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 单元测试(含解析) 高二上学期化学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2章 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 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一定温度下,在体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反应过程中的部分数据如表所示,t min时反应刚好达到平衡状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mol·L)
0 2.0 1.0 0
1 0.8
2 0.5
3 1
A.2 min时该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B.0~2 min内, mol·L·min
C.1 min时,
D.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为2
2.的催化氧化是生产硫酸的重要工艺之一,其反应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在任何温度下均能自发进行
B.加入催化剂,该反应的保持不变
C.压缩容器体积,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
D.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
3.一定温度下,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和,发生反应: ,其反应速率(k是速率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测得的转化率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均表示温度,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温度为时,M点:
B.平衡常数:
C.温度为时,平衡体系中
D.向反应体系中加入合适的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但平衡常数K却保持不变
4.向体积均为1L的两恒容容器中分别充入2molX(g)和1molY(g)发生反应: ,其中一个为恒温过程,一个为绝热过程,两反应体系的压强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表示绝热过程且 B.反应速率:
C.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D.a点平衡常数:
5.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SO2(g)+O2(g)2SO3(g) ΔH<0,其速率-时间图像如下,则t1时刻改变的条件可能是
A.升高温度 B.加入催化剂
C.充入一定量的氧气 D.充入一定量的氦气
6.T℃时,向5.0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2molA(g),发生反应A(g)B(g)+C(g) ΔH=xkJ/mol,经过一段时间后反应达到平衡。反应过程中测得的部分数据如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时间/min 0 10 20 30 40
n(A)/mol 1.20 1.00 0.88 b c
n(C)/mol 0.00 0.20 a 0.40 0.40
A.表中b和c相等,且均为平衡时总物质的量的50%
B.0~20min的平均速率v(B)=3.2×10-3mol/(L min)
C.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反应重新达到平衡,若此时容器中气体总物质的量为1.8mol,则x>0
D.T℃时,向3.0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6molA、0.8molB、0.2molC,达到平衡前的反应速率:V逆>V正
7.在下,向的恒容密闭容器里按充入气体A、B,发生反应:。时达到平衡,测得部分数据如表所示:
物质及状态
平衡时的物质的量分数 40% 20%
平衡时的物质的量/ 4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B.起始时,充入的物质的量为
C.平衡时,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D.时,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
8.与作用分别生成的反应均为放热反应。工业尾气中可通过催化氧化为除去。将一定比例和的混合气体以一定流速通过装有催化剂的反应答,的选择性的转化率与温度的关系如题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时完全被催化氧化转移
B.催化氧化除尾气中应选择反应温度高于
C.其他条件不变,在范围,随温度升高,出口处氮氧化物物质的量增大
D.其他条件不变,在范围,随温度升高,出口处氮气的物质的量减小
9.一定温度下,向容积为5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4molP和8molQ,发生反应 。反应过程中测得气体P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如图所示。已知反应进行到8min时达到平衡状态,若平衡后升高温度,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将增大(y为正整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化学计量数y=3
B.8min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C.反应达到平衡后,向该容器中加入适量P达到新平衡后,平衡常数增大
D.10min时,仅将容器容积缩小至原来的两倍,则气体P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曲线为d
10.乙烯()脱硝(NO)的机理如图所示,也可以用直接催化NO分解生成,,部分反应机理(Vo代表氧空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示所示的总反应是作还原剂还原
B.催化机理图中是催化剂,只有是中间产物
C.若反应中,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D.直接催化机理缺少的一步是
11.目前国际空间站常采用还原法处理,反应为。不同条件下测得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如下,其中表示反应进行得最快的是
A. B.
C. D.
12.一定温度下,向容器相同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 M和W的混合物气体和4mol N,发生如下反应
反应Ⅰ.
反应Ⅱ.
