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北省唐山市中考模拟化学试题(含解析)

2023年河北省唐山市中考化学模拟题
1.下列常见的生活物品中所包含的主要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塑料水管 B.纯棉外套 C.实木衣柜 D.黄金首饰
2.下列饮品中属于溶液的是(  )
A.牛奶 B.蒸馏水 C.矿泉水 D.果肉奶茶
3.配制10%的稀硫酸并与锌粒反应的部分操作如下,其中操作正确的是(  )
A.量取浓硫酸 B.稀释浓硫酸
C.加入锌粒 D.倾倒浓硫酸
4.下列符号表示正确的是(  )
A.2个氢分子:2H
B.4个氧原子:2O2
C.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
D.2个硫酸根离子:2SO32﹣
5.中国芯片蚀刻技术国际领先。NF3进行硅芯片蚀刻时的产物均为气体,在蚀刻物表面不留任何残留物。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
B.丙中硅、氟元素的质量比为7:19
C.空气中物质丁的体积分数约为78%
D.该反应后生成的丙和丁的微粒数之比为1:1
6.下列有关化学家和化学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得出空气由氮气、氧气组成
B.英国科学家汤姆生提出元素周期律,并发明元素周期表
C.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D.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在改进纯碱的生产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7.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乙>丙
B.将一定质量的甲饱和溶液从t1℃升温到t2℃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C.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都会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D.当乙的饱和溶液中混有少量丙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析出丙
8.“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为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
A.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B.提高能源的生产、使用效率
C.将秸秆就地焚烧
D.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
9.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溶解,过滤,将滤液蒸发结晶
B.验证Cu、Ag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分别放入稀盐酸中,观察现象
C.检验电解水中正极产生的气体——收集气体,伸入带火星木条
D.鉴别NaCl和NH4NO3固体——取样,分别加适量水溶解,测量温度变化
10.材料是时代进步的重要标志,下面有关材料说法正确的是(  )
A.合金、合成纤维、合成橡胶都是合成材料
B.玻璃钢、不锈钢、钢筋混凝土都是常见的复合材料
C.有机玻璃、钢化玻璃、变色玻璃都属于玻璃
D.利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可以简易鉴别塑料薄膜是否可用于食品的包装
11.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观察推理,可以建立起对微观粒子的认识。下列对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吹胀气球——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B.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D.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化学变化中分子分为原子,原子又结合成新的分子
12.检验、鉴别、除杂是研究及获得物质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方案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检验CO中是否含有CO2 通入氢氧化钠溶液
B 除去粗盐中的MgCl2 加入适量的KOH溶液
C 鉴别NH4NO3和KCl 加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D KNO3溶液中有少量NaCl,提纯KNO3 蒸发结晶
A.A B.B C.C D.D
13.对如图所示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气体X一定是二氧化碳
B.试管外壁发烫,说明生石灰与水的反应放出热量
C.二极管发光,说明水果电池提供了电压
D.穿旱冰鞋的小红用力推墙却向后运动,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4.如图所示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除去氯化氢气体中混有的CO2
B.检验NaOH溶液是否变质
C.探究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
D.比较铁、铝的金属活动性
15.如图测所示,弹簧秤下挂着一重物A,烧杯中盛有溶液B,回答下列问题:
(1)若A为铁块,B为稀硫酸,则将A放入B中,过一会儿,弹簧秤的读数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下同)    ;
(2)若A为铁块,B为硫酸铜溶液,则将A放入B中,过一会儿,弹簧秤的读数将    ;
(3)若A为锌块,B为硫酸亚铁溶液,则将A放入B中,过一会儿,弹簧秤的读数将    。
16.如图是家用燃料的更新历程:
(1)下列有关家用燃料更新的理由错误的是    。(填序号)
A.燃料使用更便捷
B.气体燃料燃烧得更充分
C.天然气是可再生的能源
D.减少煤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
(2)煤被誉为“工业的粮食”,它属于    (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工厂烧锅炉用的煤通常加工成粉末状,原因是    。
17.生活与化学密切相关.
(1)“小苏打”的化学名称是    .
(2)鸡蛋和牛奶都富含的营养素是    .
(3)铁制品容易生锈的环境是    .
(4)家庭生活中一种节水做法是    .
