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理论+实验)试题(答案)

一、(40 分)如图 1a,一段抛物线形状的刚性金属丝固
定在竖直平面内,抛物线方程为 y = ax(2 y轴竖直向上,
a为待定常量);一长度为 2l的匀质刚性细杆的两端A、
B 各有一个小圆孔,两圆孔都套在金属丝上。圆孔和金
属丝之间非常光滑,摩擦力非常小,在问题(1)、(2)
和(3)中可忽略。若给细杆一个冲量,使其运动;经
过足够长的时间,细杆静止于平衡位置,此时细杆和水 B
平方向之间的夹角 = 30 。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为 g 。
(1)求待定常量 a;
(2)若杆在上述平衡位置附近小幅振动,求振动的频 图 1a
率;
(3)细杆静止在上述平衡位置。现有一只小白鼠,从静止开始由杆底端沿杆往上爬。在爬
杆的过程中,细杆始终保持静止;假设小白鼠可视为质点,且小白鼠在杆端不接触金属丝。
求小白鼠在时刻 t (以小白鼠开始爬杆的时刻为时刻零点)沿细杆的位移 s(t),小白鼠是否
可以爬到细杆顶端?如果可以,小白鼠爬到细杆顶端,最少用时多少?
解答:
(1)设细杆的质心的坐标为(xc,yc),细杆的长度为 2l,则杆的 A 和 B 端的坐标为:
① 2分
代入抛物线方程得:


联立②③式得:
④ 1分
⑤ 1分
细杆重力势能为:
⑥ 2分
平衡点为势能极值点:
⑦ 2分
解为:
I、 sinθ =0,即 θ =0,不符题意,舍去。 ⑧
II、

得:

已知 θ=30°,所以:

1
即:
2 分
(2)细杆在平衡位置附近小幅振动,由机械能守恒得:
4 分
即:
2 分
令:θ=θ0+ θ(| θ| θ0),θ0=30°为平衡位置,于是 式在 0附近做小量 θ 展开,并且质
心动能、相对质心转动动能和势能三部分都保留至(不是常量的)最大一项,得到近似式:
6 分
两边对时间求导得:
2 分

小幅振动可以近似为简谐运动,角频率为:

振动频率:
2 分
(3)设白鼠的质量为 ms,沿细杆的位移为 s,B 点 s=0,加速度为 d2s/dt2,则白鼠对细杆的
作用力:
d 2s
,竖直向下; F2 = ms ,沿细杆。 4 分
dt2
细杆保持平衡要求细杆所受合力矩为零。为了避
免分析约束力的力矩,我们选择一个特定的参考
点,在A和B点处,分别做抛物线的切线和法线,
两条法线相交于 D 点,选择 D 点为参考点,如解
题图 1a 所示。下面求 D 点坐标。所述的两个法
线方程为:


求解得两个法线的交点 D 的坐标: 解题图1a
1分
1分
细杆的直线方程:

2
即:

D 点到细杆( Ay + By +C = 0)的距离为
Ax D + ByD +C
d =
A2 + B2
由上式与 式得
1 3 1 3 13 3 2分
xD yD + l l l + l)
3 8 3 4 8 8 3
d = = = l
2 2
1 22 1 2
+ ( 1) + ( 1)
3 3
【或:
由 式知 D 点和杆的质心 C 在同一竖直线上。设从 D 点到杆的垂线与杆的交于 E 点,则
CDE = ’
从而有
13 5 3 3 ’ 2分
d = ( yD yC )cos = ( l l) = l
8 8 2 2

以 D 点为参考点,因为细杆的重力过 D 点,抛物线对 A 和 B 点的支撑力沿其法线方向,即
过 D 点,这样它们的力矩为零,因而细杆的力矩平衡条件可写为:
2分
由 式得:

解为:
2分
式中 A和 φ0是待定常量。由初始条件,t=0 时,s=0 和 = 0:知
l + Acos = 0 0
g
sin 0 = 0
l
由此得:
0 = 0, A = l


0 = π, A = l

于是得到:
2分
值得注意的是,解 式在 0 s 2l 的范围内都满足平衡条件 。这说明白鼠可以一直爬到细
杆的顶端。
当 = 2 时,白鼠爬到细杆的顶端,设全程所用时间为 t,由 式得:
3


2分
值得注意的是:解 是一个周期函数,其周期为
2π l
T = = 2π = 2T
g / l g
振幅为 l ,白鼠在 s = 0与 s = 2l 之间往复运动。白鼠到达细杆顶端的时间 t 为
t = T ,3T ,5T ,
因此,白鼠爬到细杆顶端,最少用时为T 。
评分标准:总 40 分
(1)10 分
①2 分,④1 分,⑤1 分,⑥2 分,⑦2 分, 2 分
(2)16 分
4 分, 2 分(若无 ,直接给出 得 6 分), 6 分, 2 分, 2 分
(3)14 分
2 分, 各 1分, (或 ’)2 分, 2 分, 2 分, 2 分, 2分
4
二、(60 分)动能为K1 的粒子 1(入射粒子)从无穷远处入射,与静止的粒子 2(靶粒子)
发生弹性碰撞,碰撞后粒子 1 的动能和运动方向都发生了变化。不考虑重力。
K
(1)散射后(无穷远处)粒子 1 的动能为K , k = 11 称为运动学因子。试给出 k 的取值范
K1
围。
(2)本问采用牛顿力学理论。
(i)将散射后粒子 1 的运动方向(散射方向)与入射方向之间的夹角(散射角)记为 。
将粒子 2 与粒子 1 的质量之比记为 R 。对于任意给定的 R ,k 是 的函数。分别在 R 1、R =1
和 R 1三种情形下,导出 k 对 的依赖关系 k( ) ,并给出 的取值范围。
(ii)在某些 R 取值范围中, k 可能是 的多值函数
(每种函数形式称为 k 函数的一个分支)。要确定 k 的值, 1
需要补充描述两粒子相互作用部分细节的参量。采用最 b
2
简单的硬球模型,即把发生碰撞的两个粒子都视为表面
光滑的匀质刚球,它们只在碰撞时有相互作用。设两粒 图 2a. 瞄准距离 的几何示意图
子半径之和为 A,靶粒子 2 的质心到入射粒子 1 中心的
速度所在直线的距离为b(瞄准距离),如图 2a 所示。试求 k(用 R 、A和b 表出),并用“擦
边而过”和“对心碰撞”这两种特殊情形来验证可由b 的取值判断同一个 下 k( ) 所在的分
支。求出 k( ) 各分支所对应的b 的取值范围。
(3)设两粒子(可视为质点)的静止质量均为m0 。粒子 1 的入射速度很快,以至于需要考
虑相对论效应。真空中的光速为 c 。
(i)求散射角为 时的运动学因子 k( ) ,并与牛顿力学的结果进行比较。
(ii)求碰后粒子 1、2 速度之间的夹角 与 K 1 的关系, 在何种情况下取极值?并判
断极值的性质(极大或极小),给出该极值以及相应的 值。
(注:解题涉及到需要进行区分的物理量时,用脚标 1 和 2 区分粒子,用不加“ '”、加
“ '”分别表示碰撞前、后的物理量。最终表达式中涉及到的三角函数一律采用余弦函数,
且不含半角、倍角表示。)
解:(1)弹性碰撞前后体系总动能不变,即
K1 = K1 '+ K2 ' ① 2 分
由 k 的定义式可知
K '
0 k =
1 1 ② 2 分
K1
(2)(i)由于粒子 2 静止,且有散射角,可以处理成二维碰撞。将粒子动量表示为 p,碰
撞过程满足动量守恒定律:
p = p '+ p '1 1 2 ③ 2 分
p '与p 1 1的夹角即为散射角 。故③式可以写成
p ' 2 2 2 = p1 + p1 '
2 2 p1 p1 'cos ④ 2 分
由动量和动能的定义可以给出二者的关系为
p
2 = 2mK ⑤
5
将⑤代入④,并联立①消去 K2 ',可得
K1 2 K1K1 ' cos + K1 ' = R(K1 K1 ')
K1 ' K1 '(1+ R) 2cos +1 R = 0
K K
1 1
解出
cos cos2 (1 R2 )
k = ⑥
1+ R
cos cos2 (1 R2 )
k = [ ]2 ⑦ 2 分
R +1
显然,这里需要对⑥式或⑦式的多值问题及其相应的自变量 的定义域进行讨论。
由②式和⑥式得
cos cos2 (1 R2 )
0 1 ⑧
1+ R
讨论:
a. 若 R 1,靶粒子 2 质量比入射粒子 1 质量大,有
cos2 (1 R2 ) cos
必须舍掉⑥式或⑦式根号前为负号的结果,才能满足⑧式前半个不等式,而⑧式后半不等式
由于 cos 1自动满足,故有
cos + cos2 (1 R2 )
k = ⑨
1+ R
cos + cos2 (1 R2 )
k = [ ]2 ⑩ 2 分
R +1
从碰撞几何对称性和⑩式可以看出,在这种情况下,有
0 2 分
b. 若 R =1,靶粒子 2 与入射粒子 1 质量相等,代入⑦式,解出:
k = cos2 和0 2 分
其中的 k = 0解意味着粒子 1 停在了碰撞处,没有散射出来,也就没有散射角。而第一
个解需要 cos 0 , 局限于第 I 象限,即

0 2 分
2
因此实际可以探测到的散射粒子的运动学因子只有一个分支,即 k = cos2 。
c. 若 R 1,靶粒子 2 的质量小于入射粒子 1 的质量,有
cos2 (1 R2 ) cos

由上式可知 。当 ,不能满足⑧式;对于 ,则要求
2 2 2
cos2 (1 R2 ) 0

cos 1 R
2
如此,则⑧式得以满足。故
6
cos cos2 (1 R2 )
k = [ ]2 2 分
R +1
相应地有
0 arccos 1 R2 2 分
即存在最大散射角 max = arccos 1 R
2 。
题解图 2a 时的 关系图
(ii)结论 意味着在 R 1时,在一个散射角上可能出现两个 k 值。仅靠能量和动量守恒无
法确定 k 取哪一个值,需要考虑碰撞时相互作用的细节。这里采用硬球相互作用模型,已知
两粒子半径之和 A,以瞄准距离b 作为参量来确定 k 所处的分支。
由于b A 时没有散射,故只讨论 0 b A的情形。
v '
1

