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河北省石家庄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1-12题为单选,13、14为多选)
1.物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下列数据符合实际的是(  )
A.两个鸡蛋的质量约为0.5kg
B.用体温枪测得小明同学体温为36.8℃
C.某普通中学生百米赛跑成绩为7s
D.初中物理教材的长度约为26dm
2.2022年央视元宵晚会上,宇航员王亚平在空间站弹奏悠扬的《茉莉花》为全国人民送上祝福。关于琴声说法正确的是(  )
A.悦耳的琴声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
B.琴声通过超声波从空间站传回地面
C.用力拨动琴弦,琴声的音调变高了
D.琴声在空间站里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下列关于这首唐诗中蕴含着的物理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A.乌鸦的啼叫声频率低于20Hz
B.霜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C.月亮落下的参照物是江边的枫树
D.钟声传到客船的速度是340km/h
4.关于一些生活中的光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盛有水的碗,看上去碗底变浅了,是光的折射现象
B.晴天看见“白云在水中飘动”是光的折射现象
C.日食、月食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D.戴近视眼镜是为了矫正视力,这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5.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墙上手影 B.水中倒影
C.水中“折筷” D.海市蜃楼
6.小明对生活中的热现象的解释或做法正确的是(  )
A.衣柜中的樟脑丸时间长了会变小甚至消失,是一种汽化现象
B.夏天从冰柜中拿出的饮料瓶外有“流汗”现象,是由于瓶内的饮料扩散导致
C.将湿衣服晾在通风且光照充足的地方有利于加快水分蒸发
D.寒冬的玻璃窗户上常常会有一层“水汽”,应当从室外擦玻璃才能擦干“水汽”
7.在社会生活中物理知识无处不在,小明对一些物理现象进行了观察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冬天窗玻璃的窗花是凝华现象,在玻璃的内侧
B.用收音机听歌,能分辨歌曲演唱者,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
C.医院手术室或者病房常用紫外线灯,这是利用了紫外线的杀菌作用
D.航空器材常采用高强度、低密度的合金或新型合成材料
8.光学器件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着广泛应用,对下面光学器件的成像原理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显微镜: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显微镜的原理是:先通过物镜使物体成一倒立、放大的实像,然后再通过目镜把这个实像再次放大,利用光的折射规律成像
B.照相机: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利用光的折射规律成像
C.老花镜:老花镜即凸透镜,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利用光的折射规律成像
D.“拐弯镜”:“拐弯镜”是凸面镜,利用光的反射规律成像,可扩大视野范围
9.关于质量和密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氧气瓶中的氧气用去一半后,其密度不变
B.“冰墩墩”从地球带往太空,质量不变
C.水结成冰后,密度不变
D.飞机采用密度较大的材料制造
10.如图是记者在抗击“新冠”疫情一线,用照相机拍摄的医护人员照镜子整理护目镜的照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镜子中的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照相机所成的是正立等大的像
C.当医护人员远离平面镜时像变小
D.镜子中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11.图甲是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第15min时,该物质的状态是气态
B.该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所以不需要吸收热量
C.该物质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持续了7min
D.该物质的熔点是40℃
12.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B.甲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C.甲的密度比乙的密度小
D.质量相同时,甲的体积是乙的体积的8倍
(多选)13.周日做完作业,小明和小芳同学在风景如画的蟠龙湖畔骑自行车,如图所示是他们在某段路面上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0~10s两人通过的路程相等
B.以湖畔的垂柳为参照物,小芳总是运动的
C.第10s末,两人的速度相等
D.小芳做匀速直线运动
(多选)14.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2cm
B.当u=15cm时成放大的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C.当u=30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像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0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
二、填空
15.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名小男孩用铜管乐器(小号)深情演奏《我和我的祖国》(如图),小号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    传入现场观众耳朵中;小男孩吹奏时用手按下不同的按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选填声音的特性),开幕式现场附近,禁止车辆鸣笛,是为了从    处控制噪声。
16.小明在湖边游玩时,看到茂密的树下有许多光斑,这是由于光    形成的;看到湖面上拱桥在水中的“倒影”,这是由于光    而形成的。一束光与水面成30度角射到平静的水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则反射角的大小是    度,折射角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
17.身高1.6m的小明站在竖直摆放的平面镜前1m处,他的像距离平面镜    m;如果他远离平面镜,他的像的大小将    。
18.购物支付已进入“刷脸”时代,如图所示,消费者结账时只需面对摄像头,经系统自
动拍照、扫描等,确认相关信息后,即可迅速完成交易。“刷脸”支付过程中,摄像头相当于   (选填“凸”或“凹”)透镜,面部经摄像头成倒立、   (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实像。