实验测得起始冲入的与M和W的平衡转化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表示起始冲入的与M的平衡转化率的关系
B.x>1
C.若M和W的转化率均处于b点状态时,反应Ⅰ和Ⅱ均存在
D.若缩小容器的容积,达到新平衡后P的体积分数与原平衡相等上
13.如图是苯与卤素发生取代反应进程中的势能变化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总活化能为
B.该反应的决速步骤为第Ⅲ步
C.第III步转化中失去了一个质子
D.是常用碘化剂,根据电性和反应进程判断,比更易发生碘化反应
14.臭氧是理想的烟气脱硝试剂,其脱硝反应为2NO2(g)+O3(g)N2O5(g)+O2(g),若反应在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由该反应相关图像作出的判断正确的是
A.0~3s内,反应速率为v(O3)=0.2mol L-1 s-1
B.降低温度,平衡常数增大
C.t1时的改变一定是加入了催化剂,平衡不移动
D.t1时刻,该反应达平衡状态
二、填空题
15.采用一种新型的催化剂(主要成分是合金),利用和制备二甲醚。
主反应:
副反应:
测得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产率或转化率与催化剂的关系如图所示。
则催化剂中约为_______时最有利于二甲醚的合成。
16.“液态阳光”是推动碳低峰,碳中和的技术新路径。反应原理为:(假设核反应无副反应)。
(1)设,y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如图1所示。图对应该反应的线条是_______。
(2)向容积均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和,在不同催化剂X、Y的催化下发生反应。测得时,转化率与温度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
①该反应适宜选用的催化剂为_______(填“X”或“Y”)。
②时,d点对应容器在0~50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_______。
③a、c两点转化率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标号)。
A.a、c两点一定都是平衡点 B.a点可能为平衡点,c点一定不是平衡点
C.a点一定不是平衡点,c点可能为平衡点 D.a、c两点一定都不是平衡点
④转化率:c点⑤按上述投料,若某温度下,初始压强为,达到平衡时,转化率为50%,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_______(用p表示),若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为1L,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原因是_______。
17.请参考题中图表,已知、,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下图是和反应生成和的过程中能量变化示意图,若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增大,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的变化是_______。请写出和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
(2)下表是部分化学键的键能数据:
化学键
键能/() a b c x
已知白磷完全燃烧放热,白磷及其完全燃烧的生成物结构如图所示,则上表中_______(用含有a、b、c、d的代数式表示)。
18.在刚性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和,发生反应:。其他条件相同,在两种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相同时间时的转化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1)催化效率较高的是_______(填“”或“”);b点_______(填“达到”或“未达到”)平衡。
(2)温度高于,升高温度,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答1条即可)。
19.的资源化利用能有效减少的排放,充分利用碳资源。
(1)1991年,Ashcroft提出了甲烷二氧化碳重整的技术理论:气体分子吸附至催化剂表面后发生反应。500℃时,反应原理如下。
主反应:
副反应:Ⅰ


其中,副反应Ⅱ、Ⅲ形成的积碳易导致催化剂失去活性。
①在原料气中添加微量有利于保持催化剂的活性,其原因是_______。
②在催化剂中添加少量多孔CaO能提高转化率并保持催化剂的活性,其原因是_______。
③主反应过程机理模型如图所示(*表示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活性物种)。根据反应机理,生成CO的过程可描述为_______。
(2)我国科学家以材料作光电阴极、饱和的的溶液作电解液,将转化为HCOOH,原理如图所示。
①根据图示,写出光电阴极电极反应式_______。
②从能源利用和资源综合利用角度分析该方法优点是_______。
三、实验题
20.某兴趣小组以重铬酸钾(K2Cr2O7)溶液为研究对象,结合所学反应原理的知识改变条件使其发生“色彩变幻”,
已知:①溶液存在平衡:
②含铬元素的离子在溶液中的颜色:(橙色),(黄色),(绿色)。