1
A b
2
v '
2
题解图 2b 硬球模型下的斜碰撞粒子出射方向示意图
设碰撞后粒子 2(反冲粒子)的动量p2 '与入射粒子动量p1的夹角为 。有
b = Asin 1 分
由③式得
p '2 = p 2 1 1 + p2 '
2 2 p1 p2 'cos
将①和⑤代入 式,得到
(1+ R) (1 k) = 2 R cos
将 式代入 ,整理得
b
(1 R)2 + 4R( )2
4Rcos
2 4R(1 sin2 )
k =1 =1 = A 4 分
(1+ R)2 (1+ R)2 (1+ R)2
显然 k 随 b 的增加而单调增加。
对于硬球模型,b = A 时,为擦边过,此时有 = 0,但二粒子并未真正发生相互作用,
散射粒子动能不变, k =1,这对应着 式根号前取“+”号。 1 分
7
1 R
b = 0 为对心碰,此时也有 = 0, k = ( )2 ,对应于 式根号前取“ ”号。 1 分
1+ R
由上述分析可知,从擦边过到对心碰的变化过程对应着b 从 A 单调减小至 0,相应地 k 从
1 R
1 单调减小至 ( )2的过程。
1+ R
下面考察 随 b 的变化:
【解法一】:由 式和 式可知, = = 1 R2 是 k( ) 的分支点,此处 k( ) 的两个max
分支合二为一。将 k( 记为 k ,有 max ) c
cos
k = max
1 R
= 1 c 分
1+ R 1+ R
对应的瞄准距离为
1 R
bc = A 2 分
2
考虑到 , 式的分子部分有 max
cos + cos2 (1 R
2 ) cos max
2 分
cos cos
2 (1 R2 ) 1 R2 = cos max
(将 cos 、 cos2 (1 R2 ) 和 1 R2 分别看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个边长,可得第二个
不等式)
由 和 的分析可知, 中第一式对应着 A b b ,第二式对应着b b 0 。因此有 c c
cos + cos2 (1 R2 ) 1 R
k = A b A
1+ R 2
4 分
cos cos2 (1 R2 ) 1 R
k = A b 0
1+ R 2
【解法二】:将⑥式对 cos 求导
d k 1 cos
= (1 )
d(cos ) R +1 cos2 (1 R2 )
代回⑥式,整理得到
cos2 (1 R2 )
>0 ⑥式根号前取"+"号
2k
d(cos )
= 0 cos = cos max = 1 R
2
' 2 分
dk
cos2 (1 R2 )
0 ⑥式根号前取"-"号
2k
综合 以及 和 '的分析,可以得到,b = A 时, 式根号前(⑥式同)取“+”号,
散射角 从 0 开始先随b 的下降而增加,直至 = ,而后 式根号前(⑥式同)符号反max
转,取“ ”号, 随b 的下降而减小,直至b = 0 时 = 0。
当 = = arccos 1 R2 时,由 式得到在分支点 max
8
1 R
kc = ' 1 分
1+ R
将 '代入 ,整理得到此时
1 R
bc = A ' 2 分
2
因此在 R 1时,运动学因子
cos + cos2 (1 R2 ) 1 R
[ ]2 A b A
1+ R 2
k = ' 4 分
cos cos2 (1 R2 ) 1 R
[ ]
2 A b 0
1+ R 2
(3)用 E 表示运动粒子能量, E 表示静止粒子能量。 0
E 20 = m0c
粒子的动能为
K = E E0 2 分
在相对论情形下①~④式都是成立的。但能动量关系变为
p2c2 = E2 E 20 2 分
将 式代入④,得
E 2 2 2 2 2 22 ' = E1 + E1 ' E0 2 (E1 E0 )(E '
2 2
1 E0 ) cos 2 分
联立 ,整理得:
(E1 + E0 )(E1 ' E0 ) (K1 + 2m c
2
0 )K ' cos = = 1 2 分
(E1 E0 )(E1 '+ E0 ) K1(K1 '+ 2m c
2
0 )
整理,得
K ' cos2
k =
1 = 2m 20c 2 分
K1 K1(1 cos
2 ) + 2m 20c
比较 式和 式,可以看到它们的比值
2m 20c
12 2 1 分 K1(1 cos ) + 2m0c
即在高能粒子散射情况下,经典模型会高估散射粒子的动能。
或:比较 式和 式,可以看到当 K 21 m0c 时, 式会退化成 式。 ' 1 分
(4)由②式可得:
2 2 2
p1 = p1 ' + p2 ' + 2 p1 ' p2 'cos 2 分
将① 代入 ,得:
(E1 ' E0 )(E2 ' E0 ) = (E1 '
2 E 2 2 2 0 )(E2 ' E0 ) cos
9
(E1 ' E0 )(E2 ' E0 ) K1 '(K1 K ') cos = = 1 3 分
(E '+ E )(E '21 0 2 + E ) (K
2
0 1 '+ 2m0c )(K1 K1 '+ 2m c
2
0 )
将 对 K ' 求导,整理得 1
2
d(cos ) (K + 2m c )(K 2K ')E
= 1 0 1 1 0
dK 31 ' (K1 '+ 2m0c
2 )(K1 K1 '+ 2m
2
0
c )
d(cos )
若要 = 0 ,有
dK1 '
1
K1 ' = K1 2 分
2
d2 (cos )
此时 0 , 取极小值。将 代入 ,得
dK '21
K
cos = 1min
K1 + 4m0c
2
K
min = arccos
1
2 分
K1 + 4m c
2
0
将 代入 式,得
2
cos2
K + 2m c 1
=
1 0 = (cos min +1)
K1 + 4m
2
0c 2

= min
1 K
= arccos
1
2 分
2 2 K + 4m 21 0c
说明散射粒子与反冲粒子均分入射粒子动能时,二者速度夹角最小,且两粒子出射方向
对称。
【由 式可知,当 K ' = 0或K 时,分别对应着对心碰和擦边过, cos = 0 , 有最大1 1
极限值

max =
2

相应地,由 可知此时有 cos = 0或1, 即 = 或 0】
2
评分标准:总 60 分
(1)(4 分)
①②各 2 分
(2)(34 分,其中(i)18 分,(ii)16 分)

(i)③④⑥(或⑦)⑩ (如果写成 0 ,不扣分) 各 2 分
2
(ii) 1 分, 4 分, 各 1 分,【解法一】: 1分, 各 2 分; 4 分,【解法二】:
d(cos )
'2 分; '1 分, '2 分; '4 分,注: '式中 = 0的取值合并到上下任意一个
dk
10
分支都可以,只要将相应的不等式中加上等号)
(3)(11 分)
各 2 分, (或 ')1 分
(4)(11 分)
2 分, 3 分, 各 2 分(注:如果在 之外还写了【】中内容,即把最大极限值
作为极值的,不扣分)
11
三、(60 分)一匀质刚性细圆环半径为 R , 竖直方向
质量为 M ,在水平地面( x-y 坐标平面)
上滚动。假定摩擦系数足够大,以至于圆
环和地面之间始终无滑动。记 t 时刻圆环
所在平面与竖直方向( z 方向)之间的夹
角为 (t) ,圆环所在平面与地面之间的交
线相对于 x 方向的夹角为 (t),圆环与地
面 的 瞬 时 接 触 点 的 直 角 坐 标 为
(x(t), y(t),0),如图 3a 所示。重力加速度
大小为 g 。
(1)描述任意 t 时刻圆环空间位置的
图 3a
x(t)、y(t)、 (t)、 (t) 并非完全相互独立,
试求出它们及其对时间的一阶导数之间的所有约束条件。
(2)设圆环做“匀速圆周运动”,圆环与地面的接触点以恒定速率绕 z 轴画出一个半径为 r 的
圆, ( ) = ( 为常量), ( )是时间 的线性函数。在实验室参考系 中,不失一般性可

( ) sin( )
( ) = ( )
( ) cos( )
这里 是待求的角速度。在绕 z轴以角速度 匀速旋转的转动参考系 中, 和 均为常量,
圆环绕垂直于环面的中轴线做定轴转动。在参考系 中,圆环上各质元会“感受”到离心
力和科里奥利力的作用。将圆环视为许多微元的集合,求所有微元所受到的离心力的合力
F
离心、科里奥利力的合力F科氏以及相对于圆环质心的离心力的合力矩 离心、科里奥利力的合
力矩 科氏(结果可包含尚未求出的 )。
(3)求(2)问中的 以及地面对圆环施加的作用力(结果不得包含 )。
(4)圆环高速滚动时,圆环可在竖直平面附近摆动而不倒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从而圆
环质心可近似视为沿直线运动,设该直线沿 x 轴方向,质心速度大小约为常量 ,即质心位
置坐标 ( ) = + ( ),而 ( )、 ( )、 ( )、 ( )均为小量(注意,它们可能并非是同
阶小量)。导出保留到最低阶小量的圆环的运动方程。假设最低阶小量按余弦函数随时间变
化,求变化的角频率 ;并确定保持圆环运动稳定所需的常量 的最小值 min。
12
解答:
(1)记瞬时接触点位置矢量为

= ( ) ①
0
圆环中心(质心)O 的位置矢量为
sin sin
= + ( sin cos ) ②
cos
质心 O 的速度为
x + R( cos sin + sin cos )
d
vO =O = y + R( cos cos + sin sin ) = A+ (O A) ③
dt
R sin


d
无滑动滚动的条件是 与( )垂直,因为( )长度固定,所以( )和 ( )始d
终垂直,因而无滑动滚动的条件简化为 和( )垂直,
sin sin
( , , 0) ( sin cos ) = 0 ④
cos

sin sin sin cos = 0 ⑤
一般情况下 不为零,故
sin cos = 0

cos
( ) || ( ) ⑥
sin
即圆环应该在瞬时所在平面内滚动,接触点的速度沿着瞬时所在平面和水平面的交线方向。
(2)本问下面使用绕过坐标原点的 轴以角速度 匀速旋转的 坐标系,
在这个坐标系中,圆环质心处于静止状态,其质心动量始终为 0;
根据无滑动滚动的约束条件,圆环绕自身中轴线转动的角速度大小为

