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分必刷】决胜2023年中考化学全真模拟卷(广东专用④) (含解析)


【夺分必刷】决胜2023年中考化学全真模拟卷(广东专用)
第四模拟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Fe 56 Zn 6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下列措施与该主题不相符的是
A.绿色出行,积极践行“低碳生活”
B.用布袋代替塑料袋,减少“白色污染”
C.植树造林,努力营造“绿水青山”
D.大量开采利用化石燃料,缓解“能源危机”
【答案】D
【解析】绿色出行,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积极践行“低碳生活”,A正确;用布袋代替塑料袋,能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减少“白色污染”,B正确;植树造林,努力营造“绿水青山”,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C正确;大量开采利用化石燃料,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会造成空气污染,且会造成资源浪费,D错误。
2.适当补充蛋白质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下列食物中富含蛋白质的是
A.米饭 B.黄瓜 C.牛肉 D.苹果
【答案】C
【解析】米饭富含糖类,A不符合题意;黄瓜富含维生素,B不符合题意;牛肉富含蛋白质,C符合题意;苹果富含维生素,D不符合题意。
3.化学与生产、生活、环保等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电池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随意丢弃聚乙烯塑料不产生污染
C.强热使煤焦化属于化学变化 D.维生素D有助于骨骼的生长发育
【答案】B
【解析】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电池放电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A正确;聚乙烯塑料是塑料,很难降解,随意丢弃会造成白色污染,B错误;隔绝空气强热使煤焦化产生了煤焦油、焦炭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C正确;维生素D有助于吸收钙,钙有利于骨骼的生长发育,D正确。
4.豆浆营养丰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豆浆一定是溶液 B.豆浆富含蛋白质
C.豆浆是混合物 D.豆浆可制成豆花
【答案】A
【解析】豆浆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所以不属于溶液,A错误;豆浆中富含蛋白质,B正确;豆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水,属于混合物,C正确;将豆浆放入锅里大火煮开,转小火继续煮十分钟,取大一些的容器,放入内酯,把煮好的豆浆缓缓注入加入内酯的容器里,静置五分钟即可制成豆花,D正确。
5.下列是小明在做酸的性质实验时的一些操作,其中不规范的是
A.加氧化铜 B.加稀硫酸 C.加热试管 D.熄灭酒精灯
【答案】C
【解析】氧化铜是粉末状固体,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直立起来,A正确;
B、稀硫酸是液态药品,取用稀硫酸时,瓶塞倒放,略斜的持试管,瓶口紧挨试管口,标签向着手心,B正确;给试管中液体加热,试管中的液体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与桌面成45°角,C错误;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D正确。
6.下列符号中,表示两个氧原子的是
A.O2 B.2O C.O2- D.2O2
【答案】B
【解析】表示1个氧分子,或表示氧气,A错误;表示2个氧原子,B正确;表示1个氧离子,C错误;表示2个氧分子,D错误。
7.地壳中含有丰富的铝元素。结合如图分析,关于铝的说法正确的是
A.铝原子中的质子数为13
B.铝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C.铝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D.铝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 g
【答案】A
【解析】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3;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铝原子中的质子数为13,A正确;铝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B错误;最外层电子数是3,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3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C错误;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D错误。
8.唐朝炼丹家马和在《平龙认》中指出:阴气(氧气)还存在于青石、火硝中,用火加热它们,阴气就会放出。火硝的主要成分是KNO3,下列有关KNO3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类别:化合物
B.物理性质:难溶于水
C.化学性质:可能发生分解反应
D.用途:可作复合肥料
【答案】B
【解析】由化学式KNO3可知,硝酸钾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A正确;硝酸钾易溶于水,B错误;根据题干信息“用火加热它们,阴气就会放出”可知,在高温加热的条件下硝酸钾可能会发生分解反应,C正确;KNO3中含有钾元素与氮元素两种营养元素,属于复合肥料,D正确。
9.化学实验考查时,小芳抽到的考题是:“配制 40g 质量分数为 18%的氯化钠溶液”,她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取氯化钠固体 B.称量7.2g氯化钠 C.量取32.8mL水 D.玻璃棒搅拌溶解
