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活动8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同步练习(答案) 2022-202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实验活动8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氧气的验满 B.稀释浓硫酸
C.过滤操作 D.测定溶液pH
2.规范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如图所示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3.下列实验方案或措施错误的是(  )
A.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2中少量的CO杂质
B.用带火星的木条鉴别CO2和O2
C.用稀盐酸清洗盛放过石灰水的试剂瓶
D.用磁铁吸引分离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
4.如图所示操作正确的是(  )
A. 倾倒液体
B. 稀释浓硫酸
C. 加热液体
D. 过滤
5.括号内是区别下列各组常见物质的方法,其中错误的是 ()
A.面粉和蔗糖(加水,振荡) B.硬水与软水(加肥皂水,振荡)
C.蒸馏水与盐水(过滤) D.白酒和食醋(闻气味)
6.中考复习阶段,小明同学梳理了以下知识:①太阳能、风能和天然气都是可再生能源;②洗涤剂常用来洗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能溶解油污;③生活中通过煮沸降低水的硬度;④用果汁、小苏打、柠檬酸、凉开水等自制汽水;⑤蒸发溶液时,等到水全部蒸干才移走酒精灯;⑥用灼烧闻气味区分羊毛线和棉线 ⑦水是最常见的溶剂,通过初中化学所学的四种反应类型均可生成水.上面说法正确的是(  )
A.②⑤⑥ B.①③⑥ C.③④⑥⑦ D.③④⑤⑦
7.海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镁被誉为海洋里宝贵的“国防元素”。从海水或卤水(含氯化镁)中提取镁的主要步骤如下、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操作A的名称是过滤
B.加入的试剂B可以是氯化钙
C.步骤②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复分解反应
D.步骤①→步骤②是为了将MgCl2聚集起来,获得比较纯净的MgCl2
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将盛液体的烧杯放在火焰上直接加热
B.用滴管滴加液体时,将滴管伸入试管
C.将实验中剩余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
D.蒸发时,用玻璃棒不断搅动
9.正确的化学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图所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读取液体体积 B.滴加液体
C. 倾倒液体 D.移开加热的蒸发皿
10.下列实验操作或现象正确的是(部分夹持固定装置已略去)(  )
A. 铁在O2中燃烧 B. 加热KMnO4制O2
C. 电解H2O实验 D. 过滤
11.小明同学对泥水进行过滤后发现液体仍然混浊,下列解释有误的是(  )
A.仪器不洁净
B.液面超过的滤纸的边缘
C.滤纸破损
D.漏斗下端未靠在下面烧杯的内壁上
12.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正确的是(  )
A.加热液体 B.加入固体
C.量筒读数 D.熄灭酒精灯
二、填空题
13.提纯或分离混合物时,常用到①溶解,②过滤,③蒸发结晶,④降温结晶等操作方法.请选择适当的操作序号按操作顺序填空:
a.除去石灰水中的碳酸钙   .
b.除去硝酸钾固体中少量的氯化钠   .
c.除去硫酸锌溶液中的水   .
d.提纯含泥沙的食盐   .
14.铜是人类最早利用的金属之一.
(1)下列铜制品中,利用金属导热性的是    (填字母序号).
(2)“湿法炼铜”的原理是硫酸铜溶液与铁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利用废旧电池铜帽(含Cu、Zn)制取海绵铜(Cu),并得到硫酸锌溶液,主要流程如下(反应条件已略去):
已知:2Cu+2H2SO4+O22CuSO4+2H2O
①过程Ⅱ中分离操作的名称是    .
②过程Ⅲ中有气体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A~E中含铜、锌两种元素的物质有    (填字母序号).
15.侯德榜(图1)先生曾说“我的一切发明都属于祖国!”。1921年他放弃了自己前途不可限量的制革事业,义无反顾地返回了祖国,成为中国制碱业的拓荒者。侯德榜为   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经他研制改良生产的氮肥在土壤中不残留有害物质,这种氮肥的化学式为   。侯德榜改进的制碱技术使原料NaCl的利用率高达96%,提高了经济效益。其中原料氯化钠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我们平时可通过晾晒海水得到粗盐,其大致过程如图2所示:
A池为   池,析出晶体的母液是氧化钠的   溶液(填“饱和”或者“不饱和”)。粗盐中含有多种可溶性杂质和不溶性杂质,粗盐提纯实验去除的是   性杂质。
16.二氧化氯是一种新型水消毒剂,能与水反应:8ClO2+2H2O═4HClO+2Cl2+7X,则X为   ,HClO中氯的化合价为   ;除去食盐水中混有泥沙的操作是   .
