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三年(2020-2022)中考化学模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10科学探究题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三年(2020-2022)中考化学模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10科学探究题
一、科学探究题
1.(2020·江苏南京·统考一模)(1)某同学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影响锌和盐酸反应速率的因素。
① 该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如图所示实验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用压强传感器替换注射器进行实验,测得等质量且过量的锌片分别与等质量、浓度为5%、15%的稀盐酸反应时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曲线如上图所示。根据该图中的信息,你能得出的两条合理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证明过氧化钠(Na2O2)固体可在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做供氧剂,某化学兴趣 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活动。
已知:2Na2O2+2CO2=2Na2CO3+ O2,2Na2O2+2H2O =4NaOH+O2↑
①用E装置收集气体时,判断气体收集满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 ;
②D装置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实验结束后,取出C装置中的固体溶于水,有气泡产生,得到无色溶液。则该无色溶液中存在的溶质是 ________________ (填化学式)。
④与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方法相比,过氧化钠(Na2O2)固体作为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的供氧剂的主要优点是: _______________ (任答一点)。
2.(2020·江苏南京·统考一模)某校化学兴趣小组欲探究 CO2 与 NaOH 溶液反应后的溶质组成。
【查阅资料】20℃时,几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S):
物质 Na2CO3 NaHCO3 Ca(OH)2 Ba(OH)2 NaOH
S/g 21.5 9.6 0.165 3.89 109
【实验探究Ⅰ】
实验一:取两只充满 CO2 的矿泉水瓶,分别加入50mL 的水和等体积的 NaOH 溶液,立即拧紧瓶盖, 实验如图,充分振荡。瓶子变瘪程度 A______B(填 “>”“=”“<”)。
实验二:验证 B 瓶中反应生成了 Na2CO3:取少量 B 瓶中的溶液,滴加过量 BaCl2 的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静置。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实验中不宜将 BaCl2 溶液换成 CaCl2 溶液,原因是______。
实验三:取少量实验二中的上层清液,滴入几滴酚酞。
(3)溶液变红色。说明清液中还有 NaOH。
(4)实验二中必须加入过量的 BaCl2 溶液,理由是______。
【实验探究Ⅱ】
【查阅资料】
(1)本实验条件下,NaOH 溶液、Na2CO3 溶液和NaHCO3 溶液的 pH 分别约为 14.0、12.0和 8.5。
(2)将 CO2 通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继续通 CO2 气体,浑浊逐渐消失, 其消失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为:CaCO3 + H2O + CO2 =Ca(HCO3)2
【提出猜想】过量 CO2 与 NaOH 溶液反应后的溶质中还可能含有______(填化学式)。
【进行实验】小明在老师的帮助下利用数字传感器完成了以下实验。室温(约 20℃)下, 将 8gNaOH 溶于 190g 水中,然后向其中持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同时用数字传感器测定溶液的 pH 变化,所得数据如图 2 所示。
【得出结论】
(1)实验中,用“分液漏斗”而不用“长颈漏斗”的原因是______;
(2)根据资料和图像判断:M点溶质应为______(填化学式);
【反思交流】
(1)经多次重复实验,所得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实验过程中发现 18min 后溶液的 pH 基本不再变化,则此时烧杯内______(填“有”或“无”)晶体析出,原因是______。
(2)待 pH 不再变化后,取适量溶液,向其中滴加几滴稀盐酸,立即产生气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2021·江苏南京·统考二模)氯化钠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盐,在实验、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
(一)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
(1)计算。需要氯化钠______g,蒸馏水______mL。
(2)称量、量取。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______保持水平,再读出水的体积。
(3)溶解。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______。
(4)装瓶、贴标签。
(二)探究氯化钠溶液的导电性
【查阅资料】
溶液的导电性可以用电导率传感器等测定出的电导率数值大小进行衡量。电导率数值越大,溶液的导电性越强。一定条件下,电导率的大小还能反映离子浓度大小。
【实验探究1】氯化钠溶液的导电性是否受溶液浓度和温度的影响?
【进行实验1】30℃时,测定不同浓度氯化钠溶液的电导率,将数据记录下表。
氯化钠溶液浓度(%) 1.4 2.8 4.2 5.6 7.0
电导率值(S/m) 2.000 3.219 4.533 5.800 7.133
【进行实验2】测定不同温度、不同浓度氯化钠溶液的电导率。
氯化钠溶液浓度(%) 1.4 5.6 13.0
变化曲线
【实验结论】
(1)根据实验1,能够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2)根据实验2,能够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实验探究2】氯化钠溶于水形成溶液的过程中,导电性如何变化?
