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自我评估(含答案)


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自我评估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下列从属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2.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是由原子和电子组成
B.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C.分子是物体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
D.分子是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自从汤姆孙发现了电子,科学家就开始研究原子的内部结构,并提出了许多原子结构的模型。在20世纪上半叶,最为大家接受的原子结构与下列哪个图的模型最相似(  )
A..葡萄干布丁模型 B..熟鸡蛋模型
C.西瓜模型 D..太阳系模型
4.为了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无数科学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核是可分的
B.卢瑟福建立了类似行星绕日的核式结构模型
C.在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因为梳子是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
D.“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玻璃分子间存在较大排斥力
5.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弱到强的排列顺序(  )
A.固体、液体、气体 B.液体、气体、固体
C.气体、固体、液体 D.气体、液体、固体
6.核酸检测处,“大白”用酒精给双手消毒,我们隔着口罩都能闻到浓浓的酒精气味,这个现象说明了(  )
A.分子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
B.分子间存在引力
C.分子间存在斥力
D.分子间存在间隙
7.下列常见的自然现象,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
A.春天,柳絮纷飞 B.夏天,荷花飘香
C.秋天,黄沙扑面 D.冬天,雪花漫天
8.如图所示,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然后用力挤压,两铅柱就会“粘”起来,甚至吊一个钩码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这说明了(  )
A.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B.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C.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9.如图所示是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分子模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图分别表示固体、液体、气体分子的排列情况
B.甲图中分子静止,乙、丙两图中分子在做热运动
C.乙图中分子相距最远,分子间的作用力可以忽略
D.甲图中分子相距最近,分子间的作用力最小
10.把青菜腌成咸菜需要几天的时间,而把青菜炒熟使之具有相同的咸味,仅需几分钟,主要原因是(  )
A.炒菜时盐多些,盐分子容易进入青菜中
B.盐分子间有相互的斥力
C.炒菜时青菜分子有空隙,盐分子易进入
D.炒菜时温度高,扩散加快
二.填空题(共6小题)
11.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    、原子构成的,通常液体分子之间的距离比气体的    。(选填“大”或“小”)。
12.我国从2011年12月份开始,发布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指数中的PM2.5监测数据,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填长度单位符号)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由此可判断PM2.5颗粒    单个分子。(选填“是”或“不是”)
13.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汤姆生在1889年发现电子,认识到    是可分的,进而提出原子结构的“枣糕”模型(如图甲);1911年,   通过实验发现原子核的存在,进而建立类似行星绕日结构(如图乙)的    结构模型。
14.光年是一个    单位,将“太阳、太阳系、原子核、地球、长城、生物体”按照尺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排第四的是:   。
15.在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中,1897年汤姆孙发现阴极射线是由高速的带负电的粒子组成,这种粒子是   ;1911年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   结构模型。
16.当液体温度升高时,其分子   加剧,以致于表层中有更多的分子脱离液体分子的束缚跑到空气中去。气体分子间距很大,相互作用力很小,表现为气体没有固定的   和体积。
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17.
