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化学专项复习 实验题 专项训练 九年级下册 人教版 (含解析)

2023年中考化学专项复习 实验题 专项训练 九年级下册 人教版 含解析
1.化学产品制备正向着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1)工业制备硫酸铜的两种方案原理如下:
Ⅰ:Cu+2H2SO4(浓)=CuSO4+SO2 ↑+ 2H2O
Ⅱ:2Cu+O22CuO CuO+H2SO4=______(完成化学方程式)
(2)某兴趣小组三名同学探究制备硫酸铜的新方案,原理如下:
Ⅲ:Cu+H2O2+ H2SO4=CuSO4+2H2O
将反应物混合,观察到:开始有少量气泡,而后反应剧烈产生大量气泡,溶液呈蓝色,试管发热。逸出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该气体为______。他们对反应产生大量气泡非常好奇,推测是某些因素导致了H2O2分解。
甲同学认为是反应生成的CuSO4所导致,乙同学认为是反应放热使温度升高所导致。于是设计了下表实验进行探究。
编号 试剂 温度 现象
① 10mL30%H2O2、1mL10%CuSO4 30℃ 产生少量气泡
② 10mL30%H2O2、______ 30℃ 无明显现象
③ 10mL30%H2O2、1mL10%CuSO4 80℃ 快速放出气泡
甲同学对比实验①②认为自己的推测正确,请将表中实验②补充完整。
乙同学对比实验______(填编号)认为自己的推测正确。
丙同学认为,甲、乙同学的结论都不严谨,其理由是______。
(3)综合评价制备CuSO4的方案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A.Ⅲ比Ⅰ更环保、比Ⅱ更节能
B.消耗等质量铜,Ⅲ生成CuSO4最多
C.Ⅲ中有原料发生分解,造成试剂浪费
2.某同学对含有泥沙的粗盐进行提纯,并用提纯后的氯化钠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请回答有关问题:
I.粗盐提纯
(1)实验操作顺序为 _______________ (填序号)以及计算产率。
(2)在上述实验步骤中,都使用了同一仪器,它在①和③的目的不同。步骤①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利用上述实验得到的氯化钠晶体,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配制溶液的步骤:计算、 _______ 、量取、溶解、装瓶;量取所需的水应选用 _____ mL的量筒。
(4)配制NaCl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有 ____ (填序号)
①粗盐溶解时不充分 ②过滤时滤纸破损
③量取溶剂水时俯视读数 ④配溶液时称量的精盐仍潮湿
3.如图是配制50g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试回答:
(1)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填序号)。
(2)操作⑤中称量氯化钠时,若指针左偏,应进行的操作_______。
(3)操作②应选用_______量筒(50mL或100mL);量水时,若仰视读数,配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会_______(“偏大”或“偏小”)。
(4)操作③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
(5)若用已配好的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2%的氯化钠溶液,需要加水的质量为_______。
4.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1)黄铜是铜锌合金,将外形完全相同的纯铜片和黄铜片相互刻划,该实验的目的是比较它们的_____________大小。
(2)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燃烧,然后将木炭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内,观察现象。据此可知,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_________________有关。
(3)用图A所示的装置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该实验的原理是通过____________(选填“化学”或“物理”)方法分离或除尽混合物中的某组分,从而测定混合物中该组分的含量。
(4)用图B所示的装置探究酸碱中和反应。将稀盐酸滴入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从微观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请另外写出一个符合上述反应实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5.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的直接手段,某学习小组进行了下列两组化学实验。
①探究中和反应放热实验
Ⅰ.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
Ⅱ.有同学认为甲不能证明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其理由是_________;
Ⅲ.乙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
②探究碳的氧化物性质实验
Ⅰ.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Ⅱ.装置D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
Ⅲ.装置B中的试剂是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
Ⅳ.装置E的作用是___________。
6.某同学做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中和反应实验时,图1是利用数字化传感器得到的溶液pH变化图像。
(1)由图1可知该实验操作是将_______溶液滴加到另一种溶液中。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其中a点表示的意义_______,b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
