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化学京改版(2013)专题强化--盐(含解析)

2023年中考化学京改版(2013)专题强化--盐
一、单选题
1.下列实验操作或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或方法
A 鉴别稀硫酸和浓盐酸溶液 用小木棍分别蘸取液体
B 从粗盐中得到纯净的氯化钠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C 检验氢氧化钠变质的情况 先加过量的氯化钡,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酚酞
D 除去 CO2 中含有的少量 CO 点燃
A.A B.B C.C D.D
2.下列有关生活中化学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都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 B.做胃镜时服用钡餐——碳酸钡
C.食品包装袋内的干燥剂主要成分可能是生石灰 D.为使农作物高产,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
3.下列应用和相应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及基本反应类型都正确的是
A.干粉灭火器的反应原理: 复分解反应
B.制取氯化钾: 复分解反应
C.用胃舒乳[Mg(OH)2]治疗胃酸过多: 复分解反应
D.溶洞的形成: 化合反应
4.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图像是
A.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B.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
C.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硝酸钠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钠固体,充分搅拌
D.分别向同质量、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不断加入碳酸镁和氧化镁固体
5.稻田里的稻谷倒伏,应该施用的化肥是
A.CO(NH2)2 B.Ca(H2PO4)2 C.NaNO3 D.K2SO4
6.下列各种溶质的溶液混合后无明显现象的一组是
A.H2SO4、NaHCO3、KCl B.KNO3、NaCl、Ca(OH)2
C.KCl、AgNO3、HNO3 D.NaOH、CuCl2、(NH4)2SO4
7.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B.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C.等质量的镁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充分反应
D.某温度时,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
8.下列除去杂质所选用的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杂方法
A CO2 CO 点燃
B BaSO4 Na2SO4固体 加足量水搅拌,过滤,洗涤,干燥
C KOH溶液 K2CO3 加过量稀盐酸
D 银粉 锌粉 加过量硫酸铜溶液,过滤,洗涤。干燥
A.A B.B C.C D.D
9.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氯化钠、硫酸铜等盐中都含有金属元素,所以盐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B.化合物含有不同种元素,所以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C.燃烧都伴随有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D.盐酸、硫酸等酸溶液都能使石蕊溶液变红,所以使石蕊溶液变红的一定是酸性溶液
10.现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C粉、NaCl、NH4HCO3、CuSO4、Fe粉中的一种或几种。下列有关实验的结论错误的是
A.取样加热,无氨味,则原固体中一定不含NH4HCO3
B.另取样溶于足量水,过滤得到无色滤液和黑色固体,则原固体中可能含CuSO4
C.取B中无色滤液适量,蒸发,出现较多固体,则原固体中一定含有NaCl
D.取B中黑色固体加入足量稀盐酸,固体全部溶解、冒气泡,则原固体中一定含有Fe
11.向一定质量含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2CO3溶液,反应过程中加入的Na2CO3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0a段表示产生气体的过程且x的值为53
B.图中xb段表示产生沉淀的过程且y值为103
C.c点时,溶液的pH>7
D.b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有1种
12.分类法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液态空气和液氧都是混合物 B.氧化铝、干冰都是氧化物
C.生铁和石墨都属于单质 D.硝酸钾、尿素都属于复合肥
二、填空题
13.某粗盐中混有少量泥沙及MgCl2、CaCl2和Na2SO4
(1)加入适量的水将粗盐溶解。溶解粗盐时所加水的质量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过多会造成______,过少会使得精盐的产率______(填“偏高”或“偏低”)。
(2)过滤,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
(3)向所得滤液中加入过量的BaCl2。发生的化学反应是______。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未参加反应的______,生成的______,过量的______,产生的沉淀是______。
(4)继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化学反应是______。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未参加反应的______,生成的______,过量的______,产生的沉淀是______。