(1)ⅰ可证明反应的正反应是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ⅱ是验证“只降低生成物的浓度,该平衡正向移动”,试剂a是_______(填化学式)。
(3)ⅲ的目的是要验证“增大生成物的浓度,该平衡逆向移动”,此实验是否能达到预期目的_______(填“能”或“不能”),理由是_______。
然后根据实验Ⅱ中不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酸性条件下,K2Cr2O7的氧化性更强。继续进行实验Ⅲ
(4)解释溶液变黄的主要原因是中存在平衡:,加入溶液以后,_______(离子)可以和_______(离子)结合,平衡正向移动,溶液变为黄色。
(5)溶液变绿色,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
21.某小组同学对与的反应进行探究。
【初步探究】室温下进行下表所列实验。
序号 操作 现象
实验I 取溶液,滴加溶液5~6滴(混合溶液) 溶液变为棕黄色
实验II 取实验反应后的溶液,滴加2滴溶液 溶液呈红色
(1)证明实验I中有生成,加入的试剂为_______。
(2)写出实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3)结合上述实验现象可以证明与发生可逆反应,原因是_______。
【深入探究】后继续观察实验现象:实验I溶液棕黄色变深;实验II溶液红色变浅。
(4)已知在酸性较强的条件下,可被空气氧化为,故甲同学提出假设:该反应条件下空气将氧化为,使实验I中溶液棕黄色变深。甲同学设计实验:_______,内溶液不变蓝,证明该假设不成立,导致溶液不变蓝的因素可能是_______(写出两条)。
(5)乙同学查阅资料可知:与的反应体系中还存在,呈棕褐色。依据资料从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实验II中后溶液红色变浅的原因:_______。
四、原理综合题
22.甲醇是一种可再生能源,由制备甲醇可能涉及的反应如下:
反应Ⅰ:
反应Ⅱ:
反应Ⅲ:
(1)反应Ⅱ的_______。反应Ⅰ、Ⅱ、Ⅲ平衡常数分别为、、,则_______(用、表示)。
(2)反应Ⅰ能自发进行的条件是_______(填“较低温度”“较高温度”或“任何温度”)。
(3)下表是反应Ⅲ:在不同温度下化学平衡常数(K)
温度/ 240 300 360
平衡常数(K) 2.04 0.27 0.012
某温度下,将和充入的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达平衡时,
①测得,则的转化率是_______,此时的温度为_______。
②要提高的转化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
A.适当升温 B.恒容充入 C.适当增大压强 D.恒容通入
③在此条件下,不可作为判断反应Ⅲ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_______。
A.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变化
B.、和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1
C.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D.的百分含量不再变化
23.煤和甲烷既是重要的常用燃料,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Ⅰ.煤制天然气过程中,存在多种化学反应,其中在煤气化装置中发生反应①,而在水气变换装置中发生反应②。
(1)煤气化前,需要通入一定量的氧气与碳发生燃烧反应,请利用平衡移动原理说明通入氧气的作用:_______。
(2)如图表示发生反应①后进入反应②装置的与反应②中平衡转化率、温度的变化关系。
若为0.8,一定量的煤和水蒸气经反应①和反应②后,得到与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则反应②所对应的温度是_______(填“”“”或“”)。
Ⅱ.甲烷重整技术主要是利用甲烷和其他原料来制备合成气(和的混合气体)。现在常见的重整技术有甲烷—二氧化碳重整、甲烷—水蒸气重整,其反应分别为、。
(3)通过计算机模拟甲烷—水蒸气重整实验测得,在操作压强为、水碳比为1.0、温度为,反应达到平衡时,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6,已知该反应的速率方程,式中k为速率常数,p为气体分压(气体分压=总压×气体物质的量分数),则此时该反应速率_______(用含k的式子表示);时,该反应的压强平衡常数_______(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计算)。
参考答案:
1.C
【详解】A.根据表中数据可知,2min时O2的浓度变化量为0.5mol/L,则此时SO2浓度为1mol/L,SO3浓度为1mol/L,结合3min时SO2浓度为1mol/L可知2min时反应已达平衡状态,A正确;
B.0-2min内,O2物质的量浓度变化量为0.5mol/L,则v(O2)=0.5mol/L÷2min=0.25mol·L-1·min-1,B正确;
C.1min时,SO3物质的量浓度为0.8mol/L,则SO2浓度为1.2mol/L,O2浓度为0.6mol/L,,C错误;
D.平衡时SO2浓度为1mol/L,O2浓度为0.5mol/L,SO3浓度为1mol/L,平衡常数K=,平衡常数为2,D正确;
故答案选C。
2.B
【详解】A.该反应的,,根据,温度升高,反应的自发性降低,A项错误;
B.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的,B项正确;
C.压缩容器体积,浓度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加,但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C项错误;