′ = ⑦

角速度矢量为
0

′ = ( cos ) ⑧

sin
角动量始终为
0
= 2 ′ = ( cos )
sin
圆环与地面的接触点 的位置矢量为
0
= ( ) = ( )
0
质心 的位置矢量为
0
= ( ) = ( sin ) ⑨
cos
13
则圆环上相对于矢径 成 90°角的 点的位置矢量为

= ( ) = ( ) + ( 0 )
0
考虑圆环上任意点 ,令∠ ≡ ,则 在 坐标系中的位置矢量为
0 sin
= ( ) = ( ) + ( sin ) cos + ( 0 )sin = ( sin (1 cos )) ⑩
cos 0 cos (1 cos )
圆环 点处d 弧元受到的离心力(在 坐标系中)为

d
d 2离心力 = ( ) 2
0
总的离心力为
02
2
2 d 2 2
离心力 = ∫ d = ∫ ( ) = ( ) = ( sin ) =0 离心力 =0 2
0 0 0
圆环 点处d 弧元受到的科里奥里力(在 坐标系中)为
0
d
d 科氏力 = 2
2 0 v
C

1
其中v 为 点在 坐标系中绕圆环中心旋转的速度, C
0 cos

′ = × ( ) = ( cos ) × ( ) = ( sin sin )
sin cos sin
总的科里奥里力为
0 0
2 2 d
科氏力 = ∫ d 2M 0 =0 科氏力 = × ∫ =0 2 =
2M 0 × = 0

1 1


d 弧元受到的离心力的力矩为
0
d d
d = ( ) 2离心力 × ( ) =
2( ) × ( ( 0 ))
2 2
0
注意
( ) × = ( ) × ( ) + ( ) × = ( ) ×
因此
2 d 2 d
∫ ( ) × = [∫ ( )] × = 0
=0 2 =0 2
离心力的总力矩 离心力为
2 d 0 2 d
离心力 = ∫
2( ) × ( 0 ) = 2 ∫ ( ( 2 2
))
=0 =0 0
2 d sin cos
= 2 ∫ cos (1 cos )( sin )
=0 2 0
1 cos sin
= 2 2 ( 0 )
2
0
d 弧元受到的科里奥里力的力矩d 科氏力为
14
0 d
d = ( ) × 科氏力 0 ×
2


[ 2 ]
d
= ( sin sin cos cos cos )
2
2 2 sin sin
× ( 2 2 cos )
0
科里奥里力的总力矩 科氏力为
2 2 cos
科氏力 = ∫ d 科氏力 = ( 0 )
=0 0
上述计算中已利用下列积分公式
2 d 2 d 2 d
∫ sin = ∫ cos = ∫ sin cos = 0
=0 2 =0 2 =0 2
2 d 2 d 1
∫ (cos )2 = ∫ (sin )2 =
=0 2 =0 2 2
(3)
解法(一)
在旋转参考系中,圆环质心位置不动,绕对称轴做匀速定轴转动,因此圆环受到的合力、合
力矩都应该为零。除了(2)中考虑的离心力和科里奥里力,圆环还受到重力
0
重力 = ( 0 )

以及地面对圆环的正压力 (竖直方向)和摩擦力 (水平方向),受力平衡条件是
重力 + 离心力 + 科氏力 + + = 0

0 0

0 + M 2 r Rsin + 0 + N + f = 0

Mg 0
显然 应该沿 方向, 应该在 面内。所以在 坐标系中
0
= ( 0 )

0
= 2 ( sin )
0
重力相对于质心的力矩为零, 地面对圆环的压力与摩擦力的合力相对于质心 的力矩
地面(在 坐标系中)为
0
= (A O) (N + 2f ) = (0, sin , cos ) × ( ( sin )地面 )

sin + 2 ( sin ) cos
= ( 0 )
0
15
力矩平衡条件为
离心力 + 科氏力 + 地面 = 0
由此知
2 2
cos sin 2 cos + sin + 2 ( sin ) cos = 0
2
可得
sin
= √ 3
cos (2 sin )
2
地面对圆环的摩擦力等于
0
2Mg sin
f = r Rsin
(4r 3Rsin )cos
0


地面对圆环施加的作用力由 和 表示。
解法(二):利用刚体的主轴、惯量张量、角速度矢量等概念
本解法将在无旋转的 坐标系内考虑圆环的运动方程,注意 坐标系与旋转的 坐标系
的关系为
cos( ) sin( ) cos( ) sin( )
( ) = ( ) ( ) = ( ) sin( ) cos( ) sin( ) + cos( )
为了方便起见,定义旋转的 坐标系中的单位向量
cos( ) sin( ) 0
= (sin( )) , = ( cos( ) ). = (0)
0 0 1
圆环质心做半径为 sin 、角速度为 的匀速圆周运动,
由质心运动定理,地面对圆环的压力和摩擦力分别为
=
= 2( sin )
圆环在旋转的 坐标系中绕质心转动的角速度为

′ = (sin + cos )
因此圆环在 xyz坐标系中绕质心转动的角速度为
′ ′ = + = (1 sin ) cos
圆环的主轴方向单位矢量分别为
1 = sin + cos
2 =
3 = cos + sin
各主轴方向的转动惯量分别为
1
= 21 , 2 = 3 =
2
2
因此圆环相对于质心的角动量为
= ( ′ 1)
′ ′
1 1 + ( 2) 2 2 + ( 3) 3 3
1
= 2 (sin ) 2
1
cos
2 3
2 1 1 = [ (1 + (sin )2) sin ] + 2 ( sin ) cos
2 2
质心角动量的变化率等于不包括重力的外力力矩
d
=
d 地面
16
注意
d
=
d
d
=
d
d
= 0
d
因此
d 1
= 2 2 ( sin ) cos
d 2
而地面对圆环的合力相对于圆环质心的力矩 地面为
( )地面 = 3 × + = sin
2( sin )
因此
1
2 2 ( sin ) cos = sin 2( sin )
2
3
2 (2 sin ) cos = sin
2
可得
sin
= √ 3
cos (2 sin )
2
地面对圆环的摩擦力等于
0
2Mg sin
f = r Rsin
(4r 3Rsin )cos
0
(4)注意:下面的小量分析中始终认为一个变量和它的时间导数是同阶的小量,即假设运
动中不包含振动频率趋于无穷大的成分。
(1)问中的运动学约束保留到小量的最低阶为

由此可见 和 是同阶小量。
圆环质心O 的位置矢量在一阶小量近似下为
x + Rsin sin Vt + x

O = y Rsin cos y R


Rcos

R
地面对圆环的摩擦力在一阶小量近似下为
x + R( cos sin + sin cos ) V + x xd d d
f = M vO = M y + R( cos cos + sin sin ) M y R = M y R
dt dt dt
R sin 0 0
地面对圆环的压力在一阶近似下为
0
≈ ( 0 )

下面分两种方法近似计算圆环绕质心的角动量:
---
计算方法(一):微元分析
类比(2),考虑圆环上 点,瞬时坐标近似为
17
sin
≈ + ( cos sin )
cos
在一阶近似下,
( cos + sin ) 1
≈ ≈ +

因此 点相对于质心 点的速度近似为
0 cos
≈ ( cos sin ) + ( + )( sin cos )
0 sin
d 弧元相对于质心的角动量为
d
= ( ) × ( )
2
2
d (cos ) cos sin
≈ 2 ( 0 )
2
sin cos + (sin )2
d
+ ( + )( 1 )
2

总角动量为
1
+
2
2 d 1
= ∫ ( ) × ( ) ≈
2
+ =0 2
1
+
( 2 )
---
计算方法(二):利用刚体的主轴、惯量张量、角速度矢量等概念
圆环的三个主轴方向在一阶近似下分别为(见前面(2)的解法(二)):
中轴线方向
cos sin
1 = ( cos cos ) ≈ ( 1 )
sin
近似的 角转轴
sin sin 0
2 = ( sin cos ) ≈ ( )
cos 1
角转轴
cos 1
3 = (sin ) ≈ ( )
0 0
转动惯量分别为
2
1 2
1 = , 2 = 3 = 2
绕三个主轴的角速度分别近似为:
绕中轴线方向角速度
1
′1 ≈ ( + )
绕近似 角转轴角速度
′2 ≈
绕 角转轴角速度
′3 ≈
圆环绕质心的角动量近似为
18
1
+
0 1 2
1
≈ ( + ) 2
1
( 1 ) + 2
1
( ) + 2
1
( ) ≈ 2 + 2 2
1 0 1
+
( 2 )
---
地面对圆环的压力和摩擦力的合力对圆环质心的力矩 地面在一阶近似下为
+
地面 ≈ (0 1) × ( ) ≈ ( )
0

d
=
d 地面
得三个分量满足的方程,

+ ≈ +
2


+ ≈ 0
2
再考虑前面运动学约束 ≈ ,可知 ( )、 ( )、 ( )为同阶小量。
将 代入 式中消去 ,得
3
≈ 2
2
再取导数,代入 ,得
3 4 2
+ ( ) = 0
2
设 ( )、 ( )、 ( )均作角频率为 的简谐振动,即均正比于cos( + 常数),
则Ω需要满足
3 4 2
2 + ( ) = 0
2

8 2 2
= √
3 2 3
圆环运动稳定需要 为实数,故
8 2 2
≥ 0
3 2 3
最小速率为

min = 2
说明在最低阶小量近似下 ≈ 0,因此 应该是相对于 、 、 的高阶小量。
评分标准:总 60 分
第(1)问 6 分,
②③⑤⑥各 1 分,④2 分
19
第(2)问 23 分,
⑦为 2 分, 为 2 分, 为 2 分, 为 2 分, 为 3 分, 为 2 分, 为 4 分, 为 2
分, 为 4 分;
第(3)问 12 分,
解法(一): 1 分, 2 分, 1分, 2分, 1 分, 为 3 分, 为 2 分;
解法(二): 为 2 分, 1 分, 1 分, 1 分, 为 2 分, 为 3 分, 为 2 分;
第(4)问 19 分,
2 分, 2 分, 各 1 分, 为 3 分, 各 1 分, 各 2 分;
20
四、(60 分)自由电子激光器是以自由电子束为工作物质,将相对论性电子束的动能转变成
相干辐射能的装置,它在科研、生产等领域中都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如图 4a,自由电子激
图 4a
光器的基本结构有三个部分:电子束加速器、扭摆器和光学谐振腔;其中扭摆器是自由电子
激光器的核心部分,它由沿 z方向按空间周期 排列的永磁体组成,产生周期性横向静磁场,
磁感应强度方向沿 x轴,大小为