(5)继续滴加过量的碳酸钠溶液。发生的化学反应是______。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未参加反应的______,生成的______,过量的______,产生的沉淀是______。
(6)过滤,所得滤液中的溶质是______,滤渣是______。
(7)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发生的化学反应是______,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
蒸发,得到纯净的氯化钠。
14.某正盐进行焰色反应,透过蓝色钻玻璃看到紫色,在该盐中加入稀硫酸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该正盐化学式为______。
15.氰酸(HCN)是一种有挥发性和腐蚀性的液体,有毒,有强烈的苦杏仁气味,在水溶液中呈现强酸性,性质不稳定,水解时生成氨气和二氧化碳。
(1)氰酸在水溶液中解离出H+和______(填化学符号)。
(2)氰酸与NaOH溶液的反应属于______(填反应类型)。
(3)氰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氰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16.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按要求从氧气、一氧化碳、氢氧化钠、碳酸氢钠、氢气、浓硫酸、熟石灰中选取合适 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1)可作为发酵粉成分的盐______________;
(2)有吸水性的酸_____________;
(3)具有还原性的氧化物_________________;
(4)能改良酸性土壤的碱_____________。
三、推断题
17.元旦联欢会上,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一个小游戏——“物质接龙”,已知 A~F是铁、碳、二氧化碳、氧化铁、硫酸铜、氢氧化钠中的一种,相邻的两物质间能发生反应,物质D的固体叫“干冰”。请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A只能是_____(填化学式)。
(2)物质B与C反应时的现象是_____。
(3)物质F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请写出该反应在工业上的一种用途_____。
18.现有Cu、CuO、Cu(OH)2、CuCl2、Fe、H2O、Ca(OH)2、BaCl2、HCl、HNO3十种初中常见的化学物质构成一座中国桥。它们相互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两种物质间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
(1)A的化学式是________。
(2)F→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验题
19.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下图所示的实验,若按照实验目的可分为:探究物质的成分、探究物质的性质、探究物质的含量、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关系等。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1 ]探究常见物质的组成元素:用图A所示装置电解水实验,该反应生成氧气和________,可以说明水是由_______和_________组成的。按照实验目的该实验可与图_______(选填实验字母序号)所示实验归为一类。
[探究2]探究物质的性质:用图B所示装置将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装有少量水的作用是______。用图D所示装置把二氧化碳气体沿烧杯内壁慢慢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下层蜡烛的火焰先熄灭,上层蜡烛的火焰后熄灭。实验可以说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通常情况下,______;在本实验中,放置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的目的是______。
[探究3]测定实验:用图C所示的装置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该实验采用化学方法消耗密闭容器内的______,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少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用图F所示的装置可测定稀硫酸和氯化钡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按照实验目的可将图C和图F所示的实验归为一类,依据是两个实验都进行的是_______(选填“定量”或“定性”)实验。
20.王军同学在阅读课外读物时得知工业上制得的纯碱中常含有一定量的NaHCO3,于是他从家中取来某纯碱样品,和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实验目的】探究该纯碱样品中是否含有NaHCO3。
【查阅资料】NaHCO3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碱性,受热易分解生成Na2CO3、CO2和H2O。NaHCO3属于_____(填“酸”、“碱”或“盐”)类物质。
【实验设计】王军同学根据实验目的设计了如下两种方案:
方案1:取样,加适量水溶解,向所得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方案2:取样,将其加入如图所示实验装置的试管中,加热,观察装置B中的现象。
王强同学认为方案1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你认为他的理由是_____。
【进行实验】按方案2进行实验时,观察到装置B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实验结论】上述实验现象说明该纯碱样品中_____(填“含有”或“不含有”)NaHCO3。
【讨论交流】李娜同学想利用方案2中的装置来测定该纯碱样品中Na2CO3的含量,她提出需要充分吸收反应生成的CO2,为此,你认为装置B内最好盛装_____溶液。