19.在防范H1N1流感疫情中,体温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体温计是根据水银   的性质制成,如图,体温计的示数为   ℃。
20.小天同学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的规律”,图乙是他绘制的温度和时间关系图像。他观察发现,水沸腾后,气泡的体积在上升过程中变    ;分析图像可知,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    。
21.小亮的爷爷是老花眼,爸爸是近视眼,如图甲、乙示意图中,   图是爷爷眼睛的成像示意图,矫正需配戴眼镜的镜片应选用   (填“丙”或“丁”)。爷爷想看书,小亮应拿   眼镜给他。(填“A”或“B”)
三.作图与实验
22.如图所示,﹣束光射向凸透镜经折射后,折射光线射到一个平面镜上。请在图中画出射向凸透镜这束入射光和经平面镜反射的光路。
23.在一次物理实验探究课上,某学习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进行了如下操作:
(1)安装并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使它们三者中心大致在    ,目的是    。
(2)通过探究,记录并绘制了像距v与物距u之间的关系图象,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3)当蜡烛在如图乙所示位置时,调节光屏的位置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该成像原理工作的。
(4)在图乙中,小明借来物理老师的眼镜,将其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原本清晰的像变模糊了,向右移动光屏,光屏上的像又变清晰了,说明该物理老师的眼镜是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5)学生发现蜡烛燃烧产生的异味令人难受,经讨论大家认为可利用LED灯替代蜡烛作为光源,其好处是    。
24.物理实验小组为了测量小物块的密度,进行了以下操作:
(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移至标尺    (选填“左”或“右”)端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静止在分度盘中线右侧(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托盘天平平衡。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小物块的质量,所用砝码和游码情况如图乙所示,则小物块的质量为    g。
(3)如图丙所示量筒中水的体积是    mL,用细绳系住小物块沉入水中,待完全浸没后量筒中液面上升至80mL处,则小物块的体积为    cm3。
(4)通过上述数据可求得小物块的密度为    g/cm3。
(5)小红同学在整理器材时发现右盘中砝码有一个缺了一角,该情况会对测量结果造成一定误差,导致所测密度值    (选填“偏大”或“偏小”)。
四、计算题
25.骑行可以在运动的同时享受大自然的美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骑上心爱的自行车,开始崭新的健康之旅。某品牌公路自行车,最高速可达到60km/h,自行车的质量为15kg,其中所用铝合金的质量为12kg,其余部分为橡胶,橡胶的体积是铝合金体积的(铝合金的密度为3.0×103kg/m3)。求:
(1)石家庄到保定的距离是150km,若小明以30km/h的平均速度骑行,则从石家庄到保定用时多少?
(2)该品牌公路自行车中铝合金部分的体积是多少m3?
(3)该品牌自行车所用橡胶的密度是多少kg/m3?
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1-12题为单选,13、14为多选)
1.物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下列数据符合实际的是(  )
A.两个鸡蛋的质量约为0.5kg
B.用体温枪测得小明同学体温为36.8℃
C.某普通中学生百米赛跑成绩为7s
D.初中物理教材的长度约为26dm
【分析】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一些物理量。例如:长度、质量、时间、温度、力、速度、电功率、电流、电压等。解答估测选择题的方法:利用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一些数据作为根据,进行单位换算,有时要利用基本公式求未知物理量。
【解答】解:A、两个鸡蛋的质量约为0.1kg,故A错误
B、用体温枪测得小明同学体温约为36.8℃,故B正确;
C、某普通中学生百米赛跑成绩约为14s,故D错误;
D、初中物理教材的长度约为26cm,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质量、温度、时间、长度的估测,注重理论与实际差异的应变能力的培养,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2.2022年央视元宵晚会上,宇航员王亚平在空间站弹奏悠扬的《茉莉花》为全国人民送上祝福。关于琴声说法正确的是(  )
A.悦耳的琴声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
B.琴声通过超声波从空间站传回地面
C.用力拨动琴弦,琴声的音调变高了
D.琴声在空间站里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3)声音有三个特性,即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其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与振幅及距声源的距离有关;
(4)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解答】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琴声是琴弦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琴声通过电磁波从空间站传回地面,故B错误;
C、用力拨动琴弦,琴弦的振幅变大,琴声的响度变大了,故C错误;
D、琴声在空间站里的传播速度大约是340m/s,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综合利用,要求学生对声音及其特性等知识点全面掌握。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下列关于这首唐诗中蕴含着的物理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A.乌鸦的啼叫声频率低于20Hz
B.霜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C.月亮落下的参照物是江边的枫树
D.钟声传到客船的速度是340km/h
【分析】(1)人的听觉范围为20Hz~20000Hz,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
(2)分析物态变化首先要知道物态变化的定义,然后看物质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从而得出结论;
(3)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先选取一个标准做为参照物,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物体就是运动的;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物体就是静止的;