【答案】D
【解析】取用氯化钠固体时,瓶塞应倒放,图中操作错误,A不符合题意;用托盘天平称量物品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氯化钠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B不符合题意;量筒量程的选择,应遵循“大而近”的原则,应用50mL的量筒量取32.8mL水,C不符合题意;溶解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加速溶解,D符合题意。
10.古藉《辍耕录》记载:“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为纸,镕硫黄涂木片项端分许,名曰发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松木含有有机物 B.松木发火说明其具有可燃性
C.“发烛”发火会放出热量 D.“发烛”发火只生成CO2
【答案】D
【解析】松木含木质纤维、松油等多种有机物,A正确;松木可以燃烧,就证明其具有可燃性,B正确;“发烛”发火是燃烧,燃烧一定会放出热量,C正确;“发烛”中添加了硫磺,燃烧还会生成二氧化硫,以及松木中H元素产生的水,D错误。
11.甲、乙两种物质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同
B.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乙小
C.当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采用蒸发的方法提纯甲
D.a2℃时,在100g水中加入30g甲,形成饱和溶液
【答案】A
【解析】由曲线图可知,a1℃时甲乙两曲线有交点,即a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同,A正确;由曲线图可知,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乙的大,B错误;由于甲和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因此可以采取降温结晶的方法来提纯混有少量乙的甲,C错误;由曲线图可知,a2℃时,甲的溶解度40g,即该温度下,100g水可溶解40g甲,所以在100g水中加入30g甲,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D错误。
12.我国古代将炉甘石(ZnCO3)、赤铜和木炭粉混合后加热到约800℃,有如下反应发生① ②。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A.X的化学式为CO2
B.反应前后锌元素质量不变
C.②反应中ZnO发生了还原反应
D.②反应前后锌元素化合价升高
【答案】D
【解析】化学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数目都不变,②中反应前有1个碳原子、2个锌原子、2个氧原子,反应后已有2个锌原子,则X中有1个碳原子、2个氧原子,所以X的化学式为CO2,A不符合题意;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①反应中反应物ZnCO3 和生成物ZnO中的锌元素质量相等,②反应中反应物ZnO和生成物Zn中的锌元素质量相等,所以反应前后锌元素质量不变,B不符合题意;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②反应中ZnO中的氧被C夺去生成了锌,所以ZnO发生了还原反应,C不符合题意;②反应前ZnO中锌元素的化合价是+2,反应后Zn的化合价是0,②反应前后锌元素化合价降低,D符合题意。
13.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正确的是
A.O2(N2):通过灼热的铜网
B.CO2(CO):通入氧气后点燃
C.FeSO4溶液(CuSO4):加入过量的铁粉,过滤
D.NaCl溶液(Na2SO4):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过滤
【答案】C
【解析】通过灼热的铜网,除去的是氧气,A错误;通入氧气后点燃会引入新杂质氧气,B错误;过量的铁粉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过滤后得到硫酸亚铁溶液,C正确;过量的BaCl2溶液与Na2SO4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溶液,除去硫酸钠,引进了氯化钡,D错误。
14.实验小组用图1装置探究稀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能否反应,测得数据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烧杯中只能盛放稀氢氧化钠溶液
B.图2不能证明反应是放热反应
C.60s时溶液中溶质只有氯化钠
D.实验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能反应
【答案】D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温度先上升后下降,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放热。烧杯中放稀氢氧化钠溶液还是稀盐酸,不影响对反应温度的升高,A不符合题意;图2温度升高,能证明反应放热,B不符合题意;60s是反应温度达到最高点以后的时间,不确定反应是加到恰好完全反应就停止滴加,还是一直滴加注射器中溶液;
若恰好完全反应就停止滴加,溶液中溶质只有氯化钠;若是一直滴加注射器中溶液,60s时溶液中除了氯化钠,还有注射器中溶液的溶质,C不符合题意;实验反应放热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能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D符合题意。
15.根据下列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序号 A B C D
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 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探究蜡烛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探究不同溶剂中物质溶解性强弱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答案】C