D.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D项错误;
故选B。
3.A
【详解】A.由可得平衡常数,温度为时,M点表示反应正向进行,,故A错误;
B.由图可知,温度为时,的转化率低于,所以平衡常数,故B正确;
C.温度为时,的转化率为80%,设起始物质的量为n,则平衡时物质的量为0.2n,物质的量为0.8n,所以平衡体系中;故C正确;
D.平衡常数K只与温度有关,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但不改变平衡常数,故D正确;
故答案选A。
4.A
【详解】A.甲容器随着反应的进行,压强先增大后减小,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知,刚开始压强增大的原因是因为容器温度升高,故甲是绝热条件,且说明上述反应过程为放热反应,即,故A错误;
B.甲是绝热容器,正反应放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甲容器的温度大于乙,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所以甲容器中反应物的浓度大于乙,甲中反应物浓度大、温度高,所以,故B正确;
C.正反应放热,a点的温度大于c点,图中a点和c点的压强、体积相等,根据,,C正确;
D.a点为平衡点,正反应放热,此时容器的总压为p,压强:,根据,可知,设Y转化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则列出三段式如下:
,,化学平衡常数,故D正确;
选A。
5.C
【分析】t1时刻正反应速率突然增大,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说明反应物浓度突然增大,生成物浓度缓慢增大,则说明加入了反应物,则改变的条件可能是加入了SO2或者O2或者SO2、O2。
【详解】A.反应2SO2(g)+O2(g)2SO3(g) ΔH<0,为体积减小、放热的反应,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均大于原反应速率,平衡逆向移动,A错误;
B.加入催化剂,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且均大于原反应速率,两者速率改变程度相同,B错误;
C.充入一定量的氧气,反应物浓度突然增大,正反应速率突然增大,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符合图像,C正确;
D.充入一定量的氦气,平衡不移动,D错误;
故选C。
6.D
【分析】T℃时,向5.0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2molA(g),发生反应A(g)B(g)+C(g),达平衡时,n(C)=0.40mol,则可建立如下三段式:
平衡常数K==0.04。
【详解】A.由分析可知,表中b=c=0.8,且均为平衡时总物质的量的=50%,A正确;
B.0~20min时,参加反应A的物质的量为1.2mol-0.88mol=0.32mol,则生成B的物质的量为0.32mol,用B表示的平均速率v(B)==3.2×10-3mol/(L min),B正确;
C.由分析可知,反应达平衡时,混合气的总物质的量为0.8mol+0.4mol+0.4mol=1.6mol,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反应重新达到平衡,若此时容器中气体总物质的量为1.8mol,则表明平衡正向移动,所以x>0,C正确;
D.T℃时,向3.0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6molA、0.8molB、0.2molC,此时浓度商Qc==0.033<0.04,则平衡正向移动,达到平衡前的反应速率:V逆<V正,D错误;
故选D。
7.A
【分析】根据三段式:,,,解得x=1,a=3。
【详解】A.,故A错误;
B.根据上述计算,,充入的为2amol,为6mol,故B正确;
C.平衡时,的物质的量为,浓度为,故C正确;
D.根据以上三段式计算:,故D正确;
故选A。
8.C
【详解】A.与作用分别生成,若完全转化为NO时,转移5mol电子,此时转移电子最多,则完全被催化氧化转移,故A错误。
B.根据图像,温度高于250℃ N2的选择率降低,且氨气的转化率变化并不大,浪费能源,根据图像,温度应略小于225℃,此时氨气的转化率、氮气的选择率较大,故B错误;
C.根据图像,在范围,随温度的升高,N2的选择率减小,的转化率基本不变,出口处氮氧化物物质的量增大,故C正确;
D.其他条件不变,在范围,随温度的升高,N2的选择率降低,的转化率增大,由的选择性公式可知,无法判断出口处氮气的物质的量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9.B
【详解】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气体的质量减小,但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增大,则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小,所以化学计量数y=1,A不正确;
B.8min时,P的浓度由0.8mol/L减小到0.4mol/L,则Q也减小0.4mol/L,Q的平衡浓度为1.6mol/L-0.4mol/L=1.2mol/L,R的浓度为0.4mol/L,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L/mol,B正确;
C.反应达到平衡后,向该容器中加入适量P达到新平衡后,由于温度不变,所以平衡常数不变,C不正确;