第一步:室温为26℃时,取100mL蒸馏水,加入烧杯中,放入磁力搅拌器磁珠;
第二步:校准传感器,组装仪器,设定搅拌档位;
第三步:用电导率传感器采集数据,迅速将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加入烧杯中、实验数据如图所示。
请说明实验过程中液体的电导率变化的原因______。
(三)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
工业上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生产烧碱、氢气、氯气等化工产品。某学习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自制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进行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氢氧化钠的实验。
【查阅资料】:Ι、在氯化钠溶液中存在Na+、Cl-、H+、OH-四种离子。
Ⅱ、氯气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实验探究】
接通电源一段时间后,观察到X、Y电极周围均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用小试管在a端收集气体,移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发出轻微的爆鸣声,说明该气体为______。将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放在b端,试纸变蓝。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实验反思】电解水时,为增加导电性可向水中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加入氯化钠溶液进行水的电解。
4.(2021·江苏南京·统考一模)纯碱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医药、冶金、化工、食品等领域被广泛使用。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开展了对纯碱的探究。
Ⅰ:制取纯碱:
【查阅资料】
①常温下氨气极易溶于水,Ⅰ体积水大约可以溶解700体积的氨气,氨气溶于水形成NH3·H2O,NH3·H2O很不稳定,受热就会分解为氨气和水。
②在不同温度下某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下:
温度(℃) 物质 溶解度(g) 0 10 20 30 40
氯化钠 35.7 35.8 36.0 36.3 36.6
氯化铵 29.4 33.3 37.2 41.4 45.8
碳酸氢钠 6.9 8.1 9.6 11.1 12.7
碳酸氢铵 11.9 16.1 21.7 28.4 36.6
③NaHCO3和Ca(HCO3)2的性质相似,受热易分解。
【实验操作】
(1)按上图所示搭好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加入药品。
(2)先打开弹簧夹______(填K1或K2),使对应一侧烧瓶中生成的气体进入饱和食盐水,大约20分钟后,再打开另一个弹簧夹,使其该侧的烧瓶中生成的气体进入饱和食盐水,大约5分钟后中间烧瓶中出现了浑浊,约15分钟后大量白色固体产生。
(3)过滤、洗涤、将固体加热。
【分析原理】
(1)根据资料中提供的信息以及你所学知识分析,D中制取氨气的原理是______。
(2)中间的烧瓶中发生的反应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类型为:______。写出第二阶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该反应类型为复分解反应。
(3)将白色固体加热即得纯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Ⅱ:探究性质:
【实验1】用pH试纸测定等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的pH,分别为8和12;碱性较强的是______(填溶液名称)。
【实验2】将等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分别与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操作及实验现象如表所示,实验中溶液的pH变化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实验序号 操作 现象
实验① 将碳酸氢钠溶液逐滴加入盐酸中,边滴边振荡 立刻产生气泡
实验② 将碳酸钠溶液逐滴加入盐酸中,边滴边振荡 立刻产生气泡
实验③ 将盐酸逐滴加入碳酸氢钠溶液中,边滴边振荡 立刻产生气泡
实验④ 将盐酸逐滴加入中碳酸钠溶液中,边滴边振荡 先无气泡产生,滴加一会后才有气泡产生
回答问题:
(1)图1所示的实验是______(填实验序号)。
(2)图3中的阴影部分与图2叠合后,图像基本重合。则图3中的B点的溶质为______(写化学式)。
5.(2022·江苏南京·统考二模)化学兴趣小组对某“酸碱灭火器”(如图所示)进行了相关探究。
查阅资料:
①酸碱灭火器反应原理:内筒中的稀硫酸或稀盐酸与外筒中的碳酸钠或碳酸氢钠的浓溶液发生反应,产生大量的CO2气体。
②常温下,饱和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的pH分别为12.3和8.3。
③碳酸氢钠浓溶液与氯化钙浓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HCO3 + CaCl2= CaCO3↓ + CO2 ↑+ 2NaCl + H2O。
材质分析:如图所示,制作喷嘴的塑料属于______(填字母,下同);制作外筒的钢属于______。
A.合成材料 B.金属材料 C.复合材料
实验探究:
I、内筒试剂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稀盐酸 ;猜想二:稀硫酸。
【进行实验】分别取少量内筒中的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向一支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观察到试管中无明显现象;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______溶液(写名称),观察到试管中______。
【实验结论】内筒中盛放的试剂为稀盐酸。
II、外筒试剂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碳酸钠溶液;猜想二:碳酸氢钠溶液。
【进行实验1】如图所示,组装好实验装置;取适量外筒中的溶液于仪器a中,向a中滴入氯化钙浓溶液,一段时间后,观察到______。
【实验结论】猜想二不成立,猜想一成立。
【进行实验2】取适量外筒中的溶液于烧杯中,插入pH计。测得溶液的 pH为______。
【实验结论】外筒中盛放的试剂为饱和碳酸钠溶液。
根据上述实验结论,请写出该“酸碱灭火器”产生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反思与拓展:
小组同学查阅了化学教材等相关资料,认为可以向样品中持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溶液中是否出现沉淀来确定外筒盛放的试剂。
【查阅资料】
①资料卡片
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
如果你参观过溶洞,一定会为溶洞中形态各异的石笋和钟乳石而惊叹。在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余,你是否会想:这些石笋和钟乳石是怎样形成的?