(4)图2是探究中和反应能量变化的装置,将稀盐酸加入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U型管中液面的变化是左低右高,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
(5)验证反应后溶液中稀盐酸有剩余,下列操作不可行的是_______。
A.取样,滴加AgNO3溶液 B.取样,加入锌粉
C.取样,加入CaCO3粉末 D.取样,加入CuO粉末
7.请根据如图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填写装置的字母代号,下同),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为了控制反应速率,需将装置B中的长颈漏斗替换成__________。
(2)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固体与熟石灰固体来制取氨气,常温下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对人体特别是黏膜组织有腐蚀作用。
①制取并收集NH3,从上图中选择__________(从A到G中选择)。
②若用如图H装置收集氨气时,当观察到__________时说明氨气已收满。
③干燥氨气时能选用下列干燥剂中的__________(填序号)。
A.生石灰 B.浓硫酸 C.氢氧化钠固体
8.某无色废液可能含有硫酸钠、氢氧化钠、氯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为探究其组成,小亮同学进行了下列实验:
(1)取少量废液放入试管中,滴加1-2滴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再加入过量稀盐酸,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并有气泡产生。则该废液中一定含有_____,一定不含_____
根据以上实验,小亮同学得出结论:无色废液中一定不含氢氧化钠,可能含有硫酸钠和氯化钠.小强同学认为小亮的结论不正确,无色废液中可能还含有_____,证据是_____
(2)小亮同学继续开展实验,验证出原无色溶液中含有硫酸钠和氯化钠。正确的操作及现象是:取少量无色废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有气泡产生;再_____,有白色沉淀生成。
9.比较和归纳是学习化学的常用方法。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在下图所列出的实验装置的基础上,对二氧化碳的制取进行研究。
(1)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应考虑的因素是 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_ 。
(2)甲同学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得到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所选装置的连接顺序是 __________ (填字母),可选用 __________ 作干燥剂。
(3)加热固体碳酸氢钠或固体碳酸氢铵都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别是:2NaHCO3 Na2CO3+ H2O+ CO2↑; NH4HCO3 NH3↑+ H2O+ CO2↑
乙同学选择加热碳酸氢钠的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则发生装置应选用 _____ (填字母)。他不选择加热碳酸氢铵制取二氧化碳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某小组同学探究二氧化碳(CO2)、氨气(NH3)分别与水反应后产物的酸碱性。他们收集了若干瓶CO2和NH3。
【确定标准】
老师指导该小组同学用自制的紫色石蕊试纸完成了如上图所示实验,确定检验酸碱性物质存在的标准。取三个洁净的表面皿,分别放上紫色石蕊试纸,向试纸上依次滴加稀盐酸、蒸馏水、氢氧化钠(碱)溶液,观察到三条试纸的颜色依次为红色、紫色和蓝色。
【实验过程】
(1)探究CO2与水反应产物的酸碱性。该小组同学向一瓶CO2中加入30 mL水,充分振荡。再取一个洁净的表面皿,放上一条紫色石蕊试纸,向试纸上滴加瓶中的液体,观察到紫色石蕊试纸变成红色,由此获得结论:瓶中液体里含有 _____ 性物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 。
(2)探究NH3与水反应产物的酸碱性。该小组同学用(1)的方法继续进行NH3的实验,他们分析液体里含有碱性物质,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 ,分析依据是 ______ 。
【实验反思】
有同学提出:仅用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说明CO2或NH3与水发生了反应,还需补充一个对比实验,以NH3为例,该对比实验的操作为 ____ ,观察到的现象为 ____ 。
11.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部分装置,请根据实验装置(部分固定装置已省略)回答问题:
(1)图中标识①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2)实验室既可以制取CO2,又可以制取O2的发生和收集装置组合为__________(在A—E中选),用该装置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时发现石灰水没变浑浊的原因是__________。
(3)若用F装置收集一瓶干燥的某气体,则该气体可能是__________(填字母代号)。
A NH3 B H2 C O2 D CH4
(4)工业上常需分离CO和CO2的混合气体。某同学采用装置G也能达到分离该混合气体的目的,操作步骤如下:
①关闭活塞乙,打开活塞甲,通入混合气体,可收集到__________气体(填化学式);
②然后,__________(填操作),又可收集到另一种气体。
