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北省张家口市桥东区化学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3年河北省张家口市桥东区化学模拟试题
1.材料的合理使用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下列物品的材料不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塑料水杯 B.不锈钢锅
C.合成橡胶轮胎 D.涤纶衣服
2.请结合生活经验判断,下列物质加入水中充分搅拌后可形成溶液的是(  )
A.面粉 B.粉笔灰 C.食用油 D.白砂糖
3.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灯 B.读液体体积
C.倾倒液体 D.测溶液pH
4.芒果中含有芒果苷(化学式为C19H18O11),芒果苷具有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的作用,并具有抗糖尿病、抗病毒等活性。下列关于芒果苷的说法错误的是(  )
A.C19H18O11中氢、氧元素质量比等于18:11
B.相对分子质量为422
C.芒果苷中质量分数最大的是碳元素
D.芒果苷由三种元素组成
5.人工光合固碳装置通过电化学手段将二氧化碳还原为甲酸(HCOOH)。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从反应价值看:可减少CO2的排放
B.从守恒实质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
C.从价态变化看: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变
D.从质量关系看:生成物丙、丁的质量比为23:8
6.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镁带:产生耀眼白光,生成白色氧化镁
B.铁丝: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硫磺: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白磷:产生浓厚的白色烟雾
7.分别将X和Y两种金属粉末与同质量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其发生反应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面说法正确的有(  )
①X的金属活动性比Y强
②X比Y的相对原子质量大
③该反应可以表示将不等量的金属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
④两种金属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相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8.化学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以下做法不合理的是(  )
A.食品包装充氮气以防腐
B.乘坐公交车出行实现“低碳”生活
C.用灼烧并闻气味的方法区别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
D.用甲醛溶液浸泡海产品以保鲜
9.材料是时代进步的重要标志,下面有关材料说法正确的是(  )
A.合金、合成纤维、合成橡胶都是合成材料
B.玻璃钢、不锈钢、钢筋混凝土都是常见的复合材料
C.有机玻璃、钢化玻璃、变色玻璃都属于玻璃
D.利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可以简易鉴别塑料薄膜是否可用于食品的包装
10.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A.合金是金属材料,所以合金中一定含金属元素,一定不含非金属元素
B.单质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C.碱溶液呈碱性,所以呈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D.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11.下列除杂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
序号 物质(括号中为杂质) 除杂方法
A NaCl(KNO3) 溶解得NaCl饱和溶液,蒸发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B FeCl2(CuCl2) 加入过量铁粉,过滤
C CO(CO2) 通入氧气并点燃
D Cu(CuO) 通入CO并加热
A.A B.B C.C D.D
12.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电解水能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在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水受热变为水蒸气体积变大,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H2在O2中燃烧生成H2O,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改变
D.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二氧化碳分子就停止了运动
13.下列有关化学家和化学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得出空气由氮气、氧气组成
B.英国科学家汤姆生提出元素周期律,并发明元素周期表
C.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D.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在改进纯碱的生产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14.利用如图所示器材不能完成的实验是(  )
A.探究水的组成
B.验证燃烧需要氧气
C.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D.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与电流大小的关系
15.老师利用图甲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结合现代传感器技术,测得过程中容器内气体压强、温度、氧气浓度的变化趋势如图乙所示。
(1)集气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该实验可以说明反应后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3)结合曲线,解释AB段气体压强变化的原因是    。
16.氧气在中学化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下列几个实验,回答相关题:
(1)A实验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    。
(2)B实验完毕,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若从烧杯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明显大于瓶内原空气体积的,可能存在的原因是    (写出一条即可)。
(3)写出C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铁丝绕成螺旋状的原因是    。
17.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发展息息相关。
(1)小明妈妈做“红烧肉”时加入了“加铁酱油”,其中的“铁”指的是    。
(2)防毒面具滤毒罐里盛放一定量活性炭以除去有毒气体,利用了活性炭的    性。
(3)生活中使燃料充分燃烧可采用的方法    (答一点)。
(4)防止铁锅生锈的方法是    。
(5)氧气能够应用在气焊、航天等工业中,主要是利用了氧气能    的性质。
18.请根据如图所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是稀释浓硫酸的错误操作,该错误操造成的后果是    。
(2)实验二是蒸发食盐水的实验,蒸发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    。