(5)关闭燃气开关灭火,运用的原理是    .
18.请结合如图所示实验常用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的名称:a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比较用过氧化氢溶液和用高锰酸钾制取O2的方法,两者的共同点是    (填序号).
A.发生装置相同 B.都可用MnO2作催化剂
C.反应的基本类型相同 D.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成分相同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方程式为    .若要获得干燥的二氧化碳,除发生装置外,还应选用D装置,并在该装置中盛放    (填写试剂名称).如果用E装置收集该气体,则气体从    端进入(填“b”或“c”).
(5)实验室常用装置C代替装置B制取气体,该装置的优点是    ,下列反应适用于该装置的是    (填序号).
①大理石和稀盐酸 ②碳酸钠固体和稀硫酸
③锌粒与稀硫酸 ④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
19.A、B、C、D、E分别是水、碳酸钠、氧化铁、氢氧化钙和稀盐酸中的一种物质,A由三种元素组成。如图用圆表示这五种物质,用两圆相切表示两种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用“→”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一种用途是    。
(2)C与D反应的实验现象为    。
(3)B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写出图中属于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0.君君和茵茵同学发现,带火星的木条在空气中不会复燃,但集气瓶中装有一定量氧气时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为了找到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氧气含量最小值,他们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氧气含量最小值是多少?
【设计实验】君君和茵茵计划用如图的装置来制取氧气,该装置的圆底烧杯中放入25毫升水的目的是(1)   。
【实验思路】君君设想:以排水法收集氧气,通过排出集气瓶中预留水的量来控制所装纯氧气的体积,其余装空气,从而寻找出理想的答案。
【实验探究】第一组实验:君君取3只集气瓶,编号为①②③,标记预留15%、30%和45%水的水位线并装水,盖上玻片倒置在水槽中。当制氧产生气泡(2)   放出时,导管口伸入集气瓶小心把预留的15%、30%和45%水排出,将相同的3支带火星木条分别插入①~③号瓶中,记录实验现象,茵茵则按类似做法做了第二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两组实验数据和现象如表:
实验分组 第一组 第二组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集气瓶装水的体积分数/% 15 30 45 34 38 42
带火星木条状况 亮 很亮 复燃 很亮 复燃 复燃
【反复探究】得出上述两组实验现象后,茵茵认为还不能确定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氧气含量最小值,需继续进行第三组实验。则第三组实验序号⑦⑧⑨的集气瓶装水的体积分数从小到大依次分别应该是(3)   。
【实验结论】再经过数次重复实验后,确认序号⑧实验即留水(4)   %时恰好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为实验所寻求的“最小值”。
【列式计算】此时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氧气含量最小值为(5)   。
21.某兴趣小组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试管中固体的质量随时间变化的数据见下表。制取结束后,将剩余固体用150g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回收二氧化锰固体。
加热时间/min 0 t1 t2 t3
固体质量/g 26.0 23.4 16.4 16.4
求:
(1)共制得氧气    g。
(2)所得氯化钾溶液的质量    。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下列常见的生活物品中所包含的主要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塑料水管 B.纯棉外套 C.实木衣柜 D.黄金首饰
【分析】根据已有的材料的类别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塑料水管是用合成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合成材料,故选项正确;
B、纯棉外套是用纯棉制成的,棉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
C、实木衣柜是用木材制成的,木材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
D、黄金首饰是金制成的,金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加强对常见材料类别的掌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下列饮品中属于溶液的是(  )
A.牛奶 B.蒸馏水 C.矿泉水 D.果肉奶茶
【分析】本题考查溶液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解答】解:A、牛奶属于不均一不稳定的乳浊液,故A错;
B、蒸馏水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B错;
C、矿泉水属于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C正确;
D、果肉奶茶属于不均一不稳定的悬浊液,故D错。
故选:C。
【点评】应熟悉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在不改变条件时,溶液的组成和浓度都不会发生变化,要与悬浊液和乳浊液区分。
3.配制10%的稀硫酸并与锌粒反应的部分操作如下,其中操作正确的是(  )
A.量取浓硫酸 B.稀释浓硫酸
C.加入锌粒 D.倾倒浓硫酸
【分析】A、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向试管中装块状或颗粒状固体药品的方法(“一横、二放、三慢竖”)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仰视刻度,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向试管中装锌粒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锌粒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图中试管没有倾斜、瓶口没有紧挨试管口,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4.下列符号表示正确的是(  )
A.2个氢分子:2H
B.4个氧原子:2O2
C.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
D.2个硫酸根离子:2SO32﹣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A、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一个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的,故答案为:2H2,故A错误;
B、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4个氧原子,就可表示为:4O;故B错误;
C、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故可表示为:O;故C正确;
D、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两个硫酸根离子表示为2SO42﹣;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5.中国芯片蚀刻技术国际领先。NF3进行硅芯片蚀刻时的产物均为气体,在蚀刻物表面不留任何残留物。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
B.丙中硅、氟元素的质量比为7:19
C.空气中物质丁的体积分数约为78%
D.该反应后生成的丙和丁的微粒数之比为1:1
【分析】根据反应微观示意图可知,甲为NF3,乙为Si,丙为SiF4,丙为N2;该反应方程式为:4NF3+3Si3SiF4+2N2。
【解答】解:A、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该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变,故A正确;
B、丙为SiF4,其中硅、氟元素的质量比为28:(19×4)=7:19,故B正确;
C、丁为氮气,空气中物质丁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8%,故C正确;
D、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反应生成的丙和丁微粒数之比为3:2,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微观模型等,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