溶洞都分布在石灰岩组成的山洞中,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当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时,会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碳酸氢钙:。
②20℃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物质 Na2CO3 NaHCO3
溶解度/g 21.5 9.6
【进行实验】在20℃时,小组同学分别取等量饱和Na2CO3、NaHCO3溶液于试管中,持续通入CO2(如图所示),饱和 Na2CO3溶液中会出现白色沉淀,而饱和NaHCO3溶液中无明显现象。
【实验分析】根据资料推测将二氧化碳气体持续通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的原因______。
【实验结论】可以利用向样品中持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确定外筒中溶液的成分。
6.(2022·江苏南京·统考一模)铁及其化合物在生活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于碳酸亚铁的制取和相关性质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I.溶液pH大于8.8时,Fe2+可完全转化为Fe(OH)2沉淀。
II.FeCO3是白色固体,难溶于水,遇氧气、水会发生反应,生成Fe(OH)3;遇酸也会发生反应。
III.FeCl3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会变为血红色,而FeCl2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变色。
【进行实验】
(1)制取FeCO3。
①兴趣小组的同学将已生锈的铁钉放入稀硫酸中除锈,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②将除尽铁锈后的铁钉再放入足量的稀硫酸中,反应完成后发现溶液中有少量黑色固体出现,说明除锈后的铁钉属于________(填“纯金属”或“合金”)。
③用上述溶液和pH=11.9的Na2CO3溶液反应制取FeCO3时,可能制得FeCO3的操作是______(填字母)。
A.将少量的FeSO4溶液与大量的Na2CO3溶液同时加入到烧杯中,边加边搅拌
B.先将Na2CO3溶液加入烧杯中,再缓慢加入FeSO4溶液,边加边搅拌
C.先将FeSO4溶液加入烧杯中,再缓慢加入Na2CO3溶液,边加边搅拌
D.先将NaCO3溶液加入烧杯中,再加入过量稀盐酸,最后加FeSO4溶液,边加边搅拌
(2)探究久置于潮湿空气中FeCO3的成分。
实验I:
①取少量久置于潮湿空气中的FeCO3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试管内_______,说明该固体中含有FeCO3。
②取少量上述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进行了下一步实验操作,该操作是_______,可观察到_______,说明久置于空气中的FeCO3固体中还含有Fe(OH)3。
实验Ⅱ:
该兴趣小组为进一步确定固体中FeCO3的质量分数,称取10.0g固体做了如下图所示的补充实验。
①装置A的分液漏斗中盛放的溶液可以为_______(填字母);装置C中盛放的溶液最合适的是____(填字母)。
A.浓盐酸 B.稀硫酸 C.氢氧化钠溶液 D.氢氧化钙溶液
②反应结束后,继续通入一段时间N2的目的是_______。
③实验结束后,测得装置C和D共增重0.44g,则固体中FeC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实验结论】碳酸亚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变质,故需要密封保存。
参考答案:
1. 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然后用手向右拉注射器的活塞,松开手后,若活塞能恢复到原来的刻度,说明装置的气密性是良好的 锥形瓶内产生气泡,注射器的活塞向右移动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盐酸的浓度越大,产生的氢气越多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盐酸的浓度越大,反应的速率越快 集气瓶口有大气泡向外冒出,说明氧气已满 除去氧气中混有的二氧化碳 Na2CO3、NaOH 反应在常温下进行(操作简单或反应消耗了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
【详解】(1)①该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是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形成密封体系,然后用手向右拉注射器的活塞,松开手后,若活塞能恢复到原来的刻度,说明装置的气密性是良好的;故填: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然后用手向右推注射器的活塞,松开手后,若活塞能恢复到原来的刻度,说明装置的气密性是良好的;
②锌和盐酸反应生成氢气,锥形瓶内产生气泡,造成装置内的压强增大,观察到注射器的活塞向右移动;故填:锥形瓶内产生气泡,注射器的活塞向右移动;