(4)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解答】解:A、人们能听到乌鸦的啼叫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故A错误;
B、霜是固态的,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是凝华现象,故B错误;
C、月亮落下时与江边的枫树有位置的变化,所以月亮落下的参照物是江边的枫树,故C正确;
D、钟声传到客船的速度是340m/s,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通过古诗句考查同学们对声音的传播、参照物的选择、物态变化等知识,是一道综合题,但难度不大。
4.关于一些生活中的光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盛有水的碗,看上去碗底变浅了,是光的折射现象
B.晴天看见“白云在水中飘动”是光的折射现象
C.日食、月食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D.戴近视眼镜是为了矫正视力,这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A、盛有水的碗,看上去碗底变浅了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正确;
B、晴天看见“白云在水中飘动”是平面镜成像,属光的反射,故B错误;
C、日食、月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错误;
D、近视眼镜矫正视力,属于凹透镜成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5.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墙上手影 B.水中倒影
C.水中“折筷” D.海市蜃楼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A、墙上手影,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故A符合题意;
B、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水中“折筷”,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海市蜃楼,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此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6.小明对生活中的热现象的解释或做法正确的是(  )
A.衣柜中的樟脑丸时间长了会变小甚至消失,是一种汽化现象
B.夏天从冰柜中拿出的饮料瓶外有“流汗”现象,是由于瓶内的饮料扩散导致
C.将湿衣服晾在通风且光照充足的地方有利于加快水分蒸发
D.寒冬的玻璃窗户上常常会有一层“水汽”,应当从室外擦玻璃才能擦干“水汽”
【分析】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一是液体的表面积,二是液体的温度,三是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情况。
【解答】解:
A、衣柜中的樟脑丸时间长了会变小甚至消失,樟脑丸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这是升华现象,故A错误;
B、夏天从冰柜中拿出的饮料瓶外有“流汗”现象,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B错误;
C、将湿衣服晾在通风且光照充足的地方,提高了温度、加快了空气的流动,有利于加快水分蒸发,故C正确;
D、寒冬的玻璃窗户上常常会有一层“水汽”,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应当从室内擦玻璃才能擦干“水汽”,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各种物态变化的概念、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结合生活中的现象考查学生对物态变化的理解和掌握,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7.在社会生活中物理知识无处不在,小明对一些物理现象进行了观察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冬天窗玻璃的窗花是凝华现象,在玻璃的内侧
B.用收音机听歌,能分辨歌曲演唱者,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
C.医院手术室或者病房常用紫外线灯,这是利用了紫外线的杀菌作用
D.航空器材常采用高强度、低密度的合金或新型合成材料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2)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3)紫外线常用于验钞机、手术室灭菌等,紫外线的化学效应强。
(4)航空器材常采用高强度、低密度的合金或新型合成材料。
【解答】解:A、冬天窗玻璃的窗花是室内水蒸气的凝华现象,形成在玻璃的内侧,故A说法正确;
B、能分辨歌曲演唱者,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B说法不正确;
C、医院手术室或者病房常用紫外线灯,这是利用了紫外线的杀菌作用,故C说法正确;
D、航空器材常采用高强度、低密度的合金或新型合成材料,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知道凝华概念,区分声音的三个特征,知道紫外线的用途、航空材料的特点,可解答此题。
8.光学器件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着广泛应用,对下面光学器件的成像原理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显微镜: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显微镜的原理是:先通过物镜使物体成一倒立、放大的实像,然后再通过目镜把这个实像再次放大,利用光的折射规律成像
B.照相机: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利用光的折射规律成像
C.老花镜:老花镜即凸透镜,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利用光的折射规律成像
D.“拐弯镜”:“拐弯镜”是凸面镜,利用光的反射规律成像,可扩大视野范围
【分析】(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应用: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应用是测焦距;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投影仪;u=f,不成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是放大镜。
(2)显微镜有两组透镜:一组是靠近物体的物镜,相当一个投影仪,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一组是靠近眼睛的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将倒立的放大的实像成在目镜的焦点以内,使像再次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3)凸面镜可以扩大视野。