6.下列有关化学家和化学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得出空气由氮气、氧气组成
B.英国科学家汤姆生提出元素周期律,并发明元素周期表
C.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D.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在改进纯碱的生产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分析】A、根据水的组成是拉瓦锡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
B、根据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者考虑;
C、根据我国的化学发展史判断;
D、根据侯德榜的贡献考虑。
【解答】解:A、拉瓦锡最早用定量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且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故A正确;
B、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证实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故B不正确;
C、造纸、制火药、烧瓷器为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故C正确;
D、侯德榜发现了联合制碱法,在改进纯碱的生产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关于化学史方面的常见知识,了解化学研究的领域或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社会责任感,符合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要求,反映中考的方向。
7.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乙>丙
B.将一定质量的甲饱和溶液从t1℃升温到t2℃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C.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都会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D.当乙的饱和溶液中混有少量丙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析出丙
【分析】A、据溶解度曲线可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据此分析解答;
C、据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的变化情况及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分析解答;
D、据二者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情况分析提纯物质的方法。
【解答】解:A、在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故错误;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所以将一定质量的甲饱和溶液从t1℃升温到t2℃时,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不变,则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正确;
C、甲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升温其饱和溶液可变为不饱和溶液,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升温析出晶体,依然是饱和溶液,故错误;
D、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当乙的饱和溶液中混入丙,应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析出丙,故错误;
故选:B。
【点评】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提纯物质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随溶解度的变化,才能结合题意灵活分析解答。
8.“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为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
A.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B.提高能源的生产、使用效率
C.将秸秆就地焚烧
D.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
【分析】二氧化碳是使全球变暖的主要温室气体,要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就要从二氧化碳产生的原因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方法角度考虑.
【解答】解:A、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可以减少使用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故A措施合理;
B、提高能源的生产、使用效率,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故B措施合理;
C、将秸秆就地焚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利于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故C措施不合理;
D、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可以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故D措施合理。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课本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平时要加强同学们的对课本知识的运用能力的训练.
9.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溶解,过滤,将滤液蒸发结晶
B.验证Cu、Ag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分别放入稀盐酸中,观察现象
C.检验电解水中正极产生的气体——收集气体,伸入带火星木条
D.鉴别NaCl和NH4NO3固体——取样,分别加适量水溶解,测量温度变化
【分析】A、根据氯化钠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明显,可采用将滤液蒸发结晶,可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进行分析;
B、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铜和银的活动性均排在氢后,铜和银均不与稀盐酸反应进行分析;
C、根据电解水中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正氧负氢),氧气具有助燃性进行分析;
D、根据NaCl固体溶于水温度无明显变化,NH4NO3固体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进行分析。
【解答】解:A、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的一般步骤为将粗盐溶解,过滤,因为氯化钠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明显,可采用将滤液蒸发结晶,可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故A正确;
B、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铜和银的活动性均排在氢后,铜和银均不与稀盐酸反应,不能验证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B错误;
C、电解水中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正氧负氢),氧气具有助燃性,检验氧气时,收集气体,伸入带火星木条,若木条复燃,则该气体是氧气,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故C正确;
D、NaCl固体溶于水温度无明显变化,NH4NO3固体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通过加水溶解,测量溶液温度,可鉴别NaCl和NH4NO3固体,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充分利用相关的知识,学会用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的方法和技巧是最大的收获。
10.材料是时代进步的重要标志,下面有关材料说法正确的是(  )
A.合金、合成纤维、合成橡胶都是合成材料
B.玻璃钢、不锈钢、钢筋混凝土都是常见的复合材料
C.有机玻璃、钢化玻璃、变色玻璃都属于玻璃
D.利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可以简易鉴别塑料薄膜是否可用于食品的包装
【分析】A.根据合成材料的概念分析解答.