③由图象信息可知,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盐酸的浓度越大,产生的氢气越多;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盐酸的浓度越大,反应的速率越快;
(2)①用排水法来收集氧气时,当观察到集气瓶口有大气泡向外冒出时,说明氧气已经收集满;故填:集气瓶口有大气泡向外冒出,说明氧气已满;
②在装置C中的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和碳酸钠,可能部分二氧化碳没有完全反应,所以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除去氧气中混有的二氧化碳;故填:除去氧气中混有的二氧化碳;
③实验结束后,取出C装置中的固体溶于水,有气泡产生,说明C中还有未完全反应的过氧化钠,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所以得到的无色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故填:Na2CO3、NaOH;
④与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方法相比,过氧化钠作为呼吸面具和潜水艇的供氧剂,装置简单,原料易得,反应能在常温下进行,反应消耗了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故填:反应在常温下进行(操作简单或反应消耗了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
2. < 氯化钙溶液容易和没有反应完的 NaOH 得到微溶的 Ca(OH)2,出现白色沉淀,无法证明碳酸钠的生成 除去所有的 Na2CO3 NaHCO3 分液漏斗可以控制反应速率,得到平稳的 CO2 气流 NaOH、Na2CO3 无 产生的 NaHCO3 并未超过溶解度,不会有晶体析出
【详解】实验探究Ⅰ:
实验一: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瓶子内二氧化碳减少,压强减小,两个瓶子会变瘪,氢氧化钠吸收的二氧化碳较多,故瓶子变瘪程度 A<B;
实验二:(1)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如果用氯化钙,钙离子能与氢氧根结合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生成比较多氢氧化钙时,也会出现白色沉淀,会干扰试验结果的判断,无法验证碳酸钠的生成,故填:氯化钙溶液容易和没有反应完的 NaOH 得到微溶的 Ca(OH)2,出现白色沉淀,无法证明碳酸钠的生成;
实验三: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变红,所以验证 NaOH 时必须要保证碳酸钠被完全除去,因此必须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故填:除去所有的Na2CO3;
实验探究Ⅱ:
提出猜想:过量二氧化碳能与碳酸钙、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钙,故过量二氧化碳可能与碳酸钠、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故填: NaHCO3;
得出结论:(1)题目要求持续通入二氧化碳,绘制时间关系图,所以需要控制反应气流速度,分液漏斗可以通过控制药品的滴加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从而得到平稳的二氧化碳气流,故填:分液漏斗可以控制反应速率,得到平稳的 CO2 气流;
(2)由图可知,M点pH约为13,由资料可知,NaOH 溶液、Na2CO3 溶液的 pH 分别约为 14.0、12.0,故此时,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但是氢氧化钠未完全反应,故M点溶质应为:NaOH、Na2CO3;
反思交流:18min 时,pH已经基本不再变化,说明此时反应已经全部结束,所以 NaOH 均已经反应生成了碳酸氢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质量不变,故氢氧化钠中的钠元素全部转化到了碳酸氢钠中,氢氧化钠中钠元素的质量为:,故生成碳酸氢钠的质量为
20℃时,NaHCO3 的溶解度为9.6g,即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9.6g碳酸氢钠,故190g 水中最多能溶解18.24g碳酸氢钠,16.8g没有超过溶解度,不会析出,故填:无;产生的 NaHCO3 并未超过溶解度,不会有晶体析出
(2)pH 不变后,溶质为 NaHCO3,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 3 47 凹液面最低处 加快氯化钠固体的溶解 在30℃时,氯化钠溶液的浓度越大,电导率值越大,溶液导电性越强 相同条件下,当氯化钠溶液浓度较低时,温度升高,电导率几乎不变,即溶液导电性几乎不变,氯化钠溶液浓度相对较大时,温度越高,电导率升高,即溶液导电性越强 蒸馏水不导电,液体的电导率几乎为零;加入氯化钠后,固体逐渐溶解,溶液中的离子浓度不断增大,溶液的电导率不断增大;氯化钠全部溶解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不变,溶液的电导率不变 H2 2NaCl+2H2O2NaOH+H2↑+Cl2↑ 不可以
【详解】(一)(1)所需氯化钠的质量为50g×6%=3g;水的质量为50g-3g=47g,即47g ÷1g/ ml= 47ml,故填:3;47;