【解析】铁生锈是铁与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实验中左侧试管中铁钉没有与氧气接触不易生锈,右侧试管中铁钉没有与水接触不易生锈,故无法通过对比探究出铁生锈的条件,A错误;在蜡烛的上方放置干冷的烧杯若烧杯中产生水雾,证明燃烧产生水,水由H、O组成,反应物中有氧气参与反应,氧气中含有O,则证明蜡烛一定含有H,可能含有氧元素,B错误;将0.5g碘分别放入10ml的水与酒精中,两个实验中除了溶剂的种类不同,其余的量都相同,则可以通过该实验探究不同溶剂中物质溶解性强弱,C正确;根据质量守恒可知,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需要128份质量的铜,则完全消耗完玻璃管中的氧气需要消耗大量的铜,则该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设计不合理,D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第16小题7分,第17小题8分,第18~21小题各10分,共55分。
16.(7分)(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构成氧气的粒子是   (写化学式)。
(2)在低温、加压条件下,将空气液化,然后将温度升高至﹣196℃~﹣183℃,使液态氮先蒸发,剩余液态氧储存于钢瓶中。从微观视角分析,空气液化过程中,主要改变的是    。
(2022湖南益阳中考)(3)硅是元素周期表中第14号元素,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毛绒的主要成分为聚酯纤维,聚酯纤维属于   (填“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材料;
(4)下列关于CO2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代号);
A.CO2是一种有毒气体 B.CO2排放过多,可加剧温室效应
C.固态CO2可作制冷剂 D.大棚蔬菜种植中,CO2可作气体肥料
(5)氢气燃烧只有水生成,实现了零污染。写出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7分)
(1)21%(0.5分)     O2(0.5分) 
(2)分子间隔(1分) 
(3)非金属(0.5分) 合成(0.5分)
(4)BCD(2分)
(5)2 H2 + O2 2 H2O(2分)
【解析】(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氧分子符号为O2;
(2)从微观视角分析,空气液化过程中,主要改变的是分子间隔;
(3)硅是元素周期表中第14号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聚酯纤维属于合成高分子材料;
(4)CO2是一种无毒气体,A不正确;CO2排放过多,可加剧温室效应,B正确;固态CO2可作制冷剂,是因为二氧化碳固体升华时吸热,C正确;大棚蔬菜种植中,CO2可作气体肥料,是因为光合作用时,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有机物和氧气,D正确;
(5)氢气燃烧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 H2 + O2 2 H2O。
17.(8分)过氧化氢可用于消毒杀菌,具有不稳定性。将水蒸气冷凝在硅玻璃、塑料、金属等材料表面,均发现了过氧化氢的存在。
研究显示:水蒸气冷凝为粒径小于10微米的液滴时,部分水分子会转化为过氧化氢分子。水微滴中形成的过氧化氢含量随液滴尺寸的增大而减少。过氧化氢的产生量与温度,温度等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当使用硅材料、相对温度为55%时,得到过氧化氢的最大浓度随温度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1)文中涉及到的有机合成材料是______。
(2)过氧化氢不稳定的原因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水蒸气在冷凝过程中可能发生化学变化
B.水蒸气在玻璃表面冷凝得到的液滴一定为纯净物
C.一定条件下,水蒸气冷凝可用于材料表面的绿色消毒
D.水蒸气冷凝为水流时,水分子间的间隔减小
(4)图中a点(-2.8℃)未生成过氧化氢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5)科研人员制备了一种新型纳米催化剂,在其表面发生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①该反应中存在______种氧化物;
②生成物丙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③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答案】(8分)
(1)塑料(1分) (2)2 H2O2 = 2 H2O + O2↑(2分) (3)B(0.5分) (4)形成的水滴粒径大于10微米(1分)
(2)①2(或二或两)(0.5分) ② 50%(1分) ③ 2 CO2 + 4 H2O 2 CH4O + 3O2(2分)
【解析】(1)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文中“将水蒸气冷凝在硅,玻璃,塑料、金属等材料表面”中涉及到的塑料是有机合成材料。
(2)过氧化氢在常温下可分解为水和氧气,所以不稳定。化学方程式为2 H2O2 = 2 H2O + O2↑。
(3) “水蒸气冷凝为粒径小于10微米的液滴时,部分水分子会转化为过氧化氢分子”,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所以水蒸气在冷凝过程中可能发生化学变化,A正确;从“将水蒸气冷凝在硅,玻璃,塑料、金属等材料表面,均发现了过氧化氢的存在”,则说明水蒸气在玻璃表面冷凝得到的液滴可能是混合物,含有水和过氧化氢,B错误;水蒸气冷凝可能产生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可用于消毒杀菌”,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气无污染,所以一定条件下,水蒸气冷凝可用于材料表面的绿色消毒,C正确;水蒸气冷凝为水流时,水分子间的间隔减小,D正确。