③实验中用200g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吸收33g二氧化碳气体,则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12.仓库里堆放的一袋碳酸氢铵化肥,过了一个夏天,小明发现这种化肥所特有的刺激性气味变得更浓烈了,化肥袋里碳酸氢铵变少了。粉末为什么会消失呢?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碳酸氢铵粉末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进行猜想】猜想一:碳酸氢铵粉末在不加热或加热条件下由固态变成它的气态。
猜想二:碳酸氢铵在不加热或加热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可能产生的物质有氨气、一氧化氮、二氧化碳、水。
(1)【查阅资料】①碳酸氢铵属于氮肥,不具有固态直接转化为气态的性质,说明上述猜想_______不成立。
②氨气具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是碱性,氨水能使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但干燥的氨气不能使燥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③二氧化氮为红棕色气体,一氧化氮为无色气体,在空气中一氧化氮易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
(2)【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适量碳酸氢铵于试管中加热,如上图所示,将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导管口 产生强烈的刺激性气味,试管壁上有无色液滴且试纸变蓝,但未见红棕色气体 分解产物中有___________没有___________
②继续检验分解的其他产物。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________ 分解产物中有二氧化碳
(3)【实验反思】
①上图中的错误是____。要完成“实验操作②”除上图装置中的仪器外还需要试管、_________。
②当用铁夹固定好试管后,要调节试管与酒精灯相对高度(如图),应调节螺旋 _______(填“K1”、“K2”或“K1”)。
③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
(4)【应用】如果你家里有碳酸氢铵化肥,你应该如何保存?____________。
13.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燃料,请回答相关问题:
(1)酒精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请写出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如图实验,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可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______;
(3)“釜底抽薪”的灭火原理是______。
14.金属在人类历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请回答下列与金属有关的问题。
(1)《天工开物》记载“凡铁分生、熟,出炉未炒则生,既炒则熟。生熟相和,炼成则钢”。生铁和钢都属于的合金,它们在组成上的区别是___________。
(2)某同学将一支洁净的铁钉置于盛有少量水的试管中(如图所示),并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发现铁钉___________(填“A”“B”或“C”)处最先出现锈蚀。
(3)向装有少量金属铁的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可观察到的主要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4)通过实验可以比较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下列装置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B.
C. D.
(5)向硝酸铜溶液中加入锌粉和镁粉的混合物ag,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此过程中一定发生了两个反应
B.若滤液为蓝色,则滤渣中一定只有铜
C.滤液中一定含有镁离子,一定不含锌离子
D.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有锌和镁
15.对比学习有利于发现事物的共性与个性。为探究酸的性质,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1)图一实验中,观察到醋酸晶体试管内______,醋酸溶液试管中镁带表面冒气泡。酸的很多反应通常在水溶液中才能完成。
(2)图二实验中,观察到_____(填“浓”或“稀”)硫酸使白纸炭化。即使是同种酸,由于_______不同,它们的性质不完全相同。
(3)图三实验中观察到两试管中均产生_____,不同的酸具有相似的性质,因为酸中含_____(填符号)。
(4)E试管中产生_____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F试管中无明显现象。不同的________会导致酸的“个性”差异,因此,可用氯化钡溶液鉴别盐酸和硫酸。
(5)清洗试管时,小乔同学将C、F两试管中的无色液体同时倒入一个洁净的废液缸,废液缸中立刻冒气泡并出现白色沉淀。请分析上述现象并回答:
Ⅰ.废液缸中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Ⅱ.废液缸里最终产生的白色沉淀中一定有硫酸钡,可能有_________(填化学式)。
16.在天平两端放等质量的锥形瓶(瓶口用单孔塞和导管接起来,气球中有等质量的碳酸钠),如图所示。左盘锥形瓶中盛有M克水,右盘锥形瓶中盛有M克稀盐酸,天平平衡。
(1)实验开始时,将气球中的碳酸钠倒入锥形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天平的指针___。(忽略浮力,填“偏左”“偏右”或“不偏”)。
(2)待上述实验的反应完成后,将锥形瓶瓶口上的单孔塞、导管和气球去掉,天平指针发生偏转的原因是什么?______
17.根据下边的实验示意图回答问题。
(1)如图实验中下层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备哪些性质_____?