【拓展应用】欲除去Na2CO3固体中混有的NaHCO3,最简便的方法是_____。
五、计算题
21.实验室有一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样品中只含Na2O3杂质,且成分均匀),为测量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某同学称取10g氢氧化钠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40g水完全溶解,将150g盐酸平均分6份依次加入烧杯中(烧杯的质量为50g),每次充分反应后都用电子天平进行称量(假设产生的气体完全逸出),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图乙表示产生气体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关系。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25 25 25 25 25 25
电子天平的示数/g 125 150 175 199.7 223.9 248.9
(1)分析表格数据和图乙,判断α点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
(2)氢氧化钠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
(3)通过实验加计算,该同学发现:加稀盐酸,若氢氧化钠溶液不变质,不会产生二氧化碳:氢氧化钠变质的量越多,产生的二氧化碳越多:氢氧化钠完全变质,产生的二氧化碳最多,于是该同学推测:样品中氢氧化钠变质的量越多,完全反应所需的稀盐酸的质量越大。请判断该同学的推测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2.现有一定质量的碳酸钠和氯化钠的固体混合物,其中含氯元素7.1g。向该混合物中加入138.1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氯化钠溶液并生成4.4g气体。计算:
(1)原固体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稀硫酸和浓盐酸溶液都不能使小木棍变黑,不能鉴别,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溶解、过滤、洗涤、干燥只能除去不溶性杂质,不能得到纯净的氯化钠,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碳酸钠能与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过滤向滤液中加入几滴酚酞试液,如果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可以检验NaOH溶液变质的情况,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D、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被点燃,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C。
2.C
【详解】A、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钡能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会引起钡离子中毒,故不能用碳酸钡做钡餐,应用硫酸钡,不符合题意;
C、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可用作干燥剂,符合题意;
D、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会造成环境污染,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D
【详解】A、干粉灭火器的反应原理是:,故选项错误
B、硝酸钾与氯化钠交换成分没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C、盐酸和氢氧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选项错误;
D、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正确。
故选D。
4.C
【详解】A.根据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生成物是锰酸钾与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中虽有气体生成,固体的质量减少,但生成物不是只有气体,还有其它物质,所以剩余的固体质量不可能为0.故A图象不正确;
B、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开始时PH应小于7,完全反应时等于7,因所加碱过量,故最后PH应大于7,故B不正确;
C、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硝酸钠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钠固体,充分搅拌,溶液就会逐渐达到饱和.溶液达到饱和后,就不再溶解固体物质,溶质质质量分数不变,故C正确;
D. 向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不断加入碳酸镁和氧化镁固体时,图示消耗产生相同水所消耗碳酸镁质量大于氧化镁的质量,故D正确。
5.D
【分析】本题考查化肥。
【详解】倒伏是农作物缺乏钾元素的表现,所以补充含有钾元素的盐,故选D。
【点睛】农作物缺乏氮元素,会出现叶片枯黄,缺乏磷元素,农作物结果较小,缺乏钾元素,植物抗倒伏能力下降。
6.B
【详解】A、碳酸氢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产生气泡,不符合题意;
B、硝酸钾、氯化钠、氢氧化钙之间不能反应,无明显现象,符合题意;
C、氯化钾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钾,产生白色沉淀,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氯化钠,产生蓝色沉淀,氢氧化钠和硫酸铵反应生成硫酸钠、氨气和水,具有刺激性气味,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C