(4)从文中“水蒸气冷凝为粒径小于10微米的液滴时,部分水分子会转化为过氧化氢分子。水微滴中形成的过氧化氢含量随液滴尺寸的增大而减少”可推测,图中a点(-2.8℃)未生成过氧化氢的原因可能是形成的水滴粒径大于10微米。
(5)①分析微观示意图,氧化物是二氧化碳和水,两种氧化物;
②分析微观示意图,生成物丙是CH4O,则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③分析微观示意图,二氧化碳和水在纳米催化剂催化下反应产生CH4O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 CO2 + 4 H2O 2 CH4O + 3O2。
18.(10分)I.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是初中生必备的实验技能。如图是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为   。
(2)实验室制取氧气,可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   (写一种组合),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用装置D收集二氧化碳时,其验满的方法是    。
II.图18所示为某兴趣小组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①向装置内依次加入白磷和80℃的水,此时白磷不燃烧;②通入氧气,白磷剧烈燃烧,气球胀大。
(1)②中白磷剧烈燃烧时,容器内气体压强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大气压强。
(2)对比①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 。
(3)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0分)
I.(1)集气瓶(1分) 
(2)AC或AD或BC或BD(1分)   2KMnO4K2MnO4+MnO2+O2↑或2H2O22H2O+O2↑(2分) 
(3)把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燃烧的木条熄灭,说明已经收集满(2分)
II.(1)大于(1分) (2)有氧气(1分) (3)4P+5O2=点燃=2P2O5(2分)
【解析】
【解析】I.(1)仪器a的名称为集气瓶。
(2)实验室制取氧气,可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AC或AD或BC或B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或2H2O22H2O+O2↑。
(3)用装置D收集二氧化碳时,其验满的方法是把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燃烧的木条熄灭,说明已经收集满。
II.(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点燃=2P2O5
(2)白磷剧烈燃烧时,虽消耗氧气,但是放出大量热,会使容器内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使容器内气压迅速增大;
(3)①中白磷为可燃物,80℃的水是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是没有与氧气接触,白磷没有燃烧,②中其它条件不变,只是通入了氧气,白磷燃烧了。
19.(10分)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以“稀盐酸与氢氧化钡溶液能否反应”为课题进行了科学探究。他们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同学们在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钡溶液,然后滴加无色酚酞试液,继续向烧杯中滴加稀盐酸,边滴边搅拌,观察到______,从而得出稀盐酸与氢氧化钡能发生反应的结论。
他们继续向溶液M中滴加碳酸钠溶液,发现只有白色沉淀产生,无其它实验现象。由此可知,溶液M中除了含有酚酞外,还含有的溶质是______(填化学式)。
【提出问题】反应最终所得溶液N的溶质成分是什么(不考虑酚酞)?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猜想:NaCl、BaCl2
乙同学猜想:NaCl
丙同学猜想:NaCl、Na2CO3
【分析与交流】上述猜想中不合理是______同学的猜想。甲同学猜想溶液N中含有NaCl的依据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活动与探究】同学们取少量溶液N,向其中滴加______,观察到______,即可确定乙同学的猜想正确。
【总结与提升】通过上述探究可知:一般我们都是从生成物和反应物两个角度对反应后溶质成分做出猜想,并结合______排除不合理猜想。然后再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答案】(10分)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2分) BaCl2(1分) 【分析与交流】丙(2分) (2分) 【活动与探究】碳酸钠溶液(1分) 没有白色沉淀生成(1分) 【总结与提升】实验现象(1分)
【解析】
氢氧化钡稀释溶液始终为碱性,不能使酚酞变红。而氢氧化钡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恰好完全反应或酸过量,溶液变为中性或酸性可使酚酞变为无色。所以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从而得出稀盐酸与氢氧化钡能发生反应的结论。
继续向溶液M中滴加碳酸钠溶液,发现只有白色沉淀产生,无其它实验现象。说明溶液M中没有盐酸,因为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溶液M中没有氢氧化钡,因为氢氧化钡溶液呈碱性,酚酞遇到碱性溶液变红,所以溶液M中只有生成的氯化钡化学式BaCl2。
【分析与交流】上述猜想中不合理是丙同学的猜想。向溶液M中滴加碳酸钠溶液,发现只有白色沉淀产生,无其它实验现象,说明没有碳酸钠,因为碳酸钠溶液呈碱性,酚酞遇到碱性溶液变红。