【解答】解:A、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显微镜的原理是:先通过物镜使物体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将倒立的放大的实像成在目镜的焦点以内,使像再次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利用光的折射规律成像,故A正确;
B、照相机原理是,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利用光的折射规律成像,故B正确;
C、老花镜即凸透镜,是利用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而不是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故C错误;
D、“拐弯镜”是凸面镜,凸面镜对光线由发散作用,利用光的反射规律成像,可扩大视野范围,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显微镜、照相机、老花镜、拐弯镜的原理,属于基础知识。
9.关于质量和密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氧气瓶中的氧气用去一半后,其密度不变
B.“冰墩墩”从地球带往太空,质量不变
C.水结成冰后,密度不变
D.飞机采用密度较大的材料制造
【分析】(1)先分析氧气质量和体积的变化,然后根据ρ=得出氧气密度的变化。
(2)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都无关系;
(3)水结冰质量不变,状态变化,体积也会变化,密度会变化;
(4)制造飞机时,要尽可能地减轻其质量,如何减轻质量,可以利用公式m=ρV分析。
【解答】解:A、因为氧气瓶的容积不变,当瓶内氧气用去一半后,体积不变,质量减半,由ρ=可知,瓶内氧气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故A错误;
B、从地球带到太空中的“冰墩墩”,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组成“冰墩墩”的物质多少没有变化,所以质量不变,故B正确;
C、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水结成冰后,只是物质的状态变化,质量不变,体积变大,ρ=可知,ρ变小,故C错误;
D、飞机的体积一定,由m=ρV可知,材料的密度越小,飞机的质量越小,所以制造飞机时采用密度小的材料,可以减轻其质量,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质量、密度及其特性的理解和掌握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确;物体的质量与其形状、温度、位置、状态均无关系,密度是物质的特性,物质不同密度一般不同,同种物质状态改变密度也会改变。
10.如图是记者在抗击“新冠”疫情一线,用照相机拍摄的医护人员照镜子整理护目镜的照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镜子中的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照相机所成的是正立等大的像
C.当医护人员远离平面镜时像变小
D.镜子中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分析】(1)平面镜成像特点: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2)照相机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答】解:ACD、镜子中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故A、C错误,D正确;
B、照相机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面镜和凸透镜的成像特点。
11.图甲是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第15min时,该物质的状态是气态
B.该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所以不需要吸收热量
C.该物质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持续了7min
D.该物质的熔点是40℃
【分析】明确图像中横纵坐标所表示的内容,可以看出物质的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且有一段时间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再升高,说明这是晶体熔化的图像,进而可以判断出对应的熔点温度;熔化前处于固态,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熔化完成处于液态。
【解答】解:ABD、分析图像可知,图像中呈水平的一段所对应的温度80℃就是物质的熔点,该物质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晶体,晶体在BC段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但内能增大,第6min到第13min之间处于熔化状态,第15min时,该物质的状态是液态,故AB错误;
C、分析图像可知,第6min到第13min之间,约进行了7min,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分析物质熔化图像时,既要看温度随时间的整体变化趋势,更要学会观察关键的温度点和时间点,这样才能做出全面的分析。
12.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B.甲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C.甲的密度比乙的密度小
D.质量相同时,甲的体积是乙的体积的8倍
【分析】(1)由图象可以看出甲、乙两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
(2)密度是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其大小与状态有关;
(3)根据图象结合密度公式求出甲、乙的密度,比较甲、乙的密度得出两者的密度关系;
(4)根据密度公式求出两者的体积关系。
【解答】解:A、由图象可知,甲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线性关系,且图象过原点,说明甲物质的质量与其体积成正比,即甲物质的质量与其体积的比值(等于密度)不变,故A正确;
B、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无关,故B错误;
C、由图象可知,甲物质的体积是1cm3时,其质量是8g,所以甲物质的密度:ρ甲===8g/cm3,
乙物质的体积是2cm3时,其质量是2g,所以乙物质的密度:ρ乙===1g/cm3,
因此甲的密度比乙的密度大,故C错误;
D、由ρ=可知,质量相同时,甲、乙的体积之比:====,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密度的计算、密度及其特性,重点考查学生应用数学函数图象来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有一定难度。
(多选)13.周日做完作业,小明和小芳同学在风景如画的蟠龙湖畔骑自行车,如图所示是他们在某段路面上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0~10s两人通过的路程相等
B.以湖畔的垂柳为参照物,小芳总是运动的