B = B0 cos z

电子束经过加速器加速到预定的速率 v ,由弯曲磁体引导,沿 z 轴正方向注入扭摆器,高速0
运动的电子在扭摆器中受到交变磁场的作用做扭摆运动,同时辐射相干电磁波。设 B 不太0
强,磁场对电子运动速度的改变量的大小远小于 v ,且电子束相干辐射电磁波对电子动能0
的损耗可忽略不计。电子的静止质量为 me,电子所带电量为 。不计重力。
(1)建立参考系S (x , y , z ) ,使S 相对于实验室参考系S(x, y, z) 沿 z 轴正方向以大小为 v 的0
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x 轴和 x轴、 y 轴和 y轴两两相互平行, z 轴和 z 轴重合。利用前述
近似条件,在参考系S 中求出电子在 t 时刻的位置坐标 (x , y , z ) ,并画出电子运动轨迹示意
图。
(2)如果扭摆器磁场的空间变化周期 =1 mm
(可视为准确值),沿 z轴正方向辐射 X 激光的
波长为 4.00 ,求电子束加速器的加速电压。已
知电子静止质量me = 9.11 10
31 kg ,单位电荷量
e =1.60 10 19 C 。
(3)用波长为 4.00 的激光作为入射光(可视
为平面波),如图 4b 所示。在 x-z 平面内有等边
菱形组成的共面二维晶体,菱形的边长 d = 8.00
,两顶角各为 60°、120°,设二维晶体对入射
图 4b
波的散射较弱,可忽略散射波再次被散射的影响,
试问在 x-z 平面内远处可以观察到多少衍射主级峰?并求相应主级峰的方位(用图 4b 中的
表示)。
已知:在两惯性参考系S (x , y , z ) 、S(x, y, z) 中电磁场的变换关系为
21
v
B + 0
E v x
E
2 y
x 0By
E = , Bx =
c ,
x
2 2
v0 v0 1 1 c c

Ey + v v0Bx 0
Ey = ,
B
y
E
c2
x
2
v B = ,1 0 y 2
c v0
1
Ez = Ez .
c

Bz = Bz .
式中 c = 3.00 108 m/s 是真空中的光速。
解答: (1)
【解法一】:
在 S 参考系中求电子的运动:设电子在扭摆器中出发于坐标原点,其初速度为
= 0
根据相对论性质点动量定理,有

= × ① (2 分)

其中电子的相对论性动量为

= =

2
1 ( )
由①式,磁场力不做功,能量不变相应速率不变,故有
2 = 2 +
2 2 2
+ = 0 ② (2 分)
因此也有

=

2
1 ( 0 )
为常量。将
2
= 0 cos ( ) Λ
代入①,并考虑到 为常量,可得

= 0

0 2
= cos ( ) ③ (1 分) Λ
0 2
= cos ( ) ④ (1 分) Λ

由 = 0 及初值条件( 0 = 0, 0 = 0)得
≡ 0, ≡ 0
由 ③式得
0 2
= cos ( ) Λ
积分得( 0 = 0, 0 = 0)
0Λ 2
= sin ( ) ⑤ (2 分) 2 Λ
22
将 ≡ 0及⑤代入②,得
2 2Λ2 4
= √ 2
0
0 [1 cos ( )] ⑥ (1 分) 8 2 2 Λ
1 2
【附注:也可以利用微商恒等式 = ,由④式积分得到⑥式】
2
按题意,磁场不强,对电子速度的改变量大小远远小于 0,领头阶近似有
≈ 0, ≈ 0
将此近似条件带入到电子感受到的磁场分布函数(及相应的积分结果)中,由⑦式得
0Λ 2
= sin ( ) 2 Λ 0
积分得( 0 = 0)

2 2
= [cos ( 0 ) 1] ⑦ (1 分) 4 2 0 Λ
此外,准确到小量 20阶,由⑥式得
2 2 20Λ 4
= 0 (1 2 [1 cos ( 0 )]) ⑧ (1 分) 16 2 2 0 Λ
对时间积分得( 0 = 0)
2 2Λ2 2 2 30 0Λ 4
= 0 + sin ( 0 ) ⑨ (1 分) 16 2 2 0 64 3 2 0 Λ
利用洛伦兹变换,变换到 S’系,得
′ = = 0
′ 0 ′
Λ2 2 +0 2
′ = = [cos( ) 1] ⑩(2 分)
4 2 0 Λ
0
√1 2
′ 0
2 2Λ2 + 2
′ ′ 0 ′
0
2 2 30Λ 4
+ 2
+ sin( )
16 2 2 3 2 00 √1 2 64 0 Λ √1 2
′ = (2 分)
√1 2
容易判断, ′的领头阶正比于小量 20。对⑩ 分别展开至各自的领头阶,得
0 0
′ = [cos( ′ ′) 1] (1 分)
′2 √1 2
2 2
′ 0
0
= ( ′ ′ ′ ′)3 sin2 2 (1 分) 8 ′ 2 2 (1 )
其中
2 0
′ =
Λ √1 2
【解法二】:参考系 ′( ′, ′, ′)中电磁场(只写出其非零分量):
0 2
′ = 0 cos ( ) ①′ (2 分)
√1 2 Λ
1 2
′ = 0 cos ( ) ②′ (2 分)
√1 2 Λ
式中 = v0 / c 。
由洛伦兹变换得:
23
z + v t
z = 0 ③′ (2 分)
1 2
于是:
2 ′0 + 0 ′
′ = 0 cos( ) ④' (1 分)
√1 2 Λ √1 2
1 2 ′ + 0 ′
′ = 0 cos( ) ⑤' (1 分)
√1 2 Λ √1 2
(注:如果直接给出④' 和 ⑤',给 8 分)
在参考系S (x , y , z ) 中,因为磁感应强度 B0 不太大,磁场对电子运动速度的改变远远小于 v0 ,
所以在参考系S (x , y , z ) 中,电子在原点 O'( x = 0, y = 0, z = 0 )附近运动,沿 z 轴偏离 O'的
位移远远小于 ,因此,电子感受的电磁场近似为 O'处( x = 0, y = 0, z = 0 )的电磁场:
0 0
′ ′ = cos ′ ⑥′ (1 分)
√1 2
0
′ = cos
′ ′ ⑦′ (1 分)
√1 2
式中
2πv
= 0
1 2
{解法二(2)}:
设在实验室参考系S(x, y, z) 中,沿 x轴方向的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 Bx ,则在参考系S (x , y , z )
中,电子所感受到的电磁场(只写出其非零分量)为:
0
′ =
√1 2
1
′ =
√1 2
其中 = v0 / c 。
参考系S(x, y, z) 中的静磁场,空间周期为 ,在参考系S (x , y , z ) 观察到的空间周期为
= 1 2 ①'' (4 分)
在参考系S (x , y , z ) 中,原点 O'处测量的电场和磁场为交变场,其角频率为
2π 2π 2πv
= = = 0
②'' (2 分) T 1 2
v0
在参考系S (x , y , z ) 中,因为磁感应强度 B0 不太大,磁场对电子运动速度的改变远远小于 v0 ,
所以在参考系S (x , y , z ) 中,电子在 O'附近运动,沿 z 轴偏离 O'的位移远远小于 ,因此,
电子感受的电磁场近似为 O'处的电磁场:
0 0
′ = cos
′ ′ ③'' (2 分)
√1 2
0
′ = cos
′ ′ ④'' (2 分)
√1 2
电子在参考系S 中的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初始条件)分别为:
24
(x , y , z ) = (0,0,0) , (vx (0),vy (0),vz (0)) = (0,0,0) ⑧' (1 分)
在参考系S 中电子运动的速度远远小于光速,所以电子运动方程满足经典的牛顿力学定律
d2 y v B B dz
me = e
0 0 cos( t ) e 0 cos( t ) ⑨' (2 分)
dt 2 1 2 1 2 dt
d2z B dy
me = e
0 cos( t )
2 ⑩' (2 分) dt 1 2 dt
dz
因为 v0 ,所以⑨'式右端第二项可忽略。于是
dt
d2 y v
m = e 0
B0
e cos( t )2 '(1 分) dt 1 2
积分得(同时考虑初始条件)
ev
y = 0
B0 [cos( t ) 1] '(1 分)
2me 1
2
将 '式代入⑩'式得:
e2v B2
z = 0 0 [sin(2 t ) 2 t ]
3 2 2 '(1 分) 8 me (1 )
′ = 0 题解图 4a
(如果初始位置没有选择在 z'=0, '式出现一个常数项,不扣分)
即电子在 ′ ′平面内做“Z”字形运动,沿 ′轴为直线匀速运动,如解题图 4a 所示。 (2 分)
(2)沿 z 轴辐射的电磁波来自于沿 y 轴振荡的电子,电磁波的频率等于电子沿 y 轴的振动
频率,所以在参考系S 中
2πv
0 = =
0 (2 分)
1 2
根据多普勒效应得,在实验室参考系S中测量辐射电磁波的频率为
2πc 1+ 2πv0 1+ 2πv = = 0 = =
0
(5 分)
1 1 2 1 (1 )
由 式和题给数据得
0.1
v0 = c c = (1 4.00 10
7 )c
8 (2 分) + 0.1+ 4 10
电子加速器的加速电压满足
m 2
eU = e
c
mec
2
(5 分)
2
v
1 0
c
由 、 式和题给数据得
25
m c2 1
U = e 1
e 2
v 1 0
c
m c2 1
e
e 2 4.00 10 7
9.11 10 31(3.00 108)2
= V
1.60 10 19 2 4.00 10 7
5.73 108 V
(2 分)
(3)由图 4b 可知,平行光(X 激光)入射到二维晶面上每一
格点,每一个格点都可以看成次波源,向四周发出次波,在 xz
平面上远处观察与 z 方向成 角的衍射光。二维晶面对 X 激光
的衍射为夫琅禾费衍射。入射光波矢为 ,衍射光波矢 ′,设位
于坐标原点的格点(0,0)的夫琅禾费衍射场为 0( ),格点(0,0)
衍射场和格点(m,n)衍射场的相位差 题解图 4b
= ′ (2 分)
于是 (m,n) 格点的夫琅禾费衍射场为
( ) = ( ) = ( ) (
′ )
0 0 (2 分)
√3 1 2
其中 为格点(m,n)的位置矢量: = ( , 0, + ), = (0,0,1), ′ =
2 2
2
(sin , 0, cos ),于是由以上各式得,格点 (m,n) 的衍射场为