B.根据材料的分类来分析.
C.根据材料的分类解答;
D.根据塑料的分类来分析.
【解答】解:A.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错误;
B.不锈钢属于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错误;
C.有机玻璃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故错误;
D.灼烧塑料薄膜,若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则为聚氯乙烯塑料,有毒,不能用来包装食品;若不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则为聚乙烯塑料,无毒,能用来包装食品,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是针对物质的分类的概念的考查,掌握好基本概念,解答本题难度不大.
11.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观察推理,可以建立起对微观粒子的认识。下列对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吹胀气球——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B.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D.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化学变化中分子分为原子,原子又结合成新的分子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吹胀气球,气球中的气体变大,压强变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解释错误;
B、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缘故,故解释正确;
C、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故解释正确;
D、化学变化的实质为:分子分为原子,原子又结合成新的分子,故解释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2.检验、鉴别、除杂是研究及获得物质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方案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检验CO中是否含有CO2 通入氢氧化钠溶液
B 除去粗盐中的MgCl2 加入适量的KOH溶液
C 鉴别NH4NO3和KCl 加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D KNO3溶液中有少量NaCl,提纯KNO3 蒸发结晶
A.A B.B C.C D.D
【分析】A、根据CO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但现象不明显进行分析;
B、根据MgCl2能和KOH反应生成Mg(OH)2沉淀和KCl进行分析;
C、根据NH4NO3和氢氧化钙混合研磨能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氨气进行分析;
D、根据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显著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进行分析。
【解答】解:A、CO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但现象不明显,不能检验CO2是否存在,故A错误;
B、加入适量的KOH溶液,MgCl2能和KOH反应生成Mg(OH)2沉淀和KCl,除去MgCl2的同时,会引入新杂质KCl,不符合除杂原则,故B错误;
C、NH4NO3和氢氧化钙混合研磨能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氨气,而KCl和氢氧化钙不反应无气体生成,该方法可以鉴别二者,故C正确;
D、KNO3溶液中有少量NaCl,由于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显著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因此提纯KNO3应选用降温结晶法,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设计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3.对如图所示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气体X一定是二氧化碳
B.试管外壁发烫,说明生石灰与水的反应放出热量
C.二极管发光,说明水果电池提供了电压
D.穿旱冰鞋的小红用力推墙却向后运动,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分析】A、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氮气都不支持燃烧;
B、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热;
C、水果电池提能够供电压,闭合电路能够形成电流;
D、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解答】解:A、燃着的木条熄灭,不能说明气体X一定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稀有气体、氮气等,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试管外壁发烫,说明生石灰与水的反应放出热量,该选项说法正确;
C、二极管发光,说明水果电池提供了电压,形成了电流,该选项说法正确;
D、穿旱冰鞋的小红用力推墙却向后运动,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4.如图所示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除去氯化氢气体中混有的CO2
B.检验NaOH溶液是否变质
C.探究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
D.比较铁、铝的金属活动性
【分析】A、氢氧化钠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B、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都是显碱性溶液,都能使酚酞变红色。