C.第10s末,两人的速度相等
D.小芳做匀速直线运动
【分析】(1)在v﹣t图像中,图像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等于物体通过的路程;
(2)在v﹣t图像中,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说明物体的速度不变,即做匀速运动;
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的变化,该物体是运动的,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变化,该物体是静止的;
(3)在v﹣t图像中两直线相交表示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4)在v﹣t图像中倾斜直线表示物体的速度一直变化,即变速运动。
【解答】解:A、物体的v﹣t图像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就是物体通过的路程,由图可知,0~10s两人的v﹣t图像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不等,因此所通过的路程不相等,故A错误;
B、由图可知小芳的v﹣t图像是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说明小芳做匀速直线运动,
小芳相对于湖畔的垂柳有位置的变化,因此以湖畔的垂柳为参照物,小芳总是运动的,故B正确;
C、由图可知,第10s末两人的v﹣t图像相交,说明两人的速度相等,故C正确;
D、由图可知小芳的v﹣t图像是平行于时间轴直线,说明小芳的速度一直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正确。
故选:BCD。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运动图像的理解,属于基础题,从图中读取相关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多选)14.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2cm
B.当u=15cm时成放大的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C.当u=30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像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0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
【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成实像时:物像异侧,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解答】解:A、由图知,当物距为24cm时,像距也为24cm,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像距与物距相等,所以2f=24cm,则f=12cm,故A正确;
B、当物距u=15cm时,物距处于f和2f之间,所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故B错误;
C、f=12cm,2f=24cm,当u=30cm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正确;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0cm处移到30cm处的过程中,从10cm到12cm,成正立放大的虚像,逐渐变大;在12cm处不成像;从12cm到30cm成实像,像逐渐变小,故D错误。
故选:A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要熟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特别搞清像的特点及像距与物距之间的关系。解决此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象确定凸透镜的焦距。
二、填空
15.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名小男孩用铜管乐器(小号)深情演奏《我和我的祖国》(如图),小号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  空气 传入现场观众耳朵中;小男孩吹奏时用手按下不同的按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音调 (选填声音的特性),开幕式现场附近,禁止车辆鸣笛,是为了从  声源 处控制噪声。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减弱噪声的途径:从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解答】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小号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耳朵中;
小男孩吹奏时用手按下不同的按键,改变了小号内空气柱的长度,改变空气柱的振动频率,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
开幕式现场附近,禁止车辆鸣笛,是为了从声源处控制噪声。
故答案为:空气;音调;声源。
【点评】本题考查声现象的有关知识,综合性强,难度适中。
16.小明在湖边游玩时,看到茂密的树下有许多光斑,这是由于光  直线传播 形成的;看到湖面上拱桥在水中的“倒影”,这是由于光  反射 而形成的。一束光与水面成30度角射到平静的水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则反射角的大小是  60 度,折射角  小于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
【分析】(1)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应用的实例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现象;
(2)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3)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据此可求出入射角的大小;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
【解答】解:
(1)茂密的树下有许多光斑,属于小孔成像现象,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而形成的太阳的“像”。
(2)拱桥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
(3)入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30°,则入射角为90°﹣30°=60°,反射角也为60°;光线是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光线向法线靠近,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故答案为:直线传播;反射;60;小于。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现象、光的反射定律和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属于基础题。
