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大联考
化学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第六章第一节。
5.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A1 27 S 32 Cr 52 Fe 56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S粉可除去温度计破碎时洒落的
B.可用作计算机芯片
C.具有氧化性,可用作食品抗氧化剂
D.电池体积很小,所含污染物有限,可随意丢弃
2.“一名石生,一名羊起石,云母根也……”中提到的云母主要成分的化学式可写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云母难溶于水 B.均属于两性氧化物
C.云母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D.云母具有绝缘性能
3.俗话说“一场雷雨一场肥”,其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如下:①(吸热反应)、②、③,硝酸再与土壤中的矿物质作用转化成农作物可利用的硝酸盐。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①属于氮的固定
B.反应①中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C.反应①中反应物的总键能小于生成物的总键能
D.由反应③可知不可用排水法收集
4.为了研究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情况,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当向盛有试剂甲的试管中滴加试剂乙时,U形管中液面呈现出左高右低的现象,则试剂甲、乙的组合是( )
A.甲:镁条乙:盐酸 B.甲:碳酸氢钠乙:盐酸
C.甲:氢氧化钡乙:硫酸 D.甲:二氧化锰乙:双氧水
5.下列装置能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是( )
A. B. C. D.
6.喷泉实验是学生非常喜爱的一类实验,某喷泉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气体和液体b的组合中能产生红色喷泉的是( )
A.、滴有酚酞试液的氯化钠溶液 B.、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
C.、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 D.、品红溶液
7.下列除去气体中的杂质的方法中,能实现目的的是( )
选项 气体(杂质) 方法
A 通过澄清石灰水
B 通过饱和食盐水
C 通过灼热的铁丝网
D 通过氢氧化钠溶液
A.A B.B C.C D.D
8.对下列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可以使用铁制槽罐车运输浓硝酸,是因为与浓硝酸不反应
B.向淀粉溶液中滴入数滴稀硝酸,溶液变蓝,说明氧化性:
C.铵态氮肥使用时要深施覆土,是因为铵态氮肥易氧化变质
D.取某地的雨水,测得其,说明该地雨水中含有较多的硝酸或硫酸
9.下列物质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且褪色原理相同的是( )
①活性炭 ②溶液 ③ ④稀硫酸 ⑤溶液
A.②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⑤
10.氨法脱硫的原理是,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含有的分子数为 B.含有的中子数目为
C.的摩尔质量为 D.固体含有的离子数为
11.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探究黑面包实验(蔗糖均为),实验记录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实验编号 实验条件 黑面包的高度/ 品红 溶液Ⅰ 品红溶液Ⅰ加热后 溶液 品红溶液Ⅱ 澄清石灰水
1 1 8 3.5 褪色 变红 颜色变浅 不变 变浑浊
2 1.5 褪色 变红 颜色变浅 不变 变浑浊
3 2 褪色 变红 褪色 不变 变浑浊
A.该装置可以防止过量的污染空气
B.品红溶液Ⅱ是为了检验是否除尽
C.根据实验3的实验现象不能推出生成物中含有
D.根据黑面包的高度分析,水量过多可能导致反应温度降低,使产生的C减少
12.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在加热条件下,足量的铁粉与少量的氯气反应
B.三氯化铝加人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
C.少量的通入氯化钡溶液中:
D.氨水加入稀盐酸中:
13.某地盐湖中含有大量的以及少量杂质,欲在实验室模拟从该盐湖水中获得纯净的,设计了如下步骤:①取盐湖水于烧杯中 ②加入过量溶液 ③在滤液中加入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 ④加入过量溶液 ⑤加入过量溶液 ⑥过滤 ⑦转移溶液至蒸发皿,蒸发溶液至有大量晶体出现
其中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⑤④②⑥③⑦ C.①④②⑤⑥③⑦ D.①②⑤④③⑥⑦
14.往铁铝混合物(除铁、铝外无其他物质)中加入稀硝酸,充分反应后收集到(已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气体(无其他气体生成),继续向反应后的混合溶液a中加人过量的溶液,得到固体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混合物中铁与铝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B.
