分;
(2)依据流程分析,和题中数据,推出干燥剂的成分,写出c处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3)依据本流程的实验目的以及流程图进行分析。
【详解】【实验分析】(1)依据干燥剂含有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氯化钙中的两种物质,因为CaO+H2O=Ca(OH)2,Ca(OH)2和NaOH都是碱,干燥剂样品溶于水后得到的溶液一定显碱性,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后溶液中的碳酸根离子与钙离子反应生成白色碳酸钙沉淀,化学式为CaCO3,故填:碱性;CaCO3;
(2)分析流程图可知,过量的碳酸钠与加入的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生成气体b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故填:;
【结论与反思】(1)分析流程可知,若c处无现象,说明干燥剂中不含有CaCl2,则该品牌干燥剂的成分为CaO、NaOH,故填:CaO、NaOH;
(2)分析流程可知,加入过量的稀硝酸和硝酸银,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干燥剂里含有CaCl2,
设生成2.87g沉淀需要氯化钙的质量为x,分析
反应可得如下关系,
解得x=1.11g
1.11g CaCl2中钙元素 质量为1.11g××100%=0.4g,1.2g CaCO3中钙元素质量1.2g× ×100%=0.48g,说明干燥剂里还含有CaO,所以c处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CaCl2、CaO;;
(3)依据本流程的实验目的是探究干燥剂含有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氯化钙中的两种物质,所以实验过程中,过量稀硝酸不能用过量的稀盐酸代替的原因是用稀盐酸会引入氯离子,干扰样品中是否含有氯化钙的判断,故填:用稀盐酸会引入氯离子,干扰样品中是否含有氯化钙的判断。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酸碱盐的性质,主要是利用流程图及反应方程式来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有关问题,结合各方面的条件得出正确结论。
14.(1) 11.4 全部
(2)解:设该样品中MgCl2的质量分数是x
x=95%
答:该样品中MgCl2的质量分数是95%。
【解析】(1)
解:设需要MgCl2的质量是y
y=11.4g
答:需要MgCl2的质量是11.4g
由此可以判断,烧杯内10.0g样品中的全部与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2)
见答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山东省潍坊市2020-2022三年中考化学真题知识点分类汇编-05酸和碱、中和反应(含解析)

下一篇:第5章化学元素与物质组成的表示 同步练习(答案) -2022-2023九年级化学京改版(2013)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