C、加热时,硝酸钾继续溶解,说明硝酸钾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
D、铝和铁的形状不同,不能比较铁、铝的金属活动性。
【解答】解:A、氢氧化钠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除去了原物质氯化氢,该选项不正确。
B、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都是显碱性溶液,都能使酚酞变红色,该选项不正确。
C、加热时,硝酸钾继续溶解,说明硝酸钾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该选项正确。
D、铝和铁的形状不同,不能比较铁、铝的金属活动性,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5.如图测所示,弹簧秤下挂着一重物A,烧杯中盛有溶液B,回答下列问题:
(1)若A为铁块,B为稀硫酸,则将A放入B中,过一会儿,弹簧秤的读数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下同)  变小 ;
(2)若A为铁块,B为硫酸铜溶液,则将A放入B中,过一会儿,弹簧秤的读数将  变大 ;
(3)若A为锌块,B为硫酸亚铁溶液,则将A放入B中,过一会儿,弹簧秤的读数将  变小 。
【分析】根据题意,弹簧秤下挂着一重物A,烧杯中盛有溶液B,弹簧秤的读数的变化决定于金属块质量的变化,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减小,即铁块的质量减小,过一会儿,弹簧秤的读数将变小。
(2)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参加反应的铁与生成的铜的质量比为56:64,即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增加,则反应一会后,弹簧秤的读数将变大。
(3)锌与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FeSO4=ZnSO4+Fe,参加反应的锌与生成的铁的质量比为65:56,即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减小,则反应一会后,弹簧秤的读数将变小。
故答案为:
(1)变小;
(2)变大;
(3)变小。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明确金属的质量变化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6.如图是家用燃料的更新历程:
(1)下列有关家用燃料更新的理由错误的是  C 。(填序号)
A.燃料使用更便捷
B.气体燃料燃烧得更充分
C.天然气是可再生的能源
D.减少煤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
(2)煤被誉为“工业的粮食”,它属于  混合物 (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工厂烧锅炉用的煤通常加工成粉末状,原因是  增大煤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其充分燃烧 。
【分析】(1)根据燃料的知识来分析;
(2)根据物质的组成与分类以及促进燃料充分燃烧的措施来分析。
【解答】解:(1)A、燃料使用更便捷,选项正确;
B、气体燃料燃烧得更充分,选项正确;
C、天然气是不可再生的能源,选项错误;
D、减少煤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选项正确;
故选C;
(2)煤主要成分是碳,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工厂烧锅炉用的煤通常加工成粉末状,原因是增大煤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其充分燃烧。
故答案为:(1)C;
(2)混合物;增大煤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其充分燃烧。
【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要理解和熟记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
17.生活与化学密切相关.
(1)“小苏打”的化学名称是  碳酸氢钠 .
(2)鸡蛋和牛奶都富含的营养素是  蛋白质 .
(3)铁制品容易生锈的环境是  铁与水、氧气接触 .
(4)家庭生活中一种节水做法是  淘米水浇花 .
(5)关闭燃气开关灭火,运用的原理是  隔绝可燃物 .
【分析】(1)根据“小苏打”是碳酸氢钠解答;
(2)根据食物中的营养素解答;
(3)根据铁制品生锈的条件解答;
(4)根据一水多用可以节约用水解答;
(5)根据灭火的原理解答.
【解答】解:(1)“小苏打”是碳酸氢钠;
(2)鸡蛋和牛奶都富含的营养素是蛋白质;
(3)铁制品容易生锈的环境是铁与水、氧气接触;
(4)一水多用可以节约用水,如淘米水浇花,冲厕所等;
(5)根据灭火的原理可知:关闭燃气开关灭火是隔绝可燃物.
答案:(1)碳酸氢钠;(2)蛋白质;(3)铁与水、氧气接触;(4)淘米水浇花;(5)隔绝可燃物.
【点评】本题属于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可激发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18.请结合如图所示实验常用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的名称:a  长颈漏斗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  A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KMnO4K2MnO4+MnO2+O2↑ .
(3)比较用过氧化氢溶液和用高锰酸钾制取O2的方法,两者的共同点是  C (填序号).
A.发生装置相同 B.都可用MnO2作催化剂
C.反应的基本类型相同 D.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成分相同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O3+H2O+CO2↑ .若要获得干燥的二氧化碳,除发生装置外,还应选用D装置,并在该装置中盛放  浓硫酸 (填写试剂名称).如果用E装置收集该气体,则气体从  b 端进入(填“b”或“c”).
(5)实验室常用装置C代替装置B制取气体,该装置的优点是  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下列反应适用于该装置的是  ①③ (填序号).