C.充分反应后,所消耗的的物质的量为
D.混合溶液a中,的物质的量为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8分。
15.(15分)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化学学习中的“价—类”二维图就是其中一种,硫的价一类二维图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气体a和气体c混合时有黄色粉末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试管内的单质b可用热的溶液洗涤,反应过程中仅生成g、水以及另一种钠盐,该钠盐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2)的水溶液与g反应可以制备气体c,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实验室不用的水溶液制备气体c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业上用__________(填“水”或“的浓硫酸”)吸收d来制备e,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的方法为取适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__________(填标号,下同),充分反应后,再滴加适量__________,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证明溶液中含有。
A.氯化钡溶液 B.稀硝酸 C.溶液 D.稀盐酸
(4)的g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为__________g,加入可以将g转化为h,不考虑其他反应,要将溶液中的g全部转化为h,需要的体积为__________L(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16.(15分)从某硫铁矿(主要成分为等)中提取金属化合物的流程如下:
(1)为了加快焙烧速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焙烧时全部转化为和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X,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气体X在工业上可以作为制硫酸的原料。将浓硫酸滴加到蔗糖上,蔗糖变黑,体积膨胀,放出气体X,该实验体现了浓硫酸的__________(填标号)。
A.难挥发性 B.酸性 C.强氧化性 D.脱水性
(2)操作a、b需使用到的硅酸盐制品有烧杯、__________、__________;“浸渣1”用稀疏酸浸泡洗涤可以提高金属元素的提取率,该过程所得的“浸液2”可以合并到浸液__________(填“1”或“3”)中。
(3)“浸渣1”的主要成分为__________(填化学式),该物质与氢氟酸(的水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A为常见气体,则“浸液3”生成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5)可以和稀硝酸反应,氧化产物为和,还原产物仅有,则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
17.(14分)氮化铬是一种良好的耐磨材料,某实验小组用无水氯化铬和氨气反应制备氮化铬的装置如图所示(夹持与加热装置省略)。氯化铬有极强的吸水性,吸水后加热会生成三氧化二铬。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氯化氨与碱石灰制备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B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__(填名称),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____。
(3)装置C中制备氮化铬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防止环境污染,以下装置(盛装的液体均为稀硫酸)可用于吸收多余氨气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5)是空气主要污染物之一,氨气和反应可以转化为无害气体。若有的混合物,充分反应,恰好全部转化为和,经氧化得到的为,则反应前混合物中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
(6)氮化铬的纯度测定。制得的中含有杂质,取样品在空气中充分加热,得固体残渣的质量为,则样品中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
18.(14分)一定条件下,发生下列过程: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①上述条件下,,当生成时,要__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能量。
②上述条件下,对于反应,生成时,反应__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__________能量。下图中能表示该反应能量变化关系的是__________(填标号)。
(2)若依据反应设计原电池,其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图。
①极为__________(填“正极”或“负极”)。
②溶液中向__________(填“”或“”)极移动。
③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每转移,消耗标准状况下的__________L。
重庆市高一化学考试参考答案
1.A 2.B 3.C 4.B 5.D 6.C 7.C 8.B 9.A 10.D 11.C 12.A 13.B 14.D
15.(1);
(2);浓硫酸中浓度很小,反应进行很缓慢
(3)的浓硫酸;D;A
(4)63;11.2
16.(1)将矿石粉碎(或其他合理答案,1分);;CD(少选扣1分,选错不给分,共2分)
(2)漏斗;玻璃棒;1
(3);
(4)
(5)
17.(1)
(2)碱石灰;防止空气中的水分进入装置C
(3)(2分,也给分)
(4)②④
(5)1
(6)
18.(1)①放出 ②放出;1262;A (2)①负极 ②
③ ④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