2π 3 m
Umn ( ) =U0 ( )exp i md sin + n + d (cos 1)
2 2
2π 3 1 1
=U0 ( )exp i md sin + cos + nd (cos 1)
2 2 2 (2 分)
=U0 ( )exp( i2m 1 i2n 2 )
式中
π 3 1 1 π
1 = d sin + cos , = d (2 cos 1)
2 2 2
二维晶面的总的衍射场为各个格点发出次波的相干叠加,即:
(4 分)
F
F i
「这里,利用了等比级数求和公式 ,以及 (1- eiF) = -2i ×sin ×e 2 」
2
由 式知,衍射光强分布为
2 2 sin 1
2
1 sin
2
2 2
( ) = | ( )| = | 0( )| ( ) ( ) (2 分) sin 1 sin 2
于是主级峰位置:
26
π 3 1 1 π
1 = d sin + cos = k π, (2 = d cos 1) = k π1 2 (2 分)
2 2 2

3 1 1
d sin + cos = k1 ,
2 2 2
d (cos 1) = k2
其中 1、 2为整数。
(注: 中每式 1 分;如果直接给出 、 ,每式各 1 分;如果 、 、 都给出一共 2
分)
[
解法(二)
平面波入射,二维晶面上每一格点都可以看成次波源,向四
周发出次波,主峰的位置要求行上各个格点发出的次波相干
相增,同时要求列上各个格点发出的次波相干相增,如解题
图 5b 所示。主级峰的位置同时满足:

行 =
= cos ( ) sin ( )
3 6
√3 1 1
= ( sin + cos ) = 1 ′ (7 分) 2 2 2 解题图 5b
L列 = AH AD = d (cos 1) = k2 ' (7 分)
其中 1、 2为整数。
]
由 式得:
π 1
1 sin + = + k1 1
6 2 d
因为 d = 2 ,所以
k1 = +1,0, 1, 2, 3 (或 2 分)
由 式得:

1 cos =1+ k2 1
d
因为 d = 2 ,所以
k2 = 0, 1, 2, 3, 4 (或 2 分)
(注: 、 写出其一,得 2分;两式不重复给分)
于是
1 1
cos =1, ,0, , 1
2 2
将上面求解的符合要求的整数 k2 所对应的cos 代入 式
27
3 1 1
k1 = 2 sin + cos = 3 3cos
2 + cos 1
2 2 2
要求上式为 k1 为整数,于是:
k2 = 0 , cos =1,得 k1 = 0, = 0,出现零级主级峰。
1 3 3
k = 1 ,cos = ,得 k1 =1,sin =2 , = 60 ;或 k1 = 2 ,sin = , = 60 ;2 2 2
即在 = 60 各出现一个主级峰,共两个主级峰。 (4 分)
(注:两结果各 2 分)
k2 = 2 , cos = 0,得 k1 = 3 1,非整数,无主级峰出现。
1 3 3
k = 3 ,cos = ,得 k1 = 0,sin = , =120 ;或 k1 = 3,sin = 2 , = 120 ;
2 2 2
即在 = 120 各出现一个主级峰,共两个主级峰。 (4 分)
(注:两结果各 2 分)
k = 4 , cos =12 ,得 k1 = 2 , sin = 0 , =180 ,出现一个主级峰。
结论:可以观察到 6 个主级峰,分别出现在: = 0, 60 , 120 ,180
(注:θ=0°或 180°对应的主级峰无法观测,故不采分。)
评分标准:总 60 分
(1)20 分
【解法一】:①②⑤⑩ 各 2 分,③④⑥⑦⑧⑨ 各 1 分
【解法二】:
①'②'③'各 2 分,,各 1 分(注:如果直接给出④'和⑤',给 8 分),⑥'⑦'各 1 分
{解法二(2)}:①''4 分,②''2 分,③''2 分,④''2 分(解法二和解法二(2)不重复给分)
⑧'1 分,⑨'⑩'各 2 分, ' ' '各 1 分
2 分
(2)16 分
2 分, 5 分, 2 分, 5 分, 2 分
(3)24 分
2 分, 2 分, 2 分, 4 分, 2 分, 2 分,(注: 中每式 1 分;如果直接给出 、
,每式各 1 分;如果 、 、 都给出一共 2 分)
「解法二、 '7 分, '7 分,两种方法不重复给分。」
(或 )2分(注: 、 写出其一,得 2分;两式不重复给分), 4分, 4分
28
五、(50 分)光在单轴晶体内传播呈现各向异
性,按照偏振状态,可分为 o 光(寻常光)和
e光(非常光)。单轴晶体内有一特定取向, 光
沿此方向传播时 o 光和 e光的传播速度相同,
传播方向不发生分离,该方向称为晶体光轴。
o 光在晶体内感受到的折射率各向同性,为 n ,o
波速各向同性为 v = c / n ( c 为真空中的光o o
速); e 光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传播感受到的
折射率为 n ,波速为 v 。当 e 光的传e e = c / ne
播方向介于平行于和垂直于光轴之间时,其感
图 5a
受到的折射率随其与光轴的夹角单调变化。对
于晶体内点源或惠更斯原理中的次波源,其发出的光的波前是以光轴为对称轴的旋转椭球面。
如图 5a,建立 y轴与光轴取向重合的直角坐标系,以下对 o 光和 e光传播过程的分析仅限于
在 y-x 截面内的情形。
(1)根据惠更斯原理作图。
在图 5a 中,真空波长为 的平面光波从空气正入射到晶体表面,晶体表面法线方向与
光轴的夹角为 。画出在晶体内传播的 o 光与 e光的波前。标出分别与 o 光、 e 光对应的波
矢 k 、ke 的方向(次波等相位面的包络面的法线方向,即等相位面的传播方向),以及由惠o
更斯原理确定的对应光线的传播方向 No 、N e 。取 n n ,将 o 光和 e光的传播情况示于同o e
一图中。
(2)记 e光的光线传播方向 N e 与光轴之间的夹角为 ,导出 和 两个角度的正切之间的
关系。
(3)一种名为 BBO 的单轴晶体的折射率色散曲线方程为( 为真空波长,以μm为单位):
2 0.01878
no ( ) = 2.7359 + 0.01354
2
2 0.01822

2 0.01224ne ( ) = 2.3753+ 0.01516
2
2 0.01667
分别求真空波长为800.0 nm 和 400.0 nm时,BBO 单轴晶体中的 n 和 n 。 o e
(4)光学晶体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实现频率转换,例如光学倍频过程,它是指两个同频率的
基频光子转换为一个频率加倍的倍频光子,这个过程须满足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在晶体中,
波矢为 k 的光子的动量也可表示为 p = k ,其中 为约化普朗克常量。
(4.1)试表出倍频过程中基频光子波矢 k 与倍频光子波矢1 k 之间的关系。 2
(4.2)利用 BBO 晶体,将真空波长为 800.0 nm 的光波倍频为真空波长为 400.0 nm 的光波,
基频光和倍频光可各自选为 o光或 e光,试给出实现此倍频过程的选择方案。
(5)按照图 5a 的方式设置 BBO 晶体,使晶体表面法线与光轴夹角为 ,让真空波长为 800.0
nm 的基频光以平面波形式垂直入射到此晶体,角度 取值多大可以满足动量守恒条件,从
而产生真空波长为 400.0 nm 的倍频光?
(6)计算(5)中 e光波矢 ke 和传播方向 N e 之间的夹角 。
解答:
(1)(10 分)
作图说明:
29
题解图 5a
1)o光分别以两个入射点为圆心做圆,两个圆的公切面(包络面)平行于表面
2)e光以光轴为短轴,垂直光轴方向为长轴作椭圆。由两个椭圆获得其公切面(包络面)
3)e光的椭圆在光轴上外切于 o光的圆
4) ko , ke , No 三者具有相同的方向, Ne 的方向为入射点和椭圆包络面切点的连线方向
(2)(9 分)
根据题解(1)中惠更斯原理所作的图, 是 e 光
传播方向 Ne 与光轴的夹角, 是 e 光椭圆上的包络面
法向 ke 与光轴的夹角(题解图 6b)。因此,本问求解椭
圆上某一点的 Ne 与 y轴夹角和 ke 与 y轴夹角的关系。
t 时刻,点源 e光等相面(等时面)的椭圆方程为:
v 2t2 v 2t2y
+ x =1
2 2 2 2 ① 题解图 5b vo t ve t
其中 v vx 和 y 分别为 e 光波速的两个直角坐标分量,上式中若约掉 t
2 因子,则得 e 光的速度
椭圆(三维情形称为速度椭球)。
在①式所表示的椭圆(或速度椭圆)上,由几何关系得
v
tan = x ②
vy
dvy
tan = ③
dvx
对①式椭圆方程取微分:
dvy dv
2vy + 2v
x
x = 02 2 ④ vo ve
化简得
vx v
2 dvy
= e
2 ⑤ vy vo dvx
即有
v 2 n 2
tan = e tan = o tan
2 2 ⑥ vo ne
(3)(4 分)
对于真空波长为 800.0 nm 的光
no (800) = no,800 =1.661 ⑦
ne (800) = ne,800 =1.544 ⑧
对于真空波长为 400.0 nm 的光
no (400) = no,400 =1.693 ⑨
30
ne (400) = ne,400 =1.568 ⑩
(4)(6 分)
(4.1)动量守恒要求转换前两个光子的动量等于转换后光子的动量,因此得到
2k1 = k2
(4.2)倍频关系中,要满足能量守恒,需要保证倍频过程中基频光子的真空波长为倍频光
2 n
子真空波长的两倍。根据介质中波矢大小的定义 k = ,要使得动量守恒,需要使得基频