(3)实验三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后,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9.如图中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分类,A、B、C、D、E是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其中B是一种常见的碱,F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其中“一”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着相应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
(1)写出物质A、F的化学式:A:   ,F:   。
(2)物质B的一种用途:   。
(3)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
(4)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20.丙烷(C3H8)是家用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是北京奥运会火炬的燃料。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丙烷燃烧的产物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丙烷燃烧后生成了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含碳的物质完全燃烧生成CO2,不完全燃烧生成CO;无水CuSO4遇水变蓝。
【猜想与假设】
甲同学:CO2、H2O;
乙同学:CO、H2O;
丙同学:CO2、CO、H2O;
丁同学:CO2、NO2、H2O。
经大家讨论后,一致认为丁同学的猜想错误,理由是    。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上述几位同学的猜想与假设,将丙烷在一定量纯净的O2中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如图所示装置:
①本实验中A、B装置的顺序不可颠倒的原因是    。
②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装置A中无水硫酸铜变蓝,B、D中石灰水变浑浊,C中    ,由此推断    同学猜想成立。其中D处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若C处玻璃管内1.6g固体完全反应,其质量会减少    g。实验过程中用纯净O2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    。
【反思与交流】从此实验情况看,北京奥运会的火炬在使用时为避免污染环境,应该注意的事项是    。
21.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测定黄铜中铜的含量时,取黄铜样品40g放入烧杯中(烧杯的质量20g),向其中加入2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后,反应时间(t)和烧杯及其所盛物质总质量(m)关系如图所示。请计算:
(1)产生氢气的质量为    g;
(2)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材料的合理使用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下列物品的材料不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塑料水杯 B.不锈钢锅
C.合成橡胶轮胎 D.涤纶衣服
【分析】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要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个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据此常见材料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塑料水杯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选项错误。
B、不锈钢锅是用不锈钢制成的,属于金属材料,不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故选项正确。
C、合成橡胶轮胎是用合成橡胶制成的,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选项错误。
D、涤纶衣服是用涤纶制成的,涤纶属于合成纤维,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合成材料的三大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分类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2.请结合生活经验判断,下列物质加入水中充分搅拌后可形成溶液的是(  )
A.面粉 B.粉笔灰 C.食用油 D.白砂糖
【分析】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它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只有被分散的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是可溶的,二者混合后才会形成溶液。
【解答】解:A、面粉难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
B、粉笔灰难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
C、食用油难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
D、白砂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能形成溶液,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各种物质的水溶性方面的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灯 B.读液体体积
C.倾倒液体 D.测溶液pH
【分析】根据常见实验操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倾倒液体时,试管稍稍倾斜,瓶口紧挨试管口,瓶塞应倒放在实验台上,标签应朝向手心,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4.芒果中含有芒果苷(化学式为C19H18O11),芒果苷具有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的作用,并具有抗糖尿病、抗病毒等活性。下列关于芒果苷的说法错误的是(  )
A.C19H18O11中氢、氧元素质量比等于18:11
B.相对分子质量为422
C.芒果苷中质量分数最大的是碳元素
D.芒果苷由三种元素组成
【分析】A、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芒果苷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C19H18O11中氢、氧元素质量比等于(1×18):(16×11)≠18:11,故A错误。
B、相对分子质量为12×19+1×18+16×11=422,故B正确。
C、芒果苷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9):(1×18):(16×11)=114:9:88,质量分数最大的是碳元素,故C正确。
D、芒果苷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题意、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有关计算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人工光合固碳装置通过电化学手段将二氧化碳还原为甲酸(HCOOH)。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从反应价值看:可减少CO2的排放
B.从守恒实质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
C.从价态变化看: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变
D.从质量关系看:生成物丙、丁的质量比为23:8
【分析】根据已有的化学反应与微观模型图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二氧化碳与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甲酸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2H2O2HCOOH+O2。