D.10min时,仅将容器容积缩小至原来的两倍,则气体P的物质的量浓度先增大,由于平衡正向移动,所以P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小,但比加压前要大,所以变化曲线为b,D不正确;
故选B。
10.C
【详解】A.根据图示可知,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NO、反应最终生成、、,乙烯作还原剂还原NO、,A错误;
B.是催化剂,、是中间产物,B错误;
C.反应中,若,反应总方程式为,C正确;
D.总反应①,已知部分反应②,③。①-②-③即得缺失的反应机理:,D错误;
故选C。
11.C
【分析】对于同一个化学反应,,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有,依此比较,用四个选项给的不同物质的速率与该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做比,数值大的速率大。
【详解】A.;
B.;
C.;
D.;
最大的数值为0.15,故答案选择C。
12.B
【详解】A.W只是Ⅱ的反应物,增大,W的平衡转化率增大,表示起始冲入的与W的平衡转化率的关系,A项错误;
B.根据2个反应方程式可知,当x=1时,即M和W等物质的量,M的平衡转化率大于W,当x>1时,M的平衡转化率才可能等于W,B项正确;
C.对于反应Ⅰ:,对于反应Ⅱ:,C项错误;
D.缩小容器体积,反应Ⅱ正向进行,M减小,Q增多,反应Ⅰ逆向进行,P的体积分数改变,D项错误;
故选B。
13.C
【详解】A.该反应的总活化能不是分步反应的简单加和,可近似的看成是反应历程中较大的活化能,即近似为,A错误;
B.该反应的决速步骤为活化能最大的步骤,即第Ⅱ步,B错误;
C.第Ⅲ步反应方程式为,C正确;
D.中Ⅰ为正电性,第Ⅱ步中更与苯环生产,为负电性,第Ⅲ步中更与生成,而为非极性分子,且不活泼,故比更容易发生碘化反应,D错误;
故选C。
14.BC
【详解】A.根据图像可得出NO2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0.2 mol·L-1·s-1,又因为各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v(O3)=v(O3) = 0.1 mol·L-1·s-1,A项错误;
B.由图可知,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正反应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平衡常数增大,B项正确;
C.t1时刻,改变条件,反应速率加快,平衡不移动,该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小,不能是增大压强,只能是使用催化剂,但催化剂不影响平衡的移动,C项正确;
D.反应达到平衡,各物质浓度不再随时间延长而改变,t1时刻后,物质的浓度改变,该反应没有达到平衡状态,D项错误;
故选BC。
15.2.0
【详解】由图可知当催化剂中约为2.0时,的转化率最大,而CO2和CH3OH的产率都较小,生成的二甲醚最多,最有利于二甲醚的合成,故答案为:2.0。
16.(1)c
(2) X 0.005 C 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温度升高,催化剂的活性降低 不变 只受温度影响
【详解】(1)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设,T增大,y值增大,图对应该反应的线条是c。
(2)①由图可知,相同温度时,选用催化剂X时,的转化率较高,该反应适宜选用的催化剂为X;
②时,d点对应容器在0~50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0.005;
③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改变的平衡转化率,当的转化率最高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则b点是平衡点,则a点一定不是平衡点,c点可能为平衡点,故选C;
④b点是平衡点,升高温度,转化率减小,若c点达到平衡,转化率减小的原因是: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转化率减小;若c点未达到平衡,转化率减小的原因是:温度升高,催化剂的活性降低;
⑤根据已知条件列出“三段式”:
初始压强为,则平衡压强为,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若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为1L,不变,原因是只受温度影响。
17.(1) 减小 不变
(2)
【详解】(1)加入催化剂能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则E1和E2都减小,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物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之差,即反应热不改变,所以催化剂对反应热无影响,由图可知,1mol NO2和1mol CO反应生成CO2和NO放出热量368-134=234kJ,反应热化学方程式为NO2(g)+CO(g)=NO(g)+CO2(g)△H=-234 kJ mol-1,故答案为减小;不变;NO2(g)+CO(g)=NO(g)+CO2(g)△H=-234 kJ mol-1;