(2)如图实验的目的是证明铁生锈的条件之一是需要与水接触,还需要补做什么实验?用图示表示_____。
18.有一白色固体 X,其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可能含有碳酸钙、氯化钙、硫酸铜和氢氧化钙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探究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主要流程及现象记录如下。
(提示: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根据流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步骤①的实验现象,确定白色固体 X 中一定没有的物质是_______。
(2)步骤②中发生化学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是_______。
(3)步骤③中产生白色沉淀 A 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4)白色固体 X 中含有的物质是______(填物质名称)。
19.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请你根据所学知识,依图回答下列问题。
(1)向图①所示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铵,溶解后甲试管内出现的现象是_____,乙试管内的溶液是_____溶液(饱和或不饱和)。
(2)实验图②中澄清的石灰水刚开始没有变浑浊,一段时间后开始变浑浊,原因是_____。
(3)实验图③中水从A转移到B中,体现了_____(填写分子的一条性质),发生的是_____(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0.“追梦”小组在实验室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假设称量氯化钠时1g以下用游码)。请完成下列问题:
(1)配制时,除图中提供的仪器外,还需要细口瓶和____(填一种仪器名称)。
(2)操作④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
(3)称量氯化钠时如果发现指针偏向右侧,正确的操作是____,如果称量时氯化钠和砝码位置颠倒了,其它操作步骤均正确,则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5%。
(4)量水时应选择量筒的规格是____mL(填“10”“50”或“100”)。
【反思拓展】
(5)经检测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原因可能是____(列举一条即可)。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1)CuSO4+H2O
(2) 氧气##O2 1mL水 ①③ 可能是硫酸或铜加快了过氧化氢分解
(3)AC
【详解】(1)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方程式为: CuO+H2SO4═CuSO4+H2O。
(2)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填氧气;
甲认为是反应生成的硫酸铜所导致,甲同学对比实验①②,认为自己的推测正确,根据控制变量法,硫酸铜是变量,故②试剂取用10mL30% H2O2、1mL水;
乙同学认为是反应放热使温度升高所导致,乙同学认为实验变量是温度,其它相同,故乙同学对比实验①③认为自己的推测正确。
甲、乙同学的结论都不严谨,其理由是可能是硫酸或铜加快了过氧化氢分解;
(3)A、Ⅰ中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Ⅱ中需要加热,消耗能源;Ⅲ在常温下进行,不产生有害物质;故Ⅲ比Ⅰ更环保、比Ⅱ更节能,正确;
B、根据Ⅰ、Ⅱ、Ⅲ方程式及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铜和生成的硫酸铜关系为Cu~CuSO4,故消耗等质量铜,生成硫酸铜一样多,错误;
C、Ⅲ中过氧化氢常温下发生分解,造成试剂浪费,正确。
故选AC。
2. ②③① 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称量 100 ②④
【分析】粗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易溶于水,泥沙等杂志难溶于水,故可以分离开来,粗盐提纯的操作为溶解、过滤、蒸发。配制溶液的步骤:计算、称量固体、量取液体、溶解、装瓶。
【详解】(1)粗盐提纯操作步骤是溶解、过滤、蒸发,计算产率,故操作顺序为② ③ ①。
(2)粗盐提纯中都要用到玻璃棒,玻璃棒在蒸发操作中作用是搅拌,防止液体飞溅,在溶解操作中是搅拌,加速食盐的溶解速率,步骤①是蒸发,的目的是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3)配制溶液的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氯化钠质量为:100g×5%=5g,溶剂质量=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水的质量为:100g 5g=95g,则水的体积为95,故应该选用100的量筒。
(4)配制NaCl溶液,粗盐溶解时不充分,只是所得精盐产率低,不影响配制的质量分数,过滤时滤纸破损,所得精盐中含有难溶性的固体物质,使称取的氯化钠偏少,导致配制NaCl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量取溶剂水时俯视读数,读取的溶剂比原来的变小了,故配制NaCl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配溶液时称量的精盐仍潮湿,称取的精盐就会偏少,导致配制NaCl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选② ④。
【点睛】熟练掌握三个公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溶剂质量=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进行溶液中量的计算。
3.(1)④⑤①②③
(2)取出氯化钠直至天平平衡
(3) 50mL 偏小
(4)搅拌,加快溶解速率
(5)75g
【详解】(1)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贴标签,分析图示可知,配制50g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④⑤①②③,故填:④⑤①②③。
(2)操作⑤中称量氯化钠时,若指针左偏,说明称取的氯化钠的质量过多,所以应进行的操作是取出氯化钠直至天平平衡,故填:取出氯化钠直至天平平衡。