和倍频的折射率一致。该折射率为相速度折射率,这个要求意味着基频光和倍频光在材料中
具有相同的相速度。
根据(3)问中计算出的折射率数值,当基频和倍频都为 o光或者 e光时,由于色散,
他们都无法具有相同的折射率。这种方案需要被排除,因此需要其中一束光为 o光,另外一
束光为 e光。
取 800 nm 的光为 o光,其折射率为 1.661,400 nm 的光为 e光,其折射率介于 1.544
和 1.693 之间,随角度变化。因此,可以找到一个角度,使得基频光和倍频光具有相同的折
射率,方案可行。
取 400 nm 的光为 o光,其折射率为 1.693,800 nm 的光为 e光,其折射率介于 1.544
和 1.661 之间,随角度变化。因此,无法找到一个角度,使得基频光和倍频光具有相同的折
射率,方案不可行。
结论:该倍频方案取 800 nm 的基频光为 o光,400 nm 的倍频光为 e光。
(附注:写出结论即可,不要求分析过程)
(5)(18 分)
在真空波长为 400 nm 的 e 光的速度椭圆上,按(2)问约定,取 e光的传播方向 Ne 与
光轴夹角为 ,将该方向的速度记为 v(400, )。考虑 e光光束在晶体内的传播, v(400, )在波
矢方向的投影即为相速度 vp (400),即有
vp (400) = v(400, )cos( )
按照(4.2)中的分析,此相速度应等于真空波长为 800 nm 的 o光的相速度 vo (800)。即
c
v(400, )cos( ) = v (800) = o
no,800
对于真空波长为 400 nm 的 e光,将 vx = v(400, )sin , vy = v(400, )cos 代入椭圆方程①
式中,得
v(400, )2 cos2 v(400, )2 sin2
+ =1
v (400)2o ve (400)
2
由此得
c2
v(400, )2 =
2 2 2 2 ’ no,400 cos + ne,400 sin
利用三角函数公式得
cos2 ( ) = (cos cos + sin sin )2
= cos2 cos2 (1+ tan tan )2
因此,联立 ’ 得
31
c2 c2
= cos2 cos2 (1+ tan tan )2
2 2 2 2 no,800 no,400 cos + ne,400 sin
2
将⑥式代入,化简得,
1 cos2 (1+ tan tan )2
=
n 2o,800 n
2
2 e,400n 2o,400 (1+ tan )
n 2o,400
2
cos2 no,400
= (1+ tan2 )
n 2 2o,400 ne,400
2
1 1 no,400
= (cos2 + (1 cos2 ))
2 2 2 no,800 no,400 ne,400
代入 n (800) =1.661; n (400) =1.693和 ne (400) =1.568o o 得
cos = 0.8749
得 角度为 29.0 度或者 0.506 弧度。
(6)(3 分)
根据
v 2 n 2
tan( ) = e tan( ) = o tan( )
2 2 vo ne
求得:
n 2o 1.693
2
tan( ) = tan( ) = tan(29.0 ) = 0.646
n 2e 1.568
2

= 32.9
得到 e光波矢 ke 和传播方向 Ne 之间的夹角:
= = 3.9
评分标准:总 50 分
(1)问 10 分
1)正确作图,由图中得到四个矢量方向,并正确标注,每个标注 2 分。
2)图中 e光的椭圆在光轴上外切于 o光的圆,得到 2 分。
(2)问 9 分
①式 2 分,②2 分,③2 分,⑥3 分
(3)问 4 分
⑦⑧⑨⑩各 1 分
(4)问 6 分
式 2 分。 结果 4 分。结论正确即可,不要求分析。
(5)问 18 分
4 分, 4 分, (或 ’)4 分, 式 4 分, 式 2 分
(6)问 3 分
式 2 分, 式 1 分
32
六、(50 分)仅考虑单一组分、单原子分子组成的非相对论性气体。
对上述气体,若忽略分子的大小以及除碰撞瞬间外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则可用理想气体
模型描述;若考虑到分子的实际大小及其间的非碰撞相互作用,则理想气体模型不再适用。
对此,范德瓦尔斯构建了范德瓦尔斯模型,该模型下,1 mol 气体的状态方程(称为范德瓦
尔斯方程)为
a
p + (v b) = RT
v
2

其中T 、p 和 v分别表示气体的温度、压强和体积(即容器容积),R 是理想气体普适常量,
a 和 b是大于零的常量。在稀疏极限(对于任意给定的T ,v→ )下,该模型退化为理想
气体模型。
(1)试直接给出 b的物理含义(不必给出分析过程)。设气体分子可视为半径为 r的刚性小
球(按范德瓦尔斯模型,小球间有微弱的引力),试估计 b的取值。已知阿伏伽德罗常数为 N 。 A
(2)直接写出 N mol、体积为V 的范德瓦尔斯气体的状态方程(表达式中不可出现摩尔体
积 v)。
(3)设气体的定容摩尔热容为CV ,CV 满足
C
2 p V
v
= T
T T
2
v
C
2
p
式中 V 表示当T 视为常量时C 对 v的一阶导数, 表示当 v视为常量时 p 对V T2
v T T v
的二阶导数,余类推。试证明范德瓦尔斯气体的定容摩尔热容CV 为常量,并确定此常量。
(此常量的具体形式不必代入后续计算)
(4)已知 1 mol 范德瓦尔斯气体的内能u 为
a
u =CVT ,
v
试导出其摩尔熵 s (T,v)的表达式,其中可含有待定常量。试给出该气体经历准静态绝热过
程的方程(用T 和 v表出,表达式中可含有待定常量)。
(5)1 mol 范德瓦尔斯气体经历如下可逆卡诺循环过程:
过程 I——等温膨胀: 温度为T1 ,体积由 v1变为 v2
过程 II——绝热降温:温度由T1 降为T2 ,体积由 v2 变为 v3
过程 III——等温压缩: 温度为T2 ,体积由 v3 变为 v4
过程 IV——绝热升温:温度由T2 升为T1 ,体积由 v4 变为 v1
试计算该循环过程的吸热量Q1 、放热量Q2 和循环效率 (最终将 表示为仅依赖于T1 和T2 的
函数)。
(6)定义等温压缩系数为
1 v
= T
v p T
试推出范德瓦尔斯气体的等温压缩系数 T (T ,v)的表达式;以满足条件 a pv
2 的范德瓦尔
斯气体为例,求 的取值范围,并说明其直观物理意义。 T
提示:对于二元函数 y = y(x1, x2) ,当 x1 、x2 各自独立的微小变化分别为dx1 、dx2 时,y
的全微分( y 的微小变化)为
y y
dy = dx1 + dx2
x1 x2
x2 x1
33
解答:
(1) b的物理含义:因为气体分子有大小,使得 1 mol 气体分子在容器中运动而不能自由
达到的体积的总和。 ①
【附注:可以令 a = 0,然后对照 p (v b) = RT 和理想气体方程 pv = RT 可知,(v b)是 1mol
范德瓦尔斯气体在体积为 v的容器中可以自由活动的区域体积,由此可以分析出 b的物理含
义】
考虑单个气体分子的存在,记其半径为 ,使得另一个气体分子不能自由达到的体积则为
4 3
V = π (2r) . 由于这一不能自由达到的区域体积为一对分子所共有,故 0
3
1 16
b = N V = N πr3 ② A 0 A
2 3
(2)因为T 和 p 为强度量,故 N mol、体积为V 的题设种类气体的范德瓦尔斯方程
N 2a V
p + b = RT . ③
V
2
N
亦即有
2
( + 2 ) ( ) = .
(3)将 1mol 该气体的范德瓦尔斯方程改写为
RT a
p = , ④
v b v2
则有
2
p R p
= , = 0 ⑤
T
2
v v b T v
因此
C
2
V p
=T = 0 . ⑥ 2
v T T v
即范德瓦尔斯气体的CV 不依赖于 v(仅可能依赖于T )。
考虑 v→ (或 v b, vRT a )的极限,范德瓦尔斯方程④将回到理想气体状态方
程的形式,故范德瓦尔斯气体的CV 与对应的理想气体的CV 相同,对题设非相对论性单原子
分子组成的气体,CV 为常量,并有
3
CV = R ⑦
2
a
(4)由题设关系式u =CVT ,可得
v
a
du =CV dT + dv ⑧
v2
对于可逆准静态过程,由热力学第一定律
d = +
(式中 Q 是气体在微小的可逆准静态过程中所吸收的热量,而 W = p( dv) 是微小的可逆
准静态过程中外界对气体所做的功)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d =

可得,1 mol 气体的热力学基本微分方程为
du =Tds pdv ⑨
因此
1 p
ds = du + dv ⑩
T T
将④式和⑧式代入⑩式得
34
1 a 1 RT a dT R
ds = CV dT + dv + dv=CV + dv
T 2 v T v b v
2
T v b
积分得
s (T,v) =CV lnT + R ln (v b) + s0
其中 s0 为待定的积分常量。或
T v b
s (T,v) =CV ln + R ln (其中T0 、 v0 为常量) ’
T0 v0 b
可逆绝热过程为等熵过程,由 式知,对于 1mol 上述范德瓦尔斯气体的绝热过程
CV lnT + R ln (v b) =常量 ’
或者
(CV R)T (v b) =T 3/2 (v b) =常量
即为所求的绝热过程方程。( 中的常量可以记为 (CV R)T0 (v0 b))
(5)等温膨胀过程为吸热分过程,吸热量
Q1 =T1 s1
其中, s1为该过程的熵变。由 式得
v b
s1 = CV lnT1 + R ln (v2 b) + s0 CV lnT1 + R ln (v1 b) + s0 = R ln
2
v1 b
将 式代入 式,得
v b
Q1 =T1R ln
2
v1 b
等温压缩过程为放热分过程,放热量
Q2 = T2 s2
其中, s2(<0)为该过程的熵变。由 式得
v b
s2 = CV lnT2 + R ln (v4 b) + s0 CV lnT + R ln (v
4
1 3 b) + s0 = R ln v3 b
将 式代入 式,得
v
Q 3
b
2 = T2R ln
v4 b
所以,循环效率
v
T 3
b
2 ln
Q
=1 2
v
=1 4
b