(2)白磷燃烧的方程式为P4+5O2=P4O10,根据图示,1mol白磷完全燃烧需拆开6mol P-P、5mol O=O,形成12molP-O、4mol P=O,所以12mol×bkJ/mol+4mol×xkJ/mol-(6mol×a kJ/mol+5 mol×c kJ/mol)=dkJ/mol,x=kJ/mol,故答案为12;。
18.(1) 未达到
(2)催化剂的活性降低
【详解】(1)由图可知,温度相同、时间相同时,Cat2作催化剂时,C2H2的转化率更高,故Cat2的催化效率较高;催化剂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平衡时物质的转化率,由图可知,下
使用Cat2作催化剂,C2H2的转化率高于b点,说明b点未达到平衡。
(2)温度高于,升高温度,b→c段C2H2的转化率降低,原因可能是催化剂的活性降低。
19.(1) 微量O2及时和副反应Ⅱ、Ⅰ产生的碳反应。防止催化剂表面积碳 少量多孔CaO (及其生成的CaCO,)有利于将CO2吸附至催化剂表面,促进主反
应发生,提高CO的转化率 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CO解离成CO和O* (活性氧原子),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CH4解离成H2和CH2* (活性亚甲基), O*和H2反应生成H2O, CH2*和H2O反应生成H2和CO*, CO从催化剂表面脱附成CO。
(2) 利用太阳光能理论上无需额外消耗能量,将捕集的CO2转化为有用的产品HCOOH,既能有效减少温室气体CO2的排放量,又能充分利用碳资源。
【详解】(1)微量氧气可将副反应上生成的C转化为氧化物,从而降低催化剂表面的积碳,避免积碳过多导致催化剂失去活性;多孔CaO可以吸附二氧化碳,从而促进二氧化碳与甲烷在催化剂表面接触反应,提高二氧化碳的转化率;结合图示信息可知二氧化碳被吸附在Ni表面,之后发生断键,生成CO和O。故答案为:微量O2及时和副反应Ⅱ、Ⅰ产生的碳反应。防止催化剂表面积碳;多孔CaO有利于吸附,从而促进与甲烷的反应,提高转化率;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CO解离成CO和O* (活性氧原子),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CH4解离成H2和CH2* (活性亚甲基), O*和H2反应生成H2O, CH2*和H2O反应生成H2和CO*, CO从催化剂表面脱附成CO;
(2)由图可知光阴极二氧化碳在碳酸氢钾溶液中转化为HCOOH,电极方程式为:;利用太阳光能理论上无需额外消耗能量,将捕集的CO2转化为有用的产品HCOOH,既能有效减少温室气体CO2的排放量,又能充分利用碳资源。
20.(1)放热
(2)KOH溶液
(3) 不能 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平衡会逆向移动,所以溶液橙色加深,不能说明是由于氢离子浓度的增大平衡逆向移动的
(4) SO H+
(5)Cr2O+3SO+8H+=2Cr3++3SO+4H2O
【详解】(1)加热橙色加深,说明c(Cr2O)增大,平衡逆向移动,逆反应为吸热反应,正向为放热反应;
(2)试剂是KOH溶液,该试剂能与氢离子反应,降低生成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CrO浓度增大,现象是溶液变黄;
(3)加入浓硫酸,不但增加氢离子浓度平衡逆向移动的情况,同时考虑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的情况,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平衡也会逆向移动;
(4)K2Cr2O7溶液存在平衡:Cr2O(橙色)+H2O 2CrO(黄色)+2H+,SO结合溶液中的氢离子,c(H+)减小,平衡正向移动,溶液变为黄色;
(5)K2Cr2O7与亚硫酸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r3+和SO,由电子守恒可得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r2O+3SO+8H+=2Cr3++3SO+4H2O。
21.(1)淀粉溶液
(2)2Fe3++2I-2Fe2++I2
(3)KI过量反应后仍含铁离子,说明反应不能进行彻底,证明反应为可逆反应
(4) 向试管中加入5mL0.1molKI溶液和2滴淀粉溶液,加酸调至pH=5 c(I-)低,c(H+)低
(5)由于存在化学平衡,使c(I2)减小,2Fe3++2I-2Fe2++I2平衡正向进行,c(Fe3+)减小,Fe3++3SCN-=Fe(SCN)3平衡逆向进行,溶液红色变浅
【详解】(1)取溶液,滴加溶液5~6滴(混合溶液),证明实验I中有l2生成,检验碘单质可以选用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色说明生成了碘单质;
(2)实验I中Fe3+与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碘单质和亚铁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Fe3++2I-2Fe2++I2;
(3)实验II取2mL实验I反应后的溶液,滴加2滴溶液,溶液变红色,说明KI过量的前提下仍含铁离子,说明反应不能进行彻底,证明反应为可逆反应;
(4)已知在酸性较强的条件下,可被空气氧化为,故甲同学提出假设:该反应条件下空气将氧化为,使实验I中溶液棕黄色变深。甲同学可以设计如下实验:向试管中加入5mL0.1molIKI溶液和2滴淀粉溶液,加酸调至pH=5,20min 内溶液不变蓝,证明该假设不成立;导致溶液不变蓝的因素可能是浓度低、H+浓度低,故答案为:向试管中加入5mL0.1molKI溶液和2滴淀粉溶液,加酸调至pH=5;c(I-)低、 c(H+)低;