①大理石和稀盐酸 ②碳酸钠固体和稀硫酸
③锌粒与稀硫酸 ④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
【分析】(1)根据仪器的用途判断;
(2)根据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条件进行判断,根据高锰酸钾分解的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
(3)可根据两种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进行对比;
(4)据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正确写出化学方程式;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作干燥剂,能干燥酸性气体和中性气体;
(5)根据C装置与B装置的使用原理和方法回答.装置C适合块状固体与液体反应.
【解答】解:
(1)根据图示,a长颈漏斗;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属于“固体加热型”制气体;氧气不溶于水,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方程式是 2KMnO4K2MnO4+MnO2+O2↑;
(3)对比两种方法可知因为条件不同所以反应装置不同,二氧化锰第一个是催化剂,第二个是生成物,反应类型都是分解反应,生成物不相同;故填:C;
(4)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方程式为CaCO3+2HCl=CaCO3+H2O+CO2↑,要干燥二氧化碳需用浓硫酸,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用E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时只能从b端进入.
故答案是:CaCO3+2HCl=CaCO3+H2O+CO2↑;浓硫酸;b;
(5)将B换成C,则当需要气体时,将多孔隔板向下移入液体药品中,当不需要气体时,将多孔隔板向上移出液体药品,从而能够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选用C装置反应物必须是块状固体和液体,而碳酸钠固体是粉末,二氧化锰是粉末状;
答案:
(1)长颈漏斗;
(2)A;2KMnO4K2MnO4+MnO2+O2↑;
(3)C;
(4)CaCO3+2HCl=CaCO3+H2O+CO2↑;浓硫酸;b;
(5)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①③.
【点评】气体的制取是初中重要的化学实验之一,既是重难点,又是考查热点,理解反应原理,掌握装置的选择依据、气体的收集方法,了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是解决该类问题的关键.
19.A、B、C、D、E分别是水、碳酸钠、氧化铁、氢氧化钙和稀盐酸中的一种物质,A由三种元素组成。如图用圆表示这五种物质,用两圆相切表示两种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用“→”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一种用途是  改良酸性土壤(合理即可) 。
(2)C与D反应的实验现象为  红棕色固体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
(3)B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2HCl=2NaCl+H2O+CO2↑; 。
(4)写出图中属于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O+H2O=Ca(OH)2 。
【分析】A、B、C、D、E分别是水、碳酸钠、氧化铁、氢氧化钙和稀盐酸中的一种物质,A由三种元素组成,则A是碳酸钠或氢氧化钙;用“→”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A和E能互相转化,则A是氢氧化钙,E是水;两圆相切表示两种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能与A氢氧化钙反应的有碳酸钠和稀盐酸,由于碳酸钠不能与氧化铁反应而稀盐酸能与氧化铁反应,故B是碳酸钠,C是稀盐酸,D是氧化铁,代入图示中符合题意。
【解答】解:(1)由分析可知,A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处理酸性废水、建筑材料等;
(2)C是稀盐酸,D是氧化铁,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看到的现象是红棕色固体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3)B是碳酸钠,C是稀盐酸,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4)A是氢氧化钙,B是碳酸钠,C是稀盐酸,D是氧化铁,E是水,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盐酸和氧化铁反应都是复分解反应,水转化为氢氧化钙是用水和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属于化合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
故答案为:(1)改良酸性土壤(合理即可);
(2)红棕色固体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3)Na2CO3+2HCl=2NaCl+H2O+CO2↑;
(4)CaO+H2O=Ca(OH)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推断,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题中的转换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进行验证即可。
20.君君和茵茵同学发现,带火星的木条在空气中不会复燃,但集气瓶中装有一定量氧气时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为了找到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氧气含量最小值,他们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氧气含量最小值是多少?