Q v b1 T ln 21
v1 b
对于两个绝热过程,由 式得
(CV R) (v b) (CV R) (v (C R) (C R)T =T V V1 2 2 3 b) , T1 (v1 b) =T2 (v4 b)
因此,
v2 b v3 b=
v1 b v4 b
将 式代入 式,得
T
=1 2
T1
即为所求 作为T1 和T2 的函数。
a
(6)由 1mol 气体范德瓦尔斯状态方程 p + (v b) = RT 得
v
2

35
a 2a RT 2a
RdT = (v b)dp + p + dv (v b) dv = (v b)dp + (v b) dv 2 3 3
v v v b v
等温时, dT = 0 ,则由 得
1
3 2 v 2a RT v (v b)
= =
p v
3 2 2 3
T (v b) 2a (v b) RTv
对于范德瓦尔斯模型,可得
2 2
1 v v (v b)
T = =
v p 3 2 T RTv 2a (v b)
对上式改写
1
RTv 2a
T = 2 2
(v b) v
代入范德瓦尔斯方程
RT a
= p +
v b v2

v a 2a (v b)
1T = p +
v b 2 3 v v
由(1)问的结果知 v b ,结合题给条件 a pv2 ,可得
v a 2a v a
1T p + = p 0
v b v2 v2 v b v2
故对于范德瓦尔斯气体, T 的取值范围为
T 0
其直观的物理意义为:等温压缩时,物质的体积随压强增大而减小。
我们知道范德瓦尔斯气体是一种稳定物质状态,根据日常经验推而广之,稳定物质系统都有
T 0,
评分标准:总 50 分
(1)问 6 分,①②式各 3 分
(2)问 2 分,③式 2 分
(3)问 8 分,⑤式 3 分,⑥式 1 分,⑦式 4 分(需论述过程或方程,直接写出给 2 分)
(4)问 10 分,⑧式 2分,⑨式 2 分, 式 2 分, 式 2 分, (或 ’)式 2 分
(5)问 12 分, 式各 2 分, 式各 1 分
(6)问 12 分, 式 4分, 式 2分, 式 4分, 式 2分
36第39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实验考试
试题一
试题一在分光计上测透明液体折射率(10分)
(注意:选择题中有多选题,多于或少于正确选择,该题都不得分!)
图1-】是掠入射法测量液体折射率的实验原理图。在折射率为n的三棱镜
毛玻
光学面AB上滴1-2滴折射率为nz的待测液体,满足nx在该面上,可在玻璃板和AB面之间形成均匀薄层液膜。单色扩展光源发出的
光经过毛玻璃屏后掠入射玻璃板和液膜。AC面出射光可偏向顶角C的方向或
者偏向顶角A的方向出射。若三棱镜的顶角A为仰,测量出射视场的明暗分界
图:1-1
线对应的出射角为,即可计算待测液体折射举。
请在答题纸上完成问题1-1一1-10
1-1.(1分)写出待测液体折射率nx的计算公式(n、p、0为参数)。
1-2.(1分)实验中利用分光计可以准确测量AC面视场明暗分界线对应的出射角。将三棱镜放置在载物台上并调整
好分光计。若AC面法线方向对应的双游标位置分别为01和02,AC面出射光的明暗分界线对应方向的双游标位置
分别为1和5,给出0的表示式。使用分光计测量角度时为什么要读取双游标值?
1-3.(1分)分光计望远镜调整好后,调整分光计平行光管时,发现钠光灯(1=589.3m)照明的狭缝像较为模糊,
下列调节方法哪些是不正确的?
(A)调节目镜调焦手轮,使狭缝像最清楚:
(B)前后移动目镜,使狭缝像最清楚:
(C)前后移动狭缝,使狭缝像最清楚:
(D)调亮环境光。
1-4.(0.5分)将三棱镜放在载物台上时,望远镜观察到绿十字像很淡。关于此现象正确的说法和做法有哪些?
(A)棱镜和望远镜筒中心高度偏离过大:
(B)三棱镜表面的反射率远小于双面反射镜的反射率:
(C)调亮环境光后可以将绿十字反射像看得更清楚:
(D)调暗或遮挡环境光后可以将绿十字看得更清楚:
(E)前后移动望远镜目镜,可以将绿色十字反射像看的更清楚。
1-5.(0.5分)在用分光计测量角度过程中,若不慎触碰了望远镜的俯仰调整螺钉,此时用双面反射镜观察十字反射
像时可能会出现哪些现象?
第1页/共13页
第39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实验考试
试题一
(A)一面反射像偏上,另一面反射像偏下,偏离程度相同:
(B)一面反射像偏上,另一面反射像偏下,偏离程度不同:
(C)两面反射像都偏上或者都偏下:
(D)看不见反射像。
1-6.(2分)若实验中观察到AC面明暗分界线方向出现在偏向顶角C的方向,本题附图是测量8角时分光计游标
盘的位置图片,请读出81、82、1和5的角度值。若己知三棱镜折射举=1.655,顶角p=60°,计算待测液体的折
射率nx。如果不确定度只保留1位,写出sin0,的值。
0102030
19d
210
200
20
01
0102030
0102030
220
200
210
20
30
图:1-6题
17.(1分)本题附图所示是另一种实验方案,即将图1-1中的玻璃板换为折射率
为1的辅助棱镜。关于加入辅助棱镜可能对实验测量的影响,下列哪些说法是不
正确的?
(A)合适的辅助棱镜可以提高照射到液体膜层的掠入射光通量,增大明暗分界
线的对比度:
图:1-7题
(B)辅助棱镜可以增加实验中的视场范围:
(C)辅助棱镜的折射率应尽量小一些,接近待测液体折射率:
(D)辅助棱镜的底角α大小也会影响辅助棱镜的作用:
1-8.(1分)在实验中观察棱镜AC面的明暗分界线时,有时可在亮区中看到一些明暗交替的条纹,简单解释该条
纹产生的原因。
第2页/共13页第 39 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理论考试试题
2022 年 10 月 29 日上午 9:00-12:00
一、(40 分)如图 1a,一段抛物线形状的刚形金属丝固定在竖直平面内,抛物线
2
方程为 y = ax (y 轴竖直向上,a 为待定常量);一长度为 2l 的匀质刚性细杆的
两端 A、B 各有一个小圆孔,两圆孔都套在金属丝上。圆孔和金属丝之间非常光
滑,摩擦力非常小,在问题(1)、(2)和(3)中可忽略。若给细杆一个冲量,
使其运动;经过足够长的时间,细杆静止于平衡位置,此时细杆和水平方向之间
的夹角 30 。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为 g 。 B
(1)求待定常量 a;
(2)若杆在上述平衡位置附近小幅振动,求振动的频率;
(3)细杆静止在上述平衡位置。现有一只小白鼠,从静止开始由杆底端沿杆往 图 1a
上爬。在爬杆的过程中,细杆始终保持静止;假设小白鼠可视为质点,且小白鼠
在杆端不接触金属丝。求小白鼠在时刻 t (以小白鼠开始爬杆的时刻为时刻零点)沿细杆的位移 s(t) ,小白鼠是否
可以爬到细杆顶端?如果可以,小白鼠爬到细杆顶端,最少用时多少?
二、(60 分)动能为 K1 的粒子 1(入射粒子)从无穷远处入射,与静止的粒子 2(靶粒子)发生弹性碰撞,碰撞后
粒子 1 的动能和运动方向都发生了变化。不考虑重力。
K
(1)散射后(无穷远处)粒子 1 的动能为 K 1 , k
1 称为运动学因子。试给出 k 的取值范围。
K1
(2)本问采用牛顿力学理论。
(i)将散射后粒子 1 的运动方向(散射方向)与入射方向之间的夹角(散射角)记为 。将粒子 2 与粒子 1 的
质量之比记为 R 。对于任意给定的 R , k 是 的函数。分别在 R 1、 R 1和 R 1三种情形下,导出 k 对 的依赖
关系 k( ) ,并给出 的取值范围。
(ii)在某些 R 取值范围中,k 可能是 的多值函数(每种函数形式称为 k 函
1
数的一个分支)。要确定 k 的值,需要补充描述两粒子相互作用部分细节的参量。
b
采用最简单的硬球模型,即把发生碰撞的两个粒子都视为表面光滑的匀质刚球,
2
它们只在碰撞时有相互作用。设两粒子半径之和为 A,靶粒子 2 的质心到入射粒
子 1 中心的速度所在直线的距离为b(瞄准距离),如图 2a 所示。试求 k(用 R 、 图 2a. 瞄准距离 的几何示意图
A和b 表出),并用“擦边而过”和“对心碰撞”这两种特殊情形来验证可由b 的
取值判断同一个 下 k( ) 所在的分支。求出 k( ) 各分支所对应的b 的取值范围。
(3)设两粒子(可视为质点)的静止质量均为m0 。粒子 1 的入射速度很快,以至于需要考虑相对论效应。真空中
的光速为 c 。
(i)求散射角为 时的运动学因子 k( ) ,并与牛顿力学的结果进行比较。
(ii)求碰后粒子 1、2 速度之间的夹角 与 K 1 的关系, 在何种情况下取极值?并判断极值的性质(极大或
极小),给出该极值以及相应的 值。
(注:解题涉及到需要进行区分的物理量时,用脚标 1 和 2 区分粒子,用不加“ '”、加“ '”分别表示碰撞前、
后的物理量。最终表达式中涉及到的三角函数一律采用余弦函数,且不含半角、倍角表示。)
三、(60 分)一匀质刚性细圆环半径为 R ,质量为 M ,在水平地面( x-y 坐标平面)上滚动。假定摩擦系数足够大,
以至于圆环和地面之间始终无滑动。记 t 时刻圆环所在平面与竖直方向( z 方向)之间的夹角为 (t) ,圆环所在平
第 1 页 / 共 4 页
面与地面之间的交线相对于 x方向的夹角为 (t) ,圆环与地面的 竖直方向
瞬时接触点的直角坐标为 (x(t), y(t),0),如图 3a 所示。重力加速
度大小为 g 。
(1)描述任意 t 时刻圆环空间位置的 x(t)、y(t)、 (t)、 (t)并非完
全相互独立,试求出它们及其对时间的一阶导数之间的所有约束
条件。
(2)设圆环做“匀速圆周运动”,圆环与地面的接触点以恒定速
率绕 z 轴画出一个半径为 r 的圆, ( ) = ( 为常量), ( )是时
间 的线性函数。在实验室参考系 中,不失一般性可设
( ) sin( )
( ) = ( )
( ) cos( )
图 3a
这里 是待求的角速度。在绕 z 轴以角速度 匀速旋转的转动参考
系 中, 和 均为常量,圆环绕垂直于环面的中轴线做定轴转动。在参考系 中,圆环上各质元会“感受”到离
心力和科里奥利力的作用。将圆环视为许多微元的集合,求所有微元所受到的离心力的合力F离心、科里奥利力的合
力F科氏以及相对于圆环质心的离心力的合力矩 离心、科里奥利力的合力矩 科氏(结果可包含尚未求出的 )。
(3)求(2)中的 以及地面对圆环施加的作用力(结果不得包含 )。
(4)圆环高速滚动时,圆环可在竖直平面附近摆动而不倒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从而圆环质心可近似视为沿直
线运动,设该直线沿 x轴方向,质心速度大小约为常量 ,即质心位置坐标 ( ) = + ( ),而 ( )、 ( )、 ( )、 ( )
均为小量(注意,它们可能并非是同阶小量)。导出保留到最低阶小量的圆环的运动方程。假设最低阶小量按余弦
函数随时间变化,求变化的角频率 ;并确定保持圆环运动稳定所需的常量 的最小值 min。
四、(60 分)自由电子激光器是以自由电子束为工作物质,将相对论性电子束的动能转变成相干辐射能的装置,它
在科研、生产等领域中都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如图 4a,自由电子激光器的基本结构有三个部分:电子束加速器、扭
图 4a
摆器和光学谐振腔;其中扭摆器是自由电子激光器的核心部分,它由沿 z 方向按空间周期 排列的永磁体组成,产
生周期性横向静磁场,磁感应强度方向沿 x 轴,大小为