(3)量取水的体积为,选取量筒时,尽量选用能一次量取的最小规格的量筒,则操作②应选用50mL的量筒;读取量筒读数时量水时,若仰视读数,量取的水多,则配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会偏小,故填:50mL;偏小;
(4)操作③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快溶解速率,故填:搅拌,加快溶解速率。
(5)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设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2%的氯化钠溶液,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
50g × 5%= (50g +x)×2%
x= 75g
答:需要加入75克水。
4. 硬度 氧气浓度 化学 红色消失 H+和OH-结合成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详解】(1)刻划后纯铜的表面有痕迹,故该实验的目的是比较铜和铜合金的硬度大小;
(2)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放出红光,在氧气中燃烧比空气中更剧烈,发出白光,据此可知,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3)该实验的原理是利用铜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耗掉空气中的氧气,故是化学方法;
(4)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显红色,加入稀盐酸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该反应是中和反应,中和反应的实质是酸中的氢离子与碱中的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的过程;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
5. 氢氧化钠固体逐渐消失,U型管中左边液面下降,右边液面升高 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 饱和石灰水变浑浊 中和反应放热,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溶质析出 固体由黑变红 氢氧化钠溶液 吸收未反应的二氧化碳 防止倒吸
【详解】①Ⅰ.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中和反应放热,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也放热,使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使U型管中左边液面下降,右边液面升高,故填:氢氧化钠固体逐渐消失,U型管中左边液面下降,右边液面升高;
Ⅱ.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因此该实验无法确定是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的热量,还是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故填: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
Ⅲ.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中和反应放热,使烧杯内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饱和石灰水中有氢氧化钙析出,溶液变浑浊。故填:饱和石灰水变浑浊,中和反应放热,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溶质析出;
②Ⅰ、装置C中为无水硫酸铜与水反应生成五水硫酸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Ⅱ、装置D中为氧化铜与一氧化碳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氧化铜为黑色,铜为红色,故实验现象为:固体由黑变红;
Ⅲ、装置B中盛放的是氢氧化钠溶液,因为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起到吸收未反应的二氧化碳的作用,防止对后续实验产生影响。故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未反应的二氧化碳;
Ⅳ、装置E的作用是:防止倒吸,防止实验过程中,产生压强差,澄清石灰水被倒吸入试管中,炸裂试管。故填:防止倒吸。
6.(1)氢氧化钠
(2)NaOH+HCl=NaCl+H2O
(3) 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氯化钠和氢氧化钠
(4)反应放热
(5)A
【详解】(1)根据溶液的pH变化情况可知,开始时溶液的pH小于7,显酸性,后来溶液的pH大于7,是向酸溶液中滴加碱溶液,所以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溶液中;
(2)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3)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溶液的pH=7,曲线上a点表示两者恰好完全反应;b点时pH大于7,说明溶液呈碱性,氢氧化钾过钠,还有反应生成的氯化钠,所以此时溶质为氯化钠和氢氧化钠;
(4)中和反应属于放热反应,使温度升高,使锥形瓶内压强增大,U型管中液面的变化是左低右高;
(5)A、硝酸银与盐酸以及氯化钠反应都会生成白色沉淀,无法证明含有盐酸,故符合题意;
B、锌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会有气泡冒出,故不符合题意;
C、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会有气泡冒出,故不符合题意;
D、氧化铜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黑色固体减少或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1) B 分液漏斗
(2) AD##DA 滴有酚酞的蒸馏水变红 AC##CA
【详解】(1)实验室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气体,该反应为固液常温型,应选用B作为发生装置,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为了控制反应速率,需将装置B中的长颈漏斗替换成分液漏斗,通过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从而控制反应速率;        