甲同学猜想溶液N中含有NaCl的依据是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活动与探究】乙同学的猜想正确,说明没有氯化钡,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取少量溶液N,向其中滴加碳酸钠溶液,观察到没有白色沉淀生成,即可确定乙同学的猜想正确。
【总结与提升】通过上述探究可知,一般我们都是从生成物和反应物两个角度对反应后溶质成分做出猜想,并结合实验现象排除不合理猜想。然后再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20.(10分)某化工公司用硫酸钙(CaSO4)、NH3、H2O、CO2制备化肥硫酸铵[(NH4)2SO4],其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NH3是一种极易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的气体;2 NH3 + H2O + CO2 ═ (NH4)2CO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NH4)2SO4是一种  (填“氮肥”“磷肥”“钾肥”或“复合肥”)。
(2)第③步的操作中,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   等。
(3)第⑤步的化学方程式为    。
(4)上述流程中,能循环使用的物质是    。
(5)长期施用硫酸铵化肥,会使土壤酸化、板结,不利于农作物生长,我们可以将适量的     加入土壤,以中和其酸性。
【答案】(10分)
(1)氮肥(2分) 
(2)烧杯、玻璃棒(2分) 
(3)CaCO3CaO + CO2↑(2分) 
(4)二氧化碳(2分) 
(5)熟石灰(2分) 
【解析】(1)(NH4)2SO4含有氮元素,是一种氮肥;
(2)从流程图看出,第③步是将固体和液体分离,因此是过滤操作,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烧杯、玻璃棒;
(3)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所以方程式是:CaCO3CaO + CO2↑;
(4)在前面的反应中是反应物,后面的反应中是生成物,这样的物质可循环使用,由流程可知CO2是该工艺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
(5)农业上常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故长期施用硫酸铵化肥,会使土壤酸化、板结,不利于农作物生长,我们可以将适量的熟石灰加入土壤,以中和其酸性。
21.(10分)金属及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1)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是因为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薄膜,该薄膜是______(填化学式)。
(2)向一定质量的氧化铜中加入一定量稀硫酸使其完全溶解,得到蓝色溶液。再加入铁粉充分反应,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向滤渣中加入稀硫酸,有气泡冒出,则滤液中的溶质是______(填化学式)。
(3)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炼铁原理是利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现将某铁合金(只含铁和碳)8.7 g 放入盛有 100 g 稀盐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得到 108.1 g 溶液。
①求该样品中碳的质量分数(写出具体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 0.1%)。
②该铁合金属于______(填“钢”或“生铁”)。
【答案】(1)Al2O3(1分)
(2)FeSO4(1分)
(3)(2分)
(4)①(5分)解:将某铁合金(只含铁和碳)8.7 g 放入盛有 100 g 稀盐酸的烧杯中,碳与硫酸不反应,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恰好完全反应,得到108.1g溶液,根据差量法,溶液中增加的质量为108.1g-100g=8.1g,设铁的质量为x,则有
解得
则该样品中碳的质量分数为
②生铁(1分)
【解析】(1)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是因为铝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该薄膜化学式为Al2O3;
(2)向一定质量的氧化铜中加入一定量稀硫酸使其完全溶解,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得到硫酸铜蓝色溶液。再加入铁粉充分反应,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向滤渣中加入稀硫酸,有气泡冒出,说明铁粉过量,滤液中不会有硫酸铜,则滤液中的溶质为FeSO4;
(3)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该反应方程式为:;
(4)①见答案;
②由于钢的含碳量是0.03%-0.2%,生铁的含碳量是2%-4.3%,该样品的含碳量是3.4%,故该铁合金属于生铁。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夺分必刷】决胜2023年中考化学全真模拟卷(广东专用)
第四模拟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Fe 56 Zn 6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下列措施与该主题不相符的是
A.绿色出行,积极践行“低碳生活”
B.用布袋代替塑料袋,减少“白色污染”
C.植树造林,努力营造“绿水青山”
D.大量开采利用化石燃料,缓解“能源危机”
2.适当补充蛋白质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下列食物中富含蛋白质的是
A.米饭 B.黄瓜 C.牛肉 D.苹果