【详解】A、石灰石中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杂质不能分解,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少,但不可能减少至0,故选项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B、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加热到一定温度,氯酸钾才能分解,故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先不变;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逸出,固体混合物的质量减少,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故选项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C、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为:,48份质量的镁能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等质量的镁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充分反应,氧气有剩余,镁完全反应,故选项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D、溶质质量分数开始不为零,故选项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故选:C。
8.B
【详解】A、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的一氧化碳时,无法使用点燃进行除杂。因为该混合气体中不含有氧气,一氧化碳无法被点燃。A错误;
B、硫酸钡在水中难溶,硫酸钠在水中可溶。为了除去硫酸钡中的硫酸钠,可以加入一定量的水,则硫酸钠会溶于水,形成硫酸钠溶液,而硫酸钡难溶于水。经过过滤后,则可以得到硫酸钡固体,洗涤、干燥即可除去杂质。B正确;
C、稀盐酸和氢氧化钾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水,稀盐酸和碳酸钾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加入的稀盐酸不仅将杂质除去,还将原药品除去,不符合除杂的原则。C错误;
D、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银、锌、铜的顺序为:Zn>Cu>Ag。则锌粉能置换硫酸铜,生成硫酸锌和铜,银不反应。而此时溶液中的难溶的固体除了有不反应的银之外,还有被置换出来的铜,无法分离铜和银,不符合除杂的原则。D错误。
故选B。
9.D
【详解】A、氯化钠、硫酸铜等盐中都含有金属元素,但是盐中不一定含有金属元素,例如:氯化铵等,故A不正确;
B、化合物含有不同种元素,但是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也可能是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故B不正确;
C、燃烧都伴随有发光放热现象,但是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例如:灯泡发光放热等,故C不正确;
D、盐酸、硫酸等酸溶液都能使石蕊溶液变红,所以使石蕊溶液变红的一定是酸性溶液,故D正确。故选D。
10.B
【详解】A、取样加热,无氨味,则原固体中一定不含NH4HCO3,正确;
B、另取样溶于足量水,过滤得到无色滤液和黑色固体,则原固体中一定不含CuSO4,因为铜离子是蓝色的,错误;
C、取B中无色滤液适量,蒸发,出现较多固体,该固体为析出的NaCl,则原固体中一定含有NaCl,正确;
D、取B中黑色固体加入足量稀盐酸,固体全部溶解、冒气泡,则该黑色固体的金属活泼性比H强,则原固体中一定含有Fe,正确。
故选B。
11.B
【详解】向一定质量含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2CO3溶液,加入的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把盐酸消耗完了,才开始与氯化钙反应,开始生成沉淀,最后到达最高点说明已经反应完了。图中0a段表示产生气体的过程,a点表示碳酸钠和盐酸恰好反应完,图中xb段表示产生沉淀的过程,b点表示氯化钙和碳酸钠恰好反应完。
设和盐酸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x,和氯化钙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y。
x=5.3g,此时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为
y=5.3g;此时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为
A、图中Oa段表示产生气体的过程且x的值为53,故A正确;
B、图中Xb段表示产生沉淀的过程且y值为106g,故B错误;
C、c点时,碳酸钠溶液过量,所以溶液的pH>7,故C正确;
D、b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有氯化钠1种,故D正确。
故选:B。
12.B
【详解】A、液态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但液氧是液态氧气,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不符合题意;
B、氧化铝、干冰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符合题意;
C、石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但生铁是由铁、碳等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D、硝酸钾含N、K两种营养元素,属于复合肥,但尿素只含N一种营养元素,属于氮肥,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1) 蒸发结晶时间过长,浪费能源(或过滤时间长,延长实验时间等,合理即可) 偏低
(2)NaCl、MgCl2、CaCl2和Na2SO4
(3) NaCl、MgCl2、CaCl2 NaCl 氯化钠 BaCl2 氯化钡 BaSO4 硫酸钡
(4) NaCl、CaCl2、BaCl2 NaCl 氯化钠 NaOH 氢氧化钠 Mg(OH)2 氢氧化镁
(5) , NaCl、NaOH NaCl 氯化钠 Na2CO3 碳酸钠 CaCO3、BaCO3
(6) NaCl、NaOH、Na2CO3 BaSO4、Mg(OH)2、CaCO3、BaCO3
(7) , NaCl、HCl