17.身高1.6m的小明站在竖直摆放的平面镜前1m处,他的像距离平面镜  1 m;如果他远离平面镜,他的像的大小将  不变 。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答】解:小明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m处,根据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小明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1m。
小明在平面镜中成像大小和小明的大小有关,跟小明到平面镜的距离、平面镜的大小都没有关系,所以小明远离平面镜时,小明像的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1;不变。
【点评】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
18.购物支付已进入“刷脸”时代,如图所示,消费者结账时只需面对摄像头,经系统自
动拍照、扫描等,确认相关信息后,即可迅速完成交易。“刷脸”支付过程中,摄像头相当于 凸 (选填“凸”或“凹”)透镜,面部经摄像头成倒立、 缩小 (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实像。
【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之一,当u>2f时,成倒立缩小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解答】解: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当物体位于其二倍焦距以外时,物体在凸透镜中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答案为:凸;缩小。
【点评】明确凸透镜成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解决此题的关键,要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19.在防范H1N1流感疫情中,体温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体温计是根据水银 热胀冷缩 的性质制成,如图,体温计的示数为 37.8 ℃。
【分析】①常用温度计的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②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先要弄清楚体温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末端所对刻度相垂直。
【解答】解:
体温计是根据水银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
体温计上1℃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0.1℃,即此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此时的温度为37.8℃。
故答案为:热胀冷缩;37.8。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温度计的原理和体温计的读数,属于基本技能,难度较小,容易解答。
20.小天同学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的规律”,图乙是他绘制的温度和时间关系图像。他观察发现,水沸腾后,气泡的体积在上升过程中变  大 ;分析图像可知,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  保持不变 。
【分析】水吸收热量会汽化为水蒸气;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解答】解:水沸腾时,整个容器内水温相同,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变为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越来越大;
根据图像可知,水沸腾后,持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故答案为:大;保持不变。
【点评】本题考查了液体沸腾时的特点,属于基础题。
21.小亮的爷爷是老花眼,爸爸是近视眼,如图甲、乙示意图中, 甲 图是爷爷眼睛的成像示意图,矫正需配戴眼镜的镜片应选用 丁 (填“丙”或“丁”)。爷爷想看书,小亮应拿 A 眼镜给他。(填“A”或“B”)
【分析】正常的眼睛可以将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近视眼会将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之前,应该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远视眼会将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之后,应该配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解答】解:甲图将光线会聚在视网膜后方,因此甲图表示远视眼,远视眼应该配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乙图将光线会聚在视网膜前方,因此乙图表示近视眼,近视眼应该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因为小亮的爷爷是老花眼,所以甲图是爷爷眼睛的成像示意图;矫正需配戴眼镜的镜片应选用凸透镜(丁),
A是成的正立、放大的虚像,与放大镜的成像情况相符,所以爷爷想看书,小亮应拿A眼镜给他。
故答案为:甲;丁;A。
【点评】本题主要让学生了解凸透镜的成像特点。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近视眼的成因和纠正方法进行分析。此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很有实际意义
三.作图与实验
22.如图所示,﹣束光射向凸透镜经折射后,折射光线射到一个平面镜上。请在图中画出射向凸透镜这束入射光和经平面镜反射的光路。
【分析】(1)根据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来作出入射光线;
(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来作图。
【解答】解:(1)经凸透镜的折射光线过焦点,则入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2)过平面镜的入射点垂直镜面作出法线,因为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0°,则入射角为:90°﹣30°=60°,则反射角也为60°,根据反射角等于60°在法线右侧作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如图所示:
【点评】(1)凸透镜有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
(2)熟记反射定律的内容: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并会作图。
23.在一次物理实验探究课上,某学习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进行了如下操作:
(1)安装并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使它们三者中心大致在  同一高度 ,目的是  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 。