物质的结构和尺度
宇宙万物,从浩瀚星空到我们生活的地球,从莽莽大山到滔滔江河,从高大的建筑物到构成物质的微小的分子、原子,都有一定的尺度,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对看不见的微观世界的探索,不懈地追寻构成整个世界的最小粒子正是这种探索的集中体现。在中国科技馆“物质之妙”展区,通过图甲、乙所示的展品能够使我们了解一些人类探索微观粒子的历程。
图甲的展品中,当同学按动启动按钮,然后旋转磁铁转盘,我们会发现管中的射线(绿色的光)并观察到射线(绿色的光)的路径随着磁铁转盘的转动而发生变化。早在1897年,汤姆孙就根据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作用下的轨迹确定出阴极射线中的粒子带负电,并测出其荷质比,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图乙的展品中,圆形展台的正前方是一个接收屏,后面是一个玻璃罩,玻璃罩里边放置了一个金箔片,再往后是一个模拟产生α粒子射线的装置。按动按钮,模拟装置会发出射线,沿着圆形轨道移动接收屏,同学们可以看到接收屏在射线的正前方时屏中的光点较多,逐步移动接收屏发现屏中的光点变少,也就是接收的α粒子的数量变少。这个实验模拟了卢瑟福的金箔实验,又称α粒子散射实验。
根据卢瑟福做过的α粒子散射实验,可以估算出原子核的直径约为10﹣15~10﹣14 m,原子直径大约是10﹣10 m,所以原子核的直径大约是原子直径的万分之一,原子核的体积只相当于原子体积的万亿分之一。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宇宙万物无论大小,都有一定的尺度,都需要占据一定的   。
(2)汤姆孙通过阴极射线实验发现了   。
A.电子  B.原子  C.原子核  D.质子
(3)(多选)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证明原子内部   。
A.电子绕原子核运动
B.平均分布正电荷
C.大部分是空的
D.原子核是有质子构成的
(4)下列各项排列中,按照尺度的数量级由大到小排列的是   
A.银河系、地球、原子、分子
B.太阳系、银河系、原子、原子核
C.太阳系、地球、电子、原子
D.银河系、太阳、原子、原子核
四.综合能力题(共1小题)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很久以前就有人猜想:我们在远处就可以闻到花香,是因为有花香的“原子”飘进了我们的鼻子里。
经科学家研究发现,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比较特别,它是有最基本的离子构成的。
如果把分子看成球形的,一般分子的直径只有百亿分之几米,人们常以10﹣10m为单位来度量分子。也就说分子的直径我们可以认为等于10﹣10m。人们用肉眼和光学显微镜都分辨不出他们。不过电子显微镜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这些分子、原子。
(1)常见的物质是由    、   构成的。
(2)把分子看成球体,一个挨着一个紧密平铺成一层,组成一个单层分子的正方形,边长1cm。该正方形中有多少个分子?
(3)这个正方形中的分子数目大约是全球人口的多少倍?(全球人口按照100亿计算)
五.解答题(共1小题)
19.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庄子说过:“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说,一尺长的木棍,每天取它的一半,永远也取不完。你学过物质的微观结构以后,对这句话有什么新的认识?
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解答】解:
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两部分组成,其中核外电子带负电,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故选:B。
2.【解答】解:A、分子由原子组成,故选项A错误;
B、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由此可见,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故选项B错误;
C、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它有更精细的结构,故选项C错误;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故选项D正确。
故选:D。
3.【解答】解: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在1911年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理论。他认为: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带负电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做圆周运动。原子核处于原子的中心,就像太阳系中的太阳,而绕核做圆周运动的电子就像太阳系当中绕太阳运动的行星。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4.【解答】解:A、汤姆逊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故A错误;
B、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故B正确;
C、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塑料梳子与头发相互摩擦,发生了电子的转移,使梳子和头发带上异种电荷,而相互吸引;
D、“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分子之间间隔过大,而使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太小,所以“破镜不能重圆”,故D错误。
故选:B。
5.【解答】解:同一物质在固体→液体→气体的状态下,分子间间隔逐渐变大,分子间作用力逐渐变小;
因此分子间作用力从弱到强的顺序为:气体、液体、固体;
故选:D。
6.【解答】解:使用酒精类消毒剂时,闻到刺鼻的气味,这是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解答】解:A.柳絮飞扬是由于柳絮较轻,飘浮在空气中,随空气流动而运动。不是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故A不符合题意;
B.荷花飘香,荷花并没有运动,而是荷花中具有香味的物质的分子不断运动,使周围空气扩散着该物质的分子。属于分子运动的结果,故B符合题意;