(2)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水的体积,故填:凹液面最低处;
(3)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加速氯化钠固体溶解,故填:加速氯化钠固体溶解;
(二)实验结论
(1)由30℃时,测定不同浓度氯化钠溶液的电导率的数据可知,在30℃时,氯化钠溶液浓度越大,电导率值越大,溶液导电性越强,故填:在30℃时,氯化钠溶液浓度越大,电导率值越大,溶液导电性越强;
(2)根据实验2,能够得出的结论是相同条件下,当氯化钠溶液浓度较低时,温度升高,电阻率几乎不变,即溶液导电性几乎不变,氯化钠溶液浓度相对较大时,温度越高,电导率升高,即溶液导电性越强,故填:相同条件下,当氯化钠溶液浓度较低时,温度升高,电阻率几乎不变,即溶液导电性几乎不变,氯化钠溶液浓度相对较大时,温度越高,电导率升高,即溶液导电性越强;
实验探究2:
氯化钠溶于水形成溶液的过程中,实验过程中液体的电导率变化的原因是蒸馏水不导电,液体的电导率几乎为0;加入氯化钠后,固体溶解,溶液中的离子浓度不断增加,溶液的电导率不断增加;氯化钠全部溶解后,溶液中离子浓度不变,溶液的电导率不变,故填:蒸馏水不导电,液体的电导率几乎为零;加入氯化钠后,固体逐渐溶解,溶液中的离子浓度不断增大,溶液的电导率不断增大;氯化钠全部溶解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不变,溶液的电导率不变;
实验探究:
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氢氧化钠的实验,接通电源一段时间后,观察到X、Y电极周围均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有碱性物质生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该物质为氢氧化钠;用小试管在a端收集气体,移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发出轻微的爆鸣声,说明该气体为氢气。将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放在b端,试纸变蓝,说明生成氯气,所以电解饱和食盐水生成烧碱、氢气和氯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2H2O2NaOH+H2↑+Cl2↑,故填:氢气;2NaCl+2H2O2NaOH+H2↑+Cl2↑;
实验反思:
电解水时,为增加导电性可向水中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不可以加入氯化钠溶液进行水的电解,因为氯化钠浴液也能电解,而且生成气体,故填:不可以。
4. K2 固体生石灰滴加浓氨水后,吸水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促使氨气挥发 化合反应 碳酸钠溶液 实验② NaCl、NaHCO3
【详解】Ⅰ:
实验操作:(2)常温下氨气极易溶于水,使溶液显碱性,先通入氨气,可以吸收更多二氧化碳气体;故先打开弹簧K2,使生成的氨气进入饱和食盐水。
分析原理:(1)根据资料中提供的信息可知:NH3·H2O很不稳定,受热就会分解为氨气和水,D中固体生石灰滴加浓氨水后,吸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促使氨气挥发。
(2),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特点,属于化合反应;结合实验设计及溶解度表格可知,碳酸氢钠溶解度较小,在溶液中首先达到饱和结晶析出,故第二阶段反应为碳酸氢铵和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铵和碳酸氢钠固体,。
(3)NaHCO3受热易分解。将白色固体碳酸氢钠加热即得纯碱、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Ⅱ:
实验1:pH>7显碱性,pH=7显中性,pH<7显酸性;pH值越大碱性越强,pH值越小酸性越强。用pH试纸测定等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的pH分别为8和12;故碱性较强的是碳酸钠溶液。
实验2:(1)图1所示的实验中开始时溶液pH<7显酸性,随着反应进行变为碱性,最终pH为12左右,故为实验②将碳酸钠溶液逐滴加入盐酸中,边滴边振荡。
(2)图2中起点pH为8,溶液慢慢变为酸性,为实验③;图3中起点pH为12,溶液慢慢变为酸性,为实验④;C点pH=8,结合实验④现象:先无气泡产生,滴加一会后才有气泡产生;可知AC段反应为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氢钠;图3中C点以后阴影部分与图2叠合后,图像基本重合。则图3中的B点的溶质为生成的NaHCO3、NaCl。
5. A B 硝酸银溶液##AgNO3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a中溶液出现浑浊,b中无明显现象 12.3 碳酸钠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了碳酸氢钠,在20℃时,由于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比碳酸钠的溶解度小,过多的碳酸氢钠会从溶液中析出,故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
【详解】材质分析:塑料属于合成材料,制作喷嘴的塑料属于合成材料,应选A;钢是铁的合金,合金属于金属材料,则制作外筒的钢属于金属材料,应选B;