(5)实验I中20min后溶液红色变浅的原因:由于存在化学平衡,碘离子过量,则碘单质浓度减小为主要因素,使得2Fe3++2I-2Fe2++I2平衡正向进行,铁离子浓度减小,导致Fe3++3SCN-=Fe(SCN)3平衡逆向进行,溶液红色变浅,故答案为:由于存在化学平衡,使c(I2)减小,2Fe3++2I-2Fe2++I2平衡正向进行,c(Fe3+)减小,Fe3++3SCN-=Fe(SCN)3平衡逆向进行,溶液红色变浅;
22.(1) +41.19kJ/mol
(2)较低温度
(3) 80% 240℃ BC B
【详解】(1)反应Ⅰ减去反应Ⅲ得到反应Ⅱ,则; 方程式相减,则平衡常数相除,反应Ⅰ、Ⅱ、Ⅲ平衡常数分别为、、,则;故答案为:;。
(2)反应Ⅰ是放热反应,熵减的反应,根据自由能,因此能自发进行的条件是较低温度;故答案为:较低温度。
(3)①测得,则反应生成甲醇0.8mol/L×2L=1.6mol,根据化学方程式,消耗的CO为1.6mol,则的转化率是,CO改变量为1.6mol,氢气改变量为3.2mol,甲醇生成量为1.6mol,平衡常数K=,则此时的温度为240℃;故答案为:80%;240℃。
②A.根据表格数据,温度升高,平衡常数减小,则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温,平衡逆向移动,降低了H2的转化率,故A不符合题意;B.恒容充入CO,CO物质的量浓度增大,平衡正向移动,H2转化率增大,故B符合题意;C.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H2转化率增大,故C符合题意;D.恒容下通入Ar,没有改变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平衡不移动,H2的转化率不变,故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答案为:BC。
③A.恒温恒容条件下,混合气体压强和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成正比,该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发生了变化,所以压强在未平衡前在一直变化,当压强不再改变时,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故混合气体压强不再变化可以作为判断平衡标志,故A不符合题意;B.CO 、H2和CH3OH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1,等于方程式的系数比,和是否平衡无关,不能说明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变化,不能作为判断平衡标志,故B符合题意;C.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气体总质量除以气体总物质的量,气体总质量不变,正向反应,气体总物质的量减小,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增大,当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时反应达到平衡,则混合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可以作为判断平衡的标志,故C不符合题意;D.氢气的百分含量不再变化,可以作为判断平衡的标志,故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答案为:B。
23.(1)氧气与碳发生燃烧反应放热,放出的热被可逆反应①吸收利用,促进反应正向移动
(2)
(3)
【详解】(1),是吸热反应,而碳与氧气反应放出热量,使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提高碳的利用率,
故答案为:氧气与碳发生燃烧反应放热,放出的热被可逆反应吸收利用,促进反应正向移动;
(2)如图:若为0.8,设水蒸气的物质的量是4mol、则①生成的CO物质的量为5mol,同时生成5mol氢气,经煤气化反应①和水气变换反应②后,设反应②中CO变化了xmol,则生成xmol氢气,则(5-x) :(5+x) =1: 3,x=2.5mol, CO的转化率=100%=50%, 根据图知,反应温度为T3,故答案为: T3;
(3)已知为1.0,可假设n(H2O)=n(CH4)=1mol,操作压强为0.1Mpa,温度900℃,反应达到平衡时,H2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6,设达平衡时CH4变化了xmol,
根据H2的物质的量分数=,求出x=mol,则CH4的物质的量分数= ,由反应的速率方程v=kP(CH4)·P-1(H2)=k·= k·=,同理可求出H2O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1,CO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2;根据气体分压=总压气体物质的量分数,总压0.1MPa,则P(CO)=0.10.2MPa,P(H2)=0.10.6MPa,P(CH4)=0.10.1MPa,P(H2O)=0.10.1MPa,在900℃时,该反应的压强平衡常数Kp==(PMa)2;答案为;4.3210-2(PMa)2。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2-2023人教五四新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期中复习试卷(含答案)

下一篇:2022-2023人教新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期中复习试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