【解析】(1)
粗盐提纯利用溶解性不同分离难溶性杂质,加水过多对后续过滤、蒸发操作都会增加实验时间,过少又会导致氯化钠未完全溶解,被过滤掉,导致产率偏小,故填:蒸发结晶时间过长,浪费能源(或过滤时间长,延长实验时间);偏低;
(2)
过滤后,氯化钠及可溶性杂质还在溶液中,故填:NaCl、MgCl2、CaCl2和Na2SO4;
(3)
氯化钡能与硫酸钠反应,反应方程式为,未反应的是氯化钠、氯化镁和氯化钙,生成的是氯化钠,过量的是氯化钡,产生的沉淀是硫酸钡,故填:;NaCl、MgCl2、CaCl2;NaCl或氯化钠;BaCl2或氯化钡;BaSO4或硫酸钡;
(4)
上一步反应后溶液中有氯化钠、氯化镁、氯化钙和氯化钡,氢氧化钠能与氯化镁反应,反应方程式为,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未参加反应的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钡,生成的是氯化钠,过量的是氢氧化钠,产生的沉淀是氢氧化镁,故填:;NaCl、CaCl2、BaCl2;NaCl或氯化钠;NaOH或氢氧化钠;Mg(OH)2或氢氧化镁;
(5)
上一步反应后溶液中有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钡,碳酸钠能与氯化钙和过量的氯化钡反应,反应方程式为、,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未参加反应的氯化钠、氢氧化钠,生成的是氯化钠,过量的是碳酸钠,产生的沉淀是碳酸钙和碳酸钡,故填:;NaCl、NaOH;NaCl或氯化钠;Na2CO3或碳酸钠;CaCO3、BaCO3;
(6)
过滤之后,所得的溶质是氯化钠和过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滤渣是生成的沉淀,有硫酸钡、氢氧化镁、碳酸钡、碳酸钙,故填:NaCl、NaOH、Na2CO3;BaSO4、Mg(OH)2、CaCO3、BaCO3;
(7)
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能与过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反应,发生的化学反应是,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氯化氢,氯化氢是气体,蒸发后不会残留在固体中,故填:;NaCl、HCl。
14.K2CO3
【详解】某正盐进行焰色反应,透过蓝色钻玻璃看到紫色,说明该盐中含有钾离子;在该盐中加入稀硫酸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说明该盐中含有碳酸根离子,则该正盐为碳酸钾,其化学式为:K2CO3;
15.(1)CN﹣
(2)复分解反应
(3)2NaCN+CO2+H2O=Na2CO3+2HCN
【详解】(1)氰酸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和酸根离子;
(2)氰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是酸和碱之间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3)氰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氰酸,氰酸中有氢元素,而氰化钠和二氧化碳中不含有氢元素,说明氰化钠溶液中的水也参加了反应,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6.(1)NaHCO3
(2)H2SO4
(3)CO
(4)Ca(OH)2
【解析】(1)
碳酸氢钠属于盐,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故填NaHCO3;
(2)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故填H2SO4;
(3)
一氧化碳属于氧化物,具有还原性,故填CO;
(4)
能改良酸性土壤的碱是熟石灰,故填Ca(OH)2。
17. Fe 有蓝色沉淀产生,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除铁锈
【分析】物质D的固体叫“干冰”,说明D是二氧化碳;铁能与稀盐酸反应,铁能与硫酸铜反应,硫酸铜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二氧化碳能与碳反应,碳能与氧化铁反应,氧化铁能与稀盐酸反应,由此可知,A是铁,B是硫酸铜,C是氢氧化钠,E是碳,F是氧化铁。经验证推导正确。
【详解】(1)由分析可知:物质A是铁,故填:Fe;
(2)物质B与C反应是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现象是有蓝色沉淀产生,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故填:有蓝色沉淀产生,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3)物质F是氧化铁,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水和氯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该反应除铁锈是工业上除铁锈的原理。
故填:;除铁锈。
18.(1)Fe
(2)AgNO3+HCl=AgCl↓+HNO3(合理即可)
【分析】在这十种物质中没有能够生成铁的,故铁为第一个,铁可以转化为铜,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氯化铜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氯化钡和硫酸反应生成氯化氢,氯化氢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硝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水,水和生石灰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钙,转化关系为:Fe→Cu→CuO→CuCl2→BaCl2→HCl→HNO3→H2O→Ca(OH)2→Cu(OH)2,代入验证,推断合理。
(1)
根据分析可知,A为铁,化学式为:Fe;
(2)
根据分析可知,F→G是氯化氢生成硝酸,可以是硝酸银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gNO3+HCl=AgCl↓+HNO3。
19. 氢气 氧元素 氢元素 E 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CO2不可燃不助燃 探究CO2密度比空气大 O2 H2SO4+BaCl2=BaSO4↓+2HCl 定量