【设计实验】君君和茵茵计划用如图的装置来制取氧气,该装置的圆底烧杯中放入25毫升水的目的是(1) 稀释过氧化氢溶液,减缓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
【实验思路】君君设想:以排水法收集氧气,通过排出集气瓶中预留水的量来控制所装纯氧气的体积,其余装空气,从而寻找出理想的答案。
【实验探究】第一组实验:君君取3只集气瓶,编号为①②③,标记预留15%、30%和45%水的水位线并装水,盖上玻片倒置在水槽中。当制氧产生气泡(2) 连续、均匀 放出时,导管口伸入集气瓶小心把预留的15%、30%和45%水排出,将相同的3支带火星木条分别插入①~③号瓶中,记录实验现象,茵茵则按类似做法做了第二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两组实验数据和现象如表:
实验分组 第一组 第二组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集气瓶装水的体积分数/% 15 30 45 34 38 42
带火星木条状况 亮 很亮 复燃 很亮 复燃 复燃
【反复探究】得出上述两组实验现象后,茵茵认为还不能确定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氧气含量最小值,需继续进行第三组实验。则第三组实验序号⑦⑧⑨的集气瓶装水的体积分数从小到大依次分别应该是(3) 35%、36%、37% 。
【实验结论】再经过数次重复实验后,确认序号⑧实验即留水(4) 36 %时恰好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为实验所寻求的“最小值”。
【列式计算】此时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氧气含量最小值为(5) 49.44% 。
【分析】本利用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然后利用集气瓶内装水的体积分数不同,来测定带火星的木条燃烧情况,进而得出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氧气含量最小值是多少。
【解答】解:【设计实验】过氧化氢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若制取气体的反应速率太快,不利于气体的收集;因此君君和茵茵计划用如图的装置来制取氧气,该装置的圆底烧杯中放入25毫升水的目的是(1)稀释过氧化氢溶液,减缓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实验探究】第一组实验:君君取3只集气瓶,编号为①②③,标记预留15%、30%和45%水的水位线并装水,盖上玻片倒置在水槽中。当制氧产生气泡(2)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导管口伸入集气瓶小心把预留的15%、30%和45%水排出,将相同的3支带火星木条分别插入①~③号瓶中,记录实验现象;
【反复探究】第一组实验:集气瓶装水的体积分数分别为:15%、30%、45%,盖上盖玻片后倒置在水槽中,当气泡连续均匀放出后,导管口伸入集气瓶把其中的水全部排出;得出上述两组实验现象后,茵茵认为还不能确定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氧气含量最小值,需继续进行第三组实验。则实验⑦的集气瓶装水的体积分数为35%,按照题目实验安排,第一组①②③,每一个数相差15,且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氧气含量应在②③之间,即第二组氧气含量应该在30%﹣45%之间取值,数值相差4,根据实验④⑤可知,第三组氧气含量应该在34%﹣38%之间取值,故第三组实验⑦⑧⑨的集气瓶装水的体积分数从小到大依次分别应该是(3)35%、36%、37%。每组相差1;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⑧恰好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假设集气瓶的容积为100mL,则其中水的体积为100mL×36%=36mL,序号⑧实验即留水(4)36%时恰好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为实验所寻求的“最小值”。
【列式计算】假设集气瓶的容积为100mL,则其中水的体积为100mL×36%=36mL,空气的体积为100mL﹣36mL=64mL,假设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此时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氧气含量最小值为(5)36%+64%×21%=49.44%。
故答案为:
(1)稀释过氧化氢溶液,减缓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2)连续、均匀;
(3)35%、36%、37%;
(4)36;
(5)49.44%。
【点评】本题是一道综合探究题,有一定的综合度,思维难度较大,需要较好地利用好题给信息才可解答问题。
21.某兴趣小组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试管中固体的质量随时间变化的数据见下表。制取结束后,将剩余固体用150g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回收二氧化锰固体。
加热时间/min 0 t1 t2 t3
固体质量/g 26.0 23.4 16.4 16.4
求:
(1)共制得氧气  9.6 g。
(2)所得氯化钾溶液的质量  164.9g 。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混合物减少的质量即为生成氧气的质量,根据氧气的质量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生成氯化钾的质量,所得氯化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为26.0g﹣16.4g=9.6g。
(2)设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x。
2KClO32KCl+3O2↑
149 96
x 9.6g
x=14.9g
所得氯化钾溶液的质量为14.9g+150g=164.9g。
故答案为:
(1)9.6;
(2)164.9g。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即可正确解答本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氧气的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前提和关键。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3/3/28 17:31:11;用户:武晓天;邮箱:13383382290;学号:39134937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山西省2023年初三结业第一次全省联考化学试题(无答案)

下一篇:2023年上海市青浦区中考一模试题化学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