I、内筒试剂
【进行实验】为证明内筒中盛放的试剂为稀盐酸,稀盐酸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硝酸;
II、外筒试剂
【进行实验1详解】根据氯化钙浓溶液与碳酸钠浓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氯化钠,且氯化钙浓溶液与碳酸氢钠浓溶液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取适量外筒中的溶液于仪器a中,向a中滴入氯化钙浓溶液,一段时间后,观察到a中溶液出现浑浊,b中无明显现象,则可证明外筒试剂中含有碳酸钠浓溶液而没有碳酸氢钠浓溶液;
【进行实验2详解】根据查阅资料可知,常温下,饱和碳酸钠溶液的pH分别为12.3,取适量外筒中的溶液于烧杯中,插入pH计。测得溶液的 pH为12.3;
【实验结论详解】内筒试剂为稀盐酸,外筒试剂为碳酸钠浓溶液,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分析详解】根据资料推测将二氧化碳气体持续通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的原因碳酸钠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了碳酸氢钠,在20℃时,由于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比碳酸钠的溶解度小,过多的碳酸氢钠会从溶液中析出,故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
6. 合金 C 有气泡产生 滴加KSCN溶液 溶液变为血红色 B C 排出滞留在装置中的二氧化碳气体 11.6%
【详解】(1)①将已生锈的铁钉放入稀硫酸中除锈,该反应为氧化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
②将除尽铁锈后的铁钉再放入足量的稀硫酸中,反应完成后发现溶液中有少量黑色固体出现,说明除锈后的铁钉中除铁外还含有其它成分,则属于合金;
③已知:溶液pH大于8.8时,Fe2+可完全转化为Fe(OH)2沉淀;FeCO3是白色固体,难溶于水,遇氧气、水会发生反应,生成Fe(OH)3,遇酸也会发生反应。
则在制取FeCO3时,不能加入酸,且pH不能大于8.8,而Na2CO3溶液的pH=11.9;故正确操作为:先将FeSO4溶液加入烧杯中,再缓慢加入Na2CO3溶液,边加边搅拌;
故选C;
(2)实验I:
①碳酸根离子和氢离子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取少量久置于潮湿空气中的FeCO3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试管内有气泡产生,说明该固体中含有FeCO3;
②已知:FeCl3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会变为血红色,而FeCl2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变色。取少量上述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KSCN溶液,可观察到溶液变为血红色,说明久置于空气中的FeCO3固体中还含有Fe(OH)3,氢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铁离子和水,铁离子和KSCN溶液反应会变为血红色;
实验Ⅱ:
①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会干扰实验结果;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和碳酸亚铁不反应;稀硫酸和碳酸亚铁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通过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量可以计算碳酸亚铁的纯度;故装置A的分液漏斗中盛放的溶液可以为B.稀硫酸;
通过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量可以计算碳酸亚铁的纯度;则装置C中盛放的溶液为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溶液,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可能导致二氧化碳吸收不完全,故最合适的是C.氢氧化钠溶液;
②反应结束后,部分二氧化碳气体滞留在装置中,影响实验结果,继续通入一段时间N2的目的是排出滞留在装置中的二氧化碳气体;
③氢氧化钠和实验结束后,测得装置C和D共增重0.44g,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
由化学方程式体现的质量关系可知,碳酸亚铁的质量为11.6g,则固体中FeCO3的质量分数为。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2022-2023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题(答案)

下一篇:上海市宝山区三年(2020-2022)中考化学模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5身边的化学物质(空气)(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