【分析】本题由多个探究实验组成,对每个实验的分别研究及分析归类。
【详解】(1)探究1,电解水实验中水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氢气由氢元素组成,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按照实验目的该实验可与图E所示实验归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研究物质的元素组成。
(2)探究2,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集气瓶中装有少量水的作用是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把二氧化碳气体沿烧杯内壁慢慢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下层蜡烛的火焰先熄灭,上层蜡烛的火焰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通常情况下CO2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放置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的目的是探究CO2密度比空气大。
(3)探究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采用铜粉与氧气反应,消耗密闭容器内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少,注射器活塞右移,空气体积变化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用F装置测定稀硫酸和氯化钡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2SO4+BaCl2=BaSO4↓+2HCl。图C的实验目的研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图F的实验目的是研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它们都是进行定量实验。
20. 盐 Na2CO3的溶液也能使酚酞溶液变为红色 2NaHCO3Na2CO3+CO2↑+H2O 含有 NaOH(氢氧化钠) 加热
【详解】查阅资料:
NaHCO3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故属于盐类物质。
实验设计:
取样,加适量水溶解,向所得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方案1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理由是Na2CO3的溶液也能使酚酞溶液变为红色;
进行实验:
根据“NaHCO3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碱性,受热易分解生成Na2CO3、CO2和H2O”可知,该反应化学方程式2NaHCO3Na2CO3+CO2↑+H2O;
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可推测该纯碱样品中含有NaHCO3;
讨论交流:
根据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溶解性,可知饱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大,能充分吸收反应生成的CO2,装置B内最好盛装氢氧化钠溶液。
拓展应用:
根据“NaHCO3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碱性,受热易分解生成Na2CO3、CO2和H2O”可知,最简便的方法是加热。
21.(1)氯化钠、氯化氢
(2)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50g+10g+40g+150g-248.9g=1.1g
设氢氧化钠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
答:氢氧化钠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26.5%;
(3)该同学的推测不正确,理由:根据CO2+2NaOH═Na2CO3+H2O;Na2CO3+2HCl═2NaCl+H2O+CO2↑和NaOH+HCl=NaCl+H2O可知,无论变质与否,氢氧化钠与盐酸的质量关系都是:NaOH~HCl;可知,氢氧化钠变质与否,不影响消耗的盐酸的质量
【解析】(1)
根据图和表格数据可知,开始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无气体生成,然后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氯化钠和水,有气体生成,a点表示稀盐酸与氢氧化钠、碳酸钠完全反应后又加入了过量的稀盐酸,故a点溶液中的溶质为生成的氯化钠和过量的氯化氢;
(2)
解析见答案;
(3)
根据CO2+2NaOH═Na2CO3+H2O;Na2CO3+2HCl═2NaCl+H2O+CO2↑和NaOH+HCl=NaCl+H2O可知,无论变质与否,氢氧化钠与盐酸的质量关系都是:NaOH~HCl;可知,氢氧化钠变质与否,不影响消耗的盐酸的质量。所以该同学推测不正确。
22.(1)11.7g
解:由题干信息可知,原固体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为7.1g÷(×100%)=11.7g;
答:原固体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为11.7g。
(2)15%
解: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钠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则有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5%;
答: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5%。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同步试题 6.2向心力(含解析)

下一篇:2023年海南省万宁市中考数学一模试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