A、该反应通过电化学手段将二氧化碳还原为甲酸,二氧化碳是反应物,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正确;
C、分析可知,C的化合价由+4降为+2,部分O的化合价由﹣2升为0,错误;
D、分析可知,生成物丙、丁即HCOOH、O2的质量比为(2×46):32=23:8,正确。
故选:C。
【点评】加强对化学反应与微观模型图的知识的掌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镁带:产生耀眼白光,生成白色氧化镁
B.铁丝: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硫磺: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白磷:产生浓厚的白色烟雾
【分析】根据常见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属于结论,不是现象,故错误;
B、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故错误;
C、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正确;
D、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绿色火焰,产生大量白烟,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7.分别将X和Y两种金属粉末与同质量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其发生反应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面说法正确的有(  )
①X的金属活动性比Y强
②X比Y的相对原子质量大
③该反应可以表示将不等量的金属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
④两种金属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相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分析】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并且金属越活泼,越容易和盐反应。
【解答】解:①该图反映的是金属质量与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无法判断X、Y的金属活动性,该选项不正确。
②由于两种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未知,无法判断X、Y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该选项不正确。
③由图可知,消耗金属的质量不同,而生成氢气的质量相同,即消耗稀盐酸的质量相同,该反应可以表示将不等量的金属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该选项正确。
④两种金属充分反应后,消耗金属的质量不同,生成氢气的质量相同,即消耗盐酸的质量相同,故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不相等,该选项不正确。
故正确的有1个。
故选:A。
【点评】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实验,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8.化学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以下做法不合理的是(  )
A.食品包装充氮气以防腐
B.乘坐公交车出行实现“低碳”生活
C.用灼烧并闻气味的方法区别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
D.用甲醛溶液浸泡海产品以保鲜
【分析】根据化学与生活的知识结合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氮气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因而可以在食品包装袋内充氮气防腐,正确;
B、乘坐公交车出行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能实现“低碳”生活,正确;
C、用灼烧并闻气味的方法区别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正确;
D、甲醛能使蛋白质变性,不能用甲醛浸泡海产品,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与生活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物质的性质进行。
9.材料是时代进步的重要标志,下面有关材料说法正确的是(  )
A.合金、合成纤维、合成橡胶都是合成材料
B.玻璃钢、不锈钢、钢筋混凝土都是常见的复合材料
C.有机玻璃、钢化玻璃、变色玻璃都属于玻璃
D.利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可以简易鉴别塑料薄膜是否可用于食品的包装
【分析】A.根据合成材料的概念分析解答.
B.根据材料的分类来分析.
C.根据材料的分类解答;
D.根据塑料的分类来分析.
【解答】解:A.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错误;
B.不锈钢属于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错误;
C.有机玻璃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故错误;
D.灼烧塑料薄膜,若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则为聚氯乙烯塑料,有毒,不能用来包装食品;若不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则为聚乙烯塑料,无毒,能用来包装食品,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是针对物质的分类的概念的考查,掌握好基本概念,解答本题难度不大.
10.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A.合金是金属材料,所以合金中一定含金属元素,一定不含非金属元素
B.单质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C.碱溶液呈碱性,所以呈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D.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分析】A、由金属和金属或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是合金;
B、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
C、盐溶液有的显酸性,有的显碱性,有的显中性;
D、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酸碱中和反应。
【解答】解:A、合金中一定含金属元素,可能含非金属元素,例如钢和生铁都是合金,其中含有碳,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单质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该选项说法正确;
C、呈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例如碳酸钠是盐,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例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不是中和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概念方面的知识,比较简单。
11.下列除杂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
序号 物质(括号中为杂质) 除杂方法
A NaCl(KNO3) 溶解得NaCl饱和溶液,蒸发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B FeCl2(CuCl2) 加入过量铁粉,过滤
C CO(CO2) 通入氧气并点燃
D Cu(CuO) 通入CO并加热