(2)通过探究,记录并绘制了像距v与物距u之间的关系图象,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10 cm。
(3)当蜡烛在如图乙所示位置时,调节光屏的位置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生活中的  投影仪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该成像原理工作的。
(4)在图乙中,小明借来物理老师的眼镜,将其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原本清晰的像变模糊了,向右移动光屏,光屏上的像又变清晰了,说明该物理老师的眼镜是  近视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5)学生发现蜡烛燃烧产生的异味令人难受,经讨论大家认为可利用LED灯替代蜡烛作为光源,其好处是  便于观察 。
【分析】(1)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必须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
(2)凸透镜成像时,u=v=2f 时,物体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根据这个特点求出凸透镜的焦距;
(3)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4)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能使光线的会聚点推迟延后;近视眼是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需配戴凹透镜;
(5)蜡烛换成LED灯,实验现象更明显、便于观察、减少了污染等。
【解答】解:(1)根据实验的要求,让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必须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
(2)由图甲可知,u=v=2f=20cm,所以f=10cm;
(3)当蜡烛放在如图乙所示位置时,物距为50cm﹣35cm=15cm,焦距为10cm,此时的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调节光屏,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投影仪;
(4)将老师的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向右移动光屏又发现清晰的像,说明老师所戴眼镜的镜片,对光线起了发散作用,则为凹透镜。
(5)蜡烛换成LED灯的优点:实验现象更明显、便于观察、减少了污染、有利于健康等。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2)10;(3)投影仪;(4)近视;(5)便于观察
【点评】本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应用以及焦距的确定,一定要熟练掌握规律的内容,做到灵活运用。
24.物理实验小组为了测量小物块的密度,进行了以下操作:
(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移至标尺  左 (选填“左”或“右”)端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静止在分度盘中线右侧(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左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托盘天平平衡。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小物块的质量,所用砝码和游码情况如图乙所示,则小物块的质量为  32 g。
(3)如图丙所示量筒中水的体积是  60 mL,用细绳系住小物块沉入水中,待完全浸没后量筒中液面上升至80mL处,则小物块的体积为  20 cm3。
(4)通过上述数据可求得小物块的密度为  1.6 g/cm3。
(5)小红同学在整理器材时发现右盘中砝码有一个缺了一角,该情况会对测量结果造成一定误差,导致所测密度值  偏大 (选填“偏大”或“偏小”)。
【分析】(1)调节天平平衡时,先将游码归零,即将游码移至左端零刻度线,然后观察指针位置,通过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回到分度盘中线;
(2)天平的读数为砝码质量和游码显示示数(左侧为准)之和;
(3)量筒读数要注意分度值和液面位置;当小物体沉入水中,液面上升到80mL,所以小物块的体积为两次体积之差;
(4)由ρ=计算可得出小物块密度;
(5)小红同学在整理器材时发现右盘中砝码有一个缺了一角,测量的质量会偏大,根据密度ρ=,体积不变,所以密度会偏大。
【解答】解:(1)调节天平平衡时,先将游码归零,即将游码移至左端零刻度线,当指针右偏时,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2)天平的读数为砝码质量和标尺刻度之和。质量为30g+2.0g=32g;
(3)量筒读数要注意分度值,分度值为2mL,体积为60mL=60cm3;当小物体沉入水中,液面上升到80mL,所以小物块的体积V=80mL﹣60mL=20mL=20cm3;
(4)小物块的密度ρ===1.6g/cm3;
(5)小红同学在整理器材时发现右盘中砝码有一个缺了一角,测量的质量会偏大,根据密度ρ=,体积不变,所以密度会偏大。
故答案为:(1)左;左;(2)32;(3)60;20;(4)1.6;(5)偏大。
【点评】本题考查了固体的密度测量实验,综合性比较强。
四、计算题
25.骑行可以在运动的同时享受大自然的美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骑上心爱的自行车,开始崭新的健康之旅。某品牌公路自行车,最高速可达到60km/h,自行车的质量为15kg,其中所用铝合金的质量为12kg,其余部分为橡胶,橡胶的体积是铝合金体积的(铝合金的密度为3.0×103kg/m3)。求:
(1)石家庄到保定的距离是150km,若小明以30km/h的平均速度骑行,则从石家庄到保定用时多少?
(2)该品牌公路自行车中铝合金部分的体积是多少m3?
(3)该品牌自行车所用橡胶的密度是多少kg/m3?
【分析】(1)根据t=计算时间;
(2)根据V=计算该品牌公路自行车中铝合金部分的体积;
(3)橡胶的体积是铝合金体积的,根据铝合金的体积,计算橡胶的体积,根据自行车的总质量和铝合金的质量计算橡胶的质量,根据ρ=计算该品牌自行车所用橡胶的密度。
【解答】解:(1)从石家庄到保定的时间t===5h;
(2)该品牌公路自行车中铝合金部分的体积V铝===4×10﹣3m3;
(3)橡胶的体积V橡胶=V铝=×4×10﹣3m3=2×10﹣3m3,
橡胶的质量m橡胶=m﹣m铝=15kg﹣12kg=3kg,
橡胶的密度ρ橡胶===1.5×103kg/m3。
答:(1)从石家庄到保定用的时间是5h;
(2)该品牌公路自行车中铝合金部分的体积是4×10﹣3m3;
(3)该品牌自行车所用橡胶的密度是1.5×103kg/m3。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密度公式的应用,属于基本公式的应用,难度不大。
第1页(共1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2-2023天津市南仓名校高三上学期期末物理试题(解析版)

下一篇:考点5 共价键 -2022-2023高二化学核心考点归纳与分层测试(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答案)