C.黄沙扑面,黄沙的小颗粒在风力作用下悬于空气而四处飘荡。不是分子运动的结果,故C不符合题意;
D.雪花漫天,空气中水遇冷凝结成似花的冰粒从天而降,受到空气的阻力而飘落。不是分子运动的结果,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解答】解: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然后用力挤压,两铅柱就会“粘”起来,甚至吊一个钩码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这说明了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9.【解答】解:A、甲、乙、丙三图分别表示固体、气体、液体分子的排列情况,故A错误;
B、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B错误;
C、乙图中分子相距最远,分子间的作用力可以忽略,故C正确;
D、甲图中分子相距最近,分子间的作用力最大,故D错误。
故选:C。
10.【解答】解:A、盐分子的多少不是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B、盐分子间有相互的斥力,与题意无关。
C、腌制和炒菜时,青菜分子间都存在空隙。不符合题意。
D、炒菜时温度高,分子热运动加剧,扩散加快,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填空题(共6小题)
11.【解答】解: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一般地,固体分子间距离最小,液体分子间距离较大,气体分子间距离最大。
故答案为:分子;小。
12.【解答】解: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2.5μm=2.5×10﹣6 m,而分子直径约为1×10﹣10m,由此可知PM2.5颗粒比分子直径大得多,所以不是单个分子。
故答案为:μm;不是。
13.【解答】解:汤姆生发现电子,证明了原子可分;
卢瑟福发现原子核,建立了核式结构模型。
故答案为:原子;核式。
14.【解答】解:(1)光年是表示光一年内通过的距离,是一个长度单位;
(2)将“太阳、太阳系、原子核、地球、长城、生物体”按照尺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依次是太阳系、太阳、地球、长城、生物体、原子核,排第四的是长城。
故答案为:长度;长城。
15.【解答】解:1897年汤姆孙发现阴极射线是由高速的带负电的粒子组成,这种粒子是电子;
卢瑟福和他的同事们所做的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汤姆逊的枣糕模型,据此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故答案为:电子;核式。
16.【解答】解:(1)温度是分子热运动的标志,当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分子的平均动能越大;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就是分子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一般来说分子间距离越小,其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分子间距离越大,其分子间作用力越小。固体分子间距很小,分子间作用力很大,表现为分子有固定的形状跟体积;液体分子间距较小,分子间作用力较大,表现为分子有固定的体积但是没有固定的形状;气体分子间距很大,分子间作用力很小,表现为分子没有有固定的形状跟体积;
故答案是:热运动;形状。
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17.【解答】解:
(1)由文中信息可知,宇宙万物,从浩瀚星空到我们生活的地球,从莽莽大山到滔滔江河,从高大的建筑物到构成物质的微小的分子、原子,都有一定的尺度,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2)由题知,早在1897年,汤姆孙就根据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作用下的轨迹确定出阴极射线中的粒子带负电,并测出其荷质比,这一粒子就是电子,故选项A正确。
(3)在卢瑟福做过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中,根据文中信息可知,原子核的直径大约是原子直径的万分之一,原子核的体积只相当于原子体积的万亿分之一,这说明原子内部大部分是空的,同时可知电子在绕原子核运动(即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故选项AC正确;
(4)按照尺度的数量级由大到小,依次应该是银河系、太阳系、太阳、地球、分子、原子、原子核、电子,因此,只有选项D的排列正确。
故答案为:(1)空间;(2)A;(3)AC;(4)D。
四.综合能力题(共1小题)
18.【解答】解:(1)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2)正方形的边长:a=1cm=1×10﹣2m;正方形的面积:S=a2=(1×10﹣2m)2=1×10﹣4m2;
正方形中分子个数:n1×1016 个;
(3)这个正方形中的分子数目大约是全球人口的倍数:106。
答:(1)分子;原子;(2)正方形中约有个分子1×1016 个;(2)约是全球人口数目的106倍。
五.解答题(共1小题)
19.【解答】答:如果从“原子仍可再分”的角度来考虑,庄子“一尺之棰(小木棍)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说法可以理解为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可以一次又一次的均分,最终原子也可再分,所以均分耗时能至“万世”。但原子的构成中质子、中子、电子如果再分下去,最终有没有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微粒,科学上还没有解决。所以说这句话有一定的片面性。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
" ()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2-2023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泾河新城四年级(上)期末英语试卷(含答案无听力原文及音频)

下一篇:2022-2023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六年级(上)期末英语试卷(含答案无听力原文及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