(2)①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固体与熟石灰固体来制取氨气,该反应为固固加热型,发生装置可选择A,由于氨气极易溶于水,不能选择排水法收集,由于氨气密度比空气小,可选择D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制取并收集NH3,从上图中选择AD;
② 氨气极易溶于水,水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所以若用如图H装置收集氨气时,当观察到滴有酚酞的蒸馏水变红时说明氨气已收满;
③NH3是一种碱性气体,能与浓硫酸发生反应,因此,干燥氨气时不能选用可以吸收氨气的浓硫酸作干燥剂,故可选择生石灰或氢氧化钠作为干燥剂,故选AC。
8. 碳酸钠 氯化钡 氢氧化钠 NaOH溶液与Na2CO3溶液均显碱性,且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 加入过量(或足量)的Ba(NO3)2的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向滤液中加入少量的AgNO3溶液
【详解】(1)取少量废液放入试管中,滴加1-2滴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再加入过量稀盐酸,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并有气泡产生。说明一定含有碳酸钠;又因为氯化钡可以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而实验中没有沉淀,故不含氯化钡;根据以上实验,小亮同学得出结论:无色废液中一定不含氢氧化钠,可能含有硫酸钠和氯化钠.小强同学认为小亮的结论不正确,无色废液中可能还含有氢氧化钠,因为NaOH溶液与Na2CO3溶液均显碱性,且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故填:碳酸钠;氯化钡;氢氧化钠;NaOH溶液与Na2CO3溶液均显碱性,且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
(2)小亮同学继续开展实验,验证出原无色溶液中含有硫酸钠和氯化钠。正确的操作及现象是:取少量无色废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有气泡产生;把碳酸钠和氢氧化钠都除去,再加入过量(或足量)的Ba(NO3)2的溶液, 加入过量的Ba(NO3)2的溶液的目的是检验出含有硫酸钠,同时去除SO42-;以免对氯化钠的检验产生干扰;加入Ba(NO3)2的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向滤液中加入少量的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含有硫酸钠和氯化钠;故填:加入过量(或足量)的Ba(NO3)2的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向滤液中加入少量的AgNO3溶液
9. 反应物的状态 反应的条件 CaCO3 + 2HCl= CaCl2 + H2O + CO2↑ BDC 浓硫酸 A 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同时也生成氨气,使制得的气体不纯
【详解】(1)气体发生装置应考虑的因素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以确定容器和是否需要加热仪器;
(2)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 + 2HCl= CaCl2 + H2O + CO2↑;
该反应不需要加热,选B作为发生装置。要得到干燥的二氧化碳,所以需要通过浓硫酸除去带出的水蒸气,即需要连接D装置,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使用C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装置为BDC。使用的干燥剂为浓硫酸,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并且不与二氧化碳反应。
(3)碳酸氢钠是固体,且条件是加热,所以发生装置选A;碳酸氢铵加热不但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还生成氨气,这样得到的气体不纯净,故不选加热碳酸氢铵制取二氧化碳。
10. 酸 CO2+H2O=H2CO3 紫色石蕊试纸变为蓝色 氢氧化钠(或碱)溶液使紫色石蕊试纸变成蓝色 将紫色石蕊试纸放入另一瓶NH3气体中 试纸不变色
【详解】根据酸能使紫色石蕊试验变红色,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故(1)因为观察到紫色石蕊试纸变成红色,由此获得结论:瓶中液体里含有酸性物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2)探究NH3与水反应产物的酸碱性。该小组同学用(1)的方法继续进行NH3的实验,他们分析液体里含有碱性物质,观察到的现象是紫色石蕊试纸变为蓝色,依据是氢氧化钠(或碱)溶液使紫色石蕊试纸变成蓝色;【实验反思】有同学提出:仅用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说明CO2或NH3与水发生了反应,还需补充一个对比实验,以NH3为例,该对比实验的操作为将紫色石蕊试纸放入另一瓶NH3气体中,观察到的现象为试纸不变色。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
11. 锥形瓶 BD 可能是盐酸的浓度大,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能够挥发出氯化氢,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 C CO 关闭活塞甲,打开活塞乙 30%
【详解】(1)图中标识①仪器的名称是:锥形瓶;
(2)实验室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该反应属于固-液不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应选B,该装置也适用于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既可以制取CO2,又可以制取O2的发生和收集装置组合为:BD;