17.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取一烧杯天然水样进行净化。观察水样含有许多杂质,略带颜色并呈现浑浊。首先,向烧杯中加入少量明矾、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若此时水样仍然是浑浊的,可能原因是    答一条即可 ;水样净化的过程中,同学们还向滤液中加了一个活性炭包,其目的是   。
18.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洁净的塑料瓶从一河流中取回一定量的水样,然后进行如下研究分析:
(1)将浑浊的河水样品倒入烧杯中,加入明矾粉末(吸附杂质,使杂质沉降)搅拌,溶解后静置一会儿。
(2)将静置后的河水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过滤,请问:图中还缺少的一种仪器是    ,其作用是    。
(3)如将装置中的错误纠正后再进行过滤操作,发现经两次过滤后,所得到的滤液仍然浑浊,原因可能是    (写一种原因即可)。
(4)过滤后得到的水澄清透明,取其少量于小烧杯中,加入肥皂水并搅拌,发现烧杯中有大量浮渣,则说明河水是    (填“硬水”或“软水”),日常生活中使用硬水会带来许多麻烦,家庭生活中常用来降低水硬度的方法是    。
三、综合题
19.今年国庆假期,小兵从旅游地带回一瓶浑浊的山泉水,他在化学实验室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最终制成蒸馏水。流程如图所示:
(1)实验室进行操作①时用到的玻璃仪器除了烧杯外还有   。若经过操作①后,所得液体C中仍有浑浊,写出一种可能的原因   。
(2)操作②主要是除去一些异味和色素,操作时应选用的物质是   ,这是利用该物质的   性。
(3)取少量液体D于试管中,加入少量肥皂水,振荡,发现有较多浮渣产生,说明是   (填“硬水”或“软水”)。图中能降低水的硬度的一步操作是操作   (填“①”“②”或“③”);
(4)小兵还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水的组成。通电一段时间后,试管2中所收集到的气体为   ;产生该气体的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其基本反应类型是   .
20.通过一年的化学学习,我们熟悉了许多物质.请从①氯化钠②氢氧化钙Ca(OH)2③活性炭C④氯化铵NH4Cl中,选取相应物质的序号填空:
(1)能用来做氮肥的是   ;
(2)有吸附作用的是   ;
(3)常用于食品调味的是   ;
(4)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
21.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最宝贵的自然资源.小华收集到一瓶浑浊的河水,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最终制成蒸馏水.其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1)加入明矾的作用是   ,操作①的名称是   ,若经过操作①后,所得液体C中仍有浑浊,其原因可能是   (填写序号).
a.漏斗内的滤纸有破损 b.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c.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
(2)操作②主要是除去一些异味和色素,应选用的装置是   (填序号),该过程主要是变化   (填“物理”或“化学”).
(3)小华取少量液体D于试管中,加入少量肥皂水,振荡,发现有较多浮渣产生,说明液体D是   水.操作③应选用的装置是   (填序号),经过操作③以后,小华重复上述实验,他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降低水的硬度,生活中最简便的方法为   .
(4)爱护水资源从我做起,下列做法可行的有 (填字母序号).
A.洗脸、刷牙时随时关闭水龙头
B.用洗菜、洗衣的水冲厕所、拖地
C.将生活废水排入河流
D.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
四、实验探究题
22.下列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四个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A实验中集气瓶内预先装少量水的目的是    .
(2)B实验中导致实验结果偏小的原因是    .(只写一种)
(3)C实验中该操作将导致所配溶液质质量分数    .(填“偏大”或“偏小”)
(4)D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2.【答案】B
3.【答案】A
4.【答案】C
5.【答案】C
6.【答案】C
7.【答案】B
8.【答案】D
9.【答案】A
10.【答案】C
11.【答案】D
12.【答案】D
13.【答案】②;①④②;③;①②③
14.【答案】C;Fe+CuSO4=FeSO4+Cu;过滤;Zn+H2SO4=ZnSO4+H2↑;AC
15.【答案】纯碱;NH4HCO3;蒸发;饱和;不溶
16.【答案】O2;+1;过滤
17.【答案】过滤;滤纸破损或漏斗内的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或仪器不干净;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18.【答案】玻璃棒;引流;滤纸破损等;硬水;煮沸
19.【答案】(1)漏斗和玻璃棒;滤纸破损
(2)活性炭;吸附
(3)硬水;③
(4)氧气;2H2O 2H2↑+O2↑;分解反应
20.【答案】(1)④
(2)③
(3)①
(4)②
21.【答案】(1)吸附沉降;过滤;ac
(2)II;物理
(3)硬;I;有较多泡沫产生;煮沸
(4)A;B
22.【答案】(1)防止反应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2)红磷量不足等
(3)偏大
(4)使受热均匀,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外研版八年级上册Module 6 Animals in danger.单元重点单词词组短语句型(含答案)

下一篇:山东省东营市2022-2023九年级下学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化学试题(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