A.A B.B C.C D.D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KNO3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氯化钠受温度影响较小,加水溶解配成饱和溶液,蒸发结晶,趁热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可得到氯化钠,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过量铁粉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铜,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的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一氧化碳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反而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的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的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C。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一般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2.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电解水能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在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水受热变为水蒸气体积变大,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H2在O2中燃烧生成H2O,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改变
D.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二氧化碳分子就停止了运动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电解水能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实质是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说法错误;
B、水受热变为水蒸气体积变大,说明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说法错误;
C、H2在O2中燃烧生成H2O的实质是氢分子和氧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水分子的过程,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改变,故说法正确;
D、微粒永远在不断运动,跟物质的状态无关,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后,二氧化碳分子也在运动,故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3.下列有关化学家和化学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得出空气由氮气、氧气组成
B.英国科学家汤姆生提出元素周期律,并发明元素周期表
C.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D.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在改进纯碱的生产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分析】A、根据水的组成是拉瓦锡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
B、根据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者考虑;
C、根据我国的化学发展史判断;
D、根据侯德榜的贡献考虑。
【解答】解:A、拉瓦锡最早用定量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且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故A正确;
B、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证实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故B不正确;
C、造纸、制火药、烧瓷器为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故C正确;
D、侯德榜发现了联合制碱法,在改进纯碱的生产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关于化学史方面的常见知识,了解化学研究的领域或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社会责任感,符合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要求,反映中考的方向。
14.利用如图所示器材不能完成的实验是(  )
A.探究水的组成
B.验证燃烧需要氧气
C.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D.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与电流大小的关系
【分析】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B、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是因为烧杯中的氧气耗尽,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C、如果金属球带电荷,则金属箔张开;
D、可以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与电阻大小的关系。
【解答】解: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该选项能够完成;
B、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是因为烧杯中的氧气耗尽,说明燃烧需要氧气,该选项能够完成;
C、如果金属球带电荷,则金属箔张开,该选项能够完成;
D、可以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与电阻大小的关系,该选项不能完成。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5.老师利用图甲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结合现代传感器技术,测得过程中容器内气体压强、温度、氧气浓度的变化趋势如图乙所示。
(1)集气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P+5O22P2O5 。
(2)该实验可以说明反应后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 。
(3)结合曲线,解释AB段气体压强变化的原因是  红磷燃烧放热,导致气体膨胀 。
【分析】(1)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书写化学方程式;
(2)根据实验现象来分析;
(3)根据燃烧放出热量来分析。
【解答】解:(1)在点燃的条件下,磷和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故填:4P+5O22P2O5;
(2)实验可证明反应后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具有的性质有难溶于水(物理性质),不能燃烧且不能支持燃烧(化学性质);故填: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
(3)结合曲线,AB段气体压强变化的原因:红磷燃烧放热,导致气体膨胀,压强增大。故填:红磷燃烧放热,导致气体膨胀。
【点评】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在中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要注意测定原理、实验关键、现象和结论、装置的评价和改进等内容的考查。
16.氧气在中学化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下列几个实验,回答相关题:
(1)A实验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  吸收有毒的二氧化硫,防止环境污染 。
(2)B实验完毕,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若从烧杯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明显大于瓶内原空气体积的,可能存在的原因是  没有夹紧止水夹(合理即可) (写出一条即可)。