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时发现石灰水没变浑浊的原因是:可能是盐酸的浓度大,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能够挥发出氯化氢,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氢氧化钙和氯化氢反应生成了氯化钙和水,不再和二氧化碳反应,故填:可能是盐酸的浓度大,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能够挥发出氯化氢,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
(3)若用 F 装置收集一瓶干燥的某气体,则该气体不能与浓硫酸反应,且密度比空气大,故该气体可能是氧气。故选C;
(4)①关闭活塞乙,打开活塞甲,通入混合气体,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可收集到CO;
②然后关闭活塞甲,打开活塞乙,上一步中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又可收集到另一种气体二氧化碳。
(5)设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则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
12. 一 氨气和水 一氧化氮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试管口高于试管底 单孔橡胶塞、导气管 K1 密封、低温
【详解】(1)①由查阅资料可知,碳酸氢铵不具有固态直接转化为气态的性质,说明猜想一不成立;
(2)②根据加热现象,试管壁上有无色液滴且试纸变蓝,有刺激性气味产生,由查阅资料可知,有氨气和水生成;③一定没有一氧化氮,因为如果有一氧化氮气体,会生成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与实验现象相违背;④根据实验结论可知,产物中有二氧化碳,则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⑤试管加热固体药品时,试管口要低于试管底部,防止产生的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⑥单孔橡胶塞、导气管
;⑦K1可调节试管与酒精灯相对高度,K2可调节试管口略低于试管底部;⑧碳酸氢铵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产生的物质有氨气二氧化碳、水,;
(4)⑨碳酸氢铵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产生的物质有氨气二氧化碳、水,密封保存在阴凉处。
13. 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隔离可燃物
【详解】(1)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铜片上白磷与氧气接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而红磷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釜底抽薪”是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达到灭火的目的。
14.(1)含碳量不同
(2)B
(3) 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4)D
(5)ACD
【详解】(1)生铁为铁碳合金,其中含碳量为2%-4.3%,钢为铁碳合金,含碳量为0.03%-2.3%,二者组分相同,但是含碳量不同。故填含碳量不同;
(2)铁生锈需要和氧气、水同时接触,A处不能接触到空气,不易生锈,B处能同时和氧气、水接触,易生锈,C处不易接触到水,不易生锈。故填B;
(3)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方程式为,则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故填有气泡产生,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4)A、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稀硫酸反应,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与稀硫酸反应。铁球表面有气泡产生,铜球、银球表面无气泡产生,说明三种金属中,铁的金属活动性最强,无法比较铜、银二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由于铜、银都不能与硫酸亚铁反应,无法比较铜、银二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由于铜、银都不能与硫酸亚铁反应,无法比较铜、银二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铁球表面附着一层红色固体,说明铁>铜,银球表面无现象,说明银<铜,即铜>银,可比较出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是铁>铜>银,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5)金属活动性镁>锌>铜,则向硝酸铜溶液中加入锌粉和镁粉的混合物后,镁先和硝酸铜反应,之后若硝酸铜有剩余,则发生锌和硝酸铜的反应。
A、若硝酸铜过量,镁和锌的量不足,则只发生镁和硝酸铜的反应,故A错误;
B、若滤液为蓝色,则溶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铜,即硝酸铜过量,镁和锌不足,则滤渣中一定只含有铜,故B正确;
C、因为金属活动性镁>锌>铜,则镁先和硝酸铜反应,之后若硝酸铜有剩余,则发生锌和硝酸铜的反应,故一定发生镁和硝酸铜的反应,可能会发生硝酸铜和锌的反应,则溶液中一定有镁离子,可能含有锌离子,故C错误;
D、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肯定含有镁、锌中的一种或者两种都有。当镁过量硝酸铜不足时,滤渣中含有镁、锌、铜;当镁恰好和硝酸铜完全反应时,滤渣中含有锌、铜;当镁不足,锌和硝酸铜反应时,滤渣中含有锌和铜;当锌恰好和硝酸铜完全反应时,滤渣中只含有铜。故D错误;
故选ACD。
15. 无明显现象 浓 浓度或溶质质量分数等 气泡 白色沉淀 酸根 BaCO3
【详解】(1)图一实验中,醋酸晶体不能与镁反应,观察到醋酸晶体试管内无明显现象,醋酸溶液试管中镁带表面冒气泡。酸的很多反应通常在水溶液中才能完成。
(2)图二实验中,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观察到浓硫酸使白纸炭化。即使是同种酸,由于 溶质质量分数不同,它们的性质不完全相同。
(3)碳酸钠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均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图三实验中观察到两试管中均产生气泡,不同的酸具有相似的性质,因为酸中含氢离子,符号为。