B B0 cos z

电子束经过加速器加速到预定的速率 v ,由弯曲磁体引导,沿 z 轴正方向注入扭摆器,高速运动的电子在扭摆器中0
受到交变磁场的作用做扭摆运动,同时辐射相干电磁波。设 B 不太强,磁场对电子运动速度的改变量的大小远小于0
v ,且电子束相干辐射电磁波对电子动能的损耗可忽略不计。电子的静止质量为 me,电子所带电量为 。不计重0
力。
(1)建立参考系S (x , y , z ) ,使S 相对于实验室参考系S(x, y, z) 沿 z 轴正方向以大小为 v 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0
x 轴和 x 轴、 y 轴和 y 轴两两相互平行, z 轴和 z 轴重合。利用前述近似条件,在参考系S 中求出电子在 t 时刻的
位置坐标 (x , y , z ),并画出电子运动轨迹示意图。
第 2 页 / 共 4 页
(2)如果扭摆器磁场的空间变化周期 1 mm(可视为准确值),沿 z
轴正方向辐射 X 激光的波长为 4.00 ,求电子束加速器的加速电压。
已知电子静止质量 19m 9.11 10 31e kg ,单位电荷量 e 1.60 10 C 。
(3)用波长为 4.00 的激光作为入射光(可视为平面波),如图 4b 所
示。在 x-z 平面内有等边菱形组成的共面二维晶体,菱形的边长d 8.00
,两顶角各为 60°、120°,设二维晶体对入射波的散射较弱,可忽略
散射波再次被散射的影响,试问在 x-z 平面内远处可以观察到多少衍射
主级峰?并求相应主级峰的方位(用图 4b 中的 表示)。
已知:在两惯性参考系S (x , y , z ) 、S(x, y, z) 中电磁场的变换关系为
v 图 4b
B 0 E
Ex v B
x 2 y
0 y
E , B
c
x , x
2 2
v v0
1
0
1
c c

E v B vy 0 x B 0
E
E
y , y 2 x2 c
v By ,1 0

2
c v1 0


Ez Ez .
c

Bz Bz .
式中 c 3.00 108 m/s是真空中的光速。
五、(50 分)光在单轴晶体内传播呈现各向异性,按照偏振状态,可
分为 o 光(寻常光)和 e光(非常光)。单轴晶体内有一特定取向, 光
沿此方向传播时 o 光和 e光的传播速度相同,传播方向不发生分离,
该方向称为晶体光轴。o 光在晶体内感受到的折射率各向同性,为 n ,o
波速各向同性为 v c / n ( c 为真空中的光速);e光在垂直于光轴的o o
方向传播感受到的折射率为 ne ,波速为 ve c / ne 。当 e 光的传播方向
介于平行于和垂直于光轴之间时,其感受到的折射率随其与光轴的夹
角单调变化。对于晶体内点源或惠更斯原理中的次波源,其发出的光
的波前是以光轴为对称轴的旋转椭球面。如图 5a,建立 y 轴与光轴取
向重合的直角坐标系,以下对 o 光和 e光传播过程的分析仅限于在 y-x
图 5a
截面内的情形。
(1)根据惠更斯原理作图。
在图 5a 中,真空波长为 的平面光波从空气正入射到晶体表面,晶体表面法线方向与光轴的夹角为 。画出
在晶体内传播的 o 光与 e光的波前。标出分别与 o 光、 e光对应的波矢 k ko 、 e 的方向(次波等相位面的包络面的法
线方向,即等相位面的传播方向),以及由惠更斯原理确定的对应光线的传播方向 No 、Ne 。取 n n ,将oo e 光和 e
光的传播情况示于同一图中。
(2)记 e光的光线传播方向 Ne 与光轴之间的夹角为 ,导出 和 两个角度的正切之间的关系。
(3)一种名为 BBO 的单轴晶体的折射率色散曲线方程为( 为真空波长,以μm为单位):
2 0.01878
no ( ) 2.7359 0.01354
2
2 0.01822

2 0.01224ne ( ) 2.3753 0.01516
2
2 0.01667
分别求真空波长为800.0 nm 和 400.0 nm 时,BBO 单轴晶体中的 no 和 ne 。
(4)光学晶体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实现频率转换,例如光学倍频过程,它是指两个同频率的基频光子转换为一个频
率加倍的倍频光子,这个过程须满足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在晶体中,波矢为 k 的光子的动量也可表示为 p k ,
第 3 页 / 共 4 页
其中 为约化普朗克常量。
(4.1)试表出倍频过程中基频光子波矢 k 与倍频光子波矢1 k 之间的关系。 2
(4.2)利用 BBO 晶体,将真空波长为 800.0 nm 的光波倍频为真空波长为 400.0 nm 的光波,基频光和倍频光可各
自选为 o 光或 e 光,试给出实现此倍频过程的选择方案。
(5)按照图 5a 的方式设置 BBO 晶体,使晶体表面法线与光轴夹角为 ,让真空波长为 800.0 nm 的基频光以平面
波形式垂直入射到此晶体,角度 取值多大可以满足动量守恒条件,从而产生真空波长为 400.0 nm 的倍频光?
(6)计算(5)中 e光波矢 ke 和传播方向 Ne 之间的夹角 。
六、仅考虑单一组分、单原子分子组成的非相对论性气体。
对上述气体,若忽略分子的大小以及除碰撞瞬间外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则可用理想气体模型描述;若考虑到分
子的实际大小及其间的非碰撞相互作用,则理想气体模型不再适用。对此,范德瓦尔斯构建了范德瓦尔斯模型,该
模型下,1 mol 气体的状态方程(称为范德瓦尔斯方程)为
a
p v b RT
v2


其中T 、p 和 v分别表示气体的温度、压强和体积(即容器容积),R 是理想气体普适常量,a和 b是大于零的常量。
在稀疏极限(对于任意给定的T , v )下,该模型退化为理想气体模型。
(1)试直接给出 b的物理含义(不必给出分析过程)。设气体分子可视为半径为 r的刚性小球(按范德瓦尔斯模型,
小球间有微弱的引力),试估计 b的取值。已知阿伏伽德罗常数为 N 。 A
(2)直接写出 N mol、体积为V 的范德瓦尔斯气体的状态方程(表达式中不可出现摩尔体积 v)。
(3)设气体的定容摩尔热容为CV ,CV 满足
2
CV p
T
v T T
2
v
CV
2 p
式中 表示当T 视为常量时C 对 v的一阶导数, 表示当 v视为常量时 p 对T 的二阶导数,余类推。V
v T T
2
v
试证明范德瓦尔斯气体的定容摩尔热容CV 为常量,并确定此常量。(此常量的具体形式不必代入后续计算)
(4)已知 1 mol 范德瓦尔斯气体的内能u 为
a
u CVT ,
v
试导出其摩尔熵 s T,v 的表达式,其中可含有待定常量。试给出该气体经历准静态绝热过程的方程(用T 和 v表出,
表达式中可含有待定常量)。
(5)1 mol 范德瓦尔斯气体经历如下可逆卡诺循环过程:
过程 I——等温膨胀: 温度为T1 ,体积由 v1变为 v2
过程 II——绝热降温:温度由T1 降为T2 ,体积由 v2 变为 v3
过程 III——等温压缩: 温度为T2 ,体积由 v3 变为 v4
过程 IV——绝热升温:温度由T2 升为T1 ,体积由 v4 变为 v1
试计算该循环过程的吸热量Q1 、放热量Q2 和循环效率 (最终将 表示为仅依赖于T1 和T2 的函数)。
(6)定义等温压缩系数为
1 v
T
v p T
试推出范德瓦尔斯气体的等温压缩系数 T T ,v 的表达式;以满足条件 a pv
2 的范德瓦尔斯气体为例,求 T 的取
值范围,并说明其直观物理意义。
提示:对于二元函数 y y(x , x ) ,当 x 、 x1 2 1 2 各自独立的微小变化分别为 dx1 、 dx2 时, y 的全微分( y 的微小
变化)为
y y
dy dx1 dx2
x1 x2
x2 x1
第 4 页 / 共 4 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重庆市南渝中学校2022-2023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定时训练物理试卷(无答案))

下一篇:广西钦州市第六中学2022-2023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测试物理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