3.化学与生产、生活、环保等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电池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随意丢弃聚乙烯塑料不产生污染
C.强热使煤焦化属于化学变化 D.维生素D有助于骨骼的生长发育
4.豆浆营养丰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豆浆一定是溶液 B.豆浆富含蛋白质
C.豆浆是混合物 D.豆浆可制成豆花
5.下列是小明在做酸的性质实验时的一些操作,其中不规范的是
A.加氧化铜 B.加稀硫酸 C.加热试管 D.熄灭酒精灯
6.下列符号中,表示两个氧原子的是
A.O2 B.2O C.O2- D.2O2
7.地壳中含有丰富的铝元素。结合如图分析,关于铝的说法正确的是
A.铝原子中的质子数为13
B.铝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C.铝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D.铝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 g
8.唐朝炼丹家马和在《平龙认》中指出:阴气(氧气)还存在于青石、火硝中,用火加热它们,阴气就会放出。火硝的主要成分是KNO3,下列有关KNO3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类别:化合物
B.物理性质:难溶于水
C.化学性质:可能发生分解反应
D.用途:可作复合肥料
9.化学实验考查时,小芳抽到的考题是:“配制 40g 质量分数为 18%的氯化钠溶液”,她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取氯化钠固体 B.称量7.2g氯化钠 C.量取32.8mL水 D.玻璃棒搅拌溶解
10.古藉《辍耕录》记载:“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为纸,镕硫黄涂木片项端分许,名曰发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松木含有有机物 B.松木发火说明其具有可燃性
C.“发烛”发火会放出热量 D.“发烛”发火只生成CO2
11.甲、乙两种物质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同
B.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乙小
C.当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采用蒸发的方法提纯甲
D.a2℃时,在100g水中加入30g甲,形成饱和溶液
12.我国古代将炉甘石(ZnCO3)、赤铜和木炭粉混合后加热到约800℃,有如下反应发生① ②。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A.X的化学式为CO2
B.反应前后锌元素质量不变
C.②反应中ZnO发生了还原反应
D.②反应前后锌元素化合价升高
13.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正确的是
A.O2(N2):通过灼热的铜网
B.CO2(CO):通入氧气后点燃
C.FeSO4溶液(CuSO4):加入过量的铁粉,过滤
D.NaCl溶液(Na2SO4):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过滤
14.实验小组用图1装置探究稀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能否反应,测得数据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烧杯中只能盛放稀氢氧化钠溶液
B.图2不能证明反应是放热反应
C.60s时溶液中溶质只有氯化钠
D.实验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能反应
15.根据下列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序号 A B C D
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 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探究蜡烛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探究不同溶剂中物质溶解性强弱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第16小题7分,第17小题8分,第18~21小题各10分,共55分。
16.(7分)(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构成氧气的粒子是   (写化学式)。
(2)在低温、加压条件下,将空气液化,然后将温度升高至﹣196℃~﹣183℃,使液态氮先蒸发,剩余液态氧储存于钢瓶中。从微观视角分析,空气液化过程中,主要改变的是    。
(2022湖南益阳中考)(3)硅是元素周期表中第14号元素,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毛绒的主要成分为聚酯纤维,聚酯纤维属于   (填“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材料;
(4)下列关于CO2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代号);
A.CO2是一种有毒气体 B.CO2排放过多,可加剧温室效应
C.固态CO2可作制冷剂 D.大棚蔬菜种植中,CO2可作气体肥料
(5)氢气燃烧只有水生成,实现了零污染。写出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17.(8分)过氧化氢可用于消毒杀菌,具有不稳定性。将水蒸气冷凝在硅玻璃、塑料、金属等材料表面,均发现了过氧化氢的存在。
研究显示:水蒸气冷凝为粒径小于10微米的液滴时,部分水分子会转化为过氧化氢分子。水微滴中形成的过氧化氢含量随液滴尺寸的增大而减少。过氧化氢的产生量与温度,温度等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当使用硅材料、相对温度为55%时,得到过氧化氢的最大浓度随温度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1)文中涉及到的有机合成材料是______。