(4)E试管中稀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盐酸,产生白色沉淀,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F试管中无明显现象。不同的酸根会导致酸的“个性”差异,因此,可用氯化钡溶液鉴别盐酸和硫酸。
(5)清洗试管时,小乔同学将C、F两试管中的无色液体同时倒入一个洁净的废液缸,废液缸中立刻冒气泡并出现白色沉淀,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二氧化碳,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和氯化钠;
Ⅰ.废液缸中产生气体,是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Ⅱ.废液缸里最终产生的白色沉淀中一定有硫酸钡,可能有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的碳酸钡,化学式为BaCO3。
16.(1) 左盘瓶内没有明显变化,右盘瓶内产生大量气泡,气球胀大 不偏
(2)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使天平指针向左偏转
【解析】(1)
碳酸钠与水不反应,故左盘中无明显现象,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右盘锥形瓶内会产生大量气泡,气球会膨胀。量锥形瓶内的质量均未发生变化,故若忽略气球浮力的影响,天平仍保持平衡,天平指针不偏。
(2)
待上述实验的反应完成后,将锥形瓶瓶口上的单孔塞、导管和气球去掉,右盘锥形瓶内生成的二氧化碳会逸散到空气空气中,故右盘总质量会减小,天平指针会向左偏。
17. 不可燃,不助燃,密度大于空气
【分析】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金属生锈是金属和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详解】(1)实验中下层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是不可燃,不助燃,密度大于空气。
(2)金属生锈是金属和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证明铁生锈的条件之一是需要与水接触,还需要铁钉在干燥空气中的实验做对比,实验图为。
18.(1)硫酸铜##CuSO4
(2)复分解反应
(3)
(4)氯化钠、碳酸钙和氯化钙
【解析】(1)
步骤①得到的是无色溶液,一定没有硫酸铜,故填:硫酸铜(或CuSO4);
(2)
步骤②中白色固体和稀盐酸反应产生无色气体,分析得知应该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复分解反应,故填:复分解反应;
(3)
步骤③中能在溶液中与碳酸钠产生白色沉淀的可以是氯化钙和氢氧化钙,、,又因为得到pH为7的无色溶液,排除氢氧化钙,所以生成沉淀 A是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故填:;
(4)
由上述分析可知,白色固体中除氯化钠外,还有碳酸钙和氯化钙,故填:碳酸钙、氯化钙。
19. 有晶体析出 不饱和 生成的二氧化碳中含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 分子是在不停运动 物理
【详解】(1)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使溶液的温度降低,所以溶解后甲试管内出现的现象是有晶体析出,故填有晶体析出;
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使溶液的温度降低,则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变大,所以乙试管内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故填不饱和。
(2)实验图②中澄清的石灰水刚开始没有变浑浊,一段时间后开始变浑浊,原因是,刚开始反应时,盐酸的浓度大,生成的二氧化碳中含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氯化氢与溶液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所以澄清的石灰水刚开始没有变浑浊,随着反应的发生,盐酸的浓度变稀,二氧化碳中没有了氯化氢气体,所以一段时间后澄清石灰水开始变浑浊,故填生成的二氧化碳中含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
(3)实验图③中水从A转移到B中,体现了分子是在不停运动,故填分子是在不停运动;该变化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故填物理。
20.(1)胶头滴管
(2)搅拌,加速溶解
(3) 继续添加氯化钠直至天平平衡 等于
(4)100
(5)将氯化钠倒入烧杯时有洒出,或配制溶液的烧杯中有水,或量取水时仰视读数等
【解析】(1)
用固体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步骤及所需仪器为:计算、称量(托盘天平、药匙)、量取(量筒、胶头滴管)、溶解(烧杯、玻璃棒)、装瓶贴标签,故配制时,除图中提供的仪器外,还需要细口瓶和胶头滴管;
(2)
操作④为溶解,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
(3)
称量氯化钠时如果发现指针偏向右侧,说明氯化钠的质量偏小,则应继续添加氯化钠至天平平衡;
所需氯化钠的质量为:100g×15%=15g,如果称量时氯化钠和砝码位置颠倒了,其它操作步骤均正确,无需用到游码,不影响溶质质量,则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等于15%;
(4)
所需水的质量为:100g-15g=85g,即85mL,量筒量程的选择,应遵循“大而近”的原则,故应选择100mL的量筒;
(5)
经检测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原因可能是量取水时仰视读数,读数数值小于实际数值,导致量取水的体积偏大,溶液质量偏大,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或将氯化钠倒入烧杯时有洒出,或配制溶液的烧杯中有水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专题6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测试卷 2022-2023高一下学期化学苏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下一篇:2023年海南省海口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