(3)写出C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Fe+2O2Fe3O4 ,铁丝绕成螺旋状的原因是  增大铁丝与氧气的受热面积,使燃烧更剧烈 。
【分析】(1)根据硫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具有毒性,且易溶于水进行分析;
(2)根据测定结果偏大是由于反应结束后集气瓶内的气压偏小,可能是空气在实验过程中逸出进行分析;
(3)根据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进行分析。
【解答】解:(1)硫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具有毒性,且易溶于水,在集气瓶中放入少量的水,可以吸收有毒的二氧化硫,防止环境污染;故答案为:吸收有毒的二氧化硫,防止环境污染;
(2)测定结果偏大是由于反应结束后集气瓶内的气压偏小,可能是空气在实验过程中逸出,具体的原因可能是没有夹紧止水夹或点燃红磷后没有将燃烧匙迅速插入集气瓶等;故答案为:没有夹紧止水夹(合理即可);
(3)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铁丝绕成螺旋状的原因是增大铁丝与氧气的受热面积,使燃烧更剧烈,实验现象更明显,故答案为:3Fe+2O2Fe3O4;增大铁丝与氧气的受热面积,使燃烧更剧烈。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氧气的化学性质,注意在书写化学方程式后,首先检查化学式,再检查是否配平、反应条件和沉淀、气体符号的标注。
17.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发展息息相关。
(1)小明妈妈做“红烧肉”时加入了“加铁酱油”,其中的“铁”指的是  元素 。
(2)防毒面具滤毒罐里盛放一定量活性炭以除去有毒气体,利用了活性炭的  吸附 性。
(3)生活中使燃料充分燃烧可采用的方法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 (答一点)。
(4)防止铁锅生锈的方法是  将铁锅擦干,放置在干燥处(合理即可) 。
(5)氧气能够应用在气焊、航天等工业中,主要是利用了氧气能  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的性质。
【分析】(1)食品、药品、营养品、矿泉水等物质中的“铁”等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
(2)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4)铁与氧气、水充分接触时容易生锈,使铁制品与氧气和水隔绝可以防止生锈。
(5)根据氧气的用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加铁酱油”中的“铁”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铁”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2)防毒面具滤毒罐里盛放一定量活性炭以除去有毒气体,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吸附有毒气体。
(3)生活中使燃料充分燃烧可采用的方法有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
(4)铁与氧气、水充分接触时容易生锈,使铁制品与氧气和水隔绝可以防止生锈。防止铁锅生锈的方法是将铁锅擦干,放置在干燥处(合理即可)。
(5)氧气能够应用在气焊、航天等工业中,主要是利用了氧气能支持燃烧、供给呼吸的性质。
故答案为:
(1)元素;
(2)吸附;
(3)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
(4)将铁锅擦干,放置在干燥处(合理即可);
(5)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防止铁制品生锈的原理与措施、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活性炭具有吸附性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请根据如图所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是稀释浓硫酸的错误操作,该错误操造成的后果是  酸液飞溅 。
(2)实验二是蒸发食盐水的实验,蒸发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  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 。
(3)实验三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后,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气球变大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2NaOH═Na2CO3+H2O 。
【分析】(1)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切不可把水注入浓硫酸中,这是因为浓硫酸的密度比水大,如果添加顺序颠倒,那么水会浮在浓硫酸上,又由于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能使水沸腾,容易造成酸液飞溅。
(2)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
(3)实验三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会造成装置内压强减小,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气球变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故答案为:
(1)酸液飞溅;
(2)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
(3)气球变大;CO2+2NaOH═Na2CO3+H2O。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碱的化学性质、浓硫酸的稀释方法、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9.如图中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分类,A、B、C、D、E是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其中B是一种常见的碱,F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其中“一”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着相应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
(1)写出物质A、F的化学式:A: H2O ,F: CaCO3 。
(2)物质B的一种用途: 改良酸性土壤(合理即可) 。
(3)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2H2O2H2↑+O2↑ 。
(4)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复分解反应 。
【分析】根据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分类,A、B、C、D、E是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F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所以F是碳酸钙;根据酸、碱、盐的性质,能与碳酸钙反应的,只能为酸,故推测E可能为稀盐酸;而E反应生成的D和A可以相互转化,所以D是氢气,A是水,水和B可以相互转化,根据“B是一种常见的碱”,所以B是氢氧化钙,C会与氢氧化钙酸反应,会转化成碳酸钙,所以C是碳酸钠,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解答】解:(1)根据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分类,A、B、C、D、E是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F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所以F是碳酸钙;根据酸、碱、盐的性质,能与碳酸钙反应的,只能为酸,故推测E可能为稀盐酸;而E反应生成的D和A可以相互转化,所以D是氢气,A是水,水和B可以相互转化,根据“B是一种常见的碱”,所以B是氢氧化钙,C会与氢氧化钙、盐酸反应,会转化成碳酸钙,所以C是碳酸钠,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A是H2O,F是CaCO3;