(2)过氧化氢不稳定的原因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水蒸气在冷凝过程中可能发生化学变化
B.水蒸气在玻璃表面冷凝得到的液滴一定为纯净物
C.一定条件下,水蒸气冷凝可用于材料表面的绿色消毒
D.水蒸气冷凝为水流时,水分子间的间隔减小
(4)图中a点(-2.8℃)未生成过氧化氢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5)科研人员制备了一种新型纳米催化剂,在其表面发生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①该反应中存在______种氧化物;
②生成物丙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③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18.(10分)I.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是初中生必备的实验技能。如图是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为   。
(2)实验室制取氧气,可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   (写一种组合),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用装置D收集二氧化碳时,其验满的方法是    。
II.图18所示为某兴趣小组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①向装置内依次加入白磷和80℃的水,此时白磷不燃烧;②通入氧气,白磷剧烈燃烧,气球胀大。
(1)②中白磷剧烈燃烧时,容器内气体压强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大气压强。
(2)对比①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 。
(3)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19.(10分)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以“稀盐酸与氢氧化钡溶液能否反应”为课题进行了科学探究。他们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同学们在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钡溶液,然后滴加无色酚酞试液,继续向烧杯中滴加稀盐酸,边滴边搅拌,观察到______,从而得出稀盐酸与氢氧化钡能发生反应的结论。
他们继续向溶液M中滴加碳酸钠溶液,发现只有白色沉淀产生,无其它实验现象。由此可知,溶液M中除了含有酚酞外,还含有的溶质是______(填化学式)。
【提出问题】反应最终所得溶液N的溶质成分是什么(不考虑酚酞)?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猜想:NaCl、BaCl2
乙同学猜想:NaCl
丙同学猜想:NaCl、Na2CO3
【分析与交流】上述猜想中不合理是______同学的猜想。甲同学猜想溶液N中含有NaCl的依据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活动与探究】同学们取少量溶液N,向其中滴加______,观察到______,即可确定乙同学的猜想正确。
【总结与提升】通过上述探究可知:一般我们都是从生成物和反应物两个角度对反应后溶质成分做出猜想,并结合______排除不合理猜想。然后再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20.(10分)某化工公司用硫酸钙(CaSO4)、NH3、H2O、CO2制备化肥硫酸铵[(NH4)2SO4],其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NH3是一种极易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的气体;2 NH3 + H2O + CO2 ═ (NH4)2CO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NH4)2SO4是一种  (填“氮肥”“磷肥”“钾肥”或“复合肥”)。
(2)第③步的操作中,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   等。
(3)第⑤步的化学方程式为    。
(4)上述流程中,能循环使用的物质是    。
(5)长期施用硫酸铵化肥,会使土壤酸化、板结,不利于农作物生长,我们可以将适量的     加入土壤,以中和其酸性。
21.(10分)金属及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1)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是因为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薄膜,该薄膜是______(填化学式)。
(2)向一定质量的氧化铜中加入一定量稀硫酸使其完全溶解,得到蓝色溶液。再加入铁粉充分反应,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向滤渣中加入稀硫酸,有气泡冒出,则滤液中的溶质是______(填化学式)。
(3)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炼铁原理是利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现将某铁合金(只含铁和碳)8.7 g 放入盛有 100 g 稀盐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得到 108.1 g 溶液。
①求该样品中碳的质量分数(写出具体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 0.1%)。
②该铁合金属于______(填“钢”或“生铁”)。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应用题(试题)五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无答案)

下一篇:第五单元数据处理(单元测试)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