(2)根据分析,B是氢氧化钙,故B可以改良酸性土壤;
(3)反应①是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
(4)反应②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的反应,属于复分解换反应;
故答案为:
(1)H2O;CaCO3;
(2)改良酸性土壤(合理即可);
(3)2H2O2H2↑+O2↑;
(4)复分解反应。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20.丙烷(C3H8)是家用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是北京奥运会火炬的燃料。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丙烷燃烧的产物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丙烷燃烧后生成了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含碳的物质完全燃烧生成CO2,不完全燃烧生成CO;无水CuSO4遇水变蓝。
【猜想与假设】
甲同学:CO2、H2O;
乙同学:CO、H2O;
丙同学:CO2、CO、H2O;
丁同学:CO2、NO2、H2O。
经大家讨论后,一致认为丁同学的猜想错误,理由是  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而反应物中不含氮元素,因此不会生成NO2 。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上述几位同学的猜想与假设,将丙烷在一定量纯净的O2中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如图所示装置:
①本实验中A、B装置的顺序不可颠倒的原因是  A、B装置如果颠倒,B中的水蒸气会进入A中,就无法确定丙烷燃烧产物中是否含有水 。
②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装置A中无水硫酸铜变蓝,B、D中石灰水变浑浊,C中  红色固体变成黑色 ,由此推断  丙 同学猜想成立。其中D处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a(OH)2=CaCO3↓+H2O 。
③若C处玻璃管内1.6g固体完全反应,其质量会减少  0.48 g。实验过程中用纯净O2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会干扰对反应产物的检验 。
【反思与交流】从此实验情况看,北京奥运会的火炬在使用时为避免污染环境,应该注意的事项是  为火炬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使丙烷能完全燃烧(合理即可) 。
【分析】【猜想与假设】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进行分析;
【实验探究】①根据燃烧产物先通过装有澄清石灰水的B装置,则会带出水蒸气,再次通入装有无水硫酸铜的A装置,无水硫酸铜一定会变蓝进行分析;
②根据A中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丙烷燃烧产物中含有水,B中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丙烷燃烧产物中含有二氧化碳,D中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丙烷燃烧产物中的物质能与C装置中的Fe2O3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③根据C处固体为氧化铁,氧化铁与一氧化碳反应后变为铁,其质量减少量为氧化铁中氧元素的质量进行分析;
【反思与交流】根据含碳的物质不完全燃烧会生成有害的CO气体进行分析。
【解答】解:【猜想与假设】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丙烷是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燃烧产物中不可能含有氮元素,丁同学猜想中NO2含有氮元素,故其猜想错误;
【实验探究】①若将燃烧产物先通过装有澄清石灰水的B装置,则会带出水蒸气,再次通入装有无水硫酸铜的A装置,无水硫酸铜一定会变蓝,无法确定丙烷燃烧产物中是否含有水;
②A中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丙烷燃烧产物中含有水,B中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丙烷燃烧产物中含有二氧化碳,D中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丙烷燃烧产物中的物质能与C装置中的Fe2O3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故丙烷燃烧后生成了H2O、CO2和CO,丙同学猜想成立,一氧化碳与红色的氧化铁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黑色的铁粉,故C中可观察到红色粉末变为黑色,D中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③C处固体为氧化铁,氧化铁与一氧化碳反应后变为铁,其质量减少量为氧化铁中氧元素的质量,1.6g氧化铁中氧元素质量=1.6g××100%=0.48g,故其质量会减少0.48g,该实验需要证明燃烧产物是否含有水、二氧化碳,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及二氧化碳气体,使用空气会干扰对反应产物的检验;
【反思与交流】由实验可知含碳的物质不完全燃烧会生成有害的CO气体,故为避免污染环境,应使燃料充分燃烧,故可以为火炬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使丙烷能完全燃烧,防止CO的产生。
故答案为:【猜想与假设】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而反应物中不含氮元素,因此不会生成NO2;
【实验探究】①A、B装置如果颠倒,B中的水蒸气会进入A中,就无法确定丙烷燃烧产物中是否含有水;
②红色固体变成黑色;丙;CO2+Ca(OH)2=CaCO3↓+H2O;
③0.48;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会干扰对反应产物的检验;
【反思与交流】为火炬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使丙烷能完全燃烧(合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组成成分的探究等,注意在书写化学方程式后,首先检查化学式,再检查是否配平、反应条件和沉淀、气体符号的标注。
21.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测定黄铜中铜的含量时,取黄铜样品40g放入烧杯中(烧杯的质量20g),向其中加入2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后,反应时间(t)和烧杯及其所盛物质总质量(m)关系如图所示。请计算:
(1)产生氢气的质量为  0.4 g;
(2)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
【分析】根据图像提供的信息结合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减少的质量即为产生氢气的质量,即为260.0g﹣259.6g=0.4g;
(2)设参加反应锌的质量为x
Zn+2HCl=ZnCl2+H2↑
65 2
x 0.4g
x=13g
则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为:
答: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7.5%。
故答案为:(1)0.4;
(2)67.5%。
【点评】加强对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掌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3/3/28 19:08:38;用户:武晓天;邮箱:13383382290;学号:39134937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上海市松江区2022-2023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卷(含答案)

下一篇:第七章 有机化合物 测试